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清帝國

龍騰世紀 第七十三章 震驚世界 文 / 半生恨雨

    終於進入了地中海,迎面駛來一列白色的軍艦,桅桿上紅白藍三色的國旗讓「定遠」和「鎮遠」上的中國水兵頓時緊張起來。不過此時駕駛二艦的都是德國水兵,他們即使著急也沒用。他們是三年前派來德國學習駕駛新式軍艦的,這次正好隨著「定遠」和「鎮遠」回國去。

    法**艦似乎也被「定遠」和「鎮遠」巨大的身形嚇了一跳,飛快開始調整陣形,黑洞洞的艦炮也揭去了炮衣。

    這時就連「鎮遠」艦上的林永升也有點緊張了,旁邊指揮「鎮遠」的德國艦長密拉拍了拍他的肩膀:「林,不用緊張,現在這兩艘薩克森還是德國的軍艦,法國人還不敢向她們開炮。」

    林永升點點頭,而法**艦也印證了薩裡蒂艦長的話,它們的炮口雖然一直指向「定遠」和「鎮遠」,但它們似乎對兩艦桅桿上的軍旗有很深的顧忌,直到兩支艦隊交錯而過也沒有發射一顆炮彈。

    這一切讓劉步蟾有一種深深的恥辱感,自己的軍艦竟然需要別的國家庇護從敵人的炮口下逃脫,都怪中國沒有一支強大的海軍。

    法國臨時內閣接到峴港陷落,法國遠征軍數萬大軍被圍的消息,頓時手忙腳亂。喪失了峴港這樣個支撐全局的支點,法國短期之內將無法扭轉在遠東的力量對比,這時候派遣再多的援軍也沒有用,他們立刻暫停了將他們在世界各地的軍艦集中在一起,抽調過多的軍隊只會影響法國在殖民地的統治。

    應該盡快結束這場令法國顏面盡失的戰爭,這是法國臨時內閣達成的共識。於是他們很快約見了中國駐法國公使金登干。

    金登干早就得到國內的消息,皇上已經派了軍機大臣、戶部尚書李鴻章來與法國人談判,所以在法國人召見的時候,只是答應替他們向國內傳達願意談判的意思,而對於法國人提出的談判內容卻隻字不提。

    法國內閣對金登干的反應不由大為驚訝,中國人的架子還真不小。接著地中海艦隊傳來德國人護送那兩艘中國戰列艦通過直布羅陀的消息,這頓時讓法國臨時內閣產生了自然的聯想,中國人和德國人結盟了,他們想徹底消滅法國在遠東的幾萬陸軍,失去了幾萬戰術熟練的忠勇士兵,法國陸軍將遭受重大打擊,如果這時候德國人再發動一場戰爭……

    經過丹麥、普奧、普法三次戰爭,整個歐洲都見識到了德國人那無敵的陸軍,尤其對法國人來說,德國那武裝到牙齒的軍隊令他們戰慄不已,這也是茹費裡內閣倒台的原因之一。

    俾斯麥比法國人收到消息稍微遲了些,畢竟德國不是直接參戰的雙方,但是中**隊中眾多的德國教官保證這個消息還是很快傳到了他的耳朵裡。法國的遠東艦隊已經全軍覆沒,現在又是幾萬大軍被俘虜,難道法國已經衰弱到了這個樣子?

    「中國人又提出了簽訂協約的意向,他們甚至願意加入三國同盟,皇儲對中國能打敗法國人的軍隊很感興趣,已經對陛下多次提起。」政務官埃爾森對對俾斯麥道。

    俾斯麥緩緩走了兩步,依舊搖搖頭道:「現在還不是時候,中國人還沒有履行義務的能力,不過他們的要求不妨答應一些,克虜伯和毛瑟應該有些用舊的機器要賣,你去幫他們聯繫一下。」

    李玉英聽到中**隊大敗法**隊的消息時,正在奉天到京城的路上。

    與袁世凱談判過後第二天,在朝中老臣的配合和清軍攻城的壓力下,她很快控制了王宮內的禁軍,救出了朝鮮國王李熙和王后閔氏,而在淮軍第二鎮和王宮進軍的裡應外合下,錯不及防的日軍被打得大敗,被迫退出漢城。

    李熙在重新掌握朝鮮朝政後第二天,即宣佈洪英植和金玉均等人組成的開化黨為「逆黨」,下令查禁,並將洪英植等6人判處斬刑。接著李熙上書清廷,表示和親納貢之意。袁世凱當即派一營士兵護送李玉英進京。

    李玉英在漢城時曾與荷蘭來的傳教士葛懷恩結交,所以她雖自幼學習儒學,卻對西方並不陌生。西人的強大讓她感到深深擔憂,他們有威力驚人的槍炮,有可以在水中行走如飛的鐵船,還有各種先前的器物,連朝鮮臣服的那個大帝國都敗在了他們手中,而朝鮮上下卻對之視而不見,依舊高談那些禮教道義,結果國力日衰,讓學習了西方技術的日本人隨意欺凌。

    日本素來對朝鮮懷有野心,在明治維新以前,日本、朝鮮關係在日本方面由幕府主持,由對馬島的諸侯執行。維新以後,大權歸天皇,所以日本、朝鮮的交涉也改由日本中央政府主持。之後日本國內的舊諸侯武士們就提倡「征韓」,原因除了日本不向海外發展就不能圖強,而朝鮮離日本最近外,征韓還能為一般不得志的武士謀出路,另外,朝鮮不與日本往來也是其中一個原因。1874年發生朝鮮炮擊日本船「雲揚」號的案子,即所謂江華島事件後,主張征韓者更有所借口。在日本武力威逼下,朝鮮被迫簽訂了《江華島條約》,在這之後,壬午事變,以及這次的甲申事變,日本都對朝鮮步步緊逼,如果再不想辦法,朝鮮只怕要淪入日本人之手。

    這次清國竟然能打敗西人,讓李玉英看到了一絲希望。在那些傳教士朋友的嘴裡,法國是一個很強大的國家,幾十年前他們還差點征服了歐洲(拿破侖那次),清國連他們都能打敗,一個日本定然不在話下。只要清國能幫助朝鮮,那麼朝鮮就不用再怕日本了,李玉英越來越覺得自己這次是來對了。

    至於說自己的幸福,身為王族的她從小就有很深的覺悟,不是嫁給朝中某大臣之子,就是為拉攏某個家族,而嫁給該家族的權貴。既然這樣,為什麼不嫁給擁有更大權勢的人呢?而且聽說清國的那個皇帝也是個不簡單的人物,相信不會辱沒了自己。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