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清帝國

龍騰世紀 第四章 大清現狀 文 / 半生恨雨

    每天,方懷都要仔細翻閱各部送上來的奏折,其中關於大清現在的軍事狀況是方懷最關心的。三年後,中法之戰就將爆發,在方懷的計劃中,打贏這一仗是崛起的第一步。對於大清的現狀,來自後世的他再清楚不過了。

    總的說來,二十年的洋務運動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比起兩次鴉片戰爭時,中國與列強的差距已經大大縮小了。

    被後世稱道的九大兵工廠,湖北槍炮廠和吉林機器局還沒有創建,廣東製造槍彈廠還叫作廣東軍火局,四川機器局剛剛復辦,山東機器局因為經費移到治理黃河上差點停辦,規模都不大,如今大清的槍炮和軍艦主要來自金陵機器製造局,江南製造總局,天津機器局和福建船政局四大老牌兵工廠。這些兵工廠幾乎就是中國重工業的源頭。

    金陵機器製造局是李鴻章一手創辦的,是大清現今為止最先進的槍炮工廠,雖然以後它的地位將被設計出中國第一款槍械(漢陽造)的湖北槍炮廠所代替,但還是無損它的貢獻。金陵機器製造局已經成功仿製出了美式加特林機關炮,以後它還將仿製出中國第一代重機槍,擁有赫赫威名的馬克沁重機槍。

    江南製造總局是一代名臣曾國藩干預下建立起來的,在建立之初就是按照「製器之器」的思想建立的,擁有中國唯一的機器製造廠,另外他還建有洋槍廠、汽爐(鍋爐)廠、鑄造廠、輪船廠、炮彈廠、水雷廠、煉鋼廠、栗色火藥廠、無煙火藥廠等,以生產槍炮子彈為主,輔之以修造船艦,並附設翻譯館、機械學校,培養技術人員,翻譯與軍事、工程有關的書籍。可謂是一所綜合性的重工業企業,其在設備和規模上不但在國內首屈一指,在亞洲也是位居前列。

    天津機器局的創立者是崇厚,對於這個人方懷還有些印象,好像是鑲藍旗人,是滿族中少有的支持洋務運動的人,光緒四年的時候,因為被俄國人逼著簽訂了《裡瓦吉亞條約》,被判下獄,其實那也不怪他,正所謂弱國無外交,誰叫咱國力不如人呢,過些時候讓他復職吧,不能讓辦事的人寒了心。在他看來,敢於辦事的人,哪怕他失敗了,辦錯了,也比膽小怕事的人強,起碼他有了犯錯的經驗。

    天津機器局主要是生產海軍的各種軍火和器械,包括海軍各種口徑火炮的炮彈,用於封鎖水道的水雷,以及魚雷和一些輕型的火炮,另外天津機器局除生產軍火外,還製作過一些軍艦、船舶。特別值得一題的是於1880年建造了中國第一艘潛水艇及第一套舟橋。可惜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機器局毀於戰火。

    福建船政局就是馬尾造船廠,在左宗棠和沈葆禎兩大名臣的苦心經營下,現在已經是遠東最大的造船廠,擁有鍛造車間、軋材車間、動力車間、製造鍋爐車間、安裝車間、翻砂車間、製造儀表車間、小鍛造車間、鋸木車間以及3個船台,可以建造千噸級的鐵甲炮艦,福建船政局還擁有國內唯一一所海軍技術學校。

    由於四大兵工廠源源不斷研製生產出各種先進的槍炮軍艦,帝國的軍事力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如今大清朝的陸軍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主要由八旗子弟構成的旗營,由漢軍子弟組成的六十四鎮綠營兵,以及由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和原來的湘軍演變而來的各省團練新軍。

    其中楚軍、淮軍以及湘軍的一些部隊都武裝了西洋槍炮,像毛瑟槍、哈乞開斯連發槍、克虜伯鋼炮等。這些軍隊不僅裝備改良,而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西式軍事訓練。許多軍官都經過軍事學校的培訓,軍隊的素質有一定的提高。這三支軍隊可以稱得上大清的精銳。而主要由八旗子弟構成的旗兵和綠營兵雖說也裝備了些西洋槍炮,但有很多還是前膛裝的火繩槍、前膛炮,甚至是一些鳥銃,但這些旗兵和綠營兵主要使用的還是像大刀長矛這樣的冷兵器,習慣的也都還是冷兵器的戰法。然而最主要的還是內在問題,當年號稱「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八旗子弟兵如今恐怕連儀仗隊的資格都沒有了,躺在父輩的榮光下,早已磨滅了他們的血性,除了鬥雞遛鳥,他們會的恐怕不多,一支沒有了血性的兵方懷實在看不出他們有什麼戰鬥力。六十四鎮綠營兵除了少數幾鎮因為軍官的個人關係還有些戰鬥力,其他各鎮無不充斥著「雙槍兵」,吃空額,紀律渙散,不習操練等現象,甚至將軍中的槍彈用來作生意的也大有人在。軍官怕死,兵無鬥志,這就是現在大清軍隊的現狀。

    而海軍方面也好不了多少,雖然洋務派已經認識到了海軍的重要,但因為海軍投資大,訓練週期長的特殊性,朝廷對海軍的投入並不是很大,遠沒有中法戰爭後那般重視。北洋水師這時還沒有成軍,南洋水師僅裝備了幾艘千噸級的炮艦;廣東、福建艦隊也僅有一些小船。三支艦隊共計大小艦船不到三十艘,且多是些船小炮輕,排水量不過數百噸的蚊子船。

    這點力量還不夠法國遠東海軍塞牙縫的,三年後的中法之戰,法國海軍的主力軍艦可是四千噸級的鐵甲艦。歷史上中法之戰中,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南洋水師和廣東水師遭受重創,直到甲午之戰也沒有恢復元氣,這使得大清雖然在陸地上打敗了法軍,仍不得不「以勝求和」,中國也喪失了崛起的第一個機會。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