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伯顏西來(3)
剛剛在行長史府衙署簽押公事房坐定,還沒來得及喝上一口茶水,就有衙中胥吏上前來向蒙遜稟事。
蒙遜分管的職事一點不比留守武威的劉衛辰長史少。而像調遣人手應付蝗災,統一部署災後的疫病防治、糧食調撥、賑濟災民等繁重政務,他也不能因為這主要是劉衛辰長史分管的職事,就可以撒手不管。作為綜理全局政務的兩位長史之一,他仍然需要對此負起相當大的責任,公務繁忙是可想而知。
「大人,武威長史府剛到的六百里快遞。西域的波斯胡商伯顏察兒要來長安拜謁侯爺。公文上還說三天前,伯顏察兒到了張掖。算算日子,路上沒有耽擱的話,這時候大概也到平虜堡了。」
聽著衙中胥吏的稟報,蒙遜微微點頭,指示下來:「唔,伯顏先生是侯爺的貴賓,不可怠慢。你先吩咐下去準備下榻客房,記著打聽清楚隨行的人員有多少,車馬有多少,長史府應該有『鴿訊』過來的,你差人察收一下,好生安排著。最好明天就將客房準備妥當,免得到時候緊張忙碌。侯爺那邊按常規呈文知會一聲就行了,想來侯爺已經知道這事了。」
「是。卑職明白,這就吩咐下去。」
「嗯,還有什麼事?一併說來。」
「長安正德商會遞交了一紙申請,準備成立報房,籌辦《正德商會雜刊》,除了刊登邸報、塘報上的朝野消息之外,主要刊載各地貿易往來、商貨供需、價位漲跌、道路暢滯、旱澇雨雪、商家告帖(註:古代廣告)等與商貿行情相關的新聞消息,公開出售給商賈人等。他們希望能得到長史府允准成立報房的正式批復公文。」
蒙遜聞言,皺了皺眉頭,自言自語道:「長史府並沒有明令不准民間私人成立報房,他們為什麼非得要這麼一個正式公文?」
帝國朝廷本有或是手抄或是印刷的《邸報》和《塘報》發行,這是登載詔書、明發上諭、大臣奏章、朝廷政事、邊塞軍情等朝廷官方消息的官府報刊,一般現職為官者和鄉宦才有機會閱覽,普通士民黎庶只能依靠口耳相傳瞭解帝國朝野的新聞消息。
但近百十年間,帝國不少地方工商之業逐漸勃興,平民大眾相對比較迫切地想知道更多的新聞消息。旺盛的需求催生新的行業,在帝國所謂的三百六十行之外,又新添了一種行當,這就是抄報行。帝國兩京有所謂『邪抄』、『京抄』、「宮門抄」、「報房京報」等等,都是轉抄登載邸報和塘報上消息的民間「小報」,公開出售,生意還都算不錯。帝國各布政使司所在的省城和有些較富庶繁華的府城,則有「轅門抄」之類,類似於兩京的『邪抄』『報房京報』等民間新聞小報。而江東不少繁華城市也有這個「抄」,那個「報」的,相當不少,成為城市中普通居民瞭解更多新聞消息的一個重要窗口。
民間的新聞小報,其實並不為帝國的律例法令所許可,到目前為止還只是在城市的市井小民『下里巴人』中買賣傳閱。類似於雷瑾這樣出身富貴勢家之人,若不是真正的熟悉市井深察民情,則當有人提及「新聞小報」時,他很可能就完全是一頭霧水,茫然不知「新聞小報」為何物。
而在西北邊塞之地,原本只有官方的《邸報》和《塘報》發行,並沒有民間的新聞小報出現。但在幾年前,辦『報』之議也曾經列入雷瑾的河西幕府議事日程,最早由當時印書館的大管事徐揚提出。
但當時不少幕僚謀士認為,這一來是時機還不成熟,私人不宜過早籌辦報紙,要避免太早成為守舊一派的眾矢之的;
再則帝國的庶民大眾多文盲,不識文字者在所多有,新聞小報還不能普遍被大眾所接受,難以有效並有力地影響民眾輿情。那麼,對新聞小報的需求不但是有限的,而且是增長緩慢的,小報的售賣量也顯而易見是難以得到保證的,其定價的高低就是任何私人辦報者都無法迴避的大問題了(因為需求不旺,定價高了,沒人肯買,小報賣不動,虧本那不用說;定價低了,則出售量仍然會太少,辦報還是肯定虧本無疑),這還沒有將官府出於種種原因將新聞小報予以查封的可能因素考慮在內。再說當時『河西幕府』財力窘迫,也無法承受這種效用很不明朗的不利虧蝕,是聰明人就不會做這種笨事,這是其二;
而民間私人又很難公開利用帝國官方郵驛來出售發行小報,因為這完全不符合帝國的律例法令,那麼民間小報想要通過推廣發行到較廣大的地區來增加出售量的企圖,肯定會面臨很多的現實困難(這同樣也是新聞小報暫時對輿情影響有限的另外一個原因),這是其三。
僅僅是這三點理由,就足以使那時候的『河西幕府』暫時擱置辦報之議。
但隨後幾年,由於西北地方的農牧工商有了長足進步,邊地互市貿易迅猛地發展起來,對外通商貿易也蓬勃興起,無論是農莊牧場作坊工場,還是礦山鐵廠商號店舖,都有一種迫切的需求——那就是及時瞭解各地商事行情漲跌變動,掌握與貿易相關的必要消息,包括朝政軍情官員陞遷貶謫等消息在內。
還不僅僅是商賈工匠大小財東才有這種需求,比較繁華的西北城鎮居民出於各種原因,也有強烈的意願,希望能像帝國兩京以及江南富庶城鎮的庶民大眾那樣,瞭解和知道更多的新聞消息。
因此一來,對新聞小報的需求迅速增長起來,由此諸如《商事抄》、《包探聽》、《有事即報》、《朝報新聞》、《私抄小報》、《會館雜報》、《行會抄》、《每月雜抄》、《工商早報》、《隴右早報》、《甘州》等等新聞小報,就如同雨後春筍般在西北幕府治下的城市不斷自發湧現出來。其中相對有些名氣的則是《涼州日報》、《每日新聞》、《長安新聞》、《快報》、《川報》、《錦城商報》、《重慶小報》、《夜未央》等新聞小報。(註:這一處所列報紙名目皆是杜撰,如有雷同,即屬巧合。)
面對這種情勢,一直宣稱以黃老之學、無為之道治民理政的長史府,並沒有明令禁止民間成立「報房」,發行各類新聞小報,但是規定各家『報房』必須在衙門登記備案,交納登記備案的費用,以後每年仍然需要重新審核登記一次,另外對『報房』管制較嚴的地方,就是規定每日報樣必須在付印之前送審,任何詆毀朝廷、官府的不實之詞,以及其它挑唆煽動暴亂叛逆,意圖顛覆官府,圖謀不軌,洩露機密等一類犯忌的文字不得登載,違者予以重懲。這些規定實際上就是有限的允許民間私人出資成立「報房」,公開發行新聞小報。
正因為如此,蒙遜才皺起眉頭,他一時想不明白這個正德商會為什麼還要申請正式公文?這豈不是多此一舉麼?這些精明的商人在打什麼主意?禮曹、工曹、工商貿易署等相關衙署沒有即時批復,而是轉呈上來由長史作最後的審查定奪,很顯然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思忖片刻,蒙遜彷彿抓到了什麼要點,但似乎又什麼都沒有抓住,隨口又問那衙中胥吏道:「你剛剛說什麼?他們的《正德商會雜刊》要登載商家的告貼?其他新聞小報似乎還沒有這樣子做的。」
「是的,大人。正德商會遞交的申請上是這麼列明的,他們打算登載商家的告貼。」
手指在茶几上彈動了幾下,蒙遜腦際突然靈光一閃,「明白了。報房絕不會無償登載商家的告貼,估計是要向商家收取一些費用的。正德商會是在借申請之舉試探我們長史府的態度。如果我們以正式公文批復申請,允許他們成立報房,無形中也就正式承認了他們以登載商家告貼為手段牟利的做法;如果我們以正式公文駁回,他們也絲毫沒有損失,大不了撤回各股東的出資,不辦這個雜刊就是了。好一個左右逢源的算計,不愧是商人啊,而且把商家告貼登載到新聞小報上,這也是前所未有的新鮮賺錢點子。」
氣定神閒地喝了口茶,潤了潤嗓子,蒙遜這才發話道:「吩咐下去,這個申請不忙批復,先差人查明底細,弄清楚事情始末再作定奪不遲。臨潼常氏好像是正德商會最大的財東吧?」
「是。正德商會主事的是臨潼常氏一族的常德,也就是長安守備常明大人的嫡親二哥。」
「哦,是常氏族長常爽的兒子。知道了。」
蒙遜點點頭說道,不再多問,繼續處置一些較為緊要的政務,口授手批一通的忙,快到三更天時候,這才放下了手頭的公事打道回府。
蒙遜的府邸也在秦王府城內,這是為著處置政務就近方便起見,得到雷瑾點頭允可的。
回到府中,自有一干丫頭嬤嬤侍侯著蒙遜更衣沐浴。如今蒙遜再不是幾年前流落河西的窮困潦倒之人,官高權重,錦衣玉食,出則車馬扈從,入則妾婢環列,儼然富貴之極的官宦世家。
著了絲織睡袍,趿著陳橋蒲鞋,蒙遜慢慢悠悠,甩著大袖踱進了新納不久的第十九房小妾房中。近來政務繁重,早出晚歸的,冷落這新納小星已有些時,今日稍稍得空,還得哄著她些為妙。雖則妻妾們這兩年已經給他生了四子七女,家宅人丁興旺,承祧宗祀的香火已是不須發愁,而且納妾只是為納色麼,並非指望她能生兒育女。但女人總有些小性兒,鬧起彆扭來,搞得後院起火,家宅不寧,那也是不小的麻煩,在後院起火之前,能哄呢還是先哄一哄的好,不要等出了事兒再謀補救之道,這亡羊補牢雖好,論高明究竟還是不如曲突徙薪,畢竟防患於未然才是上智。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善『齊家』,傳了出去,不惟自己顏面無光,只怕也對他一展雄心抱負成就一番大業有所妨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