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眼見得樊愛能、何徽兩人兵敗如山倒,氣得直咬牙,這兩個傢伙也特不中用了,還是老資歷的高級將領呢,真不知道他們怎麼混上來的?臨陣脫逃不說,手下軍士毫無鬥志,在戰場上叛變投敵,不知道怎麼帶的兵?柴榮憤然拔出佩劍,親自指揮身邊的親軍衛隊,冒著槍林箭雨向前衝殺。
但情況不容樂觀,兵力本來就少,樊愛能、何徽兩人帶的人馬潰散後,三成兵力又少了一成。而敵人剛剛贏了一陣,士氣很旺。
在這危急關頭,禁軍中一位年輕軍官振臂大喊起來,「現在皇上很危險,該我們出力的時候到了。」又回頭對張永德說,「張將軍,北漢軍洋洋得意,自以為得計,必然會忽視防守。如果我們奮力衝擊,出其不意,一定能打敗他們。咱們現在分成兩撥,向兩邊散開,將軍請帶領弓箭手繞到他們的西邊,我帶領人馬轉到他們的東邊,然後咱們一起從敵軍側翼發動攻擊,從中間截斷北漢軍,使他們前後不能相顧,他們的陣形就會大亂。成敗在此一舉!」張永德連聲說好,兩人各自帶了二千人,按計劃行動。
那軍官一身銀色的盔甲,胯下騎一匹大白馬,手裡舞動一根通天水火棍,像一條出水的蛟龍一樣,率先衝入敵軍陣中,士兵們緊緊跟在後面,無不奮勇爭先,以一敵十。北漢兵來吧,我們今天跟你們拼了。見過不要命的,但沒見過這麼不要命的,北漢兵紛紛往兩邊躲避。
奇跡出現了,兩千人馬竟然在潮水般的北漢軍中殺開了一條血路。北漢軍果然被攔腰截斷,首尾不能相顧。
戰爭出現了轉機,周軍士氣大振。柴榮定睛一看,舞棍的「拚命三郎」乃是趙匡胤。
27歲的趙匡胤今天終於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參軍5年來,趙匡胤一直沒有參加過大規模的戰爭,雖然郭威稱帝的時候升了官,擔任滑州副指揮,但其實只是個虛職,實際上還是留在澶州,跟隨柴榮在大後方呆著。每天就是看看兵書,練練拳腳,要不就是逛逛大街,聽聽評書,生活過得相當滋潤。後來跟著柴榮到開封,擔任開封府馬直軍使。世宗即位以後,順理成章地成為禁軍中一名中層軍官。總的來說,日子過得平平淡淡,波瀾不驚。
不過,命運沒有忘了他,在恰當的時候給他送來了一個大禮包。
神箭手內殿直馬仁瑀也受到很大的鼓舞,他大吼一聲,「連御駕的安全都保護不了,還要我們何用?」躍馬而出,對著衝過來的北漢兵連發數十箭,射死幾十人,嚇得北漢兵不敢上前。
殿前右番行首馬全義也到柴榮面前請戰,「陛下,敵人已經快撐不住了,請陛下先休息一會,看我們為您破敵。」說完,帶領幾百騎兵衝進北漢軍中。
真是冤家路窄,正巧碰上張元徽。敵人相見,分外眼紅,來吧,今天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要說馬全義也真是一條好漢,拍馬舞刀與北漢第一勇將大戰了20回合,不分勝負。不過,張元徽也終究不是浪得虛名,馬全義漸漸感覺體力上有點吃不消。馬仁瑀在旁邊看得著急,暗地裡瞄準張元徽馬頭放了一箭,不偏不倚正中馬的右眼。
那馬疼痛難忍,猛地一下躍起,把張元徽掀翻在地。馬全義上前一刀,結果了張元徽的性命。北漢兵原來只顧跟著張元徽向前猛衝,幾乎所向披靡。他的突然倒下,瞬間瓦解了北漢兵的士氣。
似乎老天爺也偏心周軍,南風越吹越猛,周軍藉著風勢順風衝殺,勢不可擋。失去了勇將張元徽的北漢軍潰不成軍,劉崇看看敗局已定,慌忙親自舉起紅旗,鳴金收軍。
令劉崇氣憤的是,自己花大價錢請來的幫手,卻一直按兵不動,在旁邊坐山觀虎鬥。你劉崇不是逞能嗎?你擺下的爛攤子自己收拾吧,楊兗此時樂得袖手旁觀,指揮遼軍安然撤離了戰場。
載入史冊的「高平之戰」創造了一個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這一仗中,柴榮寄予厚望的大周老一輩高級將領大都表現平平,樊愛能、何徽更是臨陣脫逃,罪不容誅。倒是禁軍中三個青年軍官在關鍵時候挺身而出,為大周鎖定勝局,幫助世宗度過了難關。
柴榮對他們的表現非常滿意,趙匡胤經常跟隨身邊還算比較熟悉,而那兩個馬姓軍官卻打交道不多。
馬仁瑀,21歲,河北大名人。從小不愛學習,眼看十幾歲了還不識字,爸爸心裡著急,就強行把他送到學校,但這小子卻偷偷溜回了家。不得已,爸爸又送他去鄉里的學校學習《孝經》,可是在那呆了一個多月,小馬還是斗大的字認不了一籮筐,真夠可以的。老師恨鐵不成鋼,用戒尺打了他幾下,沒成想他還記仇了,晚上悄悄放了一把火,把學堂燒得一乾二淨。所幸老師命大,沒有被燒死。
跟趙匡胤一樣,馬仁瑀也很喜歡玩打仗遊戲。他自稱將軍,帶領村裡同齡的小孩們,每天在後山上訓練排兵佈陣之法。而且每次都會約定好遊戲時間,如果有人遲到,就得挨鞭子。不過,小將軍也有可愛的一面,他會時不時買一些水果分給大傢伙兒,所以大家玩遊戲還是很積極的。
長大以後,倒給他練就了一身好箭法,應該算是自學成才,力氣也大,能開200斤的硬弓。雖說比不上後來能開300斤硬弓的民族英雄岳飛,但比潞州節度使李筠卻要強得多了。
16歲那年,馬仁瑀參加了郭威的部隊,很受郭大元帥的賞識,留在身邊做了貼身衛士。郭威稱帝后,他擔任內殿直,相當於太祖的警衛排長。
來這兒之前,世宗曾組織禁軍衛士們在皇宮內苑中練習箭術,為參加親征做準備。馬仁瑀的表現是最突出的,他的弓最硬,而且百發百中,所以經常得到世宗的賞賜,家裡攢了一大堆錦袍、銀帶。沒想到,「神箭手」特長今天派上了大用場。
再看馬全義,29歲,幽州(今北京)人。他的特長是擊劍,10歲就開始學擊劍,劍術非常了得。不過,他的運氣卻不怎麼樣,之前跟的好幾個領導都是造反派。
15歲的時候跟隨一個叫范延光的,後來姓范的起兵造反,被後晉高祖劉知遠討平。范延光全軍投降後,馬全義被分到後晉禁軍。不過,在那裡混得並不開心,馬全義感覺陞遷無望,就連夜逃走了。
但不幸的是,命運又跟他開了一個玩笑。他跑到河中投奔了李守貞,李將軍為人多疑,剛愎自用,馬全義並沒有受到重用。但是,你還別說,當時還只有馬全義對政府軍的打擊最大,他經常帶領敢死隊員,晚上出來搞偷襲,而且每每得手,弄得郭威很是頭疼。李守貞被消滅以後,馬全義不得已又一次遠走天涯。
不過,馬全義的心態比較好,他知道自己是一塊金子,遲早會發光,所以一直沒有放棄打拼,改名後又去澶州投奔了柴榮。
後來跟隨世宗到京城,被太祖郭威一眼就認了出來。冤家就是路窄,躲都躲不開,但寬厚的太祖沒有發火,沒有生氣,他親切地握住了小馬的手,笑呵呵地對左右說,「馬全義特別忠勇,以前在河中的時候,屢次挫敗我軍,你們應該向他學習。」
忠勇的馬全義終於時來運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