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的柴榮在靈前即位,是為周世宗。大赦天下,並宣佈免去天下百姓一年的租稅。恰也奇怪,這天陡然放晴,一掃正月初一以來連日的陰霾天氣。
在萬歲殿又守孝了幾天,宰相馮道等敦請世宗臨朝主持政務。
誰知一上朝就有事,而且是急事,大事。潞州節度使李筠送來急報,說北漢劉崇糾集遼將楊袞,帶了十萬人馬,取道團柏谷(山西太谷)進攻潞州。柴榮召集群臣商議,認為敵人來勢洶洶,必須給他點顏色看看,心下就有了御駕親征的意思。
72歲的太師馮道卻不以為然,心裡冷笑兩聲,到底是個毛頭小伙子,沉不住氣,於是慢條斯理地說出一番話來,「劉崇上次大敗而逃,損兵折將,哪能這麼快就恢復元氣?只怕是李筠心虛膽怯,故意誇大敵情,引起朝廷注意。陛下您剛剛即位,人心未定,不宜輕易出兵呀。而且就算劉崇帶領大軍興師前來,派一員得力將領前去就可以了,哪用得著御駕親征呀。」
李筠,并州太原(今太原市)人,武藝高強,能開100斤的硬弓,連發連中。後唐時應募入伍,從小兵幹起,在後唐、後晉時期都有上佳表現。郭威出鎮鄴都的時候,李筠擔任先鋒指揮使,後來又跟隨太祖攻入開封,參加過對慕容彥超的那場惡戰。
柴榮心裡有數,李筠並不是一個膽小的人,不到緊要關頭,是不會,「馮太師此言差矣。潞州告急,一定不是謊報軍情。很明顯,劉崇認為我們正在辦喪事,天下還沒有安定,可以乘虛而入。所以,我一定要給他點顏色看看!」
馮道一再勸阻,柴榮又搬出一個人來給自己撐腰,「想當年唐太宗開創大業的時候,屢次親征,所向披靡,是何等氣魄?朕難道還怕他一個小小的劉崇嗎?」李世民的成功著實激勵了一大批人啊。
馮道低頭冷冷答道,「唐太宗可不是誰都可以學的。」
柴榮變色道,「劉崇雖然帶了十萬人過來,但都是烏合之眾,如果朕御駕親征,就好像泰山壓頂一樣,必勝無疑。」
馮道也豁出去了,「陛下平心自問,真的能像泰山一樣嗎?」在他看來,柴榮就是一個沉不住氣的小青年,嘴上還沒長毛呢。你帶過幾回兵?打過幾次仗?我清楚得很。
柴榮臉色鐵青,氣得說不出話來,拂袖而去。他知道,老太師之所以敢當眾頂撞他,是因為他身後站著一批老同志,父王郭威的忠實追隨者。他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快速走出父王的影子,而劉崇恰好送來了一個好機會。
第二天一早,宮裡便發出了詔書,讓各地的節度使們在當地大力徵募勇士,有特長的都送到京師編入禁軍。
不久,又接到潞州送來的緊急軍報。軍報上說,
「昭義軍節度使臣李筠,萬急上言,河東叛寇劉崇,幸禍伐喪,結連契丹入寇。臣出守太平驛,遣步將穆令均前往迎擊,被賊將張元徽用埋伏計,誘殺令均,士卒喪亡逾千。寇焰愈張,兵逼驛捨,臣不得已回城固守,效死勿去,謹待援師。臣措置乖方,自取喪師之罪,乞付有司議譴!謹昧死上聞,翹切待命!」
李筠又打了個敗仗,死傷幾千人,已經快撐不住了。事情已經沒有商量的餘地,御駕親征的各項準備工作必須盡快做好。柴榮也不再想和馮老太師討論,乾脆打發他去修陵墓。
柴榮叫來王溥和王樸商議親征事宜,他們倆是贊成親征的。為了確保皇上的安全,兩人認為首先應該調集各路兵馬,先到潞州會合,然後車駕才可以出發。長長的名單中有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澶州節度使郭崇威,河中節度使王彥超,陝府節度使韓通,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滑州節度使白重贊,鄭州防禦使史彥超等人。
他們都是柴榮父輩的戰將,最小的王彥超也四十掛零了,而且個個驍勇善戰,功勳卓著,可以說,大周朝排出了最豪華的陣營。這一仗非同小可,只能贏,不能輸。
3月上旬,大軍出發。到懷州的時候,聽說劉崇已經繞過潞州,去偷襲汴京了。看來劉崇是來者不善,善者不來。柴榮決定加快行軍速度,將北漢軍攔截在半路上。
但柴榮的決定在將軍們那裡受到了牴觸,貫徹不下去。控鶴左廂都指揮使趙晁就是其中之一,他悄悄告訴通事舍人鄭好謙,「敵人兵力強盛,不可輕敵,陛下這麼做恐怕不是好辦法。」
趙晁是老同志了,身長七尺,儀貌雄偉,非常帥氣。最初跟隨杜重威,後來到郭威帳下效力,在平定慕容彥超的叛亂中立有戰功。
鄭好謙自己不懂軍事,但很尊重老同志的意見,覺得自己有必要去勸勸世宗。沒想到,勸說的效果很不理想,柴榮大發雷霆。
柴榮轉念一想,通事舍人並不是個武官,平常只是負責傳遞文書,管些瑣碎事情,怎麼突然對軍事感興趣了,就厲聲問道,「你怎麼敢動搖軍心?到底是誰主使你的?快說,否則軍法從事。」
鄭好謙不得已,只好說了實話。
控鶴軍是禁軍的主力部隊,柴榮明白,其實不光是趙晁,軍中的一大批老將軍都是這麼想的。柴榮把趙晁關了起來,表明了態度,然後下令急行軍。他現在急需一次勝利,一場完完整整的大勝仗來證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