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後晉少帝朝,馮道擔任太尉,進封燕國公。但後來有人在少帝面前誹謗,被貶為同州節度使。
不過,遼主仍然很器重他,在入侵中原後,耶律德光專門派人找馮道來主持政務。馮道沒有拒絕,但也沒有做漢奸,幫助遼人欺壓中原百姓,他選擇了第三條路。有一次,遼主耶律德光問他,「天下百姓,怎麼才能救得?」馮道先生回答,「現在百姓很苦,即使大佛出世也救不了啊,只有皇帝您能救得!」聽起來是在拍馬屁,但回味悠長。耶律德光有所感悟,開始禁止「打草谷」等擾民活動。
所謂「打草谷」就是軍人集體搶劫,一向是遼人的傳統項目。遼軍主要通過「打草谷」的方式來籌集軍餉,激勵將士。
但「打草谷」屢禁不止,終於激起了中原百姓的大規模反抗。公元947年3月,耶律德光被迫撤離,順便把中原的政府機構全部遷往漠北。
就在這時候,老天爺再一次站到了中原一邊。還沒有出邊境,耶律德光就在常山病死了,永康王又著急回去爭奪皇位,政府的北遷計劃出現了變數。
大部分遼軍回去了,只留下一小部分兵力維護治安。後來被漢軍趕走了,常山重新回到了漢人的手裡。馮道帶領同事們四處安撫百姓,很快局勢就穩定了。他還解放了很多被遼人霸佔的中原女子,先是把她們安置在尼姑庵中,在聯繫上她們的家人以後,又派人把她們送回了家。事後,有人認為馮道的功勞很大,他卻說,「我是一個文人,能做什麼?功勞都是各位將領的。」
從常山回來後,馮道去見了在太原稱帝的劉知遠,官拜太師。在這裡,他又一次捍衛了馮大膽的名聲。
以前劉知遠在太原的時候為了擴充軍事實力,提高軍隊裝備質量,頒布過一個政策,把牛皮定為軍需物資,禁止老百姓私自買賣使用,所有牛皮都必須上繳官府。但實際上牛皮的民用用途還是挺廣泛的,而且用了上千年,突然禁止很不習慣,所以當時很多老百姓違反,犯下死罪。後漢皇朝建立以後,這個政策還是沒有廢除。
直到在上黨遇到了挑戰。
因為判官張璨堅決反對,不願給犯法的20多個平民定死罪。張璨還主動幫犯人上訴,但最高法院予以駁回,理由是「地方官目無朝廷法紀。」
最後,鬧到了劉知遠那兒。劉知遠也生氣了,「一個小小的地方判官怎麼這麼膽大妄為?他們都是死罪,包括那個小判官。」
馮道站了出來,「陛下在太原的時候可以禁止民用牛皮,但現在有了天下就不應該再禁止了。那個小判官,雖然官位卑微,工資也不高,但不貪生怕死,敢於為百姓仗義執言,他應該得到獎勵。臣身居高位,卻沒有及時採取糾正措施,讓這個政策繼續害人性命,我才應該判死罪。」
馮道頓了一下,又補充了一句,「張璨做得對,請陛下不要定他的罪。」最後結局圓滿,劉知遠同意廢除禁用牛皮政策。馮道在虎口救下了張璨和那20多個老百姓。
他很知足,寫了一篇自傳叫《長樂老自敘》。
「有莊、有宅、有群書,有三子可以襲其業。於此日五盥,日三省,尚猶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為子、為弟、為人臣、為師長、為夫、為父,有子、有猶子、有孫,奉身即有餘矣。為時乃不足,不足者何?不能為大君致一統、定八方,誠有愧於歷職歷官,何以答乾坤之施。時開一卷,時飲一杯,食味別聲、被色,老安於當代耶!老而自樂,何樂如之!時乾祐三年硃明月長樂老敘雲。」
當然,他也有遺憾,除了自傳中提到的「不能為大君致一統、定八方」,他最大的遺憾就是兒子不成器。
次子馮吉算是比較有出息的了,但不喜歡走仕途,整天沉迷於玩音樂,尤其喜歡彈琵琶。馮道經常罵他,但兒子不但不聽,反而琵琶越彈越好。馮道非常生氣,遇到有人到家裡吃飯,總要讓馮吉站著給客人彈琵琶。彈完了,馮道總要「獎勵」他幾匹布,還讓他背著布道謝,實際上是要讓他出醜,讓他悔改。
可是他越這樣,兒子反而更喜歡彈琵琶了。最後,馮道也無可奈何,「我這個兒子以後做不了大官,最多只能做到太常少卿。」後來果真如此。
他自己無疑書寫了人生的一大傳奇,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此時他已經擔任了4任宰相,而且老闆無一例外都不是漢人,3個沙陀人,1個遼國人,清一色的武將出身,文化素質不高,脾氣粗魯暴躁,都是難伺候的主。伴君如伴虎,一言不合就有可能引來殺身之禍,無數的文臣武將已經用血淋淋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
但馮道先生做到了,而且游刃有餘,沒有一個老闆說過他的壞話。不可否認,要做到這一點,察言觀色的功夫必不可少。
郭威請他幫忙寫教令的時候,68歲的馮先生一點都不糊塗,對於這個任務,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皺了一下眉頭,為難地說,「我已經很老了,前一次太后讓我寫教令的時候,我搜腸刮肚,好不容易才湊了一篇,這次你就饒了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