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0-08-01
英文中稱抬槍為jingall或gingall,(又有稱為wallgun)。其字源據ianheath說來自印度語(hindustani)jangal。原是泛指大口徑的火繩槍,19世紀後,成為專指中國抬槍的名詞。
抬槍就是一把放大的單發步槍,是中國所獨創,在世界各國都沒有的武器。在清軍的各級部隊中使用的非常廣泛,是一種制式武器。而且各製造局都有生產,廣東製造局,天津行營,湖北槍炮廠,江南製造局等的生產記錄中都列有抬槍一項,從每年數十桿到一兩百不等。其中金陵製造局更是擅長此道,算是其招牌產品之一。但是沒有標準,各式各樣的抬槍由1.8公尺到5公尺,口徑由2.5公分到發射2磅彈頭的龐然都有。操作手則由兩人到五個人不等。大型的抬槍,多是置於三腳架或兩腳架上使用。
清會典所載兵丁鳥槍,使用火繩發火,有瞄推裝置,帶搠杖(即推彈桿),用圓形鉛彈,槍長六尺一寸,重六斤。抬槍形制與鳥槍同,只是更大更重,重量從十二三斤至三十幾斤不等,其中較重的又叫抬炮。抬槍與抬炮並沒有嚴格的定義"抬槍成式,長七尺五寸……木鞘長五尺,距鞘梢尺餘,鑿通一孔,上穿皮帶,一人將槍安於肩上,雙手勒定皮帶,又一人將槍尾托定,看準鉤發,可發三百餘步,吃藥三兩五錢,鉛子重五錢,可裝五發。"有人指出,拉住槍管的行為,一定會影響射擊的準確性。
在鴉片戰爭之時(1840前後),清軍的基本作戰單位是百人哨,其中再分成10個小隊,用火器和刀箭的各佔一半。作戰時,第一線是20名抬槍手,第二線是30名火槍手,然後是50名持籐牌,挑刀,長矛,弓箭的哨隊兵。稱為鳥槍三疊陣。這是從明末一直沿用下來的陣法,是根據各兵所用武器殺傷能力,由遠而近排出來的。抬槍這個怪兵器,在19世紀初開始出現,因此有100年左右在中國部隊中屬於第一線武器。
1860年代時清軍使用抬槍作戰圖
來自ianheath的arimiesofthe19thcentury:china
1875年時,有記錄說在廣東製造局中,製造remington和spencer兩種後膛槍機的抬槍,口徑一寸(2.54公分),槍長6尺(1.92公尺)。
1895年3月兩江總督張之洞,在中日甲午戰爭時曾寫信給台灣巡撫唐景崧,傳授他想出來的土造子母抬槍的尺寸和用法,其實就是用金屬管裝藥,用在後膛火藥槍中,每射擊一次,就換裝一個新的藥管。當時後膛連珠槍和子彈已經很普遍,他的意思是在軍械無法接濟時,不妨試一下他這個土造子母抬槍。在西方的報導中,1857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在廣東就有這種形式抬槍的記錄。裝填手攜帶數個藥管,輪番使用。這是一種很先進的設計,不用由槍口裝藥,可以快速的由後膛裝填,可惜並沒有繼續發展,進步到金屬全裝彈藥。
1895年12月7日,山東巡撫李秉衡,奏山東機器局製成堅利遠後膛抬槍,大端因之毛瑟,兼有比利時之渾堅,哈乞克斯之利捷,試放可及四里之遠。即名之為堅利遠後膛抬槍。1901年百日維新時,他又上奏,認為這抬槍又費錢,又費工料,而且沒什麼大用,應立即停造。
1896年北洋大臣,直隸總督王文韶奏天津行營製造局製造抬槍片中說:該局製成邊機,中機二桿惟邊機太重,每桿在三十斤,中機改造邊機,其尺寸斤兩仍與中機一致。請飭該局按照此式製造邊機前門大式抬槍五百桿中機改造為邊機前門小式抬槍一千桿。這是屬於不同擊發方式的。(三十斤可比較於江南製造局的快利步槍重七斤二兩)。
繼任的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裕祿的片中說:天津行營製造局自行鑄造五六分口徑後膛力拂抬槍器具一副。自行鑄造五分口徑後膛力拂抬槍子彈器具一副。自行鑄造前膛抬槍器具一副。這是屬於後膛式的。
在中日在甲午戰爭之後,盛宣懷曾說:"此次戰爭(甲午戰爭),惟抬槍制勝,金陵製造局所造後門抬槍能及遠,較快炮得力。"他要求該局"多多趕造。"戰爭時,有一個外國人說到,他在在金陵製造局看到他們製造一把巨大的毛瑟抬槍,槍長2.75公尺,射程可達2.28公里,但是照門刻度只有548公尺。
另外據說北京的軍事博物館中還有一把是雷明頓(remington)的rollingblock式的。可見當時並無標準可言,隨各局各軍的喜好,自行其是,找一把步槍放大就是抬槍了。
1898年英人貝斯福(admiralcharlesberesford)說得較中肯,在提及金陵製造局時他說:"機器多是現代的,頭等的,但用來製造過時的無用的軍需物品,他們….大部份的機器用來製造抬槍"
1899年劉坤一報告:寧局(金陵製造局)每年可造後膛抬槍180枝。
重型抬槍裝在腳架上發射
來自ianheath的armiesofthe19thcentury:china
貝斯福也提到廣東製造局,」在製造每把毛瑟槍的同時,製造兩把抬槍」。他形容他在那裡見到的抬槍是:「我見過最長的一種,大約9尺8寸長,重約40磅到60磅之間。作戰時,須要由三個人來操作,兩個人抬槍,第三個人瞄準射擊。」
1900年義和團事件時,四川機器局運200桿蜀利抬槍,連同28800顆子彈支援西安行在的勤王部隊。蜀利抬槍是1897年才開始製造的。
在美國的密爾瓦基公共博物館(nunnemachercollection,milwaukeepublicmuseum)中有一把金陵製造局所造的抬槍,其槍機是仿自雷明頓(remington-lee),製造年份是1897年。口徑是.76寸,單發,槍管長59寸。還有一把在英國的ministryofdefense,patternroom,nottingham。
抬槍及槍管上的篆書銘文
2000年4月美國的一次槍展中,曾有過一把北洋行營製造的抬槍出售,大致如上圖所繪。槍管上的銘文是篆書:光緒乙未北洋行營製造局造。光緒乙未是1895年,北洋行營位在天津。
槍機應是力拂(lebel)式的,在槍匣上閉鎖,無前閉鎖榫,口徑是60公厘,大約6尺長,有來復線,槍重約40至50磅間,單發。槍托上的洞是用來分解槍栓的,將拉柄插入洞中,即可旋下。是一名英國人在加州的槍商處寄賣,開價$3999。據說是八國聯軍時被英軍繳獲的戰利品。
這樣的武器,威力應該相當於後代的無後座力炮,但是以其槍托來看,是要操作者抵肩射擊。據說射擊者常常為被後座力打翻在地上,因此裝藥時常常偷工減料,以減輕痛苦,當然射程和威力也會大受影響。英軍在1860年的報告中說,抬槍的子彈四處亂掉,除非運氣極差撞上,沒有步槍延伸的彈道來得有用。
有的抬槍也會裝上散子,如同散彈鎗一樣,近距離殺傷力極大。1858年時,在廣州的街上,有人對準了一隊14人的英國巡邏兵發射抬槍,當場打死一個,打傷八個,其中兩人須接受截肢手術。
其戰術思想當然是提供步兵額外的支援性火力,但論及其實用性則相當可疑,尤其是須要二到三個人操作,(基於設計,有不同的操作法,李鴻章曾在信函中提到,三個人操作兩桿抬槍)。相當於一把重機槍或迫擊炮所須的人力資源。比較起來,現代裝在m16上的m203榴彈槍,可謂短小精悍了。
一直用到袁世凱小站練兵,用洋槍,洋炮,洋鼓,洋號,還戴洋帽。抬槍才退出了中國部隊。
火器堂的作者在文章後半段就說得很清楚了:「這樣的武器,威力應該相當於後代的無後座力炮,但是以其槍托來看,是要操作者抵肩射擊。據說射擊者常常為被後座力打翻在地上,因此裝藥時常常偷工減料,以減輕痛苦,當然射程和威力也會大受影響。英軍在1860年的報告中說,抬槍的子彈四處亂掉,除非運氣極差撞上,沒有步槍延伸的彈道來得有用。其戰術思想當然是提供步兵額外的支援性火力,但論及其實用性則相當可疑,尤其是須要二到三個人操作」,一句話形容就是:抬槍是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