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1-01-15
常勝軍前身是1860年6月由美國人華爾在上海建立的洋槍隊。當時正值江南大營敗亡,太平軍忠王李秀成的大軍連克蘇、常,進抵上海城下。時清軍已潰不成軍,蘇松太道吳煦一面向駐上海的英法軍隊求助,一面與上海富商楊坊贊助美國人華爾(fredricktownsendward)建立了「洋槍隊」,駐營松江廣福林,配備西式武器,照西法組織訓練。開始只招募了數百呂宋人為僱傭兵(清政府文函中稱為「黑鬼」),以歐美人為軍官(「白鬼」,多為逃兵、水手等)。7月15日,松江太平軍陸順德部主力進軍上海七寶,洋槍隊在清軍參將李恆嵩部配合下,乘虛襲占松江,首戰告捷。但緊接著在8月9日的青浦之戰中遭到李秀成的反擊,損失慘重,丟失大炮十餘門。不久以後,洋槍隊曾被英海軍提督何伯遣散,華爾也曾一度以危害及租界安定的名義被逮捕,旋無罪開釋。到1861年下半年,華爾在上海官紳和富商的資助下,重建了洋槍隊。這次改以招募華人為士兵,而以西人為軍官,華爾自為統領,美國人白齊文(henryandredburgevine)、法爾思德(edwardforrester)為副統領,初擬編練八百人。到1862年初,洋槍隊發展至一千二百餘人。2月5日,洋槍隊在天馬山擊敗太平軍,14日由江蘇巡撫薛煥正式授予「常勝軍」的番號。之後,常勝軍與英法軍和清軍一起,憑借優勢的火力,先後在高橋、肖塘、泗涇、王家寺、周浦、南翔、嘉定諸戰中連連得手。雖在6月份一度在青浦被李秀成圍殲一部分,但總的力量仍呈發展態勢,達四千五百人。
到1962年秋時,常勝軍發展到了鼎盛期,總人數多達六千五百人,編為五個步兵團和一個狙擊兵團,分別裝備滑膛毛瑟槍和恩菲爾德來復槍。常勝軍的炮兵非常強大,也是頭一支主要由華人組成的近代炮兵部隊,編成四個攻城重炮中隊和兩個野戰炮中隊。配有二十四磅榴彈炮三門、十二磅過山炮十八門、三十二磅榴彈炮四門、八英吋口徑大炮兩門、臼炮十二門,火箭筒若干具。此外,常勝軍還有一支龐大的內河艦隊,有輕便戰船三百餘艘(後期減至五十餘艘),每艘裝有六磅或九磅炮一門;裝甲汽輪三十二艘,各有三十二磅炮和十二磅炮一門。
華爾於1862年9月在慈溪陣亡後,經白齊文、奧倫先後統帶後,於1863年3月由英軍少校戈登繼任統領。戈登時期常勝軍編制稍作調整,因新任江蘇巡撫李鴻章的要求,人數下降到三千五百人左右。但炮兵變化不大,僅將中隊改稱連。炮兵連的人員編配,依裝備火炮的種類而定,一般在144-174人之間,通常包括正副連長各一名、上尉兩名、軍曹一名(以上為西人)、旗手軍曹一名、軍曹六名、伍長十二名、炮手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名(以上為華人)。所配火炮的形制與前無大變化,數量略有增加。
淮軍早期炮兵
中國近代意義上的炮兵出現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由淮軍開風氣之先。淮軍因衍生於湘軍,在初期由湘軍直接撥入的竟佔六成。其初期的營制、裝備當然與湘軍相同,「其營制為曾文正手定,而李伯像遵守之」。唯抵滬以後,李少荃親見洋人利器精良,遂師夷之長技,幾年內淮軍盡棄舊式冷熱兵器,換裝洋槍洋炮,成為中國第一支全近代化裝備的軍隊。待平定太平軍、捻軍之後,淮軍成為全國主要支柱武力,儘管有各種複雜原因所致,但淮軍的裝備戰力無疑是一重要因素。
淮軍的裝備現代化也是有一個過程的。自1862年4-6月間,從水路出發的十三營和陸路出發的兩營先後抵滬。到滬不久,就有挑選少量弁勇操練洋槍的記載。如6月15日虹橋之戰中,程學啟的開字營以洋槍百人誘敵而獲勝,便是一例。之後令各營添練洋槍小隊,先是韓正國的親兵兩營,後及於松、銘等營,到是年9月已有洋槍千桿。從9月底以後,李鴻章開始變更淮軍營制,先將各營中的鳥槍隊改編為洋槍隊。以後又逐次改編抬槍、刀矛隊為洋槍隊,同時每哨添設劈山炮兩隊。改制後的淮軍一營為:營官的親兵變為兩隊劈山炮和四隊洋槍隊,前後左右四哨每哨改為兩隊劈山炮和六隊洋槍隊,這樣全營有劈山炮十隊四十尊,洋槍二十八隊計三百二十八桿[,火力大大提高。改制後的淮軍採用劈山炮護洋槍隊的方式作戰,屢戰屢勝。到平吳以後的1865年,淮軍五萬餘人,已有洋槍三、四萬桿。剿捻以後原保留的舊式劈山炮和少許長矛也被淘汰,裝備達到了完全的現代化。
淮軍中的洋炮由於籌購不易,裝備要晚一些。在1863年正月以前,僅在張遇春的春字營建立了一支二百人的炮隊,作為護衛李鴻章大營之用,1863年正月曾奉李鴻章之命參加協攻福山。春字營炮隊為淮軍正式成立炮隊專門營伍之始,也是中國近代炮兵制度的發軔。此外還有一個學習炸炮的張春保營的良勇五十名,有炸炮兩門,曾被常勝軍借去協攻福山,事後收歸李鴻章大營。
1863年初,劉銘傳的銘字營購得三門十二磅的開花炮,聘請法兵教習。不久,開、鼎等各大枝營頭相繼購入洋炮裝備,並聘洋人為教習,以洋法操練。淮軍裝備的洋炮,亦稱炸炮、開花炮,又依其身管長短分長炸炮和短炸炮兩種。長炸炮身管長度一般約為口徑的16-25倍,其規格多以炮彈重量來區分,有十二磅、二十四磅、三十二磅等多種。十二磅以下的屬輕炮,多用於野戰,有效射程約一千米,最大射程三千五百米;二十四磅以上的為重炮,多用於攻城或裝備要塞。當時,淮軍所用之炮,大多為十二磅輕炮,只有銘字營配有三十二磅炸炮三門。短炸炮又名「田雞炮」,即臼炮,炮口朝天,又稱「沖天炮」,炮身管短,口徑大,當時尚無調整角度和方向的裝置,發射時多固定於四十五度角,用加減裝藥來定射程之遠近。由於炮身短、重量輕,便於攜帶,故多用於野戰,由於彈道彎曲,對遮蔽物後的目標有較大的威脅,也可用於攻城,缺點是命中精度較差。這些前裝炮的炮彈分實心彈、榴彈、霰彈等多種,彈體為圓形,表面光滑,大小合膛。在當時,由於榴彈對目標的破壞力和殺傷力較大,故淮軍樂於使用。但在整個1863年,淮軍各營頭的炮兵還比較弱,故在進攻中主要依賴常勝軍的炮火。到1864年,隨著淮軍地盤的擴大,已累計從外陸續購得大小炸炮數十尊,6月又接收了常勝軍的炮隊三十餘尊,炮兵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並逐步淘汰劈山炮,更以法造小銅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