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方略
「痛加剿洗!」楚劍功重複著這四個字。
「不錯,我在雲南撫夷久已,對這些夷人,要恩威並施,先大兵進剿,擒斬其頭目,然後任命恭順者為土司,施以恩寵。」
「嗯,制台,英夷可能有點不一樣,這次來的頭目,地位最高的是欽差懿律,他有三個副手,遠征軍總督兼水師提督伯麥,商務領事義律,遠征軍陸師提督郭富。」楚劍功使用伊裡布聽得懂的名詞作介紹。
「那我們就殺了懿律,任命義律為頭目,而義律手上無兵,水陸兩師提督定不服他,義律便只有依靠我們,與之相鬥。這叫以夷制夷。」
「制台,只是這些頭目之上,還有英夷偽相巴麥尊,即使真的擒殺懿律,他們還是不會內鬥的。」
「那依你之見呢?」
「不知道制台手上,現在有多少兵,多少餉?」
「呵呵,」伊裡布撫鬚而笑,「本制台六月底(農曆)到吳,已經命令江南提督陳化成沿吳淞、上海,崇明佈兵一萬,七月下旬(農曆),本人調安徽兵一千六百人,漕標兵四百五十人,淮標兵900人,馳援江蘇各個海口,調江西兵一千人,會同本制台的親兵千人,同駐鎮江,準備四下馳援。今日,你到之前,本制台調集水師兩千人,準備沿河防守。」
伊裡布對自己的調度頗為得意,「兩江府庫,已經撥銀四萬兩,作為各營的開拔費,你是客軍,又是主動出戰的,一千五百兵,給你三千五百兩吧。」
「謝大人。」
「本制台囤積火藥、彈丸各五萬斤,我聽說你全營都是新式火槍,這些夠用了吧。」
「大人,我的槍太新,要用火帽,這些老式火藥彈丸怕用不了,不過我已經自帶了彈藥,想來是夠用的。」
「那就好。我剛剛接了聖諭,要盡快克復定海。」
「定海,不是閩浙總督管轄麼?」
「鄧梃楨鄧大人主理福建和台灣的防務,顧不到浙江了,所以聖上讓本制台收復定海。」
「定海?要渡海進攻了。大人備好兵船了麼?」
「本制台早已封備閩粵海船數十艘,足以運送幾千兵將過海。」
楚劍功注意到,伊裡布經常使用「本制台」這個口頭語,這和他見過的林則徐、鄧梃楨等總督不太一樣,可能是伊裡布長期和雲南百夷打交道養成的習慣。
「可是,英夷有特別高大的軍艦,我在廣州所見,載炮超過七十門。」
「真的?我們一個炮台,有七十門大炮的也不多,英吉利人的軍艦這麼大嗎?危言聳聽了吧。」
「大人若是不信,到了海邊,便有機會見到。呃,對了,在前乾隆爺的時候,英使馬爾葛尼便向滿朝大臣介紹過英國的艦隊。這是四十多年前的舊事了。」
「想起來了,我也曾讀到這段記載,只是那英夷故作大言,意圖恫嚇,不足為信。」
「那定海一攻而破,英夷的炮火極為猛烈,大人總該相信了吧。」
「那倒是,楚主事,你有什麼高見。」
「定海在英夷被徹底打敗之前,是收不回來的。我們無法在海上和英夷爭雄,只能將英軍誘往內陸,選擇有利的地形,殲滅他們。」
「你是決心龜縮內地防守了?」
「敵強我弱,情勢使然。」
「那我便不用你。浙江巡撫烏爾恭額來報,他已集結了三千水師,兩千陸師,在寧波等我,加上我這鎮江的兩千兵,可有七千人了。」楚劍功算是來自廣東的客軍,而伊裡布此時正式的職權還局限在兩江,所以楚劍功不去,伊裡布也不願強人所難。
「大人,英軍也有四千陸師,三千水師,這是我在廣東親眼見過的。」
「既然兵力相等,我怕他何來?」
「那這樣,大人先去寧波,我且在鎮江休整。大人到了寧波,瞭解了英吉利人的情況,再做謀劃,若大人願意誘敵深入,在內地伏擊英軍,朱雀軍定然參戰。」
「那你便好好休整。江南風物,精緻婉約,猶是江南女子,溫香醉人,楚主事可好好休息一下。」
「謝大人。」楚劍功雖然不準備在鎮江留下什麼風流事,但還是要謝謝制台大人。
話就說到這裡,伊裡布端茶送客。
楚劍功回到郊外的營房,把陸達和張興培叫了過來,說了今日面見伊裡布的談話內容。陸達皺眉道:「雖說我也認為誘敵深入為上策,但大丈夫身懷精忠報國之志,制台有令,我們還是應該去寧波,再作打算。」
「榜眼,聽我的,伊裡布制台一定會認為我們的建議是正確的。他是個精明人,在大清算是能吏了。好了,來說說我們最近的安排。」
楚劍功頓了頓,見張興培和陸達都是側耳傾聽的樣子,便道:「我軍在鎮江休整,陸達,記得約束行伍,不得生事,但飯一定要吃飽。鎮江的地方官不給飯吃。你便先用銀子墊著,做好帳,我回來再和他們算清楚。」
「是!鈞座放心。」
「興培,我們明日出發,去趟湖州。」
「湖州?嗯,彌陀爺還在湖州等我們。鈞座為什麼這麼著急拜訪湖州」
「漕幫的太湖總舵,不就在湖州麼?和漕幫談定,再加上排幫,揚子幫,大江南北,將任我馳騁。」
「要不要備禮物?」
「備一點吧,你去辦。我從湖北帶了些茶葉,也選一些。」
「都說定了,天色不早,睡覺。」
打發走了兩人,楚劍功卻怎麼也睡不著,他該怎麼對付英軍呢?如果伊裡布在江蘇的一萬多人,在浙江的七千人都能聽從自己的調遣,能否全殲英國陸軍呢?要找一個合適的戰場,這個戰場,要能限制英軍的火力,同時能發揚朱雀軍的火力,能讓周邊清軍方便的到達,而且要隱秘。
如果伊裡布不配合,那自己只好找準機會,打上幾仗,佔點小便宜,然後立即返回廣東。
反過來想,如果自己是英軍的指揮官,有什麼理由,必須深入內地呢。英國人不是傻子,他們是老牌的殖民者,不會輕易犯險,也不會輕易上當。很難安排啊。
自己作戰的結果,將影響戰爭的結局,而戰爭的結局,又決定了戰後的政治形式能否向自己希望的方向發展。牽一髮而動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