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朝廷內外一片烏煙瘴氣,牛鬼蛇神各顯神通,李仁孝卻躲在內宮中逍遙快活,對外朝事務雖然偶爾過問,卻已經不如登基之初前幾天那樣勤勉了。
「陛下、不要再喝了,莫要傷了龍體!」
此時,在皇后的宮中,罔氏一臉平靜地坐著,聽著一名內侍小聲地回報。
「……陛下自入太后宮中,還未曾出來,殿外守衛森嚴,奴婢不敢靠的太近,詳情無從知曉……」
罔氏那張清麗的臉頰,始終卻沒有半點表情,甚至可以說是木然,待內侍說完後,她才淡淡地道:「好了,你們都下去吧!」
待潛出殿內宮女、內侍後,罔氏再也忍不住,兩行清淚順腮而下。
隨著時間的推移,前方關於宋軍動向的軍報不斷傳來,在夏國君臣中形成了一個不詳的預感,那就是宋軍已經完成重新整編,而且隨著韓世忠、郭浩兩支強悍的侍衛大軍的到達,宋軍的實力反而加強了不少,似乎新的攻勢即將拉開帷幕。
另外又有一個新的軍情傳來,宋軍由北侍軍都指揮司西調一些中下級將校,分遣在西侍軍中補任差遣,這是由潛伏在陝西的間諜花了大價錢,從陝西宣撫司中買出的參戰部隊序列名稱和徵調北侍軍都指揮司將校的名單,是夏國至今為止搞到的最完善的情報,情報上所透露的信息不能不令李仁孝和夏國重臣們認真對待。
新皇登基後第二次重大的軍事會議在皇宮中召開,李仁孝親自主持這次軍事會議,到場者有國相幹道沖,樞密使、晉王察哥,中書令、濮王李仁忠,門下侍中、舒王李仁禮,樞密副使王樞、兵部尚書曹價、衛戍軍都指揮使移訛、御史中丞芭裡祖仁、諫議大夫**公濟、以及來興慶述職的靈州監軍使罔存禮,當然還有任得敬與樞密院都承旨任得聰。
李仁孝用了小半個時辰,才細細讀罷前方戰報,對於目前嚴重的危局,他已經有了較深的瞭解。眼前的形勢已經到了危機四伏的地步,心下著實有些慌張,急忙向臣下問策道:「看來東朝已然恢復元氣,卻不知諸位卿家有何良策?」
幹道沖第一個出班道:「陛下,臣以為當務之急還是遣使謝罪,使東朝與我罷兵言和。」
這話雖說在往日激烈爭辯,但從來沒有在李仁孝面前提起,話聲方落,眾人一陣小聲議論,連李仁孝的臉色也變的不太自然。
李仁忠冷笑道:「如國相言,大夏舉國東附便是,何須勞神費力,做被人奚落之舉。」
幹道沖含恨地瞪了李仁忠一眼,但他畢竟心存國事,當下朗聲道:「大王緣何如此說,大王亦是俊傑之士,緣何看不透當前局勢?雲澗城下二十萬大軍幾乎損失半數,侍衛親軍接著兵敗,大夏主力消耗已經大半,鐵門以東州郡全然糜爛。曲端元氣恢復,眼看就要進軍興慶,試問國內還有多少可戰之兵,倉庰內還有能支撐幾時糧秣?」
李仁忠被反駁的啞口無言,不能回應說辭,他不能不承認幹道沖之言是正論。他也是親身參於雲澗城之戰,對戰場形勢有著深刻的認識,幹道沖說的不錯,經過兩場大敗,夏軍元氣大傷,人口密集的夏、龍諸州的失去,使國家稅收遭到空前的打擊,尤其是橫山地的失去,使夏軍喪失了最優秀的兵員徵集地,更致命的是兩國正常貿易的中斷,歲幣的停止,必然使國內物價飛昇,生民越加困頓,不斷地消弱國家的實力,使夏國沒有進行一場長期戰爭的錢糧,儘管現在還沒有凸現出來。
夏國沒有和宋全面對抗的本錢,當然也不可能和宋軍長期征戰,在場的大臣沒有一個人否認夏國這個致命弱點。當年元昊雖然屢戰屢勝,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全殲宋軍的輝煌戰例,但長期的戰爭搞的夏國窮弊不堪、民不聊生,軍事上的勝利卻帶來國力的幾近崩潰,不得已與宋和解,而後夏主基本上都是點到為止,得了便宜就與宋修好,從不與宋打持久戰。
但是,而今夏國與宋之間打的就是持久戰,在他李仁忠看來,宋軍來勢洶洶、連戰連捷,他們根本不可能放棄收復靈夏的大好時機,與宋和談無異於文官們的癡人說夢,宋人或許能夠和談,但開出的條件可以想像,決不是夏國所能承擔起的。
曹價與**公濟卻公開支持幹道沖的建議,他們一個是漢人、一個人深受漢化的黨項人,在對宋朝的思維上保持高度的一致。
李仁孝並不知可否,他轉首向察哥問道:「王叔久歷軍旅,以王叔之見,時下當取何策略退去宋軍?」
察哥圓滑地道:「宋軍勢大、確難敵御,然祖宗之業、亦不可平白斷送!」
李仁孝愕然後旋即明白,察哥說了等於沒說,不禁氣惱好笑,暗付這個叔父可真是圓滑,心底是主張抵抗,嘴上卻是誰也不得罪。
「陛下,臣以為大夏絕難與宋長久相持,而宋舉兵數十萬,西侍軍精銳幾乎全部調動,此以往未嘗有之,明顯是要不取河曲誓不罷休。國相之言乃老成謀國,然終歸是書生之論,試問宋軍連勝豈能輕易放棄,這個時候與宋謀求議和,甚為不妥!」
王樞當先來了個標新立異,使李仁孝的目光一亮,連聲道:「卿家有何妙策,快快說來、快快說來。」
「陛下,以臣看來南朝執政王澤坐鎮汴梁,女真人是靠不上了,議和還是要的……」王樞的話說到這裡,李仁孝、移訛等人的臉面當即就不好看了,但他接著道:「但朝廷必須集中全部兵力打上一仗,而且此戰只能贏不能輸,而後才能開始與東朝進行議和。」
李仁孝暗自稱是,聯合女真是自他父皇李乾順時就定下的權宜之策,目的是為夏軍奪取整個橫山與熙河路、創造一個有力的強援,金軍攻宋頻繁,其重騎兵需要大量的河曲馬,不然憑夏國目前國力,根本不可能收復大半橫山。十年間利用宋、金之間幾次大戰,夏國是佔了不少便宜,李乾順之所以敢攻伐雲澗城,而在宋軍大舉反攻之際,堅持不退兵,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亦是寄希望於金軍利用宋軍忙於西北戰事,趁虛南下伐宋,區區的三源地和中原、關中相比孰輕孰重?李乾順致死也相信金軍的南下,必然會使宋軍西侍軍主力東調,但他沒有等到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