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驚雷入漢

第六卷 北伐中原 第二百六十二章 度勢(上) 文 / 乾坤不動

    更新時間:2012-12-27

    兵敗如山倒,魏軍遭逢大敗,士氣低落,人心晃動。司馬炎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坐在營帳之中愁眉不展。

    原本自己可以在這聲威最為顯赫之時一舉攀越高峰,如今卻是一步之差跌落谷底。登基稱帝的夢想似乎越來越遠,軍情迫在眉睫,更是直接關係到許昌的安危。

    兩路四十萬大軍折損三成有餘,僅存二十幾萬,軍心士氣大不如前。兵力上蜀軍自然不可能毫髮無傷,可以勝者之威以及縮小的兵力差距,蜀漢已經穩站上風。

    「此戰關乎許昌安危,大魏基業,各位愛卿有何退敵之策?」強壓心中惶恐,司馬炎望著營中文武,拋出渴求的目光。

    魏國文武彼此對視,左右觀望,聞言一陣騷動,卻是無人肯挺身而出。秦秀乃是前車之鑒,彼此銘記在心,此時怎敢多嘴?

    誠然晉公需要一個替罪羊來撫平人心平息怨恨,只是退兵明明就是晉公你自己的決定,又不許別人說話。結果釀成慘敗之後,反而拉了秦秀這般積極獻策之人背黑鍋,大家皆不是傻子,心中如何不寒?

    再說秦秀怎麼也曾經作為杜預的副將,可謂是軍中的行家。秦秀當時的獻策與判斷並非是不入流,只是對手高深莫測罷了。話說回來秦秀這種水平的遇到姜維都是白給,其他人就算有獻策之心,也是沒了這個勇氣。

    當時魏軍還有宛城在蜀軍後方牽制,如今蜀軍沒了後顧之憂全力殺來,誰攔得住?

    見眾人不做言語,司馬炎也是清楚之前拉秦秀墊背的舉動傷了人心。只是自己也是有苦衷的,退兵確實是自己的主意,可誰讓秦秀之前的判斷都是失誤?秦秀信不過了,餘者更是不吭聲,不信自己信誰?

    難道我養著你們這班人錦衣玉食,就是每日阿諛奉承,點頭哈腰的?關鍵時刻都沒了表現,不殺一個給你們看看怎樣?

    「諸位愛卿儘管暢所欲言,孤不會追究諸位失言之罪!」按下火氣,司馬炎委曲求全,這些人誠然不合自己的胃口,但此時此刻,自己還能夠指望誰呢?

    躊躇再三,張華微微歎息,晉公若是在杜預等人面前自承錯責,事情便不會如此複雜。為了一點點的威望,就殺了秦秀這般積極份子,朝中群臣如何敢暢所欲言呢?

    「臣認為我軍新敗,不可與蜀人硬拚,當退保許昌。」張華挺身帶頭出列道。

    「許昌……」司馬炎看著張華堅定的目光,想起當初自己與張華的計劃,退守許昌等於邁向了退保河北,放棄中原的戰略計劃。

    現在的聲勢想登基稱帝已然全無可能,唯一的辦法便是放棄中原,放棄魏國,在河北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國家,如此一來便可以將家族士人的消極影響減至最低。而且河北有滔滔黃河阻斷,可以引為屏障。

    可因此付出的代價,是把半壁江山拱手讓給蜀人,這又讓人如何抉擇?

    「孤手中仍有二十萬大軍,怎可輸給蜀人!輸給劉禪老兒!」振臂怒吼,司馬炎丟掉了晉公的儀態,怒火填滿雙眼。

    張華之舉在於暗中詢問司馬炎的意思,見晉公堅持與蜀軍決戰中原之戰略方針,便不再多言,緩緩退入人群之中。

    文武百官見張華默不作聲,晉公脾氣大作,紛紛不寒而慄。清醒時的晉公仍有斬殺秦秀之舉,怒火之下的司馬炎如何讓人放心?

    「本公糾集全國之眾,此間糧草囤積如山,軍械不計其數,難道爾等只知叫孤退避,不知抗擊蜀賊麼!」

    司馬炎心有不甘,心生怨憤,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能感到晉公的憤怒,膽子小的額頭開始見汗。

    沉默許久,眾人目光落在了杜預身上。大軍新敗,將帥浴血,可要想在接下來的作戰中不再重蹈覆轍,唯有依靠杜預。

    司馬炎漸漸回復平靜,營帳內鴉雀無聲,杜預緩緩抬起頭來,面容似已蒼老許多。

    「晉公明鑒,我軍精銳一朝盡喪,留在此處野戰毫無裨益,唯有退守許昌方是上策!」

    「什麼!?大將軍你也認為應當退兵?」身軀顫抖,司馬炎不可置信的看著杜預,想不到連這朝中第一人也認為在此地不可能阻止蜀軍……那自己的霸業,自己的帝王之夢呢?

    退,附和無數人的利益,可卻是眾人不願意見到的結果。縱然司馬炎諸多差錯,縱然蜀軍軍容鼎盛,眾人也從未想過堂堂大魏竭盡全力也是擋不住蜀軍的推進,想不到二十萬大軍竟然不堪一戰!

    張華手心見汗,心知杜預此語絕非玩笑,若真有辦法擊退蜀軍,以杜預之忠誠斷斷不會沉寂許久。

    一臉慘笑,杜預額頭之上深深的皺紋絞在一起,緩緩說道:「軍中精銳蕩然無存,餘者士氣低落,負傷者更是不計其數。退守許昌是唯一的辦法,卻並非是怕了蜀人。」

    「哦?此話怎講?」司馬炎聽出一線希望,急忙問道。

    杜預定了定心神,將自己心中的盤算托出道:「蜀人之害不止於此,我軍新敗難以為繼,卻未必輸給蜀人。許昌巨城,錢糧充沛,臣請兵十萬固守在此,拖住蜀漢主力,這是其一。」

    「西線戰場,勝負未知,然函谷關為天下之險,撤其城下之兵反保虎牢,與許昌形成犄角呼應,這是其二。」

    「馬隆其人智計絕倫,可繼我位,使其引兵五萬一路東行,破兩淮蜀軍,解青徐之圍,此乃其三。」

    侃侃而談,並非是什麼齊某妙策,卻清晰的布下了整個戰略。時至今日,曹魏已經不佔任何優勢,唯有奮力相搏罷了。

    司馬炎靜靜的聽著,杜預的戰略很是清晰,將西線的兵力撤回協助許昌的守衛,分出僅存的兵力舒緩兩淮與青徐的緊迫局勢。魏軍攻不下函谷關,就如同蜀軍難以越過虎牢關,因此西路之守,穩如泰山。

    馬隆是杜預力舉的將領,在歷次戰鬥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謂當朝杜預之下的第一人。由馬隆率領五萬人馬前去增援東方各處戰線,便可打破當下僵持的局勢,一旦東方的危機緩解,中路的蜀軍便是孤立無援,斷難討得便宜。

    戰略清晰,責任明確,可司馬炎心中始終有一個疑問,杜預要留守許昌,自己又去到哪裡?

    見群臣紛紛點頭,司馬炎也在思索,杜預又開口道:「此戰凶險萬分,曠日持久,即便取勝我方也是元氣大傷。晉公可屯兵陳留,濮陽,乃至黃河北岸,以鐵騎施以援手,牽制蜀軍部分戰力,減輕許昌城的壓力。」

    ……

    大戰之後,滿目狼藉,蜀軍屯於宛城清點死傷。此戰雖勝可文鴦的五千精銳全軍覆沒,文鴦本人也是重傷在身,一時無法出戰。柳隱一部八萬人馬折損四萬有餘,活下來的也是傷痕纍纍。

    各路兵將皆有折損,粗略估算,蜀軍折損之兵力在七萬上下。比起魏軍覆滅將近二十萬人馬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語,可蜀軍總兵力也因此減少到了十幾萬人,比起魏軍仍是少了一些。

    宛城的物資焚燒乾淨,蜀軍除了佔據地盤之外,可以說是毫無所得。魏軍雖然戰敗,可佔據有利地勢,又是兵多將廣。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魏軍一方杜預根據魏國的狀況佈置接下來的戰略;蜀漢一側同樣有劉禪與姜維根據自身情況改變戰略方針。

    到了這般緊要時刻,雙方首要之務皆是安頓好自身,然後才能圖謀對方。以姜維之能未必不能度量杜預的打算,難道杜預的能為便不能估算姜維的安排麼?

    可二人選擇先行鞏固自身,乃是為了完全的把握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