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優渥尊榮
一九零一年十一月七日,北京城沐浴在冬日的暖陽下,就在全城都享受著難得的陽光時,從賢良寺西跨院突然響起的哀號聲和掛出的白燈白紗中,爆出一條舉國震驚的消息——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北洋大臣直隸總督部堂一等肅毅伯李鴻章病逝!
此事被稱為舉國震驚毫不為過!
無論世人對李鴻章如何看待,是毀是譽,褒貶如何?或者是其同盟、政敵,又或者是舊部、僚屬甚至於並不相干的人,都清楚地知道李鴻章在大清國政壇的份量,這一點,連客居大清國的洋人們也一清二楚!
大清國的裱糊匠終於去了。各人從各人的認知、立場出發,表現出不同的反應來。
尚在迴鑾途中的慈禧聞訊,竟然「震悼失次」,隨扈人員「無不擁顧錯愕,如梁傾棟折,驟失倚恃者」。因護蹕有功而得陞遷的新貴吳永感慨萬分:「此等關鍵,乃始知大臣元老,為國家安危之風量。」
慈禧立即特旨予李鴻章謚文忠,追贈太傅,晉封一等候爵,入祀賢良祠,原籍及立功省建立專祠,春秋由地方官主持專祀;並將生平戰功政績,宣付國史館立傳,賞銀五千兩治喪,伊嫡子李經述承襲一等候爵,世襲罔替,子孫各有封賞。特旨以八百里快騎傳到京城,在京三品以上臣工、騎都尉以上親貴全數伴旨往唁賢良寺。
各地督撫也是大驚失色,尤以去年五月起才與李鴻章「化敵為友」的清流總督張之洞為最。江楚三折,這湖廣總督還等著李鴻章來主持其事呢!新政,剛剛露出頭角的新政會否因為李鴻章的過世而作罷?!因此,情真意切的唁電發出的同時,張之洞的私人代表趙鳳昌就從武昌出發,乘英輪北上。兩江總督劉坤一與張之洞心境相同,也迅即派出身兼兩江幕僚和盛京幕僚的張謇北上。
各國使節們剛剛在談判桌子上與李鴻章交鋒,此時也是飛快地以個人名義加以弔唁後,又以國家政府的名義發來唁電。
旅居海外的梁啟超手書輓聯,托人立即乘船西渡回國,輓聯曰:「太息斯人去,蕭條徐泗空。莽莽長淮,起陸龍蛇安在也?」
身在上海,曾經在自立軍起事前組織國會的嚴復送來輓聯:「使當時盡用其謀,知成效必不止此;設晚節無以自現,則士論又當何如?」
已經內定接掌直隸的山東巡撫袁世凱輓聯是:「受知蚤歲,代將中年,一生低首拜汾陽,敢翊臨淮壁壘;事變方殷,斯人不作,萬古大名配諸葛,長留丞相祠堂。」
孫中山在遊歷歐美的旅途中聞聽李鴻章故去,歎息道:「一個時代因為李鴻章的故去而結束了,新的時代會如何呢?」一個人代表一個時代,這個人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可惜的是,這個時代對中國來說是不成功的!對李鴻章來說,是有著莫大的遺憾、諸多眷念和難捨的。
榮祿、奕劻等人,則是一直陪伴李家人在打理李鴻章身後之事,此時所有的爭鬥暫時結束了,卻醞釀著更為劇烈的權力爭奪。
無論保守派、洋務派、維新派還是革命派,無論是洋人、政敵還是故舊,在李鴻章死後,對其的評價都是毫無例外的高。渾然沒有後世人等拋卻歷史現實,只看歷史事件結果的那種「定論」。
李燾一直在西跨院履行著一個李家小輩的責任,每每經過嚴復那幅輓聯時,總也要瞄上一眼,在心裡默念一遍。
嚴復的評價無疑是中肯的,實在的!這個曾經追隨李鴻章辦理海軍的北洋舊人,也在李鴻章喪權辱國之後怒罵其「誤國」,憤而離開北洋、寓居上海,以翻譯西洋思想著作來影響國人,開啟民智。卻在《馬關條約》達成後的第五年,嚴復終於理解了「裱糊匠」的苦衷,可惜這個理解似乎來得太遲,只能遺憾地給出了「使當時盡用其謀,知成效必不止此;設晚節無以自現,則士論又當何如?」的評價,這是對李鴻章才能、為政;做人、為官的全面評價。
假如,洋務運動能夠毫無阻礙地開展,沒有朝廷的權力傾軋和制衡掣肘,沒有清流們的抱著膀子指點喝罵,從而能夠調集全中國的最大化力量,興許,1901年的中國已經崛起。
現在,謀求國家力量崛起的擔子有些遺憾卻帶著更多的希望地落到了李燾的肩膀上。嚴復的輓聯,不僅是對李鴻章的評價,還是對李燾的警醒。
唁堂上,靈柩牌位前,身形消瘦到羸弱不堪的李經述在對著如潮而來的人們頻頻磕頭還禮。那完全是一種無知覺的機械動作,這位以仁孝與文采著稱的李家嫡子如今是一等候爵的身份,卻彷彿沒有在他身上起到絲毫的作用,父親的死,帶給他的不是那種優渥尊榮的轉移,而是莫大的悲哀……
「聖旨到,李家人等免跪接旨!」又一道追恩的聖旨下來了,這是李鴻章死後的第五道聖旨。「…….念其居功闕偉,准予在京師擇地設立專祠,由京兆官員春秋主祀。」
地方設立專祠之後,京師也要設立。這個待遇簡直是有清以來漢臣最高了,比之李鴻章的老師曾國藩來,還高出了一籌。
乘著李家人紛紛謝恩的時節,對這些恩遇看不上眼的李燾溜出唁堂,找到在一邊待客說話的周馥,兩人默契地走到後院那個有桂樹的亭子裡才駐足談話。
「周翁,朝廷還沒有就直隸總督和山東巡撫一事下旨,按照禮制,這是否正常?」
周馥是匆匆趕到北京見了李鴻章最後一面,也是李鴻章死前的最後一個談話者,甚至是這位忠心的老部下為恩相大人合上的雙眼。李燾此問,顯然有著為他打算的意思。
「大帥,朝廷應當還在猶豫之中。直隸總督乃天下第一督,如何能夠出缺?就算未有合適之人正式出任,也當制定署理之人暫代。不正常,不正常吶!看來,咱們可不能被這接二連三的恩旨迷了眼睛,得有所動作才成,要不,那些親貴們可要使出花招了。」
李燾有些拿不準地試探道:「該如何動作?」
「請旨調禁衛軍入衛京師!」
一語驚醒夢中人,李燾驚道:「對啊,從情理上正當如此!兩宮迴鑾,京師軍備空虛,廊坊駐軍難以及時回護,正是調禁衛軍南下入衛之時。此來,在官民百姓眼中,禁衛軍入衛乃是忠君愛國之舉;在親貴們眼中,哼哼!」
周馥笑不出來,也喜不出來,還是面色凝重地道:「不過大帥,您如今是當了一回惡臣吶!禁衛軍入衛之後,您應當在軍權問題上對朝廷有所表示,請軍機們和直隸總督檢閱一下廊坊駐軍也好啊!」
李燾面色也是一凝,猶豫了片刻,沉聲道:「周翁,您得給我一個準話兒。」
「何事?」周馥的眼神閃爍了一下,其實他知道,李燾要攤牌了。就在禁衛軍入衛,又或者在軍機們巡閱廊坊駐軍之時。
「李燾身負老大人的強國心願,眼看著老大人故去,新政難以繼續,非強力不可以推動!恩相急召您南下入京又在臨終面授機宜,想來您能夠理解李燾的心思吧?」
周馥哪能不知道李燾的算盤?!那日到奉天後,李燾的密信回答就到了,前日恩相臨故前,也說道了此事,推斷了後情。強力推動,呵呵,這年輕人如果能夠在一切調度妥當之後發出此言!
「急了,大帥,您急了!南方督撫們怎麼想?您幕中諸人俱在錦州,如何及時支應?當今正值老大人治喪之期,貿然兵諫恐天下不服,又衝撞了老大人魂靈。萬一……」
「可,可一旦老大人治喪期滿,迴鑾已經成為現實,親貴們又把持了朝政,兵諫將無可避免地演變成為兵變甚至戰爭。我們拖不起啊!趁著兩宮尚在路上安排好一切,迴鑾之日就是發動之時。」
李燾的想法比周馥預料中的還提前了不少時日。
親身經歷了李鴻章四十年洋務之路的周馥,在恩相故去之時算是看清楚了。李鴻章抱著忠君的思想不放,實際上就是束縛上了他自己大辦洋務的雙手,在擁有強力的同時給了朝廷親貴守舊派們爭權奪利的機會,從而錯失了強國的良機,落得嚴復那一句感歎!李燾要堅決地以軍事強力推動政局變更,大開革新變法之路,行君主立憲之政體。對此,周馥的內心是贊成的。不過,年輕人真的是在朝廷故意拖延的時候沉不住氣了,有些急躁了,他的軍事準備還沒有完全做好!直隸淮練軍連名義上的整備都沒開始,武毅新軍只得一個旅的駐軍在廊坊,提防列強干涉還不夠,又如何西進北京控制政局呢?
「急了,太急。大帥,只要禁衛軍能夠南下入衛,廊坊駐軍能夠在淮練軍整備的基礎上增強,隨時您都可以兵諫!又何來的軍事抗力引發戰爭?!咱們還是想想如何消除朝廷對您的那些個想法,這個想法勢必在您調動軍隊的時候被加強。嗯,只有消除了朝廷的懷疑,您才能順利地把淮練軍整備的事兒辦下來,消除可能存在的軍事威脅。同時與列強周旋博得信任,再聯絡南方二督,達成密約之後再動手,那時節,就是大勢所趨、無可逆轉了。」
「唉!」李燾暗自歎息,自己終究還顯得幼嫩了一些,沉不住氣了。特別是在京師這個「別人的」地盤上,總覺著有一種緊迫感,壓力感在催促著自己動手。為何在錦州時能夠沉穩策劃,步步為營,逐步推進,到得北京就有些進退失據了呢?
周馥見李燾有轉變想法的意思,乃道:「老大人臨終並無他言,只告知周馥,一心輔佐大帥,大帥必不負周馥,如此而已。倒是有一人,大帥您需要提起注意,楊蓮房是也!」
這個人,最近幾日確是不太容易見到了。
李燾留了心,又想起自己不能離開唁堂太久,乃道:「周翁,今夜李燾守靈,明兒下午請移步將軍府,我們再商議此中細節。」
周馥點頭,看著李燾走遠了,才自言自語地道:「恩相吶,大清國走到今天這一步,真應了梁任公那句話,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終要在此子身上應驗。可是,您相信他會真正地做大清國的周公嗎?那召公又是誰呢?他真的能夠忍受別人在軍政大事上的指手畫腳嗎?周馥不敢相信!」
實際上,李鴻章是希望周馥能夠成為召公。可是,李燾如果提前行事,那麼周馥這個召公未曾履任一方封疆就進中樞,顯得底子也太淺薄了一些,又何來與「周公」共同輔助制憲的資格呢?
不管周馥自己的利益何在,他的秉性和對李鴻章的忠誠決定了他會跟從李燾,畢竟在他的見識中,李燾的法子也是強國的必由之路,還是代價最小的強國之路!
李燾回轉唁堂,卻見一副亂紛紛的景象,有人不待他問,就急急地道:「大帥,侯爺昏倒了!」
李經述昏倒了!對他來說,長期間地跪坐答禮和悲傷的情緒乃是一大重負,不堪承受的重負。唉,這個大家族啊,確實已經有了一些中梁傾倒,四牆不穩的跡象。
此時,唯有李燾挺身以第三代傳人的身份承擔起李鴻章身後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