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家主周德中,妻衛氏,周家只有三畝旱地。周家有個老太太,今年六十多了,周德忠夫婦生有兩兒一女,大兒周友根,今年虛十八歲;二兒周友富,今年虛歲十四歲,小女兒友蓮,今年虛歲十歲。
周家幾口人看上去都是老實巴交的莊戶人,也沒什麼掙錢的渠道。家裡田地不多,周家每年租地主家二十畝土地種糧食。家裡吃飯的人口多,小兒子和小女兒現在還算不上勞力,自己又沒有什麼別的技術,周德忠、周友根便在農閒季節跟在李萬全、李萬祥後面到大戶人家做蹚匠、麥客,掙得一點糧食補貼家裡才不至於全家挨餓。
蹚匠和麥客是這一帶很特別的稱謂。
晚清民國年間,在豫西南山區常年流動著一支數量相當龐大的青年農民打工隊伍,每到冬日的農閒季節,這些人應募從事梯田、溝渠等農田灌溉工程的修理、養護工作,還有一批有經驗的老莊家把式幫大戶把生地、半生地通過施肥、整理,變成高產的熟地工作。這些人在當地被稱做「蹚匠」。
還有一群人被稱為「麥客」。在中國北方,由於各地麥子成熟時間的差異,一些以收割麥子為職業的人,換取收入。這些人大多體力較好、技術過硬、勤奮肯幹,這些人被稱為麥客。麥客的存在緩解了廣大農村地區在夏收時節面臨的時間緊、任務重與人手不足的困境。常有因這些問題而引起本是豐收之年卻因收割不及時而造成減產減質。因產麥區成熟差異性,如一般從東往西逐漸成熟,所以麥客中一部分是位於晚熟區,由北向南,由南返北,像候鳥一樣遷徙遊走,一路收一路走,等麥客走到自家門前,自家的麥子也熟了;另一部分是早熟區的農民等自家收割完後便前往相對晚熟區收割。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成群結隊,其中有兄弟同行,還有父子同行甚至夫妻相隨,來到產麥區,尋人僱傭,替人割麥,用汗水換取微薄的收入,以補家庭短缺或尋找生路。產麥區的人稱他們為「麥客」。麥客們一般帶一個乾糧袋,拿一把鐮刀上路,還有不能少的被褥。
給周家拜完年,母親帶著李青林到堂伯李萬祥家去拜年。
出了周家的門,李青林母親指著那一戶緊鎖著院門的人家對李青林說:「青林,那是你叔叔家,可惜現在沒人住了!」
母親說這是李青林小叔叔李萬能的房子。院子門緊鎖著,院牆有點破敗坍塌,不過屋子看上去還挺結實。民國十八年被抓壯丁去剿滅鄂豫邊的紅軍,已經死在戰場上了。這座房子是李萬全民國十八年蓋的,本來是給小叔叔李萬能用來娶親的,沒想到李萬能被抓了壯丁,親也沒娶成,人還沒了。雖然這些年一直沒人住,但李萬全手頭如果寬鬆一些就盡量翻蓋修補,保存到現在這個樣子已經很不易了。
李萬全急著要給李青林娶親的原因也是因為李萬能被抓壯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李萬能死後,李萬全這一門只剩下李青林一個男丁傳宗接代,如果李青林再有了什麼意外,李萬全一門就無人傳後了。
堂伯老遠就看到李青林和母親往他家走,老兩口早早等在院門前。
堂伯李萬祥家有八畝旱地,每年向地主租十畝旱地種糧食。李萬祥今年五十歲,以前是個木匠,自從大兒子沒了以後,家裡勞動力不夠,就沒出去做木匠,專門留在家做農活。堂嬸劉氏,比李萬祥小兩歲。老夫妻倆由於常年操勞,面相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大得多。
李萬祥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大女兒早已出嫁到外村,嫁的是個莊稼人家,已經育有一兒一女,生活上也是緊緊巴巴;大兒子李青光,一九三三年跟隨河南老鄉吉鴻昌在張家口加入了察哈爾抗日民眾抗日同盟軍第二軍,一九三三年七月在收復日軍佔領的多倫戰役中戰死;小兒子李青奇今年虛歲十五,從小就發現患了侏儒症。李青奇從十歲那年停止生長發育,身體一直就保持十歲那年的狀態。
李萬祥早年的時候怕李青奇以後娶不上媳婦,在李青奇五歲那年花幾個大洋給他買了個童養媳童養媳衛三丫。衛三丫是周德忠的老婆衛氏的侄女,從小就沒了娘。她爹一個人帶著三個女兒怕養不活,就把她賣給了李家做童養媳。衛三丫和李青林同歲,也是虛歲十六。李萬祥知道李青奇這個病沒法治,他也不指望李青奇能傳宗接代,只求衛三丫看在李家從小把他養大,等李萬祥老夫妻倆百年過後,能繼續照顧李青奇。
所以從李氏這一門來看,後代能指望得上的也只剩下李青林這一棵獨苗了。
李青林和母親剛進屋坐下,李青奇和衛三丫也拜完年回來了。
李青奇智力發育倒沒受影響,只是身體是十歲少年的模樣,說話的聲音也是童音。衛三丫五官長的清清秀秀,個子不矮,一米六左右,大概是營養不足,身體還沒長開,看上去有點黃皮寡瘦。
大概由於身體的原因因而怕別人笑話,李青奇一般不怎麼太出門,平時和外人交流很少。李青林畢竟是本家人,不會歧視他,李青奇挨到李青林身邊,纏著和他說話。
已經到了午飯時間,李萬祥打發衛三丫請李萬全過來一起吃飯。
李萬祥家中午吃的是撈麵條。桌子上一盤牛肉,還有豆腐、炒雞蛋、蘿蔔絲等幾個小菜。李萬祥拿出一瓶酒和幾個酒盅,請李萬全喝酒。父親知道李萬祥家裡不寬裕,過年買一瓶酒也不容易,於是推說昨晚喝多了,最後只吃麵條沒喝酒。
正月是農村冬閒時節,外面白雪皚皚,沒什麼農活可幹。吃過午飯,李萬全邀堂兄嫂到家裡去打紙牌。
冬日下午的陽光照在身上很溫暖。李萬全在自家的院子裡擺上桌子和凳子,四個大人開始打紙牌。
民國時期的農村文化娛樂活動很少,農民在農閒時偶爾玩紙牌消閒。這裡玩的紙牌是麻將紙牌,農村人買不起麻將骨牌,於是市場上有人將麻將圖案印在用桐油浸過的牛皮紙上,圖案有條、餅、萬(1-9)各四張,東、南、西、北、中、發、北各四張,梅、蘭、竹、菊、春、夏、秋、冬各一張,皇牌四張,共148張,代替真骨牌玩。
前世的林青林對打牌什麼的就不感興趣,站在旁邊看了一會就有點興趣索然。正好李青奇也很無聊,建議李青林帶他到後山窪去撿桐籽。
桐籽一般每年霜降後就開始採摘。正月還能撿得到桐籽,李青林覺得有點奇怪,問父親:「桐籽去年冬天不是都收完了嗎?現在怎麼可能撿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