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傲天下

龍騰世紀 第四十三章 武略 文 / 光線

    再沒了爭吵,得太后懿旨,大夥兒冷著臉議定張世傑為主帥,我為副帥,秀王為季帥。所轄將領、士兵不變編製,仍由各路統帥領軍。自即日起,各部上報計劃給樞密院,準備糧草,籌辦軍餉,置械購馬,開始大規模進行整軍。

    而本次大戰之目的,即是保衛皇城臨安,堅決對元軍實施反擊,力圖趨趕韃子出江南。

    陳宜中領銜樞密,張世傑是大宋軍隊的大都督,兩人聯合行文,命令各地府衙抓緊徵兵工作,著手強征周邊城鎮鄉村青壯入伍。命兵部尚書劉伯聲,將應發配邊荒、應拘拿鎖銬之罪人,悉數提出各州府大獄,編入軍隊。陳宜中的親信呂師孟,如今成了刑部尚書,又由他擬部令,請謝太后簽發,下文免去兩浙路被貶謫之文武官員罪責,還其官職,要求他們發動鄉民,就地組織義軍。戶部、工部、禮部,各有其責,盡為大軍出征的準備工作。

    我是樞密院副使,又發院令:「各地官衙務必切實落實樞密院之一切命令,凡事以戰爭為要務,盡心竭力發動衙門所轄區內民眾以資戰事。若本衙事務與樞密院令衝突,以樞密院令為準;若三省六部下達任務與樞密院令衝突,以樞密院令為準;若同時需置辦若幹事體,以樞密院令優先……各衙督促檢查衙役行事緩急,如有玩忽職守者、陽奉陰違者、行止不當者、以暴徵求者,盡皆重罪論處……」

    這次會議中間沒有絲毫停頓,連飯都端到白虎堂來吃。一直開到明月中升,終於拿出了作戰方案。

    經各軍主將,以及各省部首腦商議,大宋軍隊分為水陸兩路:張世傑統帥劉師勇、李陽、苗再成等將領為水軍。我為陸軍之主帥,秀王為副帥。陳宜中坐鎮京城,留臨安禁軍作總預備隊,伺機支援前線。同時再次嚴令至今仍未有動靜的夏貴立即領軍回援臨安主戰場,並歸入秀王建制。

    詳細的作戰計劃也拿了出來。鑒於我軍兵力單薄,無法與元軍進行大決戰,便按我的提議制訂了總的作戰原則:「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捨,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兩軍相對而爭利,其關鍵是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因而,如何先敵機動,創造有利態勢,從而掌握有利戰機,是兩軍相爭中最重要的問題。

    我軍有利處在於國境內作戰,瞭解江南山林、險阻、水網、沼澤等地形,行動能做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機動性比侵略者優勝若干,可由此來調動敵人。

    以已之長攻敵所短,按此制訂了此次戰役的階段計劃:

    第一階段,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放過元軍精銳,不與接觸,專擇其薄弱,分兵合擊,積小勝為大勝。

    第二階段,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經第一階段的累勝,元軍其時必往來救之,疲於奔命之下,我再擇機選其包圍圈破綻處,和元軍主力狠狠打幾次大仗,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以期打擊元軍士氣。

    第三階段,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有幾次大勝作為基礎,我軍以臨安為軸心,兵分數路,扼守要害,相機擴大戰役範圍,將戰場挪至敵占區。並以此加深對元軍士氣的打擊,等待敵人出現慌亂。第四階段,難知如陰,動如雷霆。隱藏戰略意圖,趁敵士氣低落,擇一戰略要地,圍城打援,進入此次戰役的決戰階段,以期殲滅江南敵軍有生力量,並為收復江南失地的下一次戰役作準備。

    具體的戰術安排如下:遣文天祥率兵潛去平江,利用韃子後防空虛的機會,趁機重占平江,用這座城市扯破敵人的供給線。同時,文天祥還要肩付吸引敵兵力的重任。

    秀王率部潛去獨松關。因為不能過早暴露我軍的行動,待文天祥趁虛佔領平江後,方才大規模作戰,在那裡阻遏元將阿術的進攻。

    我則當面抗擋湖州伯顏親領的中軍,務必將其擊敗,打出一個缺口,給秀王的左翼,張世傑的右翼製造進攻機會。

    張世傑親提大宋的水軍,抵擋阿刺罕的水路大軍,先期不與敵死鬥,盡量遏制敵之進攻勢頭,等我擊敗敵中軍後,兩軍配合,合殲阿刺罕。

    而戰役的作戰任務為:向外擴大戰線,解除臨安困厄局面。戰役安排:以臨安地區為中心,在元軍進攻的地點逐次抵抗,誘敵入我縱深,擴大敵戰線,分散敵兵力;趁敵戰線過長,兵力分散之機,選擇平江為主戰場,將我主力置於平江兩翼,形成布袋狀,誘敵主力孤軍直入,即使丟掉再多城池也不顧其他元軍動作,只集中優勢兵力,兩翼合攏,對被誘到平江之敵人進行包抄,形成一個四面合圍的戰備態勢,將平江之敵主力予以殲滅;再以平江主戰場吸引敵軍來援,緩解臨安地區當面壓力,同時擇機以臨安總預備隊為主力發動第二次包圍,配合第一個包圍圈當中的主力部隊將來援敵軍殲滅於平江,或逼迫其退往被屠城的常州;平江戰場之戰鬥結束後,選擇常州為主戰場,圍而不打,誘使元朝在江南的軍隊救援常州。到此時,夏貴領兵從淮南出發,應已到達陣地,立即配合臨安軍隊合擊常州,實施圍城打援。李庭芝部則從揚州南下,務必打通交通線,與徐清、夏貴部隊在常州會師,增加戰役決戰階段的兵力,企圖在常州與元軍在江南的大部隊進行決戰,力求以此一戰奠定往後的長期抵抗的戰略態勢。

    水軍任務則為:收復澉浦,解除來臨安來自水路的威脅;攻克南通港,打通臨安與揚州的交通,以使揚州孤城能接受來自內陸的物資支援;沿海岸線騷擾元軍各港口,吸引元軍兵力;阻斷元軍利用水路增兵臨安。當臨安戰役結束後,配合陸軍進行第二次戰役。

    如一切按預想發展,臨安保衛戰役至此便結束,臨安困局立解,整個戰場態勢逐漸變得有利於我。待三軍齊聚後,可以立即進行第二次戰役,即:乘大宋水軍之利,水陸兩路配合,沿江北上,先克鎮江,緩解揚州當面壓力。再與揚州李庭芝部合軍,順勢沿江而下,包圍健康,以健康為總決戰地點,吸引敵軍來援,然後一鼓殲之,這樣可望收復江南全境,致使江南無一名元兵。

    以上文案多出自我手,命令也由我來發佈。就著昏暗的燈光,我四顧打量,神情凝重無比:「各位大人,各位將軍,以上種種設想,都建立在一個基礎上,既是機動,牢牢掌握戰場主動權,並以此調動元軍。我軍一定要選準時機主動出擊,騷擾也好,誘敵也好,無論何種手段,總之把戰場主動權掌在手裡,切不可操之於敵。我軍想要以弱勝強,只能充分調動敵人,才有獲得取勝的機會。」

    已經開始行使主帥權利的張世傑看了看陳宜中和秀王,見他們沒有表示,便點頭說道:「驃騎將軍所言極是。我軍勢弱,惟有調動敵人跟隨我之步調行動,才有可能取得勝利。各位務必牢牢記住機動和主動四字,凡事以四字為指導要領。」

    而戰役的作戰任務為:向外擴大戰線,解除臨安困厄局面。戰役安排:以臨安地區為中心,在元軍進攻的地點逐次抵抗,誘敵入我縱深,擴大敵戰線,分散敵兵力;趁敵戰線過長,兵力分散之機,選擇平江為主戰場,將我主力置於平江兩翼,形成布袋狀,誘敵主力孤軍直入,即使丟掉再多城池也不顧其他元軍動作,只集中優勢兵力,兩翼合攏,對被誘到平江之敵人進行包抄,形成一個四面合圍的戰備態勢,將平江之敵主力予以殲滅;再以平江主戰場吸引敵軍來援,緩解臨安地區當面壓力,同時擇機以臨安總預備隊為主力發動第二次包圍,配合第一個包圍圈當中的主力部隊將來援敵軍殲滅於平江,或逼迫其退往被屠城的常州;平江戰場之戰鬥結束後,選擇常州為主戰場,圍而不打,誘使元朝在江南的軍隊救援常州。到此時,夏貴領兵從淮南出發,應已到達陣地,立即配合臨安軍隊合擊常州,實施圍城打援。李庭芝部則從揚州南下,務必打通交通線,與徐清、夏貴部隊在常州會師,增加戰役決戰階段的兵力,企圖在常州與元軍在江南的大部隊進行決戰,力求以此一戰奠定往後的長期抵抗的戰略態勢。

    水軍任務則為:收復澉浦,解除來臨安來自水路的威脅;攻克南通港,打通臨安與揚州的交通,以使揚州孤城能接受來自內陸的物資支援;沿海岸線騷擾元軍各港口,吸引元軍兵力;阻斷元軍利用水路增兵臨安。當臨安戰役結束後,配合陸軍進行第二次戰役。

    如一切按預想發展,臨安保衛戰役至此便結束,臨安困局立解,整個戰場態勢逐漸變得有利於我。待三軍齊聚後,可以立即進行第二次戰役,即:乘大宋水軍之利,水陸兩路配合,沿江北上,先克鎮江,緩解揚州當面壓力。再與揚州李庭芝部合軍,順勢沿江而下,包圍健康,以健康為總決戰地點,吸引敵軍來援,然後一鼓殲之,這樣可望收復江南全境,致使江南無一名元兵。

    戰前會議進行到現在,仍有老成持著的大臣問:「此戰如沒有按預想發展,後果怎樣?恐怕會成為一個不善之局。」這可見朝中對戰爭的懷疑態度,也可見主和派意見並未消滅,還是有深遠的基礎。

    我便說道:「即使臨安保衛戰全面失利,經過激烈抵抗,一段時期內保住臨安一城一池應該不成問題。另外,從戰略層面而言,我軍即使失利卻仍是收穫頗豐。因為此次作戰一方面向天下、向元朝表明我大宋的抗戰決心,一方面大大緩解元軍進逼的速度,打擊其猖獗氣焰……從政治角度而言,順應天下民心,有利臣子歸心,使朝庭威嚴復生;便是與元談判,經此役廝殺,我朝庭手裡的籌碼也是只多不少……總之,子清認為這一戰勢在必行,利多而弊少!」

    「諸君,戰爭是殘酷的,切切不可指望此一戰而一勞永逸解決元軍威脅,要明瞭我軍之目的在於利用一戰而求進入持久。我軍在國境之內作戰,有深厚的民眾基礎,有熟悉的地形可資利用,有大量的熱情青年提供兵源,有先進的武器使用,有江南肥沃的田地供應糧食。反觀元軍,暴戾恣睢,四處征戰,致老天厭惡,又得江南之陰雨天氣和潮濕環境,使士卒屢有病倒者,已先失天時;江南河網密佈,丘陵山巒遍佈境內,不利蒙古騎兵行動,又失地利;其殘暴的行徑導致人民反抗,再失人心。元軍天時地利人和無一具備,惟恃殘暴而已。」

    我環首四顧,咬牙說道:「諸君,如我大宋朝野一心,將軍做到不怕死,文官能夠不愛錢,軍與民共同死戰,此戰勝利便是指日可待。消滅掉敵之有生力量,只要形成持久戰局面,我敢斷言,其後的所有形勢必會向有利於我的方向發展。大宋一面抵抗,一面在國內休養生息,最終收復歷年丟失之地,也不再是妄想。」

    堂皇大臣們聽著我擲地有聲的鏗鏘話語,終於又一次將懷疑言論消沉下去。我看著他們臉上復泛上堅毅神色,不由攥緊雙拳,狠狠想道:無論如何,必須打贏這一仗。否則脆弱的大宋惟有投降一途,生死存亡只看這一役了!

    陳宜中開始作會議的總結發言:「大策已定,各位大將軍回府後應立即召開軍事會議,將各類細事交待給下級軍官,開始著手進行戰爭準備。」

    看著濟濟一堂的國家精英,眾人臉上皆是毅然神情,他復又說道:「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萬望將軍們擔負起大宋中興之重任。」

    我便和大家一起轟然唱諾:「丞相放心,我等只願以死相救國家。」

    心裡卻念叨:出征了,該穩住皇家的心了。唉,回什麼臨安,惹了一身的是非,臨行之際尤要擔驚受怕,生恐人在前線卻遭受來自身後的暗算。

    諸事議定,陳宜中笑容可掬,長拱行禮,結束了此次會議。笑著對我說道:「將軍,國家有賴你了。」

    我淡淡一笑,作個揖,背轉身走出白虎堂.陽光刺乍乍補了全身,晃得眼睛生痛,長歎一聲,狠狠心,大踏步逃離生冷孤立的皇宮大內。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