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蟻賊

第9卷 何人更守元帝鼎 第543章 編新軍老郭掛帥,改降軍小鄧為將 文 / 趙子曰

    第543章編新軍老郭掛帥,改降軍小鄧為將

    方補真說在陸聚府外見了一人鬼祟出門。

    鄧捨「噢」了一聲,心中瞭然,卻故作不知,說道:「陸聚雖然新降,但降後謹小慎微,各方面都沒犯什麼錯,在改編徐州兵一事上亦是竭力配合。老方,你不要戴有色眼鏡看他!他府上如今也有七八十人,有個出門的,何足為奇?值當用上鬼祟兩字?還巴巴地跑來告訴我?」

    「主公仁厚,世人皆知。只是,這出門之人,卻不是陸家人。」

    「那是誰人?」

    「封帖木!」

    「封帖木?」

    「正是。封帖木等來益都時,臣恰有事出外,在街上見到過他們,故此認得。」

    「你且細細說來。」

    「因見其鬼祟,臣在他出門後,特地跟了一陣兒。主公您猜他去了誰人宅裡?」

    「誰人?」

    「陸離。」

    鄧捨不覺嘿然,拿起茶碗抿了口水,暗下想道:「剛還對李首生說,最好故意放封帖木出門。沒料到,還不等老李去辦這事,封帖木已按捺不住主動出門了。」

    想到此處,他忽然心中一動,略有疑惑,又想道:「這封帖木如果真的是察罕細作,卻怎麼如此沉不住氣?便是想見陸離,也大可由陸聚派人去請,何必親自登門?是察罕用錯了人,還是李首生判斷錯誤?」

    因有方補真在,不及細想,只略想了一回,暫且存疑,接著說道:「你說見封帖木去了陸離府上?」

    「正是!」

    不管封帖木到底是不是李察罕的細作,既然已經與李首生定下了「放長線釣大魚」之策,為保密起見,這件事就不能有太多人知曉參與。因此,鄧捨滿不在乎地說道:「封帖木乃徐州士人,與陸聚是故友,那他同時也認得陸離並無奇怪之處。些許小事,不必大驚小怪。」

    「主公。」

    鄧捨站起來身,擺了擺手,止住方補真繼續往下說,說道:「我約了洪先生,有要事要談。就到此為止,行了,行了,我知道了,會注意的,老方,你要記住你是巡城御,不是通政司!忙你的去吧。」三言兩語將方補真敷衍過去,也不等他答話,自顧自揮袖而出。

    他一出去,廂房中就留下了方補真一人。

    方補真轉過頭,看他漸漸遠去的背影,瞪大了眼睛,滿臉不解,尋思片刻,忽然眨了眨眼,若有所思,喃喃說道:「要記住我是巡城御史,不是通政司!」

    他畢竟是個聰明人,腦子一轉,就有了三兩分的明悟,知道這事兒的確是不該再插手了。又扭頭往外看了眼,見鄧捨已經消失轉角,室內無人,只外邊走廊上站了兩個侍衛,沒人注意他。

    他轉回頭,往鄧捨的案幾上看了看,剛剛那兩個彈劾他的折子鄧捨沒有帶走,正丟在其上。剛才他看的時候,鄧捨把彈劾者的名字遮住了。這會兒房間裡很安靜,也沒人注意他,要不要?上前看一看到底是誰在彈劾他!

    方補真狠狠地盯了那兩份折子一眼,整了整衣服冠帶,轉身而出。

    鄧捨對方補真說「約了洪先生」,倒不是在誑他。上午就派人去了洪繼勳府上,請他午時後來王府議事。

    看看時辰,也差不多了。鄧捨才轉入書房,剛派了兩個人去益都府衙,看看吳鶴年是怎麼處置那兩個違紀官員的,就有人來報:「洪繼勳求見。」

    「請來。」

    洪繼勳一襲白衣,手拿折扇,瀟瀟灑灑走了進來,長長一揖:「臣洪繼勳見過主公。」

    「先生請坐。」

    時當夏末,天氣炎熱,雖然書房裡放的有冰,依然擋不住暑氣。洪繼勳又是走了一截路剛到,身上都被汗水濕透,額頭也是汗水涔涔。

    案几上有現成的涼湯,鄧捨親手給他斟了一碗,丟入兩塊冰,送上說道:「自前陣子那一場雨後,連著多時不曾降雨,天氣又悶又熱。來,來,先生先飲一杯冰水,解解熱氣!」

    洪繼勳並不客氣,接過來一飲而盡,叫道:「痛快痛快!」果然,汗水漸漸地下去了。他抹一抹嘴,把茶碗放下,朝對面的窗外看了兩眼,竹葉沙沙,甚是清雅,感受著肺腑間的一片清涼,搖起折扇,開口問道:「主公上午遣人到臣家中,叫臣下午來見,不知所為何事?」

    「先生聰明過人,何不猜猜?」

    「前線大勝,近日來城中安穩,並沒有別的什麼事兒值得這般緊急。主公既如此說,臣就大膽猜上一猜,想來定是為編練新軍事?」

    鄧捨笑了起來,說道:「先生真有先見之明!不過,找你來,卻並非僅僅是為了這一件事。」

    洪繼勳低頭尋思,沉吟片刻,了然一笑,說道:「是了。臣已知矣!」

    「你知道什麼了?」

    「主公召臣來,這第二件事應該也是和軍事有關。臣如所猜不錯,定與改編徐州兵有關!」

    鄧捨哈哈大笑:「知我者先生也。先生所猜一點不錯!正是為了此兩件事。」

    之前,洪繼勳有過一個諫言,提議從海東五衙山東三衙中抽調精銳,重新組建一支新軍。或可用之鎮戍徐州或用之機動。經過群臣的討論,鄧捨是同意的了。

    但是,同意不代表立刻就能辦。編練一支新軍,很麻煩。就算是從已有的部隊中抽調,也是一件不易為事。別的不說,只說一條:這新軍的兵源都該從哪一支部隊抽調?從誰的麾下抽調?既要保證都是精卒能征善戰,又還要保證「被抽調部隊」的戰鬥力不能受到太大影響。

    就這一條,就很難。更別說,海東五衙山東三衙,一些都沒在山東一些仍在前線。即使定下來了抽調方向,具體實施時,依然棘手。

    編練新軍不易,改編「降軍」更不易。

    改編「降軍」,需要的步驟更多。比如對原本軍官的調整。陸聚蕭遠等上層將校好說,給個官兒就是;中下層軍官怎麼處置?是不動?還是動一部分?抑或全部調換?而如果全部調換,又會不會引起降卒的軍心不穩?

    再又比如,若是將原本降軍中的軍官都換掉或者換掉一部分,又該從何處補充?「用來補充的軍官」,是不是應該選那些脾氣比較好對降軍沒有太多偏見的?如若不然,會不會造成上下級之間的緊張關係?甚而引起嘩變?可又不能一味地只選些「老好人」,部隊部隊,首先還是要「能打」。這「補充軍官的選擇」就很難了。

    並且,說到「補充軍官」這一塊兒,徐州兵絕大部分都是徐州淮泗人,方言也是一個問題。總不能選個軍官去了,聽不懂士兵們說的什麼話,不利於很快地形成戰鬥力。

    諸如此類,等等等等,許多的問題。故此,不能著急,必須一步一步慢慢地來。

    洪繼勳說道:「好叫主公知曉。你不命人去請俺,俺也正想要來向你匯報。這改編新軍並及整編徐州兵事,前期的工作都已妥當,馬上就可以進入實質階段了。」

    「噢?你細細說來,讓我聽聽。」

    洪繼勳先說改編新軍事,從袖中取出一份折子,呈交給鄧捨,說道:「臣來王府前,特地去了趟樞密分院。這是他們初步定下的新軍將校之名單。臣順路取來,正好請主公定奪。」

    洪繼勳現任海東行省右丞,是「宰執」之流,按說應該主管政事。可他的天分不在政務上,在軍事上。

    所以,自海東建省有正式官職以來,就一直都有這麼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名為右丞」的洪繼勳,卻幾乎從來不理會政務,而大部分的時間都泡在「樞密院」。事實上,不但是他,包括行省左丞文華國也是如此。文華國現坐鎮朝鮮,他在朝鮮也是基本政務不理,大多數的精力全都放在了軍務上。

    海東行省樞密院的最高長官是誰?鄧捨,他兼任「知樞密院事」。對這種情況,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不制止。時間慢慢一長,樞密院上下也就形成習慣了。

    方補真對此倒是頗有微言,曾經連著諫言鄧捨了好幾次,要求「正官職,定名實」。不要名不符實;不在其位你就不謀其政。他提出:要麼明確給「宰執」直管軍事的權力;要麼把文華國洪繼勳從左右丞的位置上調走。可每一次,鄧捨都只是打個哈哈,敷衍了事。

    方補真的諫言是很有道理的,可鄧捨卻為何如此反應?「難得糊塗」?這其間卻是有道理的。

    有道是:「帝王心術」。洪繼勳擅軍事不擅政務,誰不知道?又以及文華國,一個大老粗,連字都不認得幾個,他當「左丞」,能當好麼?難道鄧捨對此就不知道?

    不!恰恰相反,鄧捨對此非常清楚。正因為很清楚,所以他才這樣安排。方補真說該要「名符其實」,很對!可鄧捨想要的偏偏就是「名不符實」!為什麼?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牢牢地將洪繼勳文華國兩人控制在手中!

    洪繼勳才華橫溢文華國坐鎮朝鮮,不控制能行麼?怎麼控制?便是讓他們「名不符實」。

    他們兩人雖坐高位,在海東行省的地位僅次鄧捨,可一個對政務沒興趣一個根本就不懂政務,豈不「尸位素餐」麼?也就等同在政務上在他們的本職上「名正言順」地被架空了。插手軍務?沒關係,儘管插手。鄧捨不理時,他們可以插手;鄧捨一道旨意下去,他們就沒資格插手了!

    並且,這樣做,不但利於控制此二人,更也有利平衡軍政這兩大塊兒的勢力。

    政治上,他兩人身居高位,可謂群臣之首,雖不怎麼管事,但也自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在鄧捨發話後,他兩人的附和,更有利政策的順利實行。而在軍事上,有他兩人的插手,樞密院裡如佟生養、趙過、張歹兒、楊萬虎也不容易坐大。

    再有,自雙城以來,洪繼勳殫精竭慮多出奇計,海東能有今天,他功勞最大;文華國「從龍元老」,是鄧捨的義叔,陳虎的義兄,趙過和他一比都是小字輩;楊萬虎等後來才投的更不足提無法相比。他們有這樣的功勞地位,不給「顯官」也說不過去。左右丞夠顯要了吧?任為此職,也顯得鄧捨不忘舊論功行賞,別人無話可說。

    就任他們兩個官兒,一舉數得。鄧捨又怎可能會因為方補真的幾個諫言就將之改變?就算改變,也得等到天下底定至少北方安定後。現在,為時尚早。

    閒言休講,只說當下。

    鄧捨聽洪繼勳去過樞密院,並不奇怪,信手接過折子,打開來看,見上邊林林總總寫了許多,跳過次要的,只看主要的,新軍將校的任命大致如下:元帥鄧承志副元帥郭從龍,潘賢二以行院副樞職兼任行軍參謀。

    此三個,乃新軍的最高指揮「三人團」。

    再往下則就是各營各隊的首官。

    鄧捨細細看來,其中的絕大部分人,他都認得。樞密分院果然是嚴格遵照他的要求,凡是被挑入的盡皆為「精兵強將」。

    除此之外,又有佟生開、陳細普、傅四、列老九、高則明等等郭從龍、傅友德的舊部。

    洪繼勳等鄧捨看完,評價說道:「李子繁泰山之守,方米罕尤為堅韌,養由引弓騎將善攻,趙普多雙刀無敵,別都丁勇猛如虎,佟生開、陳細普皆軍校之傑出者,而至若傅四、列老九之流,亦各有出眾之處,乃至高則明,也頗能臨機應變。更莫說郭從龍、傅友德更我海東之將星。再加上鄧承志把總統率。此軍,便先不說士卒,只說將校,依臣看來,已經是能攻而善守,可謂精矣!不知主公意下如何?」

    鄧捨先不發表意見,只問道:「兵源怎麼說?各衙的抽調額已經定下了麼?」

    「是的。為不影響各衙的戰鬥力,樞密院初步計劃,只從各衙總計抽調三千人;再從地方的戍衛部隊中抽調五千人。並及郭從龍、傅友德的本部兩千餘人,合計萬人出頭。」

    「一萬出頭?」鄧捨略微思忖,點頭說道,「足夠使用了。兵在精不在多,一萬來人剛剛好。再多些,也確實不利指揮不利機動。」

    洪繼勳再次問道:「對將校的任命,主公有何意見?」

    鄧捨這才說道:「鄧承志年少,用他來統帶新軍不太合適。」

    這支新軍「人強馬壯」,組成後戰力定然非常,樞密分院的人不知鄧捨屬意何人為帥,故此不敢貿然選定,所以薦舉鄧承志為主將。鄧承志是鄧捨的義子,薦舉他總比薦舉別的人好些。

    洪繼勳說道:「鄧承志坐鎮泰安指揮前線,一戰收復全州之地,並大敗察罕。他雖然年少,已顯名將之才。古人云:舉賢不避親。他雖是主公的義子,主公卻也不必因此而避諱啊!」

    「不然。」

    鄧捨搖了搖頭,指著洪繼勳笑道:「室內只有你我二人,先生還給我打馬虎眼?鄧承志雖名為前線主將,但此番獲勝,不過依賴諸將之力。因人成事罷了。這支新軍,我是要有大用的!怎可用他為將?」

    「然則,主公屬意何人?」

    鄧捨將折子放在案上,取下毛筆,蘸了墨水,重重地在其上劃了一道,遞給洪繼勳。洪繼勳拿來觀看,說道:「郭從龍?」

    「正是!郭從龍驍勇敢戰,曾雪夜之下千里奔襲,一戰告捷!可見其膽大心細。足堪重任。」

    「用他為主將,誰為副將?」

    「傅友德可也!」

    「傅友德新投之人?」

    「我用人只看才!便這麼定了,先生走時,可將我的意思告之樞密分院。」

    「是。可主公,你調了鄧承志回來,使其負責編練新軍事,到最後又一個職務不給他。這,這?」

    「編練新軍,只是給他多個閱歷。負責不一定非要任職!更何況。」說到這裡,鄧捨停下了話頭,微微一笑。

    洪繼勳恍然大悟,頓時明瞭,笑著幫鄧捨把話補完:「更何況還有改編降軍一事呢?」

    「編練新軍事,大概如方纔所說。改編降軍事進行到哪一步了?」

    「大體上呢,主公你也早就瞭解。首先,是對徐宿二州降官降將的安排:陸聚,主公你已委了他分省右丞之職;蕭遠陸離,也已被委為樞密分院的僉院;應梁士蔭的請求,主公你也任他去了通政司;而劉鳳已被安排入新軍。統體下來,現在也就只有張冠尚並無具體的任用。」

    「這些我知道。」

    「在計劃改編降軍後,鞠勝曾上過一個折子,提出:不宜將徐州降將悉數調出,為安降卒之心同時也為能更快地形成戰鬥力,最好留下一兩人在新軍中。對此,主公是表示贊同的。因此,樞密分院初步決定,便留下張冠不動,依舊把他還排入改編後的軍中。」

    「改編後,樞密分院目前打算提議何人為將?」

    「樞密分院認為,徐宿兵剽悍,改編後,非用猛將鎮壓不可。故此,原本打算提議楊萬虎或者李和尚為將。但既然主公有意用鄧承志,臣自會去告訴他們,命他們改了。」

    鄧捨點了點頭,說道:「楊李二人乃五衙之將,五衙是我主力,已從他們麾下總計調撥了三千精卒出來,又豈可再貿然調動其將?用他兩人,不管是誰,都十分不妥。便按我的意思,用鄧承志罷。」

    「是。」

    「誰為副將?」

    「張冠柳三。」

    鄧捨想了一想,說道:「柳三機敏,也有膽氣,調他入降軍任職,非常之好,甚是恰當。不過,以我看來,用他為副卻不免有些不足。」

    「主公此話怎講?」

    「他至今沒有過指揮大部隊的經驗,降軍裡問題更大,怎可猝然就擢為副將?張冠也不行。他在降軍中的資歷不夠。今日之降軍多為徐州兵,可他是宿州降人,說不得會有徐州兵不服氣。」

    「那以主公之見?」

    「當用蕭遠為副!」

    「蕭遠?」

    「不錯。」

    「蕭遠固然合適。可已用張冠再用蕭遠,主公你就不怕?」

    「怕甚麼?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鄧捨話說得很漂亮,可他真是這麼想的麼?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