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十五章 隨州暫栖身


  董遵誨嘲笑趙匡胤作的詩,便記下來,當成笑料讓人看。豈知正因他記了下來,才得使趙匡胤這首詩流傳至今。次日早朝,郭威請李太后升殿,群臣朝拜已畢,郭威將劉承佑在佛寺自縊的事,奏報給太后,并說明了一切喪事應辦事項,臣已分付鴻臚寺卿會籌辦,請太后放心。
  太后听了也無別法,只有垂淚而已。
  郭威又奏道:“國不可一日無君,就請太后下詔,責令眾大臣公議,從劉氏宗族中選擇賢能,另立新君。”太后听后,下旨道:“依卿所奏。就煩卿召集各位宰相、樞密使等大臣,共同議定后,奏報哀家最后定奪。在新君未立之前,暫令郭威處理朝廷一切日常事務。”
  郭威叩首謝恩。須臾朝散,百官各自歸衙。不少人心中暗自納悶,這郭威興師動眾,千里迢迢,節節得胜,進入京城,已完全控制了局勢,而卻又提出另立新君,難道他就沒一點覬覦皇位之心?非也!自郭威舉事那天起,他就無時不想著這九五之位,只是時机不到,隱忍不露而已。這是一方面為了保持自己的忠義形象,另一方面為了穩定形勢,減少麻煩。什么麻煩?就是劉承佑一死,兩眼睜大盯住皇位的人,至少有三個。那就是漢高祖劉知遠的兩個弟弟,也就是劉承佑的兩位叔父:河東節度使劉崇和忠武軍節度使劉信;還有一個則是劉崇的儿子,被劉知遠生前視如己于,十分寵愛的武宁軍節度使劉贇。如果郭威稱帝,這三處節鎮,必然要同時起兵討伐,如果再聯絡其他方面的力量,郭威豈不要四面楚歌。要玩好這場政治魔術,郭威必須拿出他的政治高招,所以,他就采用了以退為進的策略。
  散朝以后,郭威回到軍營,立即召集心腹議事。他所以不想回自家帥府,是因他的小妾張氏和儿子青哥、意哥死在那里,去后會触物傷情;所以便一直駐在禁軍衙門之中。他的一些親信將領也都在此。所以,不一刻,王峻、柴榮、魏仁浦、王朴都已來到。
  郭威道:“太后已下詔讓本帥召集大臣議定立新君事宜,在這之前,要先拿個方案來,諸位可以暢所欲言,先議一下。”
  沉默一會儿,王朴首先說道:“愚見應當立徐州節度使劉贇為好。”
  郭威拍案叫好道:“正合吾意!”
  王朴笑道:“此乃一石三鳥之妙策。元帥至今最為疑慮的,就是怕劉崇、劉信、劉贇三位皇室宗親的聯合一致。立劉贇就可穩住他和他的父親劉崇,剩下一個劉信,乃一個沒頭腦的莽夫,就不足為慮了,即使他不高興,也無所措詞,這豈非一石三鳥!”王峻方才明白,不由哈哈大笑,事情便這樣定了。下午,廓威又召集宰相和樞密使來議,也不過是走走過場,還有誰敢提不同意見?
  送走几位大臣,已是傍晚,天上卻下起大雪來,郭威坐在那里沉思了一會,忽然想起一事,猛然立起,自言自語道:“非此人不可!”立即分付備馬,他披上一件紫狐裘,戴了帽罩,不管大雪,帶了一隊騎兵護衛,竟往翰林學士范質家中走來。
  原來這個范質,以文才馳名,郭威在征伐李守貞等三個節度使叛亂時,常接到幼主劉承佑發下來的一些詔書,中間詞句十分得体,處理軍事的指示,都合乎机宜,郭威不相信劉承情和蘇逢吉之流,能有這樣的才能。因而詢問使者:“這詔書何人所寫?”使者回答說:“翰林學士范質。”郭威歎道:“真宰相之才也!”
  自此以后,郭威便對范質十分注意。這天想起要迎立新帝,各种詔書應寫的頗多,這事非仰仗范質不可。所以便來范質家相訪。
  那范質聞報郭威來訪,慌忙迎出大門,陪同郭威到廳上坐定。郭威將來意說明,讓他先起草迎接新君詔書,以及制定新君即位的各种儀注。范質自然點頭應允。
  公事談畢,說些閒話,郭威才注意到范質家庭寒素,不僅居室簡陋,而且衣服單薄。于是在臨走時,范質送出大門,郭威便把自己所穿紫狐裘解下,給范質披在身上,便跨馬而去。把范質感動得熱淚盈眶。
  第二天,太后臨朝,郭威將昨日与百官議定,立劉濟為大于的意見奏報給太后,太后點頭首肯。于是郭威又奏說:迎立新君大事,應請德高望重的太師馮道和樞密直學士王度二人前往恭迎。”
  太后允奏,即下詔遣馮太師和王度赴徐州迎接新君。
  散朝后,馮道拉著郭威,悄悄地問:
  郭元帥,你奏請迎立劉贇,可是由衷之言嗎?”“本官一片丹心!”
  “你千万別讓老夫此行,做一個撒謊行騙之人!”馮道說著,用眼緊盯著郭威。
  “那里話來!老太師信不過我嗎?郭威如有半點虛情,讓我于亂軍之中不得結果!”郭威信誓旦旦。
  “言重了,言重了!哈哈哈!”
  馮道臨行前,哀聲歎气,家人問其所以,馮道說:
  “我生平不撒謊,這次郭威要讓我做一個撒謊的人了!”
  馮道赴徐州后數日,一日李太后忽接河北奏報:“契丹人入寇,饒陽隱落!”
  太后听到消息,十分震惊,急宣郭威入朝,問答道:
  “契丹入寇,陷殺饒陽守臣,如何是好?”
  “臣食君俸祿,為君分憂,理所當然!”
  太后即下詔:以郭威為南北行營招討使,范質為樞密副使,領精兵十五万,遼戰契丹。
  郭威,范質迅即調兵遣將,克日出离京城,望河北進發去了。
  郭威大軍過了黃河,行至滑州東南五十余里的韋縣,王峻等將軍、校尉,拉住馬頭,拜伏在地,郭威惊愕不已:
  “眾位將軍,這是為何?”
  一位將軍說:“我等進入汴梁的時節,搶劫洗掠,今日再立劉氏為天子,如果問罪,我們全軍上下,無人能得幸免,跟隨元帥,出生入死,至今成了罪人,我們實不甘心!”
  郭威說:“有我郭威在,就是立劉氏為天子,也不會加罪諸位。”
  王峻說道:“郭大人以往功高位顯,仍不免有孟業之禍;這次征戰,几次血染征袍。進入汴京,逼死幼主,群奸逃亡,复仇之心不滅,若劉氏重坐天下,你還能自保嗎?”史彥超大聲呼叫著站起來:“滿朝奸佞,与郭大人同心者能有几人?為万全之計,元帥必為天子,方保無慮,不然我們只有反叛一條路了!”
  郭威心中歡喜,卻故作愁容,想再賣點關子,又怕真的把大家激怒,失去良机,只得作沉思無奈狀,長歎了一聲:“唉!”以手示意,請大家起來。
  那邊王峻一躍而起,刺啦一聲,把黃旗撕下一片,披在郭威身上。
  “万歲!”他聲如震雷。
  “万歲!”万人響應,聲震原野!
  郭威揮手示意停止呼喊,王峻回頭把一杆大旗一甩,聲音馬上停止下來,几万人的大隊,靜得能听見彼此的急促聲。“停止前進,就地扎營?”
  徐州節度使劉贇接到李太后詔書,知道自己已經當了皇帝,安排了留守徐州的官員,備了鑾駕,第二天就和馮道、王度,指揮使張令超等人向汴京而來。一路上儀仗禮樂都按皇帝制度,諸官參見都稱他為“万歲”,威風八百,好個風光。這天,鑾駕到了宋州,也就是現在的商丘,忽報城外來了一支人馬,約有五六百人。劉贇心中一震,忙讓緊閉城門,親自來到樓外看個明白,及問,原來是郭崇威。“郭愛卿來此何事?”劉贇問。郭崇威答道:“滑州發生了兵變,郭元帥特派小人來此宿衛,以保大王安全。”劉贇深信不疑,開了城門,將郭崇威一行安置已畢,徐州判官董威,悄悄地拜見劉贇:
  “大王,臣見郭崇威舉措詭秘,似有反心。我听人傳說,郭威已稱尊御极,如果這消息是真的,殿下處境可就不妙了。為今之計,需急召指揮使張令超,拿下郭崇威,投奔河東,才保無事。”
  劉贇沉思了一陣,說道:
  “郭威与先王有八拜之交,縱令負我,怎肯負先王之恩!先生關照,本殿下講了。”
  當他們二人談話的同時,那邊郭崇威正和劉贇的指揮使張令超秘密相會。
  “張將軍,當今天下歸心,郭元帥大軍即日就開進汴京,皇室改姓,大局已定。我只率輕騎來這里,給公留著進見之禮,千載一時,這机會不可錯過!”
  “多謝將軍關照,我所率兵眾,現在就歸將軍統一調遣!”
  第二天,劉贇不見了張令超,知道情況有變。忽然郭威又派人來,催馮道完回汴京。馮道臉色陰沉,郁郁不歡地向劉贇告別,劉贇接著馮道的手,滿眼淚花地說:“寡人所以放心無慮地前來,就是看重与太師三十年交誼之情,如今危急之中,請太師替我拿個主意。”馮道只瞪著兩只大眼,一個字也沒有。
  劉贇的衛將几次給劉贇使眼色,用手比划著殺人的動作,劉贇將頭搖了搖。馮道連忙抽回自己的手,回過頭默默走出門去。
  衛將賈貞怒目圓睜,拔出寶劍,跟了出來。
  “賈貞!”急切之中,劉贇直呼其名。賈貞沒有回頭,但像釘子一樣站在那里,兩行淚扑嗒嗒落了下來。
  “賈將軍,此事實在与馮大師無關,他也是身不由己呀!”馮道身影剛剛消失,就听外邊董裔大喊:“你們要造反嗎!”
  賈貞大步出門,看見董裔已被郭崇威揪住頭發,鋼刀已經舉起,賈貞提劍來救,郭崇威從眾一擁而上,刀槍并舉,賈貞如何抵擋得住?頓時死于亂刃之下。侍衛官劉福等也都被殺。剩下個孤伶伶的劉贇,只好束手就擒了。接到郭崇威快馬報捷,說劉贇已在“安全保護”之中,馮道也已返回京城,郭威的大隊人馬已經返回汴京,駐扎在七里店。郭威軍事家的天才在這些過程的安排上發揮的极為出色,把劉贇、京城、自己三方行動的方向、時間、地點等等預測的准确無誤。另外派往許州的將軍馬鋒也差人回報,說蔡王劉信已恐懼自殺,因而事態的發展也就十分稱心如意。
  左相竇貞固拿著郭威的奏表,急忙來見太后,太后看表,那表大意是:臣郭威受下級軍士所逼,承受不義之名,請將漢室宗廟社稷之事交臣掌管,臣將奉敬太后為母,一切均按原有制度辦理,望京城官民安心生計,不要惊疑云云。太后看罷奏表,還能提什么不同意見?只說句“就依郭卿所奏”,詔封郭威為監國,便回安樂宮去了。
  竇貞固傳諭文武朝臣及軍民人等,出郊恭迎新天子。人們以為是劉贇到了,及到七里店,才知是迎接郭威。竇貞固等上疏郭威,勸他即皇帝之位,郭威表示為難地說:“馮道已去徐州迎接新天子,不久就可來到,大家不可隨便行事。”
  郭威入汴京以監國身份主持朝政,傳來宋州消息,說劉贇已為變兵所困。內有百官,外有諸侯,都上表太后,請尊郭威為皇帝。于是太后下詔;廢劉贇為湘陰公,立郭威為皇帝,授玉璽符寶。
  城南郊筑起了登极壇,郭威頭戴冕冠,身著黃袍,拾級登壇,學士院宣告皇天后土書、拜受冊命,諸儀式已畢,眾臣山呼万歲,擁郭威登上寶。改國號為周。此時是公元951年。
  郭威即了帝位,改元為廣順,受百官朝賀已畢。溢劉承佑為隱帝,尊奉李太后為昭圣皇太后。第二天,大赦天下,立柴氏夫人為皇后,追封已故小妾張氏為貴妃。并大封功臣,以王峻為樞密使、同平章事,范質為樞密直學士,史彥超、王殷、郭崇威、曹威、俱為節度使,兼禁軍都指揮使。郭崇威、曹威因名犯御諱,令其改名為郭崇、曹英。漢朝舊臣竇貞固等,仍原職留任,不愿為官的,准其退歸。隨征將官均有升賞。隨征士兵,賞以錢糧。封賞已畢,文武俱各謝恩;唯王朴俯伏階前,推辭不受,奏道:“臣德微命薄,不堪受封,愿陛下放臣歸行,以完臣之微志,則深銘陛下之恩也!”
  周主郭威再三挽留不住,只好說道:
  “先生既不肯留,只是朕倘若有了軍國大事,需請先生賜教時,望如推諉。”
  “臣受主上天恩眷念,若有宣詔,即刻來京奉命!”
  周主郭威傳旨,擺下御宴,命百官相陪,為王朴送行。
  河東節度使劉崇听說劉承信已死,漢室一時沒了皇帝,郭威稱霸朝中,正要准備起兵殺向汴京,他派出到京打探消息的鄭一珙恰好返回,說正是郭威极力主張劉贇即位,沒有自己取而代之的意思,劉崇十分高興,說:
  “我知道郭公素來忠義,必不會背叛我的兄長。如今立了我的儿子,我若起兵,真要坏了大事呀!”他很慶幸自己沒有留然行事。
  少尹李驤說道:“郭威大權在握,早晚必定自立為帝,如今可趁他立足未穩,速派兵進京,扶殿下就位。殿下皇位安定之后,威就無所施其會了。”
  劉崇大喝一聲:“住口!饒舌腐儒,我若興兵再逼反郭威,還有我儿子的皇帝坐嗎!你竟想以此詭計,來破坏我家大要!”
  說罷,他把手一揮:“斬了!”
  少尹李驤大喊:“我負有經天緯地之才,不想今日競死在庸夫之手!我死不足為俱,只可惜漢室江山完了!”
  劉崇和一揮:“斬!斬!斬!把他老婆也一塊斬了!”三聲炮響,人頭落地,對劉崇一片忠心的李驤夫婦,傾刻之間,死于劉崇的刀下。這邊剛斬罷李驤,血跡未干、尸体尚溫,忽然中軍來報:郭威已自立為帝,劉贇被貶為湘陰公,在返回河東的路上,被殺掉了!
  劉崇听罷,咬牙拍案,大叫一聲:“李驤你是忠臣,我錯殺你了!”
  劉崇召集屬下,同議對付當前事變之策。親軍都指揮副使李存審說道:
  “大王擁有河東千里沃野,地勢險要。可攻可守,應該先稱帝,使民心有望,漢室有繼;然后,厚積資財、廣招英雄,舉兵南下,即使不滅郭威,也不失為天子也!”
  “我儿子沒當成皇帝,這皇帝我就當吧!”于是劉崇當時就即了帝位,史稱北漢,也不立太廟,仍沿用乾祐年號,擁有憲州、隆州等十二個州的地盤,成為和后周抗衡的一支主要力量。劉崇稱帝的消息傳到汴京,周主郭威心中頗為不安。他想到北方、西方一些重要戰略之地,必須加強把守,方可無慮。便任命王殷為鄴都留守,指揮河北八州兵馬,防御契丹;任命韓通為穆陵關防御使,控制河東至關西要道。又任命柴榮為鎮宁軍節度使,駐地澶州。一方面控制北方局勢,一方面照柴娘娘病体,送柴娘娘入京。分撥已定,三將便各自赴任去了。那柴榮回到澶州以后,与柴娘娘及符小姐相見,卻見那柴娘娘病体仍然十分沉重,無法前往汴京。于是,便寫了奏章,將柴娘娘病情詳細地報告給郭威。十余日后,圣旨下來,同時,還派了二位太醫一同來到,為娘娘診治。
  又過了月余,柴娘娘在柴榮夫婦悉心照顧,太醫調治之下,病体已漸好轉。柴榮便又寫了奏章,請示郭威,准備擇日護送娘娘進京。
  那知,不旬日圣旨下來,說娘娘病体初愈,尚不宜奔波,仍令暫時在澶州養病,又因北漢立劉守稱帝于晉陽,有興兵南犯之勢,特令柴榮先行巡視潞州、晉州、澤州、隰州及壺口關,穆陵關等戰略要地的邊防,限期時二月,巡視完畢后,回澶州再偕娘娘一同來京。
  柴榮領旨,安排了一番,便帶了隨身護衛,點了五百馬軍隨行,到各地巡視去了。
  且說那趙匡胤和鄭恩在隨州董宗本任上居住,不覺已過了新年,又是紅了櫻桃,綠了巴蕉的時候了,在這里一住近半年,董宗本對匡胤极厚,但是那董遵誨,卻自恃門第高貴,自己又文武全材,十分驕傲,瞧不起趙匡胤,而對鄭恩尤為厭惡,認為粗欲野蠻,不可与交。匡胤看著董宗本的面子,處處忍讓,竭力避免与董遵誨發生沖突。所以,日子過得并不十分愉快。
  這一天,天气分外晴朗,董宗本領了董遵誨和趙匡胤、鄭恩帶了十余侍從,一同到野外行軍、野游、看地形,這里都是大洪山与桐柏山接壤之處,周圍山巒起伏,形勢險要,董宗本等走上一座小山之頂,俯視周圍崗阜連綿,溳水滔滔。董宗本指著溳水旁邊一座山包說:“這個山岡依山傍水,又臨著官道,實為通往隨州咽喉要地。如有一支兵,扼守此山頂,真有一夫當關,万夫莫開之勢。假定要進攻此山應如何布置攻擊路線;反之,作為防守的一方又應如何設防,以有效阻止敵兵進攻?誨儿,今日為父准備考較你一下,不妨用你胸中韜略,來實地講說一番,看看究竟如何。”
  董遵誨听了后,正想在趙匡胤面前顯示一下才華,就指手畫腳地講解一番,先從攻方開始。應如何進兵,從何處可強攻,何處又可以施展偷襲手段。然后又講防守,如何分兵,何處可設埋伏,何處設弓箭手,控制開闊地帶,何處需加拒馬鹿角,何處應有炮石擂木,各個隘口需多少兵等等,有條不紊地述說一遍。董宗本听著,不由頻頻點頭,直到他講畢,董宗本扭頭向匡胤道:“如何?望賢侄加以指正,不可客气,因為有關將來作戰,生死存亡的大事,幫他提高戰術,如果客气而不說,反而害人。”匡胤道:“這道理小倒懂得。遵誨兄講的十分全面,不愧大將之才,所講攻防措施都深合兵法,但微有漏洞,如再加強,便十全十美了。”董遵誨听了,不由臉上浮起一絲冷笑。倒要听听匡胤如何說法。只听匡胤道:“先從守方來說,此岡阜左邊面臨溳水,峭壁高達七八丈,攀登不易,故公于認為只要沿河岸加以鹿砦,再派一隊弓箭手,高踞崖上,又對崖敵兵強渡,亂箭射之,足以阻渡。但是卻忽略了峭壁是南高北低,而北部還略有崩陷之處可以攀登,如果敵軍乘夜,從上游數里處偷渡,沿峭壁下的灌木叢為掩護,搶至懸崖有塌陷處偷襲上來,發現后再反擊,就有些遲緩了。所以應將塌陷處加以修整,并派駐一小隊士兵把守,准備炮石擂木。灌木叢中也應加鹿障礙。方可保無慮,至于攻方,西北几座山丘,地勢險要。在兵書上稱之為支形地區,屬于不利我出擊之地,但也是不利于敵人出擊之地,剛才公子講過了,認為敵人定然以為我必不敢由此冒險,所以主張從此出奇兵偷襲。以小倒愚見,仍然不可冒險,万一遇上謹慎的敵將,在此伏下一支兵馬,切斷我歸路,那么,我方傷亡必然慘重,使元气喪盡。”
  董遵誨冷冷地道:“兵者,凶道也。如此畏首畏尾,如何能成大事?此地形不利,我豈能不知,也不怕什么敵兵切斷退路,兵書云:置之死地而后生。我軍無路可退必奮力死戰,傷亡雖大,敵人也絕得不到便宜。有所傷亡,何足懼哉,世上那有不流血的戰爭!”
  匡胤道:“公子所說,都是局部的理論,作為將軍,首先要怀有一個仁字,要愛兵如子,將士才樂于效命,如果不管士兵死活,只把他們當作戰爭賭博的工具,必會使軍隊內部离心离德,此致敗之由也。所以當年諸葛武候不同意魏廷出陽平關小道偷襲長安,就是這個原因。”
  董遵海還欲反駁,董宗本已開言道:“誨儿,趙公子講的對,作為大將首先要有仁心,才配稱為良將。戰國的白起,一夜坑趙國降率四十万,雖然善戰著名,但終于因此喪失人心,而不得善終。這种人仍然算不得將才,而被后人万世唾罵。你鋒芒過露,以后應多向趙公子請教。方有裨益。”
  董遵誨听父親如此講,才不敢出聲。以后匡胤又指出遵誨的一些不足之處,遵誨也不再駁,唯唯而已。觀察地形完畢,一行人走下山來。天已正午,一行十余人縱馬赶到隨州北關,只見街市繁華,臨河有一座酒樓,董宗本領眾人下馬,讓衛士把馬牽入河灘,放青飲水,可輪換到此酒樓吃飯,自己卻引了匡胤、鄭恩和董遵誨進入酒店。那店家見刺史大人來到,真是受寵若惊,立即殷勤招呼董守本等上得樓來,進入一間臨河雅座。四人入內坐定,店家打開窗戶,只見那樓下一片河灘,距离灘中河水,約五六文遠,水勢滔滔,河面上不時有小船穿過,對岸則是一行楊柳,掩映著三五漁家。風景綺麗,不由人心曠神怡。店家送上香茶,不久,又擺上筷子,酒壺和杯碟,接著先上涼盤,繼之熱炒,川流不息地送上來。董宗本只是慢慢品酒,和匡胤說著閒話,董遵誨因有父親在坐,亦比較拘謹,只有鄭恩毫不在乎,只顧低頭吃喝,誰也不看一眼,吃菜也不選擇,那一盤擺在他面前,他就三口二口吃個盤底朝天,董宗本見了,不由叫好:“真壯士也!”
  呼來店家說:“這位將軍与眾不同,那里吃得飲這些精細小炒,你去切十斤牛肉,大盆裝了端來給他吃,也要用大碗篩酒,不用酒杯。店家答應去了。不一會端上來,擺在鄭恩面前。鄭恩高興得手舞足蹈,嘴里嚷道:“還是大帥深知樂子的心!”
  說畢,又低下頭大嚼起來。
  只吃到日頭偏西,十斤牛肉又被鄭恩吃個精光。他拍著肚皮連稱:“過癮,過癮!”大家吃罷,店家收拾了桌面,又端上茶來消食,董宗本多吃了几杯酒,身上發熱,便解開襟扣,倚在椅背上看那窗外江景。一會儿,猛然回過頭來,對董遵誨說:“上午已考過你戰術,現在試一下你的文才。你就對著眼前這溳河風光,作一詩來。”董遵誨正因為上午講戰術,不如趙匡胤,現在得到這机會,正想賣弄一下文才,把趙匡胤壓倒,于是欣然道:“孩儿遵命。”望著窗外,想了一想,便吟出一首七絕來,那詩是:
  江干多是釣人居,柳陌菱塘一帶疏。
  好是日斜風定后,半江柳蔭賣鯉魚。

  吟畢。洋洋自得,望著匡胤,微笑道:“趙兄何不也來上一首?”
  匡胤道:“小弟實在不會詠詩,尚祈原諒。”
  鄭恩跳起來說:“你會,你會嘛,樂子就听你給大哥說過,你在烏玉岭曾作了一首什么邋遢詩。”
  遵海一听鄭恩說匡胤作過什么邋遢詩,不由一笑,更認定匡胤在文才上肯定不如自己。便加一個勁地逼匡胤作詩。
  匡胤只好對遵誨說:“小弟雖然讀過几年書,但性愛武藝,讀書也不過三天打漁兩天晒网,哪有那么多墨水,這在隨州數月,軍中人盡皆知,哪里能夠會作詩。”
  遵誨道:“可是鄭兄卻說你作過什么邋遢詩,難道是他胡說嗎?”
  匡胤道:“這倒不是,确實一時高興,胡編亂造了几句順口溜罷了。”
  遵誨道:“那你再編几句順口溜吧。”
  匡胤道:“那是看太陽出來,光芒万丈,一時心血來潮,不由自主地作出來說日頭的,現在卻叫硬編,反而編不出來。”
  遵誨說:“那你就把你作過詠日頭的順口溜背誦一下,讓小弟見識見識。”
  匡胤沒法,只得背誦道:
  欲出未出光辣撻,千山万水如火發。
  須臾走向天上來,赶卻殘星赶卻月。

  董遵誨听后“噗哧”一笑,說:“高明高明。趙兄這首詩,使我忽然想起,過去在一本詩選上看到有一种打油派的詩,記載張打油的一首詠雪詩:
  江山一統籠,地下黑窟窿。
  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
趙兄這首詩:看來是可与張打油相媲美了。”
  說畢,一腔洋洋得意,誰知鄭恩忽然變了臉色,怒沖沖指著遵誨罵道:“驢毬入的,你笑話二哥,還要罵俺樂子。”
  說畢,跳了起來,舉起拳頭朝董遵誨劈面打來。
  董遵誨冷不防吃了一惊,連忙閃過一邊。還是匡胤眼疾手快,一把抓住鄭恩手,喝道:“三弟不可無理!”
  鄭恩道:“他罵我啦!”
  匡胤道:“董兄在講詩,那個罵你了?”
  鄭恩說:“你們講詩,樂子可不懂,可是他講打油的和黑狗俺可听得清清楚楚,樂子是打油出身,他卻罵成黑狗。”
  他這樣一講,真使董遵誨有點哭笑不得。
  匡胤對董遵誨抱歉地一笑,說道:“三弟是個粗人,無知得罪,還望老兄海涵。”
  董宗本也對董遵誨說:“自古以來,引車賣漿之流,也多隱藏有英雄豪杰,孩儿切不可輕忽,我看你造才出言輕薄,還不快向二個賢倒賠禮?”
  董遵誨無奈,只好對趙鄭二人作了一個大揖,說道:“小弟說話不慎,多有得罪,只是小弟确實無心失言,絕沒有什么污辱鄭兄之意。”
  說著,又對鄭恩躬身一揖。
  匡胤也對鄭恩說:“董兄說的是從前有個叫張打油的詩人,寫了一首詠雪詩,內里說的是雪落到黑狗身上,黑狗也變白了。誰罵你來,你無禮取鬧,還不向董兄賠情。”
  鄭恩這才坐下來,摔開匡胤的手,仍然滿腔怒容,坐在那里一聲不響。
  董宗本看局面尷尬,便說:“天不早了。我們也該回去了。”
  先起身穿好衣服,三個年輕人跟著他,一同下樓,招呼衛士,回城去了。
  回到住處,匡胤埋怨鄭恩胡鬧,不計后果,說道:“董老伯待我們很厚道,三弟你怎可任意放肆。”
  鄭恩道:“樂子又不是沒長眼睛,董老伯為人厚道,俺自然看得見,只叵耐董遵誨那驢毬入的,瞧不起二哥,樂子遲早教訓他。”
  匡胤道:“俗話說‘打狗還得看主人’,咱們在董老伯這里,對于董兄應多忍讓一點,千万不可義气用事,傷了感情,你如不听話,我也學著大哥,讓你滾!”
  鄭恩發急道:“二哥,千万不要讓我滾,樂子听你的就是了。不過在這里受鳥气,依樂子想法,咱們還是离開這里為好。”
  匡胤見鄭恩被自己說服,也便不再數說鄭恩了。坐下來沉思一會,想道:“鄭恩這莽漢,雖一時被說服,但日久天長難免會弄出事來,董公面上須不好看,倒不如帶了鄭恩出去游歷一番為好。”
  當下主意已定,預備向董宗本辭行,恰好董宗本因為查處一件案子,要去屬縣巡視。留下董海守城,匡胤、鄭恩送董公走后,也便收拾行李,留書一封給董公,匡胤便單獨來見董遵誨,談了兄弟二人久居此處,靜极思動,也想出去游歷一番。以后再來相會的話。
  董遵誨自然也不想挽留,便只說悉听尊便而已。于是,匡胤留下轉呈董守本書信,便回來与鄭恩一同上馬,出城隨大道奔馳而去。
  停了旬日,董宗本回到隨州,遵誨報告匡胤、鄭恩已走,并呈上匡胤留書,董宗本頓生長歎,惋惜不已。責斥遵誨道:“你自以為能文能武,平常驕傲自大,看不起匡胤,為父多次教育于你,你總漫不經心。其實匡胤之才遠胜于你,僅就他寫的《日出》詩看來,雖不合文人章法,但气魄宏大,非一般人可比,日后必非久居人下之人,其職位將遠遠超過你,你不可無自知之明,今后再見,必須恭謹事之,你將來前途要靠這人,必定牢記,切不可掉以輕心。”
  遵誨見父親生气,只好低頭表示听從教導,永志不忘。
  那知這董宗本外出十余日,受了點風寒,回來后,又由匡胤之走,心中憂郁,便病了起來,而且日漸沉重,醫治無效,終于撒手歸西。
  董遵誨痛哭一場,辦理喪事完畢,遂代替父親職務。并上表申報朝廷。
  原來自唐代中期以后,各地藩鎮勢力日益膨脹,中央政令早已形同虛設。節度使等擁兵鎮守一方的將軍,早已形成父傳子,子傳孫的習俗。這習慣一直延續到五代。所以董宗本死后,董遵誨自然接替了他的職務,上表朝廷也只是個虛套而已。果然不久,朝廷批文下來,著董遵誨任隨州刺史兼防御使,自此以后,董遵誨便在隨州任職。不過,他仍不以為然,把直匡胤那首詩記了下來,常拿出來,當作笑料,讓賓客們看,豈知,正因為他這一記,才得使趙匡胤這首詩流傳至今。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网獨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