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黃石 馬肝石 石鼓 采石 青石 石文 石連理 太白精 古鐵鏵 走石 石橋 石磨 釜瀨 石魚 墜石 立石 孤石 网石 卵石 臥石 僧化 隕石 目岩 石駝 石柱 石響 石女 藏珠石 化石 松化 自然石 熱石 犬吠石 瓮形石 三石 人石 金蚕 坡沙 飛坡 鳴沙 帝堯時代,有五顆星從天上墜落下來。其中有一顆是土星的精气,墜落在谷城山的山腳下。它的精气變化成圯橋老人,他把一部兵書授給張子房,并且說:“讀了這部書能給帝王掌管軍隊。以后要找我就到谷城山的山腳,那里的黃石就是我。”張子房輔助漢王完成功業之后,到谷城山的山腳尋找圯橋老人,果然在那里得到了黃石。后來張子房隱居在商山,跟隨時稱商山四皓的東園公、用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學習道術。張子房死后,他的家人把他的服裝和黃石埋葬了。古代的人常常看見他的墳墓上有几十丈高的黃色霧气。后來,他的墳墓被赤眉軍挖掘,沒有看見他的尸体,黃石也失掉了,那种黃色的霧气自然的斷絕了。 西漢元鼎五年,郅支國進貢馬肝石一百斤。馬肝石長時間用水銀保養,放在玉石做的匣子中,它的上面用金泥封嚴。郅支國的人身長四尺,只吃馬肝石。這种石半黑半白,像現在的馬肝。搗碎它,用它和成九轉丹,吃下一丸,長年不饑不餓。用它擦拭頭發,白的都變成黑的。皇帝曾經和群臣在甘泉殿上坐,其中有頭發白的人,用它擦拭頭發,手過之處都變成黑的了。當時王公大臣有一句諺語說:“不用做一方的長官,只愿意擦拭馬肝石。”這种石頭藥性猛烈,不能与丹砂混合,只可以接近頭發。 吳郡臨江的堤岸有一半崩塌,出現一面石鼓。用木槌敲打它沒有聲音。武帝因而詢問張華。張華說:“可以取來蜀中的桐木,雕刻成魚的形狀,敲打它就會響了。”于是按照張華說的做了,果然在几里之外都可以听到石鼓的聲音。 石季龍在云昌渡口建一座河橋。采石作為河口渡頭之用。石頭無論是大是小,扔下去就隨水流走。用工五百多万,沒有成功。石季龍派遣使者到那里祭祀,把璧投入河中,不一會儿投入水中的璧漂流到河中的水洲上。大地震動,河水的波濤上下翻騰涌上渡口,渡口上面的樓台殿閣傾倒毀坏,被壓死的有一百多人。 唐朝顯慶四年,有一個打魚的人在大江中用网打上來一塊青石,長四尺,寬九寸。它的顏色光亮柔潤,和各种石都不同。把青石懸挂起來敲打它,發出的響聲清脆悠揚,走路的人听到它,沒有不停住腳步的。都督滕王上奏章運送京師,收進瑞府。 唐朝永昌年間,台州司馬孟詵上奏表章:“臨海郡水下馮義,得到三株石連理樹,都是白色的石頭。” 金星的精气,墜落在中南圭峰的西側,于是稱名為太白山。它的精气變化成白石,樣子象玉一樣美,經常有紫色的霧气覆蓋著它。唐天寶年間,唐玄宗在長安大宁里臨淄舊邸建立玄元廟,想雕塑玄元的像。唐玄宗夢見神人對他說:“太白山北面的山谷中有玉石,可以取回來雕塑成玄元像,出現紫色霧气的地方就是有玉石之處。第二天,玄宗派使者進山谷尋找。山下的人說:“近十天來,常有紫色霧气出現,連日不散。”果然在紫色霧气的下面挖掘到了玉石,雕琢成玄元像,高兩丈左右。又做了兩個得道之人和兩個侍童,以及李林甫、陳希烈的形象,高六尺。 天寶年間,唐玄宗因三門河道險要阻塞,漕運受阻,于是命令依傍北山,開鑿山石彎為月芽形河道,而避開湍急水流,名字叫天寶河。每年可以節省運輸民工五十多万,又沒有船翻沉沒滯留不通的憂慮,天下的人都稱贊這件事。那條河東西筆直,長五里多,寬四、五丈。深二、三丈到五、六丈,都是開鑿堅硬的岩石。匠人在堅硬的岩石下面,得到了一個古代的鐵鏵。長三尺多,上面有“平陸”兩個字,都是篆文,唐玄宗覺得它很奇特,收藏在皇宮的庫房里。于是命令改河北縣為平陸縣,以表彰得到古鐵鏵那件事。 唐寶歷元年乙巳年,資州資陽縣清弓村的山上,有一塊巨大的石頭,大約有三間屋子那樣大。巨石從這座山上滾下來,忽然吼叫跳躍,下山過澗,還能上坡,大約有一百步。那巨石跑動的時候,有几個鏟地的人看見了它,他們各自手拿鋤頭,赶到巨石停止的地方。那巨石高有兩丈。 趙州石橋非常精巧,石頭之間的接縫非常均勻細致,象用刀削的樣子。從遠處看它,石橋就象月初出云的彎月,汲飲澗水的長虹。石橋上面有欄杆,都是石頭的。欄杆上并列著雕刻的石獅子。唐龍朔年間,高麗國國偵探消息的人盜走了兩個石獅子。后來又招工匠修建石獅子,卻不能与原來的相似。到了武則天皇后稱帝的大足年間,高麗國默啜攻克趙州定州,賊人想過橋南進。到了石橋,馬跪在地上不往前走,只見一條青龍趴伏在橋上,看見賊人,精神振奮,行動迅速,并且憤怒以待,賊人于是悄悄地逃走了。 吳興故彰縣東面三十里處,有一座梅溪山,山腳下筆直地豎立著一根石柱,大約高有一百多丈,完全是黑色而且呈圓形,有兩間屋子大。周圍都是陡峭的絕壁,仰面看好象高出云外,沒有攀登的可能。它的上面又有一塊盤石,呈正圓形,象車蓋一樣,象磨一樣不停轉動,發出的聲音象風雨聲。當地人把它叫作石磨。石磨轉得快,這一年就丰收;石磨轉得慢,這一年就欠收。想要知道年歲的丰欠,用石磨來觀測,是沒有差錯的。 夷道縣有釜瀨,那石大的像鍋那樣大,小的像斗那樣大,形狀和顏色和真的一樣,只是中間是實的罷了。 衡陽相鄉縣,有一座石魚山,山的石頭是黑色的,顏色和紋理像雌黃石。開采發掘一層之后,就出現了魚的形狀,鱗鰭頭尾,就像畫上的一樣,長有几寸,用火燒它便出來魚的腥味。 伊闕縣令李師晦,有個兄弟在江南做官,同一個和尚有來往。曾經進山采藥,遇到暴風雨,在榿樹下避雨。不一會儿,風雨大震,有一物忽然落地,很快天晴日朗。和尚靠近落物去看,是一塊石頭,形狀象樂器,可以懸挂起來擊打。它的上面平滑整齊象刀削的一樣,中間有孔,它的下面逐漸變寬變圓,形狀象下垂的口袋。石頭長二尺,厚三分,左邊有一小的缺口。顏色和紋理象細碎的錦緞,光澤可以照人,敲打它有響聲。和尚猜想它是奇特的東西,放在木柴中帶回寺院,放入柜中并埋在禪床下面。被他的徒弟看見,傳了出去,往往有知道的人。李生懇求見一見墜石,和尚堅持不說。忽然有一天,和尚呼喚李生來,不久李生到了,和尚握住李生的手說:“貧道已經精疲力竭,勾攝生魂的使者無常就要到了。你以前所求見的東西,姑且用作分別的紀念。”于是,讓服侍他的人全退出去,帶領李生進入他的臥房內,撤掉床舖,挖開地面,手棒木匣給予李生后死了。 萊子國的海上有一個石人,高一丈五尺,有十圍那樣粗大。過去秦始皇帝派這個石人追赶勞山,沒有追到,就立在這里了。 筑陽縣潭水中,有一孤石挺立出水面。它的下面潭水澄清。時常有人看見這孤石的根,象竹子的根,黃色。看見過石根的人,多半都不吉祥。人們都稱它承受石。 于季有做和州刺史的時候,靠近江邊有一座寺廟,寺廟前是釣魚人聚集的地方。有一個打魚的人,向江中下网,起网時覺得很重,网破了,往网里一看,是一塊石頭,大小象拳頭。于是乞求寺廟里的和僧,把這塊石頭放置在佛殿當中。石頭就不停地長,過了一年,重達四十斤。張司封員外郎入蜀的時候,親眼看到了那件事。 常侍崔元亮,在洛中的時候,曾空閒散步來到河岸,撿得到一個石子,大小象雞蛋一樣,黑色,光潤可愛。崔元亮不時玩弄它,走了一里路,石子突然破裂分開,內有小鳥,大小象巧婦鳥一樣,騰空飛走了。 荊州永丰縣的東鄉里,有臥石一塊,長九尺六寸,它的形狀象人,但全身青色和黃色,微微突起,像雕刻的一樣。境內如果干旱,讓人祭祀并舉起它,要小雨小舉它,要大雨大舉它。相傳這塊臥石忽然出現的時候是這樣,本來長只有九尺,現在增加了六寸。 有一個天台山和尚,在乾符年間,從天台山東面的臨海縣境內,找得一個洞穴。与他志向相同的一個和尚將与他互相協助探明洞穴。開始的一、二十里,山洞低矮,小路狹窄,一般多是泥泞的路。從這往外稍平坦開闊,并逐漸有山。過山十余里,出現了市場、作坊和居民,和人世間沒有什么不同。天台山和尚一向練咽气之功,不覺得饑餓干渴,而与他同行的和尚饑餓得很,到市場、作坊去乞食。人們有的對他說:“如果你能忍住饑渴,快返回去,沒有痛苦。如果吃了此地的食物,必然難出去呀。”和尚饑餓厲害,堅持乞求食物。吃完后,共同走了十余里,道路逐漸狹小,找到一個洞穴走出來,吃食物的和尚,立刻化作石頭了。天台山和尚走出山遇見人,問他們這里歸哪管轄,已經在牟平縣的海邊了。 唐天复十年即庚午年的一個夏天,洪州有塊石頭隕落在越王山下的昭仙觀前。有聲音如雷,發出五色光彩,光環有十丈。袁州、吉州、江州、洪州這四個州的界內,人們都看見了光听見了響聲。昭仙觀前的五色煙霧,一個月才散去。有塊大石長七八尺,周圍三丈多,清碧如玉,落在地上。節度使劉威命人抬入昭仙觀內,設置供品祈禱拜謝。七天之內,石稍見小,長三尺;又供祈了几天,石只一尺多長;現在只有七八寸長,仍留在昭仙觀內。 平樂縣有座山,山林的岩石中間,有孔象人的眼睛,特別大,內眼珠黑白分明,名叫目岩。 從于闐國向北走五天,又有一山,山上有頭石駱駝尿水。水滴到山下,用金銀等器具接水,水都漏;人用手掌接水也漏,只有用葫蘆做的器具接水才不漏。如果用手端它,人身上就發臭,皮毛都變了樣子。 劫比他國,隸屬于中天竺國。國內有根石柱,高七十尺,顏色深青帶紅有光澤。如果站在它的面前,你的吉凶禍福,就可以全從影子中看見了。 南岳岣嶁峰,有一響石,呼喚它就答應,就象人与人說話一樣,不明白怎么回事。南州南河縣東南三十里,丹溪的轉彎處,有塊響石,高三丈五尺,寬二丈,形狀象臥獸。人呼喚它它就答應,人笑它也笑。它孤獨地躺在那里,所以也稱作獨石。 桂陽有個貞女峽,傳說,秦朝時有几個女人,在峽中采螺,遇到了雨,一個女人化做石人。現在石人身高七尺,体形象女人。 江州南五十里,有個村店名叫七里店,在沱江的南面。它那里有座小山丘,下面有十多個石子,象流星一樣往來穿梭,時聚時散。石上經常有光影。人們都傳說,有寶珠藏在這里,是無价寶。有見到藏珠石的人,雖然暗中記住了藏珠石所在的地方,但卻找不到寶珠。 會稽進士李眺,偶然揀到一顆小石子,顏色青黑形狀平正,溫暖滑潤可以玩賞,李眺用它作書寫用的鎮紙。偶然間有條蛇盤在石上,赶它也不走,仔細一看蛇已化成了石頭。找來別的小虫試驗一下,跟著也化成了石頭。殼落堅硬有重量,与石頭沒什么不同。 婺州永康縣的山亭中,有一棵枯干的松樹,由于樹干折斷,使樹墮入水中,化成了石頭。拿沒化的樹枝,在水中試驗,隨著也化成了石頭。化成石頭的松樹,樹枝樹干和樹皮,和松樹一樣,而且堅韌蒼勁。有沒化成石的几段樹,人們互相保留起來,以表明它是奇异之物。 洪州建昌縣境內的農田中,有自然形成的石碑、石人和石龜,分散在田地中,不知道有多少。都像被雕琢過的樣子,只是沒有文字。石人大多數都倒在地里,偶爾也有站立著的。另外,田地旁不遠處有口石井,井很深但沒有水。有好事的人,手拿著火進入井中,井壁旁邊有橫道,不知道多遠多近。道兩旁也都是石人。 新北市是景云觀的舊址。那里有一個巨石,大小象柱子下面的石墩。有人坐在上面或踩在上面,就象被火燒了一樣迅速退下來,弄得人心煩躁而發熱,于是便生成疾病,往往使人致死。有的人說,要是聚火燒得這個石墩吼叫,瞿塘山也立即吼叫而且水也開始沸騰。這只是古老的時候人們的互相傳說罷了。另外,蜀州晉原縣的山亭中,有兩塊大石,每塊的直徑都在二尺以內,露出地面七八寸。人坐在石上,心痛往往不能救治。也是兩塊隕石。東邊那塊石頭,是坐上就靈驗的石頭,西邊那塊,和別的石頭沒有不同。兩塊石頭都帶有青白的顏色。 婺源縣有塊黃色的大石頭,從山上墜落在山間的溪水旁,晶瑩透徹很是可愛。一群狗見了就全都朝著石頭叫。一連叫了几天,村里的人忍受不了狗叫的喧鬧聲,就一起將黃石推到溪水中。狗又沖著水叫而且叫聲愈來愈急,村里的人又將大黃石從水中取出砸碎,狗便不叫了。 潘祚是鄱陽縣的縣令,以后又帶管了古城,古城的荒地有好几十畝。潘祚曾經和家里人在古城望月,見城下草叢中有光亮,光芒高好几丈。發光的地方荊棘茂密,夜間不能行走,他就立即拿過弓箭射向發光的地方,用箭作為記號。第二天挖掘發光的地方,挖到一只陶瓮,大肚小口,里面裝滿了青色的石頭。潘祚命人抬回家中,想打開瓮口,但打不開,就令人將陶瓮打碎,里面是一塊石頭,和瓮的形狀一樣,就像水凍成冰而凝結成的。又把這石頭砸碎扔掉。最終什么也沒有得到。 處州有座石人山,在泥水河的入江口,山上相近有三石,形狀非常象人。在中間的是君,左邊的叫夫人,右邊的叫女郎。 過去有夫妻二人,帶領儿子進山打獵。父親不幸從山崖上掉了下去,他妻子和儿子到崖下要救他,三人一起變成了三塊石頭,因此叫作人石。 右千牛兵曹王文秉,丹陽人。他家世代善于刻石。他的祖父曾經為浙西廉使裴璩開采碑石,在堆積的石塊中,得到一塊自然形成的圓形石頭,形狀象皮球,象是人工削磨的樣子。外面重疊好象包著一層殼。把外殼都削掉,剩下的象拳頭那樣大。再把它打破,里面有一條蚕,象金龜子的幼虫,能蠕動。人們都不認識它是什么,于是把它扔掉了。几年之后,浙西發生動亂,王文秉出逃到下蜀。有一天和家鄉的人夜晚聚會,說到借錢還錢的事時,陪伴他的人中有人說:“人要尋求富貴,不如得到石中的金蚕畜養著,財寶金錢就會自然來到。王文秉問過金蚕的形狀后,才知道那就是石頭中的金龜子的幼虫。 唐永昌年間,太州敷水店南的西坡,白天飛出去四五里路,一直堵落到赤水河中。坡上的桑田麥地,依然還是原來的樣子。 靈州鳴沙縣有個地方的沙子,人或馬踏上,就發出金屬般的響聲。把這里的沙子拿到別的地方,隨便在哪里放一夜之后,再踏便不再有聲。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