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帝神女 劉子光 益水 釀川 石脂水 元街泉 銅車 神牛泉 燕原池 丹水 陸鴻漸 零水 龍門 漏澤(兩出) 重水 湘水 暴水 仙池 渝州灘 清潭 驅山鐸 井 烏山龜 綠珠井 臨沅井 火井 鹽井 御井 王迪 賈耽 八角井 李德裕 永興坊百姓 獨孤叔牙 柴都 濠州井 雞井 軍井 金華令 《山海經》上說,洞庭之中,天帝的兩個女儿居住在那里。郭璞注釋說:天帝的兩個女儿,在江中做神仙。也就是《列仙傳》中所說的江妃二女。《离騷》里有《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說的就是湘夫人。《河圖玉板》上說是堯的兩個女儿,也是舜的妃子,死后埋葬在這里。墳墓在縣城北面一百六十里的青草山。 漢朝劉子光西征,遇山而渴,但無水。劉子光在山南面,見有一石人,問他說:“什么地方有水?”石人不說話。于是劉子光撥劍砍下石人的頭。不一會儿,山水盡出。 益陽縣在長沙郡邊界,益水在益陽縣南面。在縣城向東望,時常能見到長沙的護城壕,且人和車馬的形狀和顏色,都可以分辨出來。有時站住觀望,隨日影移動便漸漸散去消失。益陽縣离長沙有三百里,要跨越重山。在長沙城里看不見的而城外看得很明顯。可能是山岳的靈光,把陰間的景象反射出來了吧。當初光武帝中元元年,祭太山、祭梁父山。這一天,山中的靈光影象,构成宮殿屋宇。過去漢武帝派儒生徐宣漂洋過海采藥,在波浪中,徐宣看見漢朝樓台高低不一,好象全都看在眼里。公侯的府弟宅院滿眼都是。班超在渾耶國,一天早晨云霞鮮艷明朗,班超見天邊現出宮殿,客館屋宇整齊地排列著,侍臣恭侯在左右,都是漢朝的景象。類似這樣的事,很難弄明白。 沉釀川這地方有段故事,漢朝的鄭弘,漢靈帝時在鄉里做嗇夫官,跟隨上官進京。還沒到京城,夜晚便住在這里。在這里遇見了以前的朋友,看看四周都是荒涼的郊外,近處根本沒有村落,沒有地方買酒,從感情上覺得心里很不舒服,就把錢扔到水中以水做酒一起喝。大家暢快地喝了一夜,全部喝得大醉。因此便把這條河起名叫沈釀川。第二天早晨大家分頭离去。后來鄭弘官至尚書。 高奴縣的石脂水,水中有油,浮在水面上就象油漆一樣。 采回去用它潤滑車軸和點燈,特別明亮。 元街縣有一眼泉,泉眼中的水,交錯旋轉就象盤旋的龍。有的人試著把它攪亂,可隨著人攪動的手勢又成了龍的形狀。驢和馬飲了泉水后都惊恐地逃走。 荊州的清水河宛曲的入口處,東晉義熙十二年的時候,一群儿童在清水河中洗澡,忽然看見有錢從那里涌出,于是群童都跑去揀錢。手拿滿了便放在地上,可是又被流水沖走了。群童就把錢放到扎起的衣襟里,每個人都得到了一些。流錢中有一輛銅車,銅牛拉車的奔勢特別快。群童奔跑著去追車,拉到了銅車的一只車輪。車輪的直徑有五寸左右,中間隆起為豬鼻形,車輪有六根幅條。整個車輪呈黑色,車輪中心的圓孔呈黃色且很細。當時沈敞任南陽太守,尋求到銅車的車輪,把它當作錢幣流通時,用草穿輪草便斷裂。竟然沒有人知道車輪最終的下落。 北魏《土地記》上說,沮陽城東八十里,有座牧牛山,山下有九十九眼泉,是滄河的發源地。牧牛山在縣城東北三十里,山上有道武皇帝廟。老人們說,山下有百泉競發。有一頭神牛,身体象毛色不純的馬,從山上下來。山下流通的九十九眼泉水,都被神牛喝干。所以這座山便叫做牧牛山。現在山下流通的九十九眼泉水,積蓄成了一條河,流向西南。 燕原山天池,与桑乾河以泉水相通。北魏孝文皇帝,用金珠穿在七條魚頭上,在天池中把魚放掉。后來在桑乾河里得到了頭上穿著金珠的魚。孝文皇帝還不信,又用金縷拖羊箭射中天池中的一條大魚。過了很長時間,又在桑乾河中得到了用箭射中的那條魚。燕原山在嵐州靜樂縣東北一百四十里,那地方俗稱天池,其實叫作祁連汭。 怀州北面有條河叫丹水,它的源頭出自長平山。傳說,秦將章邯坑殺趙國降卒,這條河的水就變成了紅色,所以叫做丹水。皇上在太原知道了其中的緣故,便下詔將丹水改名為怀水。 唐元和九年春,張又新剛剛成名,便与同時中舉的人約定在荐福寺相聚,張又新和李德裕先到了,便到西廂房的和尚玄鑒的房中休息。恰巧有個南方和尚走了進來,放下裝東西的口袋就躺下休息。口袋里有几編書,張又新隨手抽出一本從頭至尾地閱讀。文字小而稠密,都是雜記。書的末尾又題《煮水記》。書上說,唐太宗掌朝時,封李季卿為湖州刺史。李季卿在上任途中走到維揚,遇見到隱居的陸鴻漸。李季卿對陸鴻漸的名字一向很熟悉,現在又見到了陸鴻漸本人,真有如老朋友見面一樣高興,于是二人一同前往郡城。抵達揚子驛中,快要吃飯的時候,李季卿說:“陸君善于茶道,天下聞名,而揚子江南零水,又特別超乎尋常。今天你的好茶道和這里的好水,可以說是千年才遇上一次,為什么要放過這次机會呢?”說完便命令誠實謹慎的軍士,提著水瓶操著小船,到南零深處去取水。陸鴻漸將茶具擦拭干淨在那里等著。時間不長水到。陸鴻漸用勺子舀水說:“江水倒是江水,但不是南零水,好像江岸邊的水。”取水的軍士說:“我划船深入,遇見的有上百人,我敢欺哄嗎?”陸鴻漸不言語,把水倒向盆里。倒了一半,陸鴻漸急忙停住,又用勺子舀水說:“從這往下才是南零水。”取水的軍士頓時很吃惊,跪下說:“我從南零怀抱水瓶到江岸,因船搖蕩而洒去一半。我怕水少,就舀江岸邊的水把水瓶加滿。這位處士的鑒別能力,真是神了,誰還敢隱瞞欺騙他嗎?”李季卿大為惊歎贊賞,跟從的几十個人,都很惊愕。李季卿于是問陸鴻漸說:“既然這樣,您所經過地地方,水的好坏就可以判斷了”。他說,“楚水第一,晉水最下等”。李季卿便讓陸鴻漸口述排列出各處水的等級。 贊皇公李德裕,是個博學通達之人。在朝廷做官的時候,他有個親信奉命出使京口,李德裕對那個人說:“你回來時,金山下揚子江中的零水,給我取回來一壺。”那人乘船回來那天,因喝醉了酒而忘了取水的事。船到石頭城下時,才想起來,就在江中打了一瓶水回到京城獻給了李德裕。李公飲后,非常惊訝,就說:“江南水的味道,有异于几年前了。這水很象建業石頭城下的水。”那人便向李德裕道歉,不再隱瞞自己的過錯。 龍門人都說他們善于游泳。在瀑布中,抱著木頭上下,象神仙一樣,然而清明節祭拜掃墓,也一定要在河邊,還是有人終于被水淹死。 漏澤,据酈道元的《水經注》上說,姚墟東面有漏澤,方圓十五里,綠水深廣清澈。一共有三個大澤,彎曲的邊緣有座土山,當地稱它為媯亭。旁邊有三個石洞,三尺寬,不管通与不通的,水都自然充滿又自然漏掉。石洞在几個晚上,便將澤中水全部漏干。在左右居住的人,知道它要漏的時候,預先用東西堵住洞口,捉到的魚鱉和別的水生物,用車都裝不下。今現在按照這些漏穴的樣子,可以把它們區別開來,人們分別叫它們車箱漏、鼓漏、土漏、雞漏、豬漏。澤中春夏積水,秋冬漏盡,居住在這里的人都知道,不超過三天全都漏盡。漏澤在現在的兗州泗水縣城東七十里。 兗州東南和沂州交界的地方,有個大水池,周圍有近百里。每年夏天的雨水,從附近山谷中流下來注入到這里聚集而成,大約有一丈多深。春天的雨水流入池中,立刻有魚鱉生長。到了晴朗的秋天,池中的水一個晚上就全都滲進池底而一點不剩。所以水池附近的住戶,有的人看到了水池漏水就叫它漏池,也有的人把它叫作陷澤。池水要漏的時候,立即發出聲響,聲響可傳到四周几十里遠,就象狂風暴雨會聚在一起到來一樣。池水先旋轉,然后沉入池底的洞穴中。村里的人听見水池發出要漏的聲響那天,必定准備好車輛以及驢和背囊赶來,拾盡池中的魚鱉,裝滿車載滿背囊而回。池水大致一二年滲漏一次,不知道水的去向,以及洞穴的深淺。 凡是有水的地方,水質由于土質和地理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江東适宜紡紗織綾,适宜造紙制鏡,皆水質的緣故。蜀中的人織成錦緞后必須在江水中洗,上面的花紋和色彩才能煥發。鄭人用滎水釀酒,距城鎮近的地方的水就重,斤兩与距城鎮遠的地方相比重几倍。 湘水特別清,水深五六丈,能看見下面的水底。水底的碎石象樗蒲子一樣多采,白沙象霜雪一樣玉洁,赤岸象朝霞一樣鮮紅。 青城山,因雨水積阻而使山崖崩塌,又猛又急的大水因沒有了阻擋而沖了過來。到達丈人觀后面,大水有一百多丈高,觀中的大殿在水的下面,將有摧毀大殿的危險。頃刻間有一條巨石墜落下來象堤岸一樣,攔截大水向東流去,終于免除了大患。以前觀中常年從小河里打水,用來供給日常飲食。每日打水很是勞累,從這次大水流過的地方,常有流動的泉水,一直流到廚房里。泉水味道甜香,冬夏不絕。 渝州有個仙池,在渝州西南江津縣界內,岷江南岸。這個仙池周長二里,水深八尺,池水流入岷江。古老的傳說中說:有一位仙人姓然,名獨角,因為他頭上有角,所以用來表示他的名字。仙人從揚州來住在這里,在池邊蓋起一座樓,收集了很多香草在樓下。有一天然獨角忽然登上樓去,命令仆人燒掉這座樓,他從樓上飛向天空而离去。因此把這個水池取名叫仙池。現有石岩一處,朝岷江方向就能看見它立在那里。 渝州的城灘,在州西南三十里。江津縣東北,沿水流八十里長,岷江水波浪翻騰,一浪剛停又起一浪,有許多翻船的悲劇發生。古老的傳說中說:過去有個叫居和的仙人來做巴州刺史,經過這個水灘時船翻了,居和被水淹沒而死。居和的女儿和她哥哥步行奔來。居和的女儿有兩個孩子,都很小,于是她把金珠分作兩個錦袋,用絲線系在兩個孩子的脖頸上。然后乘船到她父親淹死的地方,呼叫了几聲就投身到水中。過了六天,她給哥哥托夢說:“二十一日,我和父親一起從水中出來”。她哥哥便令人守在江邊。到了那一天,父女二人果然從江水中漂浮出來。現在他們的墓碑在城灘的旁邊。 新康縣西面約一百里遠的地方,有個清潭,在章浦。這個溪水之源特別深,常有白龍藏身在潭中。天旱時,如果讓人取來豬羊的糞便扔入潭中,立即就會下起大雨,到現在還很靈驗。 宜春的邊界鐘山,有一條几十里長的山峽。山峽中的水就是宜春江,江水宛轉清澈,深不可測。曾經有個打魚的人在江中釣魚,釣到一只金鎖。牽引到几百尺遠,又獲得了一口鐘,它好象大鈴的形狀。打魚的人把它舉起來,有響聲象霹雷,天空由晴朗變得晦暗,山川振動,鐘山的一面,崩塌了五百多丈,打魚的人都因船沉而落入水中。鐘山崩塌的地方象刀削的一樣,到現在還那樣。有見識的人說,這就是秦始皇驅山的大鈴。 烏山腳下沒有水。魏末,有人挖井挖到五丈深,得到一個石匣子,從石匣中得到一只龜,像馬蹄一樣大。有五堆炭堆積在石匣旁。又挖了三丈,遇到了磐石,磐石下面有水流動,像是湖泊。于是穿透磐石,見水向北流得很快。不一會儿有一只船,船頭触到磐石而停住。打井的人向船上看,見到一塊杉木板,上面刻的字是:吳赤烏二年八月十日子義之船。 綠珠井在白州雙角山下。從前有一戶姓梁人家的女儿長得很美。石季倫做交趾采訪使的時候,用圓珠三十斗買下了梁家的女儿。梁家居住的地方,舊井還在。听老人講,喝了這井水的人,生下的女儿必定大多都很美麗。鄉里有人知道了,認為美色不利于時運,就用巨大的石塊把井填上了。填井之后,雖然也不時有端庄的女孩出生,但七竊和四肢大多不完全。奇怪!(州邊界有一條流水,從雙角山發源,在容州邊匯合成為綠珠江。像歸州有昭君村似的,村子因美人出生于此而命名)! 葛維川說,他曾任大鴻臚的祖父年輕時,曾經做過臨沅縣令。听他祖父說,臨沅縣有一戶有名的家庭,家中的人世代長壽,有的超過一百歲,有的八九十歲。后來遷移到別處,這家的子孫因轉換了地方多半過早地死去。別的人住了他家原來的房子,以后世代都長壽。從這件事來看就覺得是住宅所造成的,但不知道這里面有什么原因。見他家的井水發紅,就試在井的左右挖掘,挖到了古人埋下的丹砂几百斗,离井几尺遠。這些丹砂的汁液憑借泉水漸漸流入井中,因此飲這口井的水才得以長壽。何況煉制后的丹砂吃下去呢! 有一處火井,長寬各五尺,深二三丈。住在蜀國都城的人,時常用竹子木板和木棍投入井中以取火。諸葛亮丞相前去觀察后,火勢轉旺而更熱。用盆放到井上煮鹽水能得到食鹽。后來有人把家中的蜡燭火扔到井中,火井立即熄滅,到現在也不再燃燒。 陵州的鹽井,是東漢仙人沛國的張道陵在那里開鑿的。井口周長有四丈,井深五百四十尺。在井邊安置爐灶用井水煮鹽,三分之二送入官府,三分之一進了百姓家。因為有利可圖,所以這里的人越聚越多,因人越聚越多,所以形成了城鎮。武則天稱帝后的万歲通天二年,右補闕郭文簡上奏請求出賣井水。一天一夜,就賣水得錢四十五万貫。百姓貪圖井水的利益,人用失業。鹽井上面還有一座玉女廟,古老的傳說說:廟中的十二個玉女,曾經為張道陵指引開井的地點,于是把她們奉為神。當地的人又說井底有靈,不能往井下扔火和髒東西。曾有人去打水,一失手把火墜落下去,立即發出吼聲并沸騰起來,煙气往上沖,泥土飛濺,連石頭都被水卷了起來,非常可怕。有人說,井水的泉脈通東海。時常有破敗的船木從井水中浮出。 善和坊有一口舊御井。過去的人說,這口井的水不能飲用。因地勢低而水柔軟,适宜作洗滌之水。開元年間,用几十頭駱駝,把這水馱進皇宮,以供六宮洗滌之用。 唐朝貞元十四年,陽春三月,壽州隨軍王迪家中的井,忽然沸騰水滿流出井外,十天后又一點水都沒有。听見井底有聲音,象是嬰儿的哭聲。到了四月,王迪的兄弟有兩個瞎了眼睛,又有一個死了。從他家中困頓窘迫之狀可以看出,這口井有神且靈驗。 賈耽在滑台城的北面,令人開鑿八角井,以鎮制黃河。他暗中派人在鑿井的地方觀察。有一位老人前來觀看,問道:“這井是誰開的?”小吏回答說是賈耽。老人說:“真是行家里手,只是東西南北距离都太小了。”賈耽問老人是誰,老人說:“我是井大夫。” 景公寺前的大街當中,很早以前就有一口大井,當地人都叫它八角井。唐朝元和初年,有位公主夏天時從井邊路過,見百姓在井中打水,便命跟從的丫環用銀棱碗,去井里取水。丫環不小心將銀棱碗掉到井里,過了一個多月,銀棱碗出現在渭河。 李德裕任宰相的時候,經常飲用常州惠山井中的泉水,泉水要從毗陵經驛站傳遞送到京城。有個和尚到李德裕的住處去拜見他。李德裕好接触奇异之事,凡是有人云游到他門前,雖然是布衣素服,全都引進接見。和尚謝過李德裕說:“相公您在位,連昆虫都通達人性,万條江河都有歸處。遞水事只是點小毛病,小僧私下也有感触,才敢來拜見您,想阻止這件事可以嗎?”李德裕點頭說道:“只要做人,沒有無嗜好和私欲的,至于燒汞這是我不會的,況且酒色等三惑及賭博下棋之事,弟子我并沒有沾染。然而和尚不許弟子飲水,這不是殘酷嗎?為了您停水,三惑就會立即放縱,而怠慢必然產生。”和尚說:“我所以來拜見相公,是因為我熟悉常州水脈。京都有一眼井,与惠山寺的泉脈相通。”李德裕大笑說:“真荒唐。”和尚說:“相公只管取這井中的水。”李德裕說:“井在寺中的什么地方?”和尚說:“在昊天觀常住庫后面。”李德裕用一個小口大肚的瓶子裝了一瓶惠山水、一瓶昊天水,和八瓶同一類水摻雜在一起,總共十瓶,暗自記住每瓶水的出處,送給和尚分辨。和尚于是用口品嘗,取出惠山与昊天之水,其余八瓶全都一個味道。李德裕非常惊奇,當時就停止遞水。人們不再為此辛勞,流傳的議論也停止了。 唐朝開成末年,永興坊百姓王乙挖井。已經超過正常井一丈多深了,還沒水。忽然听見所挖的井下有人說話和雞叫的聲音,特別嘈雜,就象在隔壁。挖井的工匠害怕,不敢再向下挖。街司申報給韋處仁將軍,將軍認為此事怪异,沒有上奏,急忙令將井填塞。据《周秦故事》中說,有個謁官在閣樓上得到驪山上報的奏章,說李斯帶領被罰勞役的七十二万人在驪山修建陵墓,秦始皇三十七年,因遇到了地下的井泉,李斯上奏說:已經開鑿到地下最深處,鑿不進去,也燒不著火,敲打地下卻什么也沒有,就好像下邊有天。或許在深厚的土地下面,又別有天地? 獨孤叔牙,曾經令家人到井中打水,覺得很重轉不動井繩,好几個人幫助提了出來,原來是個人,頭戴草帽,手扶井欄大笑,又退墜井中。打水的人攪到了草帽,挂在庭院前面的樹上,每當下雨時草帽上的雨水滴溜到的地方,就生長出黃菌。 東方有個柴都,在齊國的山上。山上有一眼泉水,形狀象井,不知有多深。到春夏,冰雹就從井中噴出來,出來就砸坏五谷。人們經常用柴禾塞井,不塞,冰雹就生禍患,所以稱它梁都。 戊子年大旱。濠州城內酒館前面,有口大井,堙沒堵塞了很長時間。到這時酒館主人便召募井工淘井。有井工父子二人前來應召。儿子先入井,倚著鐵鍬而死。父親急忙下去,也死去。圍觀的人象堵牆,沒人敢再下井。人們用繩子把二人的尸体拉上來,終不再開井。 江夏有一個姓林的主薄,性情暴虐而且愛好賭博。他非常鐘愛的一個女人,喜歡吃雞,鄉里的官吏每天供給她兩只雞。有一天,要殺雞時,雞逃走,這個女人就自己去追雞。雞進入房屋北面的枯井中,這個女人也跟著入井,進去就不見了。林主薄親自去井邊,也進入井中不再出來。一會儿井中有黑气向上升騰,就象炊煙。他家中的人只來到井邊痛哭,沒有人敢進入井中。有個屠夫請求進入井中察看,只見井下有一口大鍋,鍋中的水被熾熱的火焰燒得滾開。有人拖住他的腳說:“不干你的事。”屠夫不得進井被人拉出。過了很長時間,黑气逐漸止息,見井中只有一具雞骨架,兩具人骨架。這件事不只一次地听老年人說過,但不知道是哪年的事。 建州有一座魏使君的住宅,戰亂之后被燒毀,用來作為軍營。住宅內有口大井被沉淀物堵塞。壬子年,兵士開始疏通這口大井。進入井中的兩個人,都死了,連尸体都找不到。有一人請求再入井,說:“用繩子把我拴住,我急促地牽動繩子,就立即把我拉出來。”已經入井很長時間了,那人忽然很急促地牽動繩子,上面的人立即把他從井中拉出來,他已經象痴呆了一樣。半天才能講話說:“我進入井中,只見井下有城郭市鎮,人很多。那里的主管叫李將軍。公事很繁雜,官府也很气派。我因害怕就急忙出來了,竟然沒找到那兩個人的尸体。”建州的節度留后朱斥業,派人填上了這口井。 王祝的一個侄子,在金華做縣令。他在城中建造了一座私人住宅。夏天城中下起了暴雨,忽然雨水奔流向住宅的東南角,就象灌進漏底的酒器里,一會儿水就流盡了。漏水的地方形成了一眼井,估計不出井有多深。用絲网墜一塊石頭來測量,几十丈才到底,粘上一個新散子,与人間經常吃的,沒有多少不同。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