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趙神德 賈嘉隱 歐陽詢 高士廉 裴略 劉行敏 竇昉 狄仁杰 楊茂直 左右台御史 杜文范 御史里行 張元一 吉頊 朱隨侯 李詳 唐朝初期,有個叫梁寶的喜好嘲戲。有一回因公事去到貝州,在客館中休息,閒來無事,便問貝州左史:“听說貝州有個叫趙神德的人,很能嘲諷?”于是就讓人將趙叫來。梁寶臉特別黑,便在大廳上依著几案等待著。不一會儿,趙神德進來,這個人兩只眼睛通紅,剛走到台階前,梁寶就說道:“趙神德,天上已經沒有云彩了,閃電怎么能沒有准則呢?”趙神德答道:“奔你來的人一進門,就見几案后邊豎著一錠墨。”梁寶又道:“當官(暗指五官中的視覺器官)的食料錢(古時當官除官餉外,還供給食料錢)換成了朱砂,半只眼睛的就可以供足一國的官員了。”趙神德又答道:“磨公小拇指,涂得太社北了。”梁寶再無言以對,面帶愧色地道謝后將趙神德送走。 唐朝的賈嘉隱七歲時,朝廷因他是神童而召見他。當時,長孫無忌和徐世績站在朝堂与他對話。徐世績戲言道:“吾所依的是什么樹?”賈嘉隱道:“松樹。”徐世績道:“這是槐樹,怎么能說是松樹呢?”賈嘉隱道:“以公配木,怎能說不是松呢?”長孫再問道:“我所依靠的是什么樹?”賈嘉隱道:“槐樹。”長孫道:“你不再更正了?”賈嘉隱道:“哪里用得著再更正。只要取來一個鬼對上木就可以了。”賈嘉隱到了十一二歲時,于貞觀年間被銓選入舉,他雖有才智和善辯,可是相貌丑陋。曾召他進朝堂請皇上決定其去留。當時朝堂官員們退朝后一齊來看他。還沒等別人說話,英國公李績搶先道:“這小孩的臉長的象獠面一樣,怎么能夠聰明呢?”其他人還沒答話,賈嘉隱就應聲道:“葫蘆腦袋還能做宰相呢,獠面怎么就該失去聰明啊?”滿朝官員都大笑。 唐朝的宋國公蕭瑀不懂得射箭,九月九日皇上帶群臣去射獵,蕭瑀的箭全部落空,一無所獲。歐陽詢詠詩道:“急風吹緩箭,弱手馭強弓。欲高翻复下,應西還更東。十回俱著地,兩手并擎空。借問誰為此,乃應是宋公。” 唐朝時,有一回高士廉主持銓選,他的門牙突出。有個選人自己說很善解嘲,高士廉當時穿的是木制拖鞋,就叫他嘲戲。選人應聲道:刺激了鼻子不用張嘴打噴嚏,踩在臉上也不生怒,那都是因為你兩顆很突出的牙齒,還自鳴得意說自己是得胜者。”高士廉笑而領受。 唐初,裴略宿衛考滿,由兵部判其試卷。只因錯了一個字而落榜。于是他向仆射溫彥博開誠相訴。溫彥博當時正好与杜如晦坐在一起說話,沒有理睬他。可他講道:“從小以來,就覺自己很聰明善辯,還能通傳語言,可以胜任通事舍人一職。并懂得寫文章,又善于嘲戲。”溫彥博這時才注意到他的話,正巧廳前有竹,就叫他嘲諷嘲諷竹子。裴略答應后道:“竹子,風吹青枝發出肅肅之聲,嚴冬葉子不凋落,過了春季籽不熟。虛心不做棟梁材,皮上何須節与目?”彥博听后大喜,道:“既然你明白通傳語言,你可以到屏風那邊試試。”裴略走到屏風牆外,大聲喊道:“方今圣上聰明,敞開四門而等待賢士,你是何物,長久地豎在這里妨礙賢人的去路!”于是把屏風推倒。溫彥博道:“此話合我意。”裴略道:“非但著博(諧音脖),亦乃著肚(諧音杜)。”當時杜如晦在坐。听了此言,溫彥博、杜如晦都大歡大笑。于是將他送吏部授官。 唐朝時有個姓崔的人,因飲酒夜歸犯紀,被武侯抓住綑綁起來,只到五更天,還沒有給他松綁。當時長安令劉行敏听到鼓聲正去上朝,走到街頭恰好碰上,才給他松了綁。于是他詠了首詩道:“崔生犯夜行,武侯正嚴更(巡夜)。袱頭(頭巾)拳下落,高髻掌中擎。杖跡胸前出,繩文(繩子勒的紋痕)腕后生。愁人不惜夜,隨意曉參橫(三星已落)。”武陵公楊文瓘任戶部侍郎,很能喝酒,要設宴請蕃屬地來的客人渾王,可是竟錯請了延陀儿。劉行敏詠詩道:“武陵敬愛客,終宴不知疲。遣(送給,安排)共渾王飲,錯宴延陀儿。始被鴻臚(官府名,掌外事)識,終蒙御史(官名,負責監察)知。精神既如此,長歎傷何為。”李叔慎、賀蘭僧伽兩人臉很黑,杜善賢當時任長安令,臉也黑。劉行敏詠詩道:“叔慎騎烏馬,僧伽把漆弓,喚取長安令,共獵北山熊。” 唐朝人許子儒原來任奉禮郎,永徽年間,進為國子監學士,做儒學經典學問,當設有品級,后來不能得升掌事之位。竇昉寫詩諷刺他:“不能專習禮儀,虛著膽儿也去強試。一年只好离那爵位遠遠的,多半年還只能穿著麻鞋,沒瓦遮自然多挨難,牆浮虛很怕人推倒,在大樹一邊睡,過了机會再放船,到年尾了功夫才做完,說是超過了同輩。今日听了最好的主意,方知自己多愚蠢了。” 唐朝人狄仁杰性格倜儻而不受拘束,曾授与他司農員外郎。每次審理案件,員外郎多是只能隨聲附和正官的裁決,狄仁杰認為太不公平,于是分辯道:“員外郎如同側室,正員官位居正房,這實在太難侍候女主人了,怎么干也得不到一點儿笑臉。”听到他的話正員官也很有慚、懼之色。當時王及善、豆盧頗得欽望,二人拜為左右相。狄仁杰的才能和名气是人們所公認的,對于他們的執政抱有很大希望。每次戲弄王、豆盧二人,都理真气壯。王、豆盧二人都很善長“長行”這种賭博游戲,他們拜相之后,對朝中的官員們說:“我們沒有材行,擔任此職太不适當。”狄仁杰說:“你們二人都很擅長長行,怎么能說沒有材行?”有人說到左相的事,其實已經關聯到右相。狄仁杰說:“不慎稱為右相,合稱為有相。”王、豆盧問原因,狄仁杰說:“你們沒听說嗎?聰明儿不如有相子,你們二人可以說是有相子。”二人勉強笑了笑,表現出悒悒不安的樣子。 唐代人楊茂直任拾遺。有個補闕(拾遺、補缺均為官職)姓王,他精通九經,但對時事不夠練達。每每自言深明三教。當時有個僧人名叫道儒,興妖作怪,武則天下敕要急速捕捉,各處都寫著:“查訪僧道儒”的通告。楊茂直与薛兼金戲言道:“敕捕僧道儒,你為何還這么安閒?”那個補闕道:“這關系我什么事?”楊茂直道:“你深明三教啊,僧就是佛教,道就是老教,怎么能說与你無關呢?”那人一听十分恐慌,起居不安,更不敢回家,便在官署里住了好几天。他求左右偵探事態動向,這些人回來都以假話誑騙他,于是更加憂懼,遇人就說:“我實在不明白三教啊!”直到此時楊茂直等人才寬慰他說:“查訪的是個僧人,他叫道儒,不是三教。”他這才敢出來。 唐代孝和時期,御史台的左右台御史中,有三人轉調尚書省可仍為內供奉的三人,有五人是得到皇上的墨敕而升的官,因而台中人戲言是:“五墨(音諧沒)三仍(音諧扔)”。左台的御史們稱右台御史為高麗僧,說他們是隨同漢僧來赴齋,不祈禱念經,只是吃喝罷了,諷刺右台的御史官在京城無事可做,可俸祿与他們一樣照拿不誤。如果由右台調轉到左台,稱作出蕃,自左台調轉右台,稱作沒蕃。每次相遇,定要互相嘲諷一番。 唐代的杜文范,是襄陽人,做長安尉時去應試而入選,被授与監察御史。后轉遷殿中侍御史,再授刑部員外,并由承務郎特授中書舍人之要職。先前,他与高上智一起在殿院任職時,受到殿中侍御史張由古、宋之順的排擠和踩壓。后來他与高上智一起升遷為刑部員外,五個月過去了,張由古和宋之順才遷轉入省。有一次,杜文范在眾中面對他們說:“張、宋二位侍御,你們都是俊才啊!”張由古問這是何意,杜文范回答說:“若不是俊才,哪能騎了五十天老牛,才赶到殿中?”所有人都大笑。 武則天剛剛改唐國號為周時,怕下屬群僚人心不安服,就下令讓各官署可自行選任供奉官,正員之外還可設置里行。(供奉、里行都是不占編制非正式授職的下級官員。)有一個御史台的令史(未入流的小吏),騎一頭驢要進入台署,恰遇上几個里行御史站在門里,令史沒下驢沖了過去,御史們大怒,要對他進行杖責。令史道:“今天的過錯,實在是由于這頭驢,請允許我先數落一下這驢,然后再受罰。”御史們同意,于是令史對驢子數落道:“你有什么能耐,連机靈遲緩都不知道,你算個什么驢子,竟敢在御史里行!”于是御史們深感羞慚而不再懲罰他了。 在武則天執政的周朝,對于蕃屬地要求加封的人,多都給予加賞,一般都加右台御史銜。有一次,武則天曾問郎中張元一道:“外邊有什么可笑的新鮮事?”張元一道:“朱前疑穿綠,狄仁杰穿紅。閻知微騎馬,馬吉甫騎驢。有個人要把他的名作為姓叫李千里,又有一個人要把他的姓作為名字叫吳栖梧。左台有個胡御史,右台有個御史胡。”胡御史即胡元禮,御史胡是指蕃人作了御史官,(蕃、胡在古代都指北方或西方的少數民族)不久改任他官。武則天改唐為周后,有個貝州的舉人叫趙廓,身材极小,一開始被授為監察御史,當時人們稱他為台穢,(穢:丑陋。)李昭德罵他是被霜打了的谷束。張元一稱作梟坐鷹架。當時同州人魯孔丘任拾遺,很有武夫气概,人們都叫他外軍主帥,張元一稱是鶖入鳳池。蘇味道有才學有見地而又大度,眾望所歸。王方慶身材瘦弱難看,語言粗魯遲鈍,智不超俗,才不出眾。但兩人都任鳳閣侍郎。有人問張元一:“蘇味道、王方慶誰是賢才?”張元一道:“蘇九月得霜鷹,王十月被凍蠅。”有人問這是何意,張元一答道:“得霜鷹即才高敏捷,被凍蠅則愚頑怯懦。”當時的人都佩服他能具体地描繪事物。契丹人孫万榮侵犯幽州、河內王武懿宗為元帥,領兵御敵,行至趙州,听說敵方駱務整率數千騎兵從北殺來,河內王則棄兵甲而跑,向南逃往荊州。軍資器械,扔了一道。后來听說敵人退走了,才又向前進發。可是軍隊回到京都,卻賜席設宴,給予很高的接待。當著武則天的面,張元一竟嘲諷武懿宗道:“握的是長弓,射出的是近箭,本來是匹很小蜀馬,也要找個台階才能騎上去。敵人已經遠去七百里之遙,你繞著城牆自己跟自己作戰,把兵器全都拋掉,你卻騎著豬南逃。”武則天道:“懿宗有馬,為什么要騎豬呢?”張元一道:“騎豬就是夾著豕(音諧屎)而去了。”武則天大笑。武懿宗道:“這是張元一早已构思好的,不是即興而作。”武則道:“你可以隨便給他一個韻。”武懿宗道:“那就請用菶韻。”張元一隨即詠道:“瞅你的腦袋,里頭极為草率,外邊的鬢須也不茂盛,沒長桃花一般的臉皮,更別說杏子一樣的眼睛了。”武則天听后心里十分高興,而武懿宗卻臉有羞愧之色。武懿宗個子矮而相貌丑。因此前面有:長弓短度箭”的詩句。靜樂縣主(封號)是武懿宗的妹妹,也生得矮而丑。武則天年齡最大,因而當時都稱她大哥。有一次,靜樂縣主与武則天騎馬并行,命張元一詠詩,元一詠道:“馬身上佩帶著桃花一樣鮮艷的錦帶,身穿綠草般的羅裙,准知道在那遮擋的幃帽下面,是一副象大哥一樣美麗的面容。”則天听后大笑,縣主卻感到十分羞愧。納言婁師德身大而膚黑,并且一只腳是跛子,張元一嘲笑他是行轍方相,也稱他為衛靈公,意思是防衛靈柩的方相(古迷信指出殯時的避邪神)。吏部侍郎吉頊身材高大,好揚著頭走路,總是像在望著高遠的地方,張元一戲稱他是望柳駱駝。殿中侍御史元本竦是個傴僂身子,而且又黑又瘦,被戲稱為岭南考典。駕部司的郎中朱前疑身材短粗而膚黑,而且身上很髒,被戲稱為光祿寺掌勺的廚子。東方虯身体高大而衣裳短小,臉很瘦眉毛卻很粗,被稱為外軍校尉。唐波若身材短小,被稱為郁屈蜀馬。稱李昭德為卒歲(剛滿一歲)胡孫。修文學士馬吉甫一只眼睛,被稱為端(細瞄)箭師。郎中長儒子眼睛有些望天儿,被稱為呷醋漢。汜水縣令蘇征舉止輕薄,被稱為失孔(沒了洞)老鼠。 周朝(武則天執政時期)有個人叫張元一,他的長相是腰粗而腳短,縮脖,眼睛向外鼓,吉頊戲稱他是逆水蝦蟆。 周朝(武則天改唐為周)時的韶州曲江縣令朱隨侯,他的女婿李逖及游客爾朱九,三人的体貌不佳,廣州人把他們叫做三樵。(樵,砍柴的人。)人們編了首歌謠:“奉敕(皇上的命令)追三樵,隨侯傍道走,回頭語李郎,喚取爾朱九。”張鶖卻把他們稱作臛亂土梟。 周(武則天朝)朝的李詳,是河內州人氏。性俠而剛直,最初曾任梓州監示尉。在進行官員考課的那天,刺史問大家公平嗎?唯獨李詳說:“不公平。”刺史說:“不公平,那就請你執筆給大家寫評語。”李詳說:“那我就要給刺史大人書寫考核鑒定了。”隨即下筆寫道:“不抓大事,好管些小事;自己隱諱不清正,反而總怀疑別人有污濁。考第為中下。”刺史也只好默然作罷。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