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卷第二百五十三  嘲誚一


  程季明 諸葛恪 張湛 賀循 陸士龍 繁欽 劉道真 祖士言 高爽 徐之才
  司馬消難 馬王 酒肆 盧思道 李愔 薛道衡 解嘲 辛亶 牛弘 侯白

程季明
晉程季明嘲熱客詩曰:“平生三伏時,道路無行車,閉門避暑臥,出入不相過。今代愚痴子,触熱到人家;主人聞客來,嚬蹙奈此何。謂當起行去,安坐正咨嗟,所說無一急,沓沓吟何多?搖扇腕中疼,流汗正滂沱。莫謂為小事,亦是人一瑕。傳誡諸朋友,熱行宜見呵。”(出《啟顏錄》)
  晉代人程季明曾寫過一首嘲諷暑天懶人的詩。詩中寫道:“從來在三伏天的時候,不在路上赶車行走。關上門躺在家中避暑,出來進去懶得与人打招呼。有這么一個呆子,冒著炎熱到這家去。主人听有客到來,皺著眉頭不耐煩可又沒辦法。按說應當赶緊起來去迎候,可是仍坐在那里打哈欠。說了半天也沒听到一件急事,何必羅嗦個沒完。搖搖扇子也覺手腕子疼痛,盡管現在是大汗淋漓也不想動手。不要說這是區區小事,這畢竟也是做人的一种缺陷。告誡各位朋友,熱天出門應該見怪不怪。”

諸葛恪
吳主引蜀使費禕飲,使諸葛恪監酒。恪以馬鞭拍禕背,甚痛。禕啟吳主曰:“蜀丞相比之周公,都護君侯比之孔子;今有一儿,執鞭之士。”恪啟曰:“君至大國,傲慢天常;以鞭拍之,于義何傷?”眾皆大笑。又諸葛瑾為豫州,語別駕向台,曰:“小儿知談,卿可与語。”北往詣恪,不相見。后張昭坐中相遇,別駕呼恪:“咄,郎君!”恪因嘲曰:“豫州亂矣,何咄之有!”答曰:“君圣臣賢,未聞有亂。”恪复云:“昔唐堯在上,四凶在下。”答曰:“豈唯四凶,亦有丹朱。”(出《啟顏錄》,明抄本分兩條。吳主引蜀使作出《啟顏錄》。諸葛瑾為豫州作出《世說》)
  吳主請蜀國使者費禕飲酒,派諸葛恪作陪監察。諸葛恪用馬鞭拍打費禕的后背。費禕感覺很痛。啟告吳主道:“蜀國的諸葛丞相,可以与周公相比,都護君侯;也可以与孔圣人相比,可今有一小儿,竟是舉鞭子的人。”諸葛恪道:“你來到大國,還這樣傲慢無禮,用鞭子揍你,怎么算有傷大義呢?”眾人都大笑。又有一次,諸葛瑾鎮守豫州時,對別駕(刺史的佐官)說:“小儿諸葛恪善談,你可以和他談談。”北去到了諸葛恪那里,但沒与他相見。后來在張昭的寓中相遇,別駕招呼諸葛恪道:“咄,郎!”諸葛恪嘲諷道:“豫州已經大亂了,還有什么可‘咄’的!”別駕道:“君圣臣賢,沒有听說有什么變亂。”諸葛恪又道:“昔日唐堯在上,四凶(指不服從舜控制的四個首領)在下。”別駕道:“豈只四凶,還有丹朱(堯之子,不肖)。”

張 湛
晉張湛好于齋前种松柏。袁山松出游,每好令左右挽歌。時人謂:“張屋下陳尸,袁道上行殯。”(出《世說》)
  晉代張湛喜好在書齋前栽种松柏樹,而袁山松每次出游,都要叫隨從唱挽歌,當時人們稱道:“張屋下陳尸,袁道上行殯。”

賀 循
晉太傅賀循作吳郡,初不出門。吳中強族輕之,乃題府門:“會稽雞,不能啼。”賀聞,故出行,至門反顧,索筆答之云:“不可啼,殺吳儿。”于是至諸屯及邸閣,檢校諸顧陸使官兵及藏逋亡,悉以事言上。遭罪者眾。陸抗時為江陵郡都督,故下自請孫皓,然后得釋。(原缺出處,明抄本作出《世說》)
  晉代時太傅賀循任職吳郡。剛到任時從不出門。吳郡有勢力的家族很輕視他,有人便在他的府門上題道:“會稽雞,不能啼。”賀循听說后,便走出府院。到門口又返回身來看了看,提筆在門上寫下答詞:“不可啼,殺吳儿。”于是便到各軍屯和官邸去搜察,查出顧陸諸家役使官兵和收藏逃亡之徒的事,并把此事秉告皇上。為此事獲罪者眾多。陸抗此時為江陵郡督都,由于親自去請了孫皓,才使他們獲得釋放。

陸士龍
晉陸士龍、荀鳴鶴,二人未相識。俱會張茂先(明抄本先下有坐張二字),令接語,以并有大才,可勿常談。陸抗手曰:“云間陸士龍。”荀曰:“日下荀鳴鶴。”陸曰:“既開青天,睹白雉,何不張爾弓,布爾矢?”荀曰:“本謂云龍騤騤。乃是山鹿野麋。獸微而弩強,是以發遲。”張撫掌大笑而已。(出《世說》)
  晉代時,一個叫陸士龍的,一個叫荀鳴鶴的,兩人互不相識。有一次,一起在張茂先家相會。張茂先叫他們一人一句互相接話,看誰更有才華,但話要少而精。陸士龍先說:“云間陸士龍。”荀鳴鶴說:“日下荀鳴鶴。”陸士龍說:“既然是晴天,看見了一只白山雞,為什么不張開你的弓,放出你的箭?”荀鳴鶴道:“本來說是條粗壯的巨龍,其實不過是只山鹿野麋,獸太小而弓太強,所以箭發遲了。”張茂先听后拍掌大笑。

繁 欽
魏繁欽嘲杜巨明曰:“杜伯玄孫字子巨,皇祖虐暴死射之;神明不听,天地不与;降生之初,狀似時鼠,厥性蟊賊,不文不武;粗記粗略,不能悉舉。”(出《啟顏錄》)
  三國時魏國的繁欽嘲諷杜巨明道:“杜伯的玄孫字子巨,祖宗性情暴虐,非要射死他不可。神明不肯听,天地不相讓。子巨剛生下時,樣子象個老鼠,其人性如蟊賊,不善文也不習武,對任何事情都是粗記粗略,馬馬虎虎。不用一一列舉了。”

劉道真
晉劉道真遭亂,于河側与人牽船,見一老嫗操櫓,道真嘲之曰:“女子何不調机弄杼?因甚傍河操櫓?”女答曰:“丈夫何不跨馬揮鞭?因甚傍河牽船?”又嘗与人共飯素盤草舍中,見一嫗將兩小儿過,并著青衣,嘲之曰:“青羊引雙羔。”婦人曰:“兩豬共一槽。”道真無語以對。(出《啟顏錄》)
  晉代的劉道真遭遇變亂,便到河邊去給人家拉船,見一老婦也在這里搖櫓,他嘲諷道:“女人怎么不在家織布,為什么到河上來搖櫓?”女人答道:“你是大丈夫,怎么不去騎馬揮鞭,為什么來到河上拉船?”又有一次,劉道真与人共用一個盤子在草房中吃飯,見一個女人領著兩個孩子從門前走過,那女人穿的是黑衣裳,他便嘲諷人家道:“黑羊領雙羔。”那婦人道:“兩豬共一槽。”結果劉道真無言以對。

祖士言
晉祖士言与鐘雅相嘲,鐘云:“我汝穎之士利如錐,卿燕代之士鈍如槌。”祖曰:“以我鈍槌,打爾利錐。”鐘曰:“自有神錐,不可得打。”祖曰:“既有神錐,亦有神槌。”鐘遂屈。(出《啟顏錄》)
  晉朝的祖士言与鐘雅兩人相嘲諷,鐘雅說:“我是汝穎這地方的人,鋒利如錐;你乃燕代的人,愚鈍如槌。”祖士言說:“那就用我的鈍槌,砸你的利錐。”鐘雅說:“自有神錐,你打不著。”祖士言說:“既然有神錐,也就有神槌。”鐘雅于是認輸。

高 爽
高爽辯博多才。時劉茜為晉陵令,爽經途詣之,了不相接,爽甚銜之。俄而爽代茜為縣,茜追迎,贈遺甚厚,悉受之。答書云:“高晉陵自答。”(明抄本自作白)或問其故,曰:“劉茜餉(餉字原空缺,据明抄本補)晉陵令耳,何關爽事。”稍遷國子助教。孫挹為蘭陵縣,爽又詣之,挹了無故人之怀。爽出從閣下過,取筆題鼓面云:“身有八尺圍,腹無一寸腸,面皮如許厚,被打未遽央。”挹体肥壯,腰帶十圍,故以此激之。(出《談藪》)
  高爽善辯、見多識廣而又有才气。當時劉茜正任晉陵縣令,高爽路過那里時便順便去看劉茜,可是劉茜知道他到來卻并不出來迎接,高爽很怀恨他。不久,高爽接替劉茜做了晉陵令,劉茜卻迎出去很遠,并贈送很多東西。高爽一一收下,并寫了封信告訴他:“高晉陵一定要回贈。”有人問原因,他說:“這是劉茜發給晉陵令的餉錢,与我有什么關系?”不久又調任國子監助教。當時孫挹為蘭陵縣令,高爽到他那儿去時,孫挹卻沒有朋友的情誼。高爽走時從一閣樓下過,便取筆在一個鼓面上題寫道:“身子有八尺粗,腹內卻無一寸腸子,臉皮厚如鼓面,被打也不知恐懼央求。”孫挹身体肥壯,腰帶就有十尺長,因而高爽以此來刺激他。

徐之才
北齊徐之才封西陽王,時王欣与之才嘲戲之才即嘲王欣姓曰:“王之為字。有言則訌,近犬則狂,加頭足而為馬,施尾角而成羊。”欣無以對。又嘗宴賓客,時盧元明在座,戲弄之才姓云:“卿姓徐字,乃(乃原作刀,据明抄本改)未入人。”之才即嘲元明姓盧字:“安亡為虐,在丘為虛,生男成虜,配馬成驢。”嘲元明二字:“去頭則是兀明,出頸則是無明,減半則是無目,變聲則是無盲。”元明亦無以對。(出《啟顏錄》)
  北齊時徐之才被封為西陽王。有一次王欣与他互相開玩笑。徐之才便嘲弄王欣的姓說:“王這個字,有言則訌,近犬則狂,加頭足而為馬(馬),按上尾和角而成羊。”欣無以答對。又有一回徐之才宴請賓朋,當時盧元明在座。他戲弄之才的姓道:“你的姓是個徐字,還沒有入人(指“人”)呀。”徐之才便嘲弄盧元明的姓盧(繁体字寫作“盧”)字道:“安亡為虐,在丘為虛,生男成虜,配馬成驢。”嘲弄元明二字道:“去頭則是兀明,出頸則是無明,減半則是無目,變聲則是無盲。”元明也無對答。

司馬消難
周司馬消難以安陸附陳,宣帝遇之甚厚,以為司空。見朝士皆重學術,積經史,消難切慕之。乃多卷黃紙,加之朱軸,詐為典籍,以矜僚友。尚書令濟陽江總戲之曰:黃紙五經。赤軸三史。消難,齊司空子如之子。(出《談藪》)
  北周的司馬消難因為有把安陸歸附陳的功績,宣帝待他很厚,授于他司空之職。司馬消難見朝中的官員都很重視學術,收藏經史典籍,便很仰慕人家。于是他也弄來許多黃紙,在每沓紙上加上一個朱軸,偽裝成書籍,以便在僚友面前炫耀。尚書令濟陽江總諷刺他道:“黃紙為五經,赤軸是三史,消難,你真是齊國的司空子如的儿子了。

馬 王
隋姓馬王二人嘗聚宴談笑,馬遂嘲王曰:“王是你,元來本姓二,為你漫走來,將丁釘你鼻。”王曰:“馬是你,元來本姓匡,減你尾子來,背上負王郎。”(出《啟顏錄》)
  隋朝時,一個姓馬的,一個姓王的,兩人聚宴談笑。馬嘲弄王道:“王是你,你原來本姓二,因為你隨便地走,就把‘丁’釘進了你的鼻子。”王說:“馬是你了。原來本姓匡。那是因為剪掉你的尾巴,背上馱著王郎。”

酒 肆
隋時,數人入酒肆,味酸且淡,乃共嘲此酒。一人云:“酒,何處漫行來,騰騰失卻酉。”諸人問云:“此何義?”答曰:“有水在。”次一人云:“酒,頭似阿濫包頭。”諸人問云:“何因酒得似阿濫包頭?”答曰:“非鶉頭。”又一人云:“酒,向他篱得頭,四腳距地也獨宿。”諸人云:“此有何義?”答云:“更無余義。”諸人共笑云:“此嘲最是無豆。”即答云:“我若有豆,即歸舍作醬,何因此間飲醋來。”眾歡大笑。(出《啟顏錄》)
  隋朝時,几個人一起到酒店去喝酒,酒味酸而且很淡,于是一起嘲諷起來。一人道:“酒,是從什么地方漫溢而來,騰騰奔流失去酉?”大家都問:“這是什么意思?”那人答道:“只有水在了。”第二位道:“酒字,字頭好象阿濫包(一种蒸餅)頭。”眾人問:“酒怎么能象阿濫包頭呢?”他答道:“不是鶉(音諧醇)頭呀。”又有一個人道:“酒,象篱笆杖子得了頭,四腳懸地而獨宿。”眾人問:“這是什么意思?”那人答道:“更無(無)余意。”眾人一起笑道:“你這嘲諷最無豆(意思)。”他接著道:“我要有豆子,早回家去做醬油了,何必在這里喝醋呀。”眾歡聲大笑。

盧思道
隋盧思道嘗共壽陽庾知禮作詩。已成而思道未就。禮曰:“盧詩何太春日?”思道答曰:“自許編苫疾,嫌他織錦遲。”思道初下武陽入京,內使李德林向思道揖。思道謂人曰:“德林在齊,恒拜思道,今日官高,向雖拜,乃(明抄本乃作仍。)作跪狀。”思道嘗在賓門日中立,德林謂之曰:“何不就樹蔭?”思道曰:“熱則熱矣,不能林下立。”思道為《周齊興亡論》,周則武皇宣帝,悉有惡聲;齊高祖太上,咸無善譽。思道嘗謁東宮,東宮謂之曰:“《周齊興亡論》。是卿作不?”思道曰:“是。”東宮曰:“為卿君者,不亦難乎?”思道不能對。隋文帝以徐陵辯捷,無人酬對,深以為恥。乃訪朝官:“誰可對使?”當時舉思道,文帝甚喜。即詔對南使,朝官俱往。徐陵遙見思道最小,笑曰:“此公甚小。”思道遙應曰:“以公小(小字原缺,据敦煌本啟顏錄補)臣,不勞長者。”須臾坐定,徐陵謂思道曰:“昔殷遷頑人,本居茲邑,今存并是其人。”思道應聲笑曰:“昔永嘉南渡,盡居江左,今之存者,唯君一人。”眾皆大笑。徐陵無以對。又隋令思道聘陳,陳主敕在路諸處,不得共語,致令失机。思道既渡江,過一寺,諸僧与思道設,亦不敢有言,只供索飲食而已。于是索蜜浸益智,勸思道嘗之。思道笑曰:“法師久服無故,何勞以此勸人?”僧即違敕,失机且懼。思道至陳,手執國信,(信原作主,据敦煌本啟顏錄改)陳主既見思道,因用《觀世音經》語弄思道曰:“是何商人,繼持重寶?”思道應聲,還以《觀世音經》,報曰:“忽遇惡風,漂墮羅剎鬼國。”陳主大慚,遂無以對。(出《啟顏錄》)
  隋朝人盧思道曾与壽陽庾知禮一起作詩。庾知禮先成而盧思道尚未寫完。庾知禮道:“盧詩何必太遲遲了?”盧思道回答說:“你以編苫(草墊子)疾,嫌別人織錦遲。”盧思道初次离開武陽到了京城,宮中內史李德林向他作揖致禮。盧思道對人講道:“德林在齊朝時,是經常拜我的,今天做了高官,假如還要拜,仍應跪地而拜。”有一次,盧思道在門外炎日下站立很久,李德林對他說:“何不去樹蔭下?”盧思道說:“熱是夠熱的,即使這樣,也決不在林(暗喻德林)下站立。”盧思道曾寫過《周齊興亡論》,其中寫道:“周朝的武皇宣帝,名聲惡濁。齊朝的高祖太上皇,全無好聲譽。”他去拜謁東宮太子時,太子問他:“《周齊興亡論》是你所作?”盧思道答說:“是。”太子道:“作你的君主,不也夠難的嗎?”盧思道不作答。隋文帝因南朝使者徐陵善辯敏捷,沒人能与酬對,而深以為恥辱。于是向朝官們打听,“誰可以應對他?”當時有人推荐了盧思道,文帝很喜悅,立即下詔命他到南朝會談,朝官們也一起前往。徐陵遠望盧思道最小,笑道:“哈哈,此公太小了。”盧思道也遠遠地應道:“以為公是小臣,就別來勞嘉長輩了。”不一會儿人們坐下來,徐陵對盧思道說:“昔日殷朝時遷移來許多愚人,就居住在這個城市,如今這里全是那些人。”盧思道應聲笑道:“當年晉怀帝南渡,所有人都住在江左,可今日活著的,唯你一人了。”眾人大笑,徐陵再無話可對。又有一次,隋朝命盧思道出訪陳國。陳后主下令凡盧思道路經的各處,不得与他說話,使他失去取笑人的机會。盧思道已過了長江,經過一個寺院,僧人們為他准備了飲食。誰也不敢与他說話,只供他吃喝。于是盧思道向法師索要蜜浸,法師勸他先嘗嘗,他笑道:“法師久服無妨,還用這樣來勸我么。”法師已經違犯了敕令,因失机而恐懼。盧思道到了陳國,手拿國書去見陳后主,陳后主便以《觀世音經》語捉弄他:“你是哪里的商人,帶來重寶?”盧思道也以《觀世音經》語秉告道:“忽然遇上惡風,漂流墜落到羅剎鬼國。”陳后主大愧,因而無言以對。

李 愔
魏高祖山陵既就,詔令魏收、祖孝徽、劉逖、盧思道等,各作挽歌詞十首。尚書令楊遵彥詮之,魏收四首,祖劉各二首被用,而思道獨取八首,故時人號八詠盧郎。思道嘗在魏收席,舉酒勸劉逖。收曰:“盧八勸劉二邪?”中書郎趙郡李愔,亦戲之曰:“盧八問訊劉二。”逖銜之。及愔后坐事被鞭扑,逖戲之曰:“高槌兩下,熟鞭一百,何如言‘問訊劉二’時。”(出《啟顏錄》)
  魏高祖的陵墓建成后,皇上下詔令魏收、祖孝徽、劉逖、盧思道等各作挽歌詞十首。由尚書令楊遵顏選拔。結果選魏收四首,祖孝徽、劉逖各二首,唯獨盧思道被選中八首,因而當時人們稱他為“八詠盧郎”。有一次盧思道在魏收家宴飲時,曾舉杯勸劉逖。魏收說:“盧八勸劉二了。”中書郎趙郡人李愔也戲之道:“盧八在問訊劉二。”劉逖記恨在心。后來李愔因罪被鞭擊,劉逖戲弄他道:“高槌兩下,熟鞭一百!這比起你說‘問訊劉二’時的滋味來怎么樣?”

薛道衡
隋薛道衡為聘南使,南朝無問道俗,但机辯者,即方便引道衡見之。一僧甚辯捷,令于寺上佛堂中讀《法華經》,將道衡向寺禮拜。至佛堂門,僧大引聲讀《法華經》云:“鳩槃荼鬼,今在門外。”道衡即應聲還以《法華經》。答曰:“毗舍闍鬼,乃在其中。”僧徒愧服,更無以報。(出《啟顏錄》)
  隋朝的薛道衡被派往南朝訪問。南朝不問是道還是俗,只要机敏善辯者,就隨時引薛道衡去見。一和尚十分善辯而敏捷,就讓他在寺院佛堂中讀《法華經》,然后帶薛道衡到寺中禮拜。薛道衡剛走至佛堂門口、那和尚便大聲讀《法華經》道:“鳩盤荼鬼,今在門外。”薛道衡立即應聲,也以《法華經》回答道:“毗舍闍鬼,乃在其中。”那和尚愧服,更無話可對。

解 嘲
隋末,劉黑闥据有數州,縱其威虐,合意者厚加賞賜,違意者即被屠割。嘗閒暇,訪得解嘲人。召入庭前立,須臾,水惡鳥飛過,命嘲之。即云:“水惡鳥,頭如鐮杓尾如鑿,河里搦魚無僻錯。”大悅。又令嘲駱駝,嘲曰:“駱駝,項曲綠,蹄被(敦煌本《啟顏錄》被作波,明抄本作坡)他,負物多。”因大笑,賜絹五十匹。拜畢,左膊上負絹走出,未至戟門,倒臥不起。黑闥令問:“何意倒地?”答云:“為是偏檐。”更命五十屯綿,置右膊將去,令明更來。及還村,路逢一知識,問云:“在何處得此綿絹?”具說其事。乃乞誦此嘲語,并問倒地之由。大喜而歸,語其婦曰:“我明日定得綿絹。”及曉(曉原作晚。据明抄本改。)即詣門,言:“极善解嘲。”黑闥大喜,令引之。适尾一獼猴在庭,命嘲之。即曰:“獼猴,頭如(如字原空缺,据明抄本補)鐮杓尾如鑿,河里搦魚無僻錯。”黑闥已怪,猶未之責。又一鴟飛度,复令嘲之。又云:“老鴟,項曲綠,蹄被他,負物多。”于是大怒,令割一耳。走出至庭,又即倒地。令問之,又云:‘偏檐。”复令割一耳。還家,婦迎問綿絹何?答曰:“綿絹,割兩耳,只有面。”(出《啟顏錄》)
  隋朝末年,劉黑闥占据了數州。他大逞其威勢和虐暴,對合他意的人賞賜丰厚,對違背他意愿的人隨意屠殺。有一回他有了空余時間,听到有一個專門能解嘲的人,便把他召進庭院來。片刻,一只水惡鳥從上面飛過,劉黑闥命他嘲之。那人道:“水惡鳥,頭象鐮刀杓子,尾巴象個鑿子,河里撈魚無偏錯。”劉黑闥很高興,又叫他嘲笑駱駝,那人道:“駱駝,脖子彎曲而發綠,走路蹄子‘被他、被他’響,載東西多。”劉黑闥于是大笑,賞絹五十匹。那人拜謝之后,把賞絹挎在左臂上走去。還未走到戟門,便倒在地上不起來。劉黑闥叫人問他為何倒地不起,他回答說:“因為偏墜。”于是劉黑闥命再賞五十匹綿,放在他右臂上拿去,并叫他明天再來。回到村里,遇到一個熟人,那人問:“在哪里得到這么多綿絹?”解嘲人向他述說了這件事。那人求他再背誦一下嘲語,并問明了倒地的緣由,便大喜而歸。回到家告訴他媳婦說:“我明天一定能得到綿絹。”第二天早,那人來到劉黑闥門前,說自己极善于解嘲。劉黑闥很高興,下令領他進來。恰好此時有一只獼猴在院子里,劉黑闥便命他嘲之。那人道:“獼猴,頭如鐮刀杓子,尾巴象個鑿子,河里撈魚無偏錯。”劉黑闥心里很怪罪他,但并未斥責他。此時又有一只鴟鳥從上空飛過,叫他再嘲弄一番,那人又道::老鴟,脖子彎曲而發綠,走路蹄子‘被他被他’響,能馱很多東西。”劉黑闥大怒,令割去他一只耳朵。走出庭院,那人倒地不起,劉黑闥叫人問他怎么回事,那人說:“偏墜。”于是下令再割一只耳朵。回到家,媳婦迎上來問綿絹在哪儿,那人道:“綿絹?割去兩只耳朵,只剩下一張臉了!”

辛 亶
隋辛亶為吏部侍郎,選人為之榜,略曰:“枉州抑縣屈滯鄉不申里銜恨先生,問隋吏部侍郎辛亶曰:‘當今天子圣明,群僚用命。外拓四方,內齊七政。而子位處權衡,職當水鏡。居進退之首,握褒貶之柄,理應識是識非,知滯知微,使無才者泥伏,有用者云飛。奈何尸祿素餐,濫處上官,黜陟失所,選補傷殘。小人在位,君子駮彈,莫不代子戰灼,而子獨何以安?’辛亶曰:‘百姓之子,万國之人,不可皆識。誰厚誰親?為桀賞者,不可不喜;被堯責者,宁有不嗔?得官者見喜,失官者見疾。細而論之,非亶之失。’先生曰:‘是何疾歟?是何疾歟?不識何不訪其名,官少何不簡其精,細尋狀跡,足識法家;細尋判驗,足識文華。宁不知石中出玉、黃金出沙?量子之才,度子之智,祗可投之四裔,以御魑魅。怨嗟不少,實傷和气。’亶再拜而謝曰:‘幸蒙先生見責,實覺多違。謹當刮肌貫骨,改過懲非。請先生縱亶自修,舍亶之罰,如更有違,甘從斧鉞。’先生曰:“如子之輩,車載斗量,朝庭多少(明抄本少作人),立須相代。那得久曠天官,待子自作?急去急去,不得久住!喚取師巫,卻行無處。’亶掩泣而言曰:‘罪過自招,自滅自消,豈敢更將面目,來污圣朝。’先生曳杖而歌曰:‘辛亶去,吏部明。開賢路,遇太平。今年定知不可得,后歲依期更入京。’”(出《朝野僉載》)
  隋朝時,辛亶為吏部侍郎,選人們公開給他貼出告示,簡言如下:枉州抑縣屈滯鄉不申里銜恨先生,質問隋吏部侍郎辛亶道:“當今天子圣明,群臣盡心竭力。對外疆土四方拓展,國內政行暢通。可你位處輕重之地,當如水鏡一般明而不污。何況你居于給官員升降的首腦之職,握有褒貶他們的大權,理應識別是非,明察細微,把沒有才能的拿下去,把有用的人提拔上來。可你怎么竟是尸位素餐。濫處高位?對降職升官都處理失當,而選任補缺的都是些有缺陷的人。小人可安然在位,君子倒被貶黜。沒有人不是對你恨之入骨,而你何以安心?”辛亶道:“百姓之子,万國之人,是不可能全認識的。怎能說對誰厚對誰親呢?被桀贊賞的人,不能不喜歡;被堯斥責的人,哪有不生气的?得到官位的人自然歡喜,失去官位的自然表現出痛恨。細而論之,這不是我的過失。”先生又道:為什么要恨你?為什么要恨你?不認識為什么不去訪一訪,官少為什么不刪繁就簡取其精?只要仔細察看文狀,一定能找到法家;只要仔細區別驗看試卷,完全可以找到有文采的人。難道不知道石中出玉、金出于沙嗎?量你的才能,度你的智力,僅僅可以到最邊遠的地方,去抵御那些魑魅魍魎。你還怨歎不少,實在有傷和气。”辛亶再拜而謝道:“幸蒙先生見教,實覺多違。謹當刮肌貫骨,改過懲非。請先生允許我改正,免去對我的懲罰,如再有違,甘愿刀劈斧砍。”先生道:“象你等之輩,車載斗量,朝廷有多少人,立即更換。怎么可以長期沒有吏部長官,而等待你去自修?快去快去,不得久留!喚取師巫,卻行無處。辛亶掩面哭泣道:“罪過自討,只能自滅自消,哪里還敢再以我的面目來髒污圣朝。”先生拖著手杖詠道:“辛亶去,吏部明,開賢路,遇太平。今年定知不可得,后歲依期再入京。”

牛 弘
隋牛弘為吏部尚書。有選人馬敞者,形貌最陋。弘輕之,側臥食果子,嘲敞曰:“嘗聞扶風馬,謂言天上下。今見扶風馬,得驢亦不假。”敞應聲曰:“嘗聞隴西牛,千石不用軥。今見隴西牛,臥地打草頭。”弘惊起,遂与官。(出《朝野僉載》)
  隋朝時,牛弘為吏部尚書。有個叫馬敞的人,雖經吏部銓選合格,但尚未授官,因其面貌丑陋,牛弘很輕視他。一天,牛弘正側臥著吃水果時,嘲諷馬敞道:“曾听扶風馬,說可扶搖上天下地。今見扶風馬,說是驢也一點不假。”馬敞應聲道:“曾聞隴西牛,能馱千石不用車,今見隴西牛,臥在地上打草吃。”牛弘吃惊而起。于是授与他官做。

侯 白
陳朝嘗令人聘隋,不知其使机辯深淺,乃密令侯白變形貌,著故弊衣,為賤人供承。客謂是微賤,甚輕之,乃傍臥放气与之言。白心頗不平。問白曰:“汝國馬价貴賤?”報云:“馬有數等,貴賤不同:若從伎倆,筋腳好。形容不惡,堪得乘騎者,值二十千已上;若形容粗壯,雖無伎倆,堪馱物,值四五千已上;若彌(音卜結反)尾燥蹄,絕無伎倆,傍臥放气,一錢不值。”使者大惊,問其姓名,知是侯白,方始愧謝。(出《啟顏錄》)
  陳國派人出使到隋國,隋國不知那個使者的机智論辯水平如何,于是密令侯白去試探,并讓侯白變變形貌,穿上破舊衣裳,裝作下賤人來侍奉。那使者听說來者是卑微之輩,便十分輕視他,側臥于床上一邊放屁一邊与他說話。侯白心里很不平靜。那人問道:“你們國家的馬价錢貴還是賤啊?”侯白答道:“馬有數等,各不一樣,貴賤也不同。若是有伎倆,筋骨腳力好,形貌不丑,又經得住乘騎的,值二十千以上。若是形体很粗壯,雖無伎倆,可是能馱東西,值四五千以上。若是毫無伎倆,又側臥放屁的,一個錢不值。”使者大吃一惊,問他的姓名,知道他是侯白后,才慚愧地向他道歉。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