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卷第一百七十 知人二


  姚元崇 盧齊卿 薛季昶 元怀景 張九齡 王丘 楊穆弟兄 李丹 鄭絪
  苗夫人 杜鴻漸 杜佑 梁肅 呂溫 顧和 劉禹錫 韓愈 顧況 于邵
  李德裕 韋岫 知人僧 蔡荊 亞子

姚元崇
姚元崇与張說同為宰輔,頗怀疑阻,屢以事相侵,張銜之頗切。姚既病,誡諸子曰:“張丞相与吾不葉,爨隙甚深。然其人少怀奢侈,尤好服玩。吾身歿之后,以吾嘗同僚,當來吊。汝其盛陳吾平生服玩,寶帶重器,羅列于帳前。若不顧,汝速計家事,舉族無類矣。目此,吾屬無所虞。便當錄其玩用,致于張公,仍以神道碑為請。既獲其文,登時便寫進,仍先礱石以待之,便令鐫刻。張丞相事遲于我,數日之后,必當悔。若卻征碑文,以刊削為辭,當引使視其鐫刻,仍告以聞上訖。”姚既歿,張果至,目其玩服三四。姚氏諸孤悉如教誡。不數日文成,敘述該詳,時為极筆。其略曰:“八柱承天,高明之位列;四時成歲,亭毒之功存。”后數日,果使使取文本,以為詞未周密,欲重加刪改。姚氏諸子乃引使者示其碑,乃告以奏御。使者复命,悔恨拊膺曰:“死姚崇猶能算生張說。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也遠矣。”(出《明皇雜錄》)
  姚元崇和張說同時為皇帝的輔政大臣,他們之間的矛盾很深,多次互相傷害,張說尤其討厭姚元崇,姚元崇病重,告誡几個儿子說:“張丞相与我不和,矛盾很深,然而這個人生活渾霍浪費,尤其喜歡服用和玩賞的東西,我死以后,他以同事的身份,必然前來吊唁,你們多拿一些我平生喜歡的東西,如飾有珍寶的帶子和各种寶器,陳列到帳前。如果他不看這些東西,你們要迅速安排家里的事情,全家人都會遭到他的迫害,如果他注意這些東西,你們就不用擔心了,將他喜歡的東西送給他,然后請他撰寫我墓碑的碑文。得到他寫的碑文以后,立即就上報給皇帝,并先將石料准備好備用,盡快鐫刻,并告訴張說已經經過皇帝同意。”姚元崇死后,張說果然來了,他非常注意姚元崇的三四件寶器,姚元崇的儿子完全按父親囑咐的做了。几天以后張說送來了寫好的碑文,敘述姚元崇的生平,很詳細,文章寫得非常好,大致的意思是稱贊姚元崇像撐天的八根柱子之一,應該列在高超明智的賢人行列中,雖然歲月流逝一切成為過去,但他的教化政績功勞永存。几天以后,張說果然又派使者來索要碑文,說是詞句沒有考慮周密,想要拿回去修改。姚元崇的儿子引導使者去觀看已經刻制完成的石碑,并告訴已經上報給了皇帝,使者回去向張說作了報告。張說悔恨地拍著胸說:“死了的姚元崇還能算計活著的張說,我今天才知道自己的才能同姚元崇相比,還差得遠呢!”

盧齊卿
盧齊卿開元初為幽州刺史。時張守圭為果毅,齊卿特相禮接。謂曰:“十年內知節度。”果如其言。(出《譚賓錄》)
  盧齊卿開元初年為幽州刺史,張守圭來擔任果毅將軍。盧齊卿特意去迎接他,并對他說:“你十年之內升任節度使。”果然同他說的一樣。

薛季昶
左相陳希烈初進士及第,曾与人制碑文。其人則天時破家,因搜家資,見其文,以為与反者通,所由便以枷杖送陳于府,見河南尹薛季昶,陳神色無懼,自辯其事百余言。薛尹觀而奇之,便引上廳。謂之曰:“公當位极台鉉,老夫當以子孫見托耳。”后陳位果至丞相。(出《定命錄》)
  左丞相陳希烈當初剛剛被錄取為進士時,曾經給別人撰寫了一篇碑文。這個人在武則天時候獲罪被抄家,發現了那篇碑文的手稿,以為他与造反的人是同党。辦案人員便將陳希烈抓到衙門來見河南尹薛季昶。陳希烈絲毫也沒有害怕的神色,自己為自己辯護講了一百多句話。薛季昶見了非常惊奇,便將他請上廳來,對他說:“你將來能當丞相,我要把子孫托付給你。”后來陳希烈果然當上了丞相。

元怀景
燕公說之少也,元怀景知其必貴,嫁女与之。后張至宰相,其男女數人婚姻榮盛,男尚公主,女為三品夫人。(出《定命錄》)
  燕公張九齡年少時,元怀景知道他將來必然位高顯貴,把女儿嫁給了他,后來張九齡做了宰相,几個儿女的婚姻都很榮耀,男儿作公主的女婿,女儿為三品夫人。

張九齡
開元二十一年,安祿山自范陽入奏。張九齡謂同列曰:“亂幽州者,是胡也。”其后從張守圭失利,九齡判曰:“穰苴出軍,必誅庄賈。孫武行令,猶戮宮嬪。守圭軍令若行,祿山不宜免死。請斬之。”玄宗惜其勇,令白衣效命。九齡執諮請誅之。玄宗曰:“豈以王夷甫識不勒也。”后至蜀,追恨不從九齡言,命使酹于墓。(出《感定錄》)
  唐朝開元二十一年,安祿山從范陽來京城朝見皇帝,張九齡對別的官員說:“扰亂幽州的人,就是這個北方的胡人。”后來在張守圭手下打了敗仗,張九齡在送給皇帝的公文上寫到:“司馬穰苴帶兵出征,必然誅殺庄賈,孫武發布命令,也要殺戮宮中的嬪妃。若要使張守圭的軍令嚴明,安祿山的死罪不能免,請殺了安祿山。”玄宗皇帝愛惜安祿山作戰勇猛,命令免去安祿山的官職,繼續留用。張九齡堅持請求殺了安祿山,玄宗皇帝說:“怎么能以王夷甫識別石勒的例子來看待這件事?”后來玄宗皇帝逃到蜀郡,后悔沒有听從張九齡的話,派人到張九齡的墓前祭奠他。

王丘
開元八年,侍郎王丘拔山陰縣尉孫逖,進士王冷然,不數年皆掌綸誥。侍郎崔琳收殘選人裴敦复、于特卿、盧愷等十數人,皆入台省。眾以為知人。(出《譚賓錄》)
  唐朝開元八年,侍郎王丘選拔推荐了山陰縣尉孫逖和進士王冷然。沒過几年,他倆擔任了為皇帝起草文件的重要職務。侍郎崔琳選拔推荐了裴敦复、于特卿、盧愷等十多個人,全都進入中央机關。眾人都認為他們兩人有識別人才的能力。

楊穆弟兄
貞元中,楊氏、穆氏弟兄,人物气概,不相上下。或云:“楊氏弟兄。賓客皆同;穆氏弟兄,賓客皆殊。以此优劣。穆氏弟兄四人,贊、質、員、賞。時人謂贊俗而有格為酪,質美而多仁為酥,員為醍醐,賞為乳腐。(出《國史補》)
  唐朝貞元中年,楊家弟兄和穆家弟兄的人物气質都差不多。有人說:“楊家兄弟個個相同,穆家弟兄,每個人都不一樣。”按照优劣的順序是:穆贊、穆質、穆員、穆賞。人們說:“穆贊脫俗而又有風度,可以比作奶酪;穆質貌美并且仁義,可以比作酥油;穆員可以比作美酒;穆賞可以比作乳腐。”

李丹
郎中李丹典濠州,蕭复處士寄家楚州白田。聞丹之義,來謁之。且無佣保,棹小舟,唯領一卯歲女僮。時方寒,衣复單弊,女僮尤甚。坐于客次,女僮門外求火燎手,且持其靴去。客吏忽云:“郎中屈處士。”复即芒爨而入,丹揖之坐,略話平素。复忽悟足禮之闕,矍然。乃啟(“啟”原作“起”,据陳校本改)丹曰:“某為饑凍所迫,高堂慈母處分,令入關投親知。無奴仆,有一小女僮,便令將隨參謁。朝至此,僮騃恐懼公衙,失所在。客吏已通,取靴不得,去就楡脫,唯惶悚而已。”丹曰:“靴与履,皆一時之禮。古者解襪登席,即徒跣以為禮。靴,胡服也,始自趙武靈王,又有何典据?此不足介君子怀,但請述所求意。”遂留從容,复頤旨趨。乃云:“足下相才,他日必領重事。”于是遣使于白田,饋遺复母甚厚。又餞复以匹馬束帛,复后竟為相。(出《乾鐉子》)
  郎中李丹調到濠州當刺史,有個叫蕭复的讀書人將家遷到楚州開荒种田,他听說李丹非常仁義,便前去拜見李丹。他沒有雇工,自己划著一條小船,帶著一個未成年的女仆。天气寒冷,衣服單薄,女仆在客廳里等候感到非常寒冷,便到門外去找火烤手,將蕭复的靴子也帶了出去。接待客人的官員忽然說:“郎中怠慢先生了。”然后請他進去。蕭复只好穿著草鞋走了進去,李丹与蕭复相互行禮以后坐下談話。蕭复忽然想起自己光著腳有失禮節,非常惊慌尷尬,便對李丹說:“我為饑餓寒冷所逼迫,在母親的吩咐下,入關投靠親友。我沒有奴仆,只有一個未成年的女僮。”說著便叫人讓女僮來參拜李丹,沒想到女僮害怕官府,竟然自己跑了。蕭复的靴子也不小心讓女僮帶走了,蕭复顯得非常狼狽。李丹說:“穿靴子還是穿鞋,都只是一种禮節。古時候脫了襪子坐在席子上,以光腳作為一种講禮貌的表示。靴子是西北少數民族的服飾,据說是從趙武靈王的時代,人們才開始穿靴子,其實又有什么根据?這一點你不必介意,請你只管說出你來的意思。”并讓蕭复安心,遂留他住下來休息。李丹還對蕭复說:“你有做宰相的才能,將來必然擔任重要的官職。”然后派人到蕭复的家里,給蕭复的母親送去很多禮物,又為蕭复設宴餞行,送給他馬匹和布匹。后來蕭复果然當了宰相。

鄭絪
劉瞻之先,寒士也。十許歲,在鄭絪左右主筆硯。十八九,絪為御史,巡荊部商山,歇馬亭,俯瞰山水。時雨霽,岩巒奇秀,泉石甚佳。絪坐久,起行五六里。曰:“此胜概,不能吟詠,必晚何妨?”卻返于亭,欲題詩。顧見一絕,染翰尚濕。絪大訝其佳絕。時南北無行人。左右曰:“但向來劉景在后行二三里。”公戲之曰:“莫是爾否?”景拜曰:“實見侍御吟賞起予,輒有寓題。”引咎又拜。公咨嗟久之而去。比回京闕,戒子弟涵、瀚已下曰:“劉景他日有奇才,文學必超异。自此可令与汝共處于學院,寢饌一切,無异爾輩。吾亦不复指使。”至三數年,所成文章,皆辭理优壯。凡再舉成名,公召辟法寺學省清級。乃生瞻,及第作相。(出《芝田錄》)
  劉瞻的父親,當初是個貧窮的讀書人。十歲的時候,他就在鄭絪的身旁,管理筆墨硯台等書房用具。十八九歲的時候,鄭絪當上了御史,前往荊部商山巡視,中途在亭子里休息。當時正是雨過天晴,俯瞰山水,山色非常秀美,泉水分外好看。鄭絪坐了很久,起來走了五六里地說:“如此美景,卻沒有作詩。就是觀賞到天黑又有什么關系!”于是又返回亭子,想要往亭子上題一首詩。他忽然發現亭子上已經題了一首絕句,墨跡還沒有干。鄭絪惊奇這首詩作得非常好,而當時南北方向又都沒有行人。隨行的人對鄭絪說:“剛才只有劉景走在后面,落后了二三里。”鄭絪同劉景開玩笑說:“莫非是你題的嗎?”劉景行了禮說:“實在是因為看見侍御您欣賞風景作詩所引起的,所以特意作了這首拙詩題在上面。”說完自我檢討又行了一個禮,鄭絪贊歎很久才离開。這次巡視回到了京城,鄭絪對自己的后輩鄭涵、鄭瀚等人說:“劉景將來是個出奇的人才,文學上必然有超人的成就,從今以后讓他和你們共同上學院讀書,住宿吃飯的標准和你們一樣。我也再不把他當作仆人指使。”三年以后,劉景所做的文章詞匯十分出色,經過科舉考試被錄取,鄭絪推荐他當上了辟法寺學省清級。劉景所生的儿子就是劉瞻,長大了參加科舉考試被錄取成名,最后當了宰相。

苗夫人
張延賞累代台鉉。母宴賓客,選子婿,莫有入意者。其妻苗氏,太宰苗晉卿之女也。夫人有鑒,甚別英銳,特選韋皋秀才曰:“此人之貴,無以比儔。”既以女妻之。不二三歲,以韋郎性度高廓,不拘小節,張公稍悔之,至不齒禮。一門婢仆,漸見輕怠。唯苗氏待之常厚。其于眾,多視之(明抄本“其于眾多視之”作“其余賤視”),悒快而不能制遏也。張氏垂泣而言曰:“韋郎七尺之軀,學兼文武,豈有沉滯儿家,為尊卑見誚。良時胜境,何忍虛擲乎?”韋乃告(“告”原作“武”,据明抄本改)辭東游。妻罄妝奩贈送。延賞喜其往也,贐(“贐”原作“盡”,据明抄本改)以七馱物。每之一驛,則附遞一馱而還。行經七驛,所送之物,盡歸之矣。其所有者,清河氏所贈妝奩及布囊書策而已。延賞莫之測也。后權隴右軍事,會德宗行幸奉天,西面之功,獨居其上。圣駕旋复之日,自金吾持節西川,以代延賞。乃改易姓名,以書作韓,以皋作翱,莫敢言之也。至天回驛,去府城三十里(上皇旋駕。因以為名),有人特報延賞曰:“替相公者,金吾韋皋將軍,非韓翱也。”苗夫人曰:“若是韋皋,必韋郎也。”延賞笑曰:“天下同姓名者何限,彼韋生應已委棄溝壑,豈能乘吾位乎?”婦女之言,不足云爾(初,有巫昝嫗者,每述禍崇,其言多中。常云:相公當直之神漸減,韋郎擁從之神日增。皆以妖妄之言,不复再召)。苗夫人又曰:“韋郎比雖貧賤,气凌霄漢。每以相公所談,未嘗一言屈媚,因而見尤。成事立功,必此人也。”來早入州,方知不誤。延賞憂惕,莫敢瞻視,曰:“吾不識人。”西門而出,凡是舊時婢仆,曾無禮者,悉遭韋公棒殺。投于蜀江。獨苗氏夫人無愧于韋郎。賢哉乎!賢哉乎!韋公侍奉外姑,過于布素之時。海內貴門,不敢忽于貧賤之婿。所以郭圓詩曰:“宣父從周又适秦,昔賢誰少出風塵。當時甚訝張延賞,不識韋皋是貴人。”(出《云溪友議》)
  張延賞家几輩都是做大官的,他經常舉行宴會招待客人,想要從客人中挑選一個女婿,可是沒有他滿意的。他的妻子苗氏是太宰苗晉卿的女儿,她有識別人才的能力,挑選了秀才韋皋。她說:“韋皋將來的尊貴,無人能比。”于是將女儿嫁給了韋皋。過二三年,因為韋皋性格清高,不拘小節,張延賞有點后悔,以至于對韋皋非常無禮,家中的奴婢們也逐漸瞧不起他。只有苗夫人對他一直很好,其他人對他都不好,他心中的愁悶和气憤不能控制。妻子張氏哭著說:“韋皋是個七尺男儿,又文武全才,怎么能長期呆在我們家中,讓家里人和奴婢瞧不起。大好年華,怎么能夠虛度?”韋皋向張延賞家里的人告辭,獨自准備東游,妻子張氏將自己的嫁妝首飾全都送給了他。張延賞對于他的出走很是高興,送給他用七匹馬所馱的物品。每到一個驛站,他就叫一匹馬馱著物品返回家中,經過七個驛站,所送的物品,又全回到家中,韋氏所帶的東西,只剩下妻子所送的首飾和一個口袋以及一些書籍。這些是張延賞所不知道的。后來韋皋代理隴右軍事,同德宗皇帝巡視奉天。西面的功勞,以他立的最大。皇帝回到京城以后,皋以金吾將軍的身份去鎮守西川,以接替張延賞。這時韋皋改了姓名,將韋改作韓,皋改作翱,沒有人敢叫他原來的姓名。他到了天回驛站,距离西川府城還有三十里。有人特意報告張延賞說:“替換你的,是金吾將軍韋皋,而不是韓翱。”苗夫人說:“如果是韋皋,必然是女婿韋郎。”張延賞笑著說:“天下同名同姓的人何其多,那個韋皋早已經死在水溝里了,怎么會來繼承我的位置?女人說的話,不會准确。”苗夫人又說:“韋皋雖然貧賤,但是英雄气概沖天。當時同你說話,從來沒有說過一句奉承話,因而可以看出,成事立功,必然是他。”第二天早上新官入城,才知道苗夫人說的沒錯。張延賞非常難堪,不敢抬頭觀看。他說:“我不會識別人。”說完從城西門走了。凡是當初對韋皋無禮的奴婢,都被韋皋派人用棒子打死,扔到了蜀江中。只有苗夫人無愧于韋皋,真是有遠見!韋皋對待岳母超過了當初沒有當官的時候。從此全國當官有錢的人家,不敢輕視貧賤女婿。郭圓作了一首詩說:“孔子從周又适秦,古來圣賢出風塵,可笑當日張延賞,不識韋皋是貴人。”

杜鴻漸
丞相杜鴻漸,世號知人。見馬燧、李抱貞、盧新州杞、陸相贄、張丞相弘靖、李相蕃,皆云并為將相。既而盡然。許郭之徒,又何以加也。(出《嘉話錄》)
  人們都認為丞相杜鴻漸有鑒別人才的本領,他見了馬燧、李抱貞、盧新州的杞、陸贄、張弘靖、李蕃之后說:“這些人都會成為大將軍或宰相。”后來果然同他說的一樣,許郭之輩,又怎么比得上他?

杜佑
太司徒杜公,見張相弘靖曰:“必為宰相。”貴人多知人也如此。(出《嘉話錄》)
  大司徒杜佑見到宰相張弘靖說:“張弘靖將來必然成為宰相。”貴人大多像他這樣會識別人才。

梁肅
唐貞元中,李元賓、韓愈、李絳、崔群同年進士。先是,四君子之定交久矣,共游梁補闕肅之門。居二歲,肅未之面,而四賢造肅多矣,靡不偕行。肅异之。一旦延接,觀等俱以文學為所稱,复獎以交游之道。然肅素有人倫之鑒。觀等既去,复止絳、群曰:“公等文行相契,他日皆振大名。然二君子位极人臣,勉旃,勉旃。”后二賢果如所言。(出《摭言》)
  唐朝的貞元中年,李元賓、韓愈、李絳、崔群同一年被錄取為進士。他們四個人已經結交很長時間了,有一天他們四個人共同去拜訪補闕梁肅。二年之內他們去了很多次都沒有見到梁肅,每一次都是四個人一同去,梁肅感到很奇怪,有一天見了面,梁肅發現他們都以文學見長。他們在一起談論結交朋友的事情,梁肅素來有辨別、鑒定人的官祿命運的能力。會見過后四個人要走,梁肅叫住李絳和崔群說:“你們四個人都很有文學才能,將來都有很大的功名,然而你們兩個能夠當上最大的官,努力,努力!”后來兩個人果然同他說的一樣。

呂溫
初,李紳赴荐,常以古風求知呂溫。溫謂員外郎齊照及弟恭曰:“吾觀李二十秀才之文,期人必為卿相。”果如其言。詩曰:“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出《云溪友議》)
  當初李紳被推荐去參加選拔官員的考試,他經常拿著自己所作的古風去向呂溫請教。呂溫對員外郎齊照和弟弟呂恭說:“我看了李紳的文章,此人將來必然成為九卿和宰相那樣的高官。”后來李紳果然當了宰相。李紳送給呂溫看的兩首詩是:“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顧和
張玄之、顧敷是顧和中外孫。皆少而聰慧。和并知之,而常謂顧胜,親重偏至,張頗不厭。于時張年九歲,顧年七歲,和俱与至寺中,見佛般泥洹像,弟子有泣者,不泣者。和以問二孫。玄之謂:“彼親故泣,彼不親故不泣。”敷曰:“不然,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出《世說新書》)
  張玄之和顧敷是顧和的中表孫子,顧和知道兩個人從小就很聰明,然而認為顧敷胜過張玄之,對顧敷比較偏向,對張玄之差一些。張玄之九歲,顧敷七歲這一年,顧和帶著他倆上廟里去,觀看佛祖涅巉,也就是死亡的畫像。學生中有哭的有不哭的,顧和問兩個孫子,這是為什么。張玄之說:“感情深的就哭,感情不深的就不哭。”顧敷說:“不是這樣,修行比較深的,對于喜怒哀樂之事不動感情,淡然若忘的忘情者就不哭,不忘情者就哭。”

劉禹錫
劉禹錫曰:季龍挾彈彈人,其父怒之。其母曰:“健犢須(“須”原作“雖”,据陳校本改)走車破轅,良馬須逸鞅泛駕,然后能負重致遠。大言童稚,不奇不惠,必非异器定矣。”(出《嘉話錄》)
  劉禹錫說:“季龍拿彈弓射人,他的父親非常生气。他的母親說,強壯的牛犢會撞破車前的轅木,好馬會掙脫脖子上的皮套,然后才能負重物,行遠路,儿童如果不淘气,沒有出格的舉動,將來必然不會成為一個杰出的人才。”

韓愈
李賀以歌詩謁吏部韓愈。時為國子博士分司,時送客出歸,极困。門人呈卷,解帶旋讀之。首篇《雁門太守行》云:“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卻插帶,急命邀之。(出《云溪友議》,明抄本作出《幽閒鼓吹》)
  李賀給吏部韓愈拿出自己所作的詩歌,向韓愈請教,并以此作為結交韓愈的手段。當時韓愈分管國子博士,他將客人送走以后感到非常困倦,這時看門的人送來了李賀的詩歌。韓愈一邊解帶一邊漫不經心地閱讀,第一首詩《雁門太守行》寫道:“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韓愈急忙又把帶子系上,命令立即將李賀請來。

顧況
尚書白居易應舉,初至京,以詩謁著作顧況。況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价方貴,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嗟賞曰:“道得個語,居即易矣。”因為之延譽,聲名大振。(出《幽閒鼓吹》)
  尚書白居易當初去參加科舉考試,剛到京城,便拿著自己所寫的詩歌去拜見著作佐郎顧況。顧況看到白居易詩稿上的名字,凝視著白居易說:“長安米价很貴,居住并不容易。”然后打開詩稿,看到第一首詩是:“离离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由得贊歎著說:“能寫出這樣的詩句,居住下來就容易了。”由此顧況開始向別人推荐宣揚白居易的才學,使白居易的名聲傳播開來。

于邵
于邵性孝悌,內行修洁,老而彌篤。初,樊澤嘗舉賢良方正,一見于京師,曰:“將相之材也。”不五年,澤為節度使,崔元翰近五十,始舉進士。邵异其文,擢首甲科。且曰:“不十年司誥命。”竟如其言。獨孤綬舉博學宏詞,吏部考為第一,在中書,升甲科,人稱允當。(出《譚賓錄》)
  于邵非常尊敬他的哥哥,在家中的言行很檢點注意,并且歲數越大越堅定。當初,樊澤被推荐為參加賢良方正科目的考試。于邵在京城一見到他便說:“樊澤是擔任大將和宰相的人才啊!”沒有超過五年,樊澤就當上了節度使。崔元翰快到五十歲,才被推荐參加考取進士,于邵很欣賞他的文章,錄取他為甲科進士第一名,并說:“不出十年,崔元翰會掌管起草皇帝發布的公文。”結果同他說的一樣。獨孤綬被推荐參加博學宏詞科舉科目的考試,被吏部錄取為第一名,并推荐他參加中書省主持的科舉考試,人們認為錄取得公正准确。

李德裕
中令白敏中方居郎署,未有知者。唯朱崖相李德裕特以國器重之,于是縉紳間多所延譽。然而資用不充,無以祗奉僚友。一旦,相國遺錢十万,俾為酒肴之備。約省閣名士數人,克日同過其第。時秋暮沉陰,涉旬霖瀝。賀跋任(《劇談錄》“任”作“惎”)員外府罷,求官未遂,將欲出薄游。与白公同年登第,羸駒就門告別。閽者以俟朝客,乃以他去對之。賀跋駐車留書,備述羈游之意。白覽書曰:“丈夫處窮達,當有時命。苟不才者,以僥幸取容,未足為發身之道,豈得家畜飲饌,止邀當路豪貴。曩時登第貧交,今日閉門不接,縱使便居榮顯,又安得不愧于怀?”遽令仆者命賀跋回車,遂以杯盤同費。俄而所約朝客,聯騎而至,閽(“閽”原作“間”,据明抄本改)者具陳与賀跋從容,無不惋愕而去(“去”原作“不”,据明抄本、許刻本改)。翌日,于私第謁見。相國詢朝士來者為誰?白公對以賓客未至。适有同年出京訪別,憫其龍鐘委困,不忍棄之,留飲數杯,遂闕祗接。既負吹噓之意,甘從譴斥之罪。相國稱歡逾時云:“此事真古人之道。由茲貴達,可以激勸澆薄。”不旬日,賀跋自使下評事,先授美官。白公以庫部郎中入為翰林學士。未窬三載,便秉鈞衡。其后五鎮藩方,再居廊廟。蹈義怀仁,始終一致。流芳傳素,士林美之。大初中(明抄本“初中”作“中初”),邊鄙不宁,吐蕃尤恣屈強。宣宗皇帝決于致討,延英先問宰臣。公首奏興師,遂為統帥,率沿邊藩鎮兵士數万,鼓行而前。時犬戎列陣于(明抄本作“平”)川,以生騎馬數千匹,伏藏山谷。既而得于牒者,遂設奇兵待之。有蕃中酋帥,衣緋茸裘,系寶裝帶。所乘白馬,駿异無比。鋒鏑未交,揚鞭出于陣面者數四,頻召漢軍斗將。白公誡兵士無得而應之。俄而駐軍指揮,背(“背”原作“皆”,据明抄本、許本改)我師百余步而立。有潞州小將驍勇善射,馳馬彎弧而出,連發兩箭,皆中項。躍馬而前,抽短劍,踣于鞍上,以手扶挾,如斗歐之狀。蕃軍但呼噪助之,于鞍脫緋裘,解金帶,奪馬而還。師旅(“旅”原作“旋”,据明抄本改)無不奮勇。既而大戰沙漠,虜陣瓦解,乘胜追奔,几及黑山之下。所獲駝馬輜重,不可胜計。束手而降四三万人。先是河湟郡界在匈奴者,自此悉為唐土。宣宗初覽捷書云:“我知敏中必殄凶丑。”白公凱旋,与同列宰輔(“輔”字原空闕,据明抄本補)進詩云:“一詔皇城四海頒,丑戎無數束身還。戍樓吹笛人休戰,牧野嘶風馬自閒。河水九盤收數曲,隴山千里諸關。西邊北塞今無事,為報東南夷与蠻。”馬相植詩云:“舜德堯仁化犬戎,許提河隴款皇風。指揮文武皆神算,恢拓乾坤是圣功。四帥有征無汗馬,七關雖戍已韜弓。天留此事還英主,不在他年在大中。”魏相扶詩云:“蕭關新复舊山川,古戍秦原景象鮮。戎虜乞降歸惠化,皇威漸被懾腥膻。穹廬遠戍煙塵滅,神武光揚竹帛傳。左衽盡知歌帝澤,從茲不更備三邊。”崔相鉉詩云:“邊陲万里注恩波,宇宙群方洽凱歌。有地名王爭解辮,遠方戎壘盡投戈。煙塵永息三秋戍,瑞气遙清九折河。共偶圣明千載運,更觀俗阜与時和。”(出《劇談錄》)
  白敏中剛剛擔任中令,人們都不熟悉他,沒有知名度,只有宰相李德裕將他當作國家的棟梁之材。十分器重,于是官員們也都開始為他宣揚傳播聲名。然而白敏中沒有錢,無法宴請同事和朋友。一天宰相給了他十万文錢,作為置辦酒菜的費用,邀請了一部分中書省的官員和知名人士在約定的日期到他的家中作客。當時正是晚秋,連續下了一個多月的雨。賀跋被免去了員外職務,還沒有謀求到新的官職,准備出外游玩。他与白敏中是同一年考中的進士,臨行前牽著馬到白敏中的門前告辭。看門人正等著接待宴請的客人,同賀跋對話,賀跋停下車馬留下一封書信,信中敘述了要遠游他鄉的意思。白敏中看了信說:“大丈夫身處逆境或者順利發達,都是命運的安排。沒有本事的人想要靠僥幸升官,不是求得進取的正道。怎么能用給牲畜吃的草料來招待英雄豪杰呢!從前考取進士的時候是好朋友,今日閉門不見,縱然就是當了大官,內心又怎能不感到羞愧。”立刻命令仆人去把賀跋追回來,兩個人在家中喝酒,不一會儿,白敏中所邀請的客人一同騎著馬來了,看門人告訴他們白敏中正在招待賀跋,這些人又是惊奇,又是惋惜地走了。第二天白敏中去宰相的家中拜見宰相,宰相詢問昨天都有哪些官員前去作客。白敏中回答說客人沒有去,有同年考中進士的朋友离開京城之前去告別,因為同情他的境遇,不忍拋棄,留下他喝了几杯酒,所以沒有迎接招待前去作客的官員,辜負了宰相抬舉自己的美意,甘愿受到宰相的責備。宰相李敏求稱贊他說:“這件事做得真有古人的風格,由此而提拔你們,可以改造浮薄的社會風气。”沒過十天,賀跋從使下評事被任命為美官,白敏中由庫部郎中改任翰林學士,又過了不到三年,白敏中便擔負了評价選拔官員的重要職責,后來又五次出任鎮守邊關的重要官職。之后回到中央,始終按照仁義的標准行事,美好的聲名四處傳頌,贏得了上流知識界的贊譽。大初中年,邊關很不安宁,藏族的首領不歸順朝廷,宣宗皇帝決定進行討伐。皇帝詢問宰相,得知是白敏中首先建議出兵的,便任命白敏中為征討部隊的統帥,率領邊關各郡的兵馬數万人,擊鼓進軍。敵人的首領率隊在開闊的平地擺開陣勢,白敏中派出騎兵几千人,埋伏在山谷中,抓到了敵人送信的士兵,于是又增派奇兵等敵人進入圈套。敵人的陣營中有一個頭目,穿著紅色的衣服,披著毛皮大衣,扎著鑲著珠寶的腰帶,騎著一匹神駿無比的白馬。沒等開戰,他便四次騎馬沖出陣前,向朝廷的軍隊挑釁,白敏中命令兵將不許隨便應戰。不一會儿,敵人指揮隊伍距离白敏中的部隊只有一百多步遠。潞州兵馬中有一員小將勇猛善于射箭,他騎馬沖出隊伍,彎弓連射兩箭,全都射中敵人那個首領的脖子,小將躍馬上前,抽出短劍將敵人首領刺死在馬上。然后用手扶持著,廝打著,敵人仍然吶喊著為自己的首領助威。小將在馬上將敵人的大衣和戰袍脫下來,解下鑲了珠寶的帶子,奪了白馬回歸自己的隊伍。兵將們受到鼓舞,全都奮勇向前。接著又和敵軍在沙漠中展開大戰,敵人被打敗,朝廷的軍隊乘胜追擊,隊伍一直追到黑山腳下,所繳獲的馬匹和軍用物資,多得無法統計。敵人被迫投降的有三四万人,過去被敵人侵占的地區,全都收复為大唐的國土。宣宗皇帝剛剛看到報捷的公文便說:“我知道白敏中必然能消滅凶惡的敵人。”白敏中凱旋以后和共同為輔政大臣的几位官員給皇帝獻詞,白敏中所作的詩是:“一詔皇城四海頒,丑戎無數束身還。戍樓吹笛人休戰。牧野嘶風馬自閒。河水九盤收數曲,隴山千里諸關。西邊北塞今無事,為報東南夷与蠻。”宰相馬植獻詩說:“舜德堯仁化犬戎,許提河隴款皇風,指揮文武皆神算,恢拓乾坤是圣功。四帥有征無汗馬,七關雖戍已韜弓。天留此事還英主,不在他年在大中。”宰相魏扶獻的詩是:“蕭關新复舊山川,古戍秦原景象鮮。戎虜乞降歸惠化,皇威漸被懾腥膻。穹廬遠戍煙塵滅,神武光揚竹帛傳。左衽盡知歌帝澤,從茲不更備三邊。”宰相崔鉉的詩是:“邊陲万里注恩波,宇宙群方洽凱歌,有地名王爭解辮,遠方戎壘盡投戈。煙塵永息三秋戍,瑞气遙清九折河。
  共偶圣明千載運,更觀俗阜与時和。”

韋岫
唐丞相盧攜,大中初,舉進士。風貌不揚,語亦不正,呼“攜”為“慧”。蓋舌短也。韋氏昆弟皆輕侮之,獨尚書岫加敬,謂昆弟曰:“盧雖人物甚陋,觀其文章有首尾。斯人也,以此卜之,他日必為大用乎?”爾后盧果策名,竟登廊廟,獎拔岫至福建觀察使。向時輕薄諸弟,率不展分。所謂以貌失人者,其韋諸季乎?”(出《北夢瑣言》)
  唐朝丞相盧攜在大中初年剛剛中進士的時候,因為相貌和風度都不出眾,說話又吐字不清,將“攜”讀成“慧”,是因為舌頭短的原因。韋家兄弟都輕視和侮辱他,只有尚書韋岫對他很尊重,他對兄弟說:“盧攜雖然人長得丑但是他的文章寫的好。這個人如果按照他的文章來推測,將來必然有大的作為。”后來盧攜果然通過考問政事和經義的測試,竟然進入中央擔任重要職務,他獎勵提拔韋岫為福建觀察使。當初輕視侮辱盧攜的韋家兄弟,都沒有什么出息,所以說以貌取人的是韋家兄弟。

知人僧
唐令公韋昭度少貧窶,常依左街僧錄淨光太師,隨僧齋粥。淨光有人倫之鑒,恒器重之。(出《摭言》)
  唐朝的中書令韋昭度年輕的時候很貧窮,經常依賴去左街僧錄向淨光和尚求助,同和尚在一起吃齋粥。淨光和尚有識別人才的本領,一直對他非常器重。

蔡荊
唐蔡荊尚書為天德軍使,衙前有小將顧(“顧”原作“顏”,据明抄本改)彥朗、彥暉,知使院宅市買。荊有知人之鑒。或一日,俾其子叔向以下,備酒饌于山亭,召二顧賜宴。荊俄亦即席,約令勿起。二顧惶惑,莫諭其意。荊勉之曰:“公弟兄俱有封侯之相,善自保愛。他年愿以子孫相依。”因增其職級。洎黃寇犯闕,顧彥朗領本軍,同立收复功,除東川,加使相。蔡叔向兄弟往依之,請叔向為節度副使,仍以丈人行拜之。軍府大事,皆諮謀焉。大顧薨(“薨”原作“夢”,据明抄本、陳校本、許刻本改),其弟彥暉嗣之,亦使相。(出《北夢瑣言》)
  唐朝的尚書蔡荊擔任天德軍使,他手下有兩員小將顧彥朗和顧彥暉。蔡荊有辨別人才的能力,有一天,他讓儿子蔡叔向在山上的亭子里擺上酒席,請兩員小將來喝酒。過了一會儿,蔡荊親自赶來入座喝酒,并且不讓兩員小將站起來,顧彥朗和顧彥暉非常惶恐和疑惑,不知道蔡荊是什么意思。蔡荊勉勵他們兩人說:“你們弟兄都有封侯的相貌,要注意愛護自己,將來我要把子孫托付給你們。”過后蔡荊提升了他們的職務和級別。等到黃寇侵犯邊關的時候,顧彥朗率領本部人馬收复失地立了功,被任命為東川節度使。蔡叔向兄弟去投靠顧彥朗。顧彥朗聘任蔡叔向為節度副使,并且以對待長輩的禮節來對待他,軍中和府里的大事,都征求他的意見。顧彥朗死了以后,他的弟弟顧彥暉繼承了哥哥的職位,仍然像哥哥一樣對待蔡叔向。

亞子
后唐庄宗年十一從晉王討王行瑜。初令入覲獻捷,昭宗一見,駭异之曰:“此子有奇表。”乃撫其背曰:“儿將來之國棟,勿忘忠孝于吾家。”乃賜鸂鶒酒卮、翡翠盤。十三讀春秋,略知大義。騎射絕倫。其心豁如,采錄善言,听納容物,殆劉聰之比也。又云,昭宗曰:“此子可亞其父。”時人號曰“亞子”。(出《北夢瑣言》)
  后唐的庄宗十一歲時跟隨晉王討伐王行瑜,每次命令他入關報捷。昭宗皇帝見了他惊奇地說:“這個孩子的相貌奇特。”因此而拍著他的脊背說:“你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梁,不要忘了忠于我們李家。”并且賞賜給他鸂鶒酒杯和翡翠盤。庄宗十三歲讀《春秋》,就知道大概意思,他騎馬射箭的技藝非常高超,并且心胸開闊,善于听從正确的意見,有度量,能容人,赶上十六國時的劉聰了。昭宗皇帝說:“這個孩子可以僅次于他的父親。”所以當時的人們都稱他為亞子。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