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陳實 黃叔度 郭泰 馬融 蔡邕 顧邵 諸葛瑾兄弟 龐士元 武陔 裴頠 匈奴使 桓溫 謝鯤 唐太宗 李績 薛收 王圭 王師旦 楊素 王義方 選將 英公 劉奇 張鷟 李嶠 鄭杲 盧從愿 裴寬 韋詵 裴談 陳實曾經感歎著說:“周子居真是棟梁之才。如果做寶劍,就應該作為今日的‘龍泉’。”有人問陳季方說:“你父親有什么功績和德行?而敢于將自己比作天下有名的重要人物?”陳季方說:“我父親譬如是一棵生長在泰山上的桂樹,上面還有万仞絕壁,下面有測不著底的深淵。他的枝葉承受甘露,根須被山澗中的泉水所滋潤。可是,桂樹怎么能知道泰山高大和山澗泉水的深度呢!不知道他是否有功績和德行啊?” 郭泰來到汝南,會見袁奉高的時候,車子沒有离開道路,馬匹沒有卸下鞍具。拜訪黃叔度。則在那里連宿兩夜,人們詢問這是為什么?林宗說:“黃叔度像浩瀚的千頃波濤一樣,沉淀過濾不改清澈,翻動攪拌不會混濁,其才能的深度和廣度難以測量。” 郭泰譬如獨自屹立高山之上,安然面臨万丈深淵。全國有才能的人都尊敬仰慕他,認為他的才能和品德超出和覆蓋了所有的人。蔡伯喈告訴盧子干和馬日磾說:“我為天下的人撰寫刻在碑石上的銘文很多,不是沒有為之感到慚愧的時候,唯獨為郭泰先生所作碑文的頌揚之詞沒有絲毫感到慚愧的地方。” 鄭玄在馬融門下作門客,馬融不知道什么是“割裂書七事”。而鄭玄研究知道了其中的五件事,又讓盧子干想出了兩件。馬融對盧子干說:“孔子對子貢說,顏回听到一便知道十,我和你都不如啊!我和你也就是如此罷了。” 蔡邕評論陳蕃和李膺的排列順序說:“陳蕃的优點是敢于冒犯皇帝,李膺的特點是嚴格要求下屬。李膺應排在陳蕃等‘三君’的最下面,李膺則排在‘八俊’的上面。” 顧邵曾經單獨對龐士元說:“听說你能識別人的賢惠善惡,我和你誰胜過誰?”龐士元說:“培育教化社會風俗,順應時代潮流,我不如你。要說稱王稱霸的計策,克敵致胜的決竊,我也稍有所長,顧邵你也能做這些事嗎?” 諸葛瑾和他的弟弟諸葛亮,以及堂弟諸葛誕,同時具有響亮的聲名,各自為一個國家服務。人們評价說:蜀國得到諸葛亮,是得到了一條龍,吳國得到諸葛謹是得到了一只虎,魏國得到諸葛誕,是得到了一只狗。 龐士元到了吳國,吳國的人都來拜會他。會見了陸績、顧邵、全琮以后他評价說:“陸績就像是馬可以奔跑,有使用的价值,顧邵如牛能負重走得很遠。問他陸績和顧邵誰更強一些?龐士元說:“馬跑得雖然迅速,但只能乘坐一人,牛一天只能行走百里,但是所拉載的豈止是一個人呢!”吳國人無法反駁他。龐士元又說:“全琮的聲名很好,就像汝南的樊子昭一樣。” 司馬文王問武陔說:“陳泰同他的父親司空相比較怎樣?”武陔說:“淵博典雅,能以天下的聲威和教化為己任這方面,不如他父親,精明干練,處理事物,比他父親強。” 冀州刺史楊淮有兩個儿子,楊喬和楊髦,都是在很幼小的時候就具有一定的才干。楊淮和裴頠、樂廣的關系很好,他叫兩個儿子來拜見他倆。裴頠性格豪放,喜歡楊喬有風度气質。他對楊淮說:“楊喬將來能赶上你,楊髦稍差一點。”樂廣性格高洁淳朴,喜愛楊髦的聰明檢點。他對楊淮說:“楊喬能赶上你,但是楊髦更為出色。”楊淮笑著說:“我兩個儿子的优點和缺點,就是裴頠和樂廣的优點和缺點。”有人評論說:“楊喬雖然風度韻致好,但是缺少約束檢點,還是樂廣的說法比較准确。然而兩個孩子都很出色,將來一定會成為一對杰出的人才。” 魏武王將要會見匈奴的使者,但他認為自己的形象丑陋,不足以給邊遠的國家留下良好深刻的印象,便叫崔季圭來代替,自己在旁邊持刀侍立。會見結束了,他派使者問匈奴的使者:“魏王怎么樣?”使者說:“魏王的形象非常好,然而他身旁的助手才是個真正的英雄呢!”魏王听了,派人騎馬追上這個使者,將他殺了。 東晉的殷浩被廢為平民,桓溫對眾人說:“小的時候我和他一同騎竹馬玩耍,我拋棄的東西,殷浩總是拾起來,所以他赶不上我。” 明帝問謝鯤:“你自己說說同庾亮相比較怎么樣?”謝鯤回答說:“規規矩矩地上朝當官,作為百官的樣板,我不如庾亮。要講胸中的真才實學,我自己認為超過他。” 貞觀五年,皇帝對長孫無忌等人說:“我听說皇帝英明,大臣才敢于直言。人難以正确評价自己,大家說一說我的优點和缺點。”長孫無忌說:“皇帝的戰功和以禮樂教化統治國家的政績,超過古今所有的帝王。發號施令,作出各項決策,都非常正确有效,我忙于執行,沒有空閒的時間,實在沒有看見皇帝有什么過失。”皇帝說:“我想要听自己的過錯,你這是隨便奉承討好。今天要當面議論大家的优點和缺點,以便今后戒鑒。說的人不論對錯都沒有關系,听的人應該注意加以改正。”皇帝接著開始評价說:“長孫無忌善于精心謀划,反應迅速,對答如流,就是古人也沒有能比得上他的人。但是領兵打仗和治理國家恐怕不是他的長處。高士廉知識丰富,思維敏捷,遇到困難,也不改變自己的立場,做官不搞宗派,所缺少的是不能大膽提出意見。唐儉說話爽快,善解人意,愿意喝酒,敢于講話,為我服務三年,卻沒有一句話是議論國家興亡的大事的。楊師道性格純朴善良,自然沒有過錯,然而性格實在怯懦,辦不了什么大事,什么時候都不能指望他出力起作用。岑文的本性誠朴寬厚,寫文章的長處是善于引經据典,道理論述得明白。劉洎的性格最堅貞,說話大多涉及到利益關系,但是其意圖,如果是答應朋友的,他一定想辦法辦成,也不應該提倡。馬周處理事物敏捷,性格很忠誠正直。至于識別評价人物的本領,直爽地說,我比你們都強。褚遂良學問稍好一點,性格也很堅強正直,非常親近依附于我,就像飛鳥如果靠近人,自然應該愛護。” 又貞觀元年,績為并州都督。時侍中張文瓘為參軍事。績曾歎曰:“張稚圭后來管蕭,吾不如也。”待以殊禮。時有二僚,亦被禮接。績將入朝,一人贈以佩刀,一人贈以玉帶,文瓘獨無所及。因送行二十余里。績曰:“諺云,千里相送,歸于一別。稚圭何以行之遠也?可以還矣。”文瓘曰:“均承尊獎,彼皆受賜而返,鄙獨見遺,以此于悒。”績曰:“吾子無苦,老夫有說。某遲疑少決,故贈之以刀,戒令果斷也;某放達小拘,故贈之以帶,戒令檢約也,吾子宏才特達,無施不可,焉用贈焉?”因极推引。后文瓘累遷至侍中。(出《廣人物志》) 唐朝武德初年,李績得到黎陽糧倉,前來吃飯并領取糧食的多達數十万人。魏征、高季輔、杜正倫、郭孝恪都來游玩作客,李績在眾人之中見了,便向他們招呼致意。他清理整頓武王的監獄時,發現了被關押的鄭州長史戴胄,李績立即將戴胄釋放并向朝廷推荐,當時人們都認為李績有識別人才的能力。 還有在貞觀元年,李績擔任并州都督,侍中張文瓘當時是參軍事。李績感歎地說:“張文瓘將來的前程,我不如他。”對待張文瓘特別重用。當時還有兩個下屬官員,李績對他們也很器重。李績將要調入中央,臨行的時候他分別贈送那兩個下屬官員一柄佩刀和一條玉帶,唯獨沒有送給張文瓘任何東西。張文瓘送了他二十多里地。李績說:“民諺講:千里相送,終有一別,你為什么送得這樣遠呢?可以回去了。”張文瓘說:“大家都受到你的表揚,他們都得到你的賞賜而回去了,唯獨沒有獎勵給我任何東西,所以心中不安。”李績說:“你不要不高興,听我對你說,他們倆人,一個處理事物优柔寡斷,所以贈給他快刀,提示他處事要果斷。一個放蕩不羈,所以贈給帶子,警戒他要注意檢點和約束,你的才能宏博通達,沒有什么事情處理得不好,還需要贈送什么?”李績對張文廙极力推荐引進,之后張文瓘不斷升官直至侍中。 唐朝的薛收与堂兄的儿子元敬和同族兄弟的儿子德音有同樣響亮的聲名,被人們稱為“河東三鳳”。薛收和元敬都是文學館的學士,房玄齡和杜如晦等都想拉攏他們作為心腹,互相托人前來游悅,元敬害怕他們的權勢,對誰也不敢表示過份的親近,杜如晦常曾說過:“小記室這樣的官員,不可以因為得到誰的恩惠就對誰親近,得不到誰的恩惠就對誰疏遠。” 唐朝貞觀六年,皇帝設宴招待文武百官。他對王圭說:“你善于識別鑒定人才的优點和缺點,尤其擅長發表議論,從房玄齡開始,你逐個評价一下。再說一說你自己同他們相比較怎么樣?”王圭回答說:“勤勤懇懇地為國家服務,能做到的就不遺余力地去做,我不如房玄齡。文武兼備,出朝能當將軍,入朝可以作宰相,我不如李靖。陳述奏報得詳細明白,將皇帝的命令向下宣告,將下面的意見向皇帝報告,我不如彥博。處理复雜繁瑣的事物,我不如戴胄。直言規勸,及時指出皇帝的失誤,我不如魏征。至于揭發批評丑惡行為。提倡表揚善良正義的事物,我同各位比較也稍胜一籌。”太宗皇帝非常贊同他的議論。大臣們也認為他說出了自己的長處,是正确的評价。 唐朝貞觀十九年,考功員外郎王師旦主持考核推荐舉子,考核完張昌齡和王公瑾的政事、經義和文章以后,太宗皇帝感歎著說:“兩個人的對答和文章都很有文采。”王師旦說:“体態性格輕浮淺薄,語言文章詞藻華麗,必然不會成為优秀的人才。我不向上推荐,恐會改變皇帝文章教化的風气。”皇帝認為他說得正确,后來的情況果然和王師旦所說的一樣。 封德彝少年的時候,仆射楊素見了非常惊奇,于是將侄女嫁給他。楊素經常拍著自己的座椅說:“封德彝將來必然坐上這個座位。”后來征討遼東,封德彝所乘坐的船沉沒了,眾人都認為他已經死了。楊素說:“封德彝將來要當仆射,這次一定沒死。”派人去尋找。封德彝抱著一塊木板,落在大海中,力气用盡了想要放棄木板,忽然想起了楊素說過的話,于是又用力勉強堅持著。胸前被木板撞擊摩擦得皮肉破爛,已經見到了骨頭,眾人去接應將他救了上來,后來果然當上了仆射。 員半千原名叫員余慶,在王義方手下做事,王義方很器重他,曾經說過:“五百年出一名德才兼備的賢士,你當之無愧。”于是改名為半千。 李績每當臨打仗之前選擇上陣或出征的將官,必然挑選面相有福的人然后再派遣出去。人們問他什么原因,他說:“命薄的人不會有成功的希望和聲名。”有學識的人認為這是一句有見識的話。 唐高宗的時候,南方的少數民族聚眾為寇,多次派兵討伐不能成功,于是朝廷派徐敬業去做刺史,并叫州府來兵馬到城外接應。徐敬業傳去命令叫士兵們回去,自己單人匹馬來到州府。賊兵听說新刺史到了,全都嚴陣以待。徐敬業一句也不問敵兵的情況,處理完其他事情以后才說:“賊兵在什么地方?”回答說在南岸。徐敬業便叫一兩名參謀人員陪同前往,觀看的人沒有不惊奇害怕的。賊兵一開始准備隊伍觀望等待,等待看清徐敬業的船上沒有兵馬時,便關上營門隱藏起來。徐敬業直接闖入敵人營內,告訴賊兵說:“國家知道你們是被貪官污史所逼迫的,沒有其它的罪惡。全都可以回去种田,不回去的按做賊人來處理。”然后又把敵兵的首領找來,責備他們為什么不早早投降,打了每人几十軍棍,又放了回去。營寨內一片肅靜,敵人都被他的威風和膽量震懾住了。徐敬業的爺爺英公知道了,稱贊他的膽略說:“我也辦不了這件事,然而破坏損傷家族聲譽的,必定是這個孫儿。” 唐朝的證圣中年,劉奇擔任侍郎,推荐張文成和司馬鍠為御史。兩個人委托申屠錫去表示感謝,劉奇嚴肅地說:“推荐有才能的人沒有私心,有什么可謝的!” 唐朝的婁師德是滎陽人,官職為納言。門客問浮休子:“婁納言這個人怎么樣?”浮休子說:“婁納言性格直爽又溫和,寬厚又嚴肅,外表愚笨而內心聰慧,表面糊涂而心里明白,就像万頃波濤,深不見底但不污濁,有如百練生絲,不易磨損,可稱得上是正人君子了。”門客又說:“如果狄仁杰當納言怎么樣?”浮休子說:“粗略地懂得經典歷史,簡單地會寫一點文章,敢于直接給皇帝提出規勸和意見,有古人的風格。主張拆除濫設的祠廟,有堅強的品德,心里光明正大,近墨不黑。有膽略有气魄,處理事物英明果斷。晚年喜愛錢財成癖,成為同晉朝的和嶠一樣有才能、有作為,而又貪婪吝嗇的人。”門客問:“鳳閣侍郎李昭德,可以稱得上名相嗎?”浮休子回答說:“李德昭志向大而才能小,气派大而智慧淺,憑借權力控制形勢,扼制關鍵來壓人。剛愎自用有余,謙虛寬厚不足,不是處事的正路,將來必然受到國家法律的制裁。”又問:“洛陽令來俊臣,相貌俊美,气派雍容,是個赤膽忠心的忠臣嗎?”回答說:“來俊臣表面善良,喜歡冒險而缺少道德,巧言辯解似乎是有智慧,巧言奉承似乎是有忠心,破坏顛覆國家,誣蔑陷害忠良,是一個像汪充一樣狠毒的人,他像蜜蜂和蝎子一樣毒害人,最后必被人所害。”后來來俊臣當了太仆卿,被殺死在西市。又問:“武三思可以稱為名王嗎?”回答說:“武三思憑借他是皇親國戚,職位竟超過了三公,表面謙和恭敬,內心极為殘忍,外表公正耿直,內心隱藏陰謀,利用法律報私仇,憑借王權而害人,后來被封為德靖王,是個想篡奪皇位的奸賊,不會得好死。”后來果然被節愍太子所殺死。又問:“中書令魏元忠,耿耿忠心,處事正直,稱得上是當代的名臣了吧?”回答說:“魏元忠文武才能都缺乏,聲名和實際都沒有。外表忠貞剛強,內心趨炎附勢,當面折辱張食其的奸党,勇敢得像熊羆,諂媚奉迎武士開之流,膽小得像一條狗,又像老鼠一樣遲疑不定,像毒蛇和蜥蜴一樣肆毒害人,扰亂朝廷,敗坏政治的就是這個人。他追隨武三思,排斥李姓五王家族。以我的推測,他最終不會有好結果。”果然他獲罪被長期流放到思州,憂,憎恨別人升官,他喜歡寫文章,憎恨別人文章寫得好;他貪財,憎恨別人得到財物。就像古時候有個女王,喜歡美食,禁止別人吃肉;喜歡打扮,不要別人穿好衣服;喜歡放縱淫欲,憎恨別人欣賞音樂美色。這女王和李嶠是一類人物。”又問:“司刑卿徐有功怎么樣?”回答說:“是個正直的有功之臣,明智而有膽略,剛強并且能決斷。即使是處在衰落和不順利的時候,也不偷机取巧,奉承上司以求得好處,處在政局變動,社會動亂的時期,也不會喪失立場以求得保全自己。來俊臣羅織罪名,因為他有功而沒有攻擊他,袁智弘陷害忠良,因為他功高而沒有敢涉及他。他踩著老虎尾巴而不惊懼,碰到龍的鱗片也不害怕,如同鳳凰峙立在烏鴉群中,因為正大光明而免受其害,犬如豹子混雜的豺狼之中,因為忠誠而使敵人躲避。如果是赶上太平年代,那么張釋之和于定國能夠相提并論嗎?”又問:“司農卿趙履溫怎么樣?”回答說:“趙履溫沒有才能,眼睛不識文字,外貌謙恭而本性狠毒,智慧少而陰謀大,邊走邊停像豬狗一樣膽小而又貪婪。就像早晨的羊被誘騙出欄,不知道將要被宰殺,又像夜蛾扑向燈燭,不知道將要被燒死,腦袋寄存在脖子上,時間會長嗎?”后來趙履溫追隨韋后叛亂,被誅殺三族。又問:“鄭愔作選部侍郎怎樣?”回答說:“鄭愔是個猖狂狡猾的小人,缺少才能和道德,像狐狸一樣蹲在貴族身旁,像野雞一樣拜伏在當權者的門下,前面奉承來俊臣,背后投靠張易,卑躬屈膝在武三思的身下,諂媚屈伏在安樂公主家中。就像鸋鳷,栖息在蘆葦叢中,又像魦鱨游在開水鍋里。沒有不凡的气度,終究是個平常的小人,靠這點本錢和本事鑽營,只能求得一死。”后來果然因為謀反而被誅殺。 御史裴周因公事來到幽州,會見了一個參謀姓胡,他自己說是易州人,記不住名字了。胡參謀的脖子上有刀疤,裴周問他是怎么回事。胡參謀說:“我當年是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官員,曾經在特進李嶠的手下做事。李嶠夸獎我聰明,每當有詩作都叫我整理保存。他經常看著我說,你很聰明,然而命薄,缺少官祿。一直到六十歲以后,才能當兩任官。三十歲的時候,有一場很大的災難,不知道能不能躲過去。以后坎坷不得志,不要勉強去謀求功名。”胡參謀到了三十歲那年,孫佺北征,他參軍一同北征。北征軍戰敗,他被賊兵一刀砍在脖子上,但脖頸沒斷。他躺在尸体當中,過了一夜,活了過來。從此以后,他牢記李嶠的話,再也不敢謀求官職,在廟里洒水掃地。歲月流逝一直到了六十歲,他來到鹽州,在郭刺史家作門客。有個算命的見了他,對刺史說:“此人有官運,今年應該推荐他,十月份以前能當官。”刺史說:“這里是邊遠不被重視的州,我也沒有升官的希望,還敢推荐舉人?”不久皇帝發下公文,叫全國的刺史每人荐舉一人。郭刺史五月份推荐他,說他有行軍打仗的謀略。到十月份,他參加政事和經文的考試被錄取,初任命為東宮衛佐官,仍然參与參謀范陽的軍事。 唐朝圣歷中年,侍郎鄭杲推荐思复為太常博士,元希聲為京兆府士曹參軍。他對別人說:“今年選拔官吏,得到韓、元兩個人,是吏部沒有辜負朝廷的表現。” 唐朝景云中年,盧從愿擔任侍郎,考核推荐杜暹從婺州參軍改任鄭縣尉,后來又改任戶部尚書。盧從愿自益州長史調入中央,現在杜暹的官職超過了他。杜暹問盧從愿:“選拔官員如何确定?”盧從愿說:“由我來品評鑒別,所以使你得以邁開千里馬的步伐。” 尚書裴寬從郡西辭職歸來,逆著河水行駛到中午,停下來休息。他看見一個人坐在樹下,衣服很破舊。他走過去与這個人說話,心中非常惊奇,于是和這個人交了知心朋友,對這個人說:“以你的才學,必然得到富貴,為什么仍然很貧窮呢?”然后將一條船上的錢財和奴婢都贈送給了這個人,這個人也不推辭。說完話裴寬上船,腳步慢慢的,那人就鞭打他。裴寬更加惊奇,這個人就是張徐州。 潤州刺史韋詵,自己認為是有聲名的世家豪族,他挑選女婿,雖然有一些門第顯要的人,可是韋詵都認為不行。等到過年這一天,閒著沒事,他和妻子儿女登上城樓觀賞眺望風景。忽然看見遠處有几個人在一個園圃里掩埋什么東西。韋詵覺得很奇怪,便叫來一個差人,指著那個地方,叫他去看一看。差人回來說:“看到的地方是參軍裴寬的住宅。”韋詵叫他把裴寬找來,問裴寬在干什么。裴寬說:“我經常告誡自己,不能接受賄賂而敗坏家風。今天有人送來一只鹿,放下以后就走了。我不能自己欺騙自己,所以和仆人將它埋在后面的園圃里,以便堅持自己的原則,沒想到讓刺史看到了。”韋詵放下架子對裴寬說:“我有個親生女儿,想要許配給你。”裴寬拜謝后走了。韋詵回去對妻子說:“總想挑選一個好女婿,今天果然找到了。”妻子問他是誰,他告訴妻子就是今天在城上看到埋東西的那個人。第二天又把裴寬找來,全家人在門帘后面觀看,見裴寬穿著八品以下官員的服飾,又瘦又高,進了門以后,全家人一齊大笑,稱裴寬是鸛鵲。韋詵的妻子在帷幕后面哭了。裴寬走了以后,韋詵對妻子說:“愛護女儿,就應該讓他作德才兼備的大官的妻子,難道要找一個漂亮的奴才嗎?”韋詵將女儿嫁給了裴寬。而他的女儿韋氏果然和裴寬白頭偕老,福壽尊貴,親戚中沒有人能比得上。所以開元天寶年間,推選名家望族,裴寬被排在第一位。 蘇頲五歲時,裴談來拜訪他的父親。正好蘇頲在旁邊,便叫他試著背誦庾信的《枯樹賦》。快要背到文章的末尾了,蘇頲為了尊重裴談,避開談字,將“談”字念成個“任”字。朗誦到“昔年移柳,依依漢陰。今看搖落,凄愴江潯。樹猶如此,人何以任。”裴談惊歎很久,知道這個孩子將來一定會在文學上有所建樹。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