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釋摩騰 竺法蘭 康僧會 支遁 釋摩騰本是中天竺人,儀表漂亮,通曉大乘与小乘的經義,經常到各地游化。他曾游化到天竺的附屬小國,在那里宣講《金光明經》,時值敵國侵犯這個小國的邊境,摩騰便說:“佛經說:‘能夠宣講佛教的教義,就能受到地方神靈的保護,使人們安居樂業,如今戰爭興起,做它是最有益的么?”便決心以自己的全部精力,親自到對方勸和,終于使這兩個國家成為友鄰,摩騰也由此得到很高的聲譽。到漢朝永平年間,漢明帝夜晚夢見有個金人從天上飛到他面前,第二天便召集群臣,破釋這個夢的含義。負責外交事務的通事傅毅啟奏道:“我听說西域有一位神,名字叫佛。陛下所夢到的那個金人,想必就是他了。”明帝認為他說得很對,立即派遣郎中蔡愔与博士弟子秦景等人出使印度,尋訪佛法。蔡愔等到印度后,遇見了摩騰,邀請他到漢邦。摩騰立志宏揚佛教,不怕疲勞辛苦,經過流沙荒野,長途跋涉來到洛陽。明帝盛情接待了他,在洛陽城西門外建筑精舍(即白馬寺)讓他住在里面。這是中國有出家修道的人的開始。因為是佛教剛剛傳播,人們都不信奉,摩騰只好將自己對佛教的深刻理解蘊藏在心里,沒有地方宣講。過了不久,他便死在洛陽。有關他的傳記說,摩騰用漢語翻譯了一卷《四十二章經》,原先藏在蘭台石室的第十四間里面;他住的地方,就是現在洛陽城西雍門外的白馬寺。据說,异族國王曾經要毀坏所有的寺廟,招提寺還沒有來得及毀坏的時候,夜間有一匹白馬繞著寺塔轉來轉去,發出悲慘的嘶叫聲;有人把這件事稟報了國王,國王便停止了毀坏各個寺廟的行動。因此,招提寺改名為白馬寺,其他各寺取名時,多數效仿白馬寺。 竺法蘭是中印度人,自己說誦讀經書几万章,他是印度許多學者的師傅。當時漢朝使者蔡愔已經到了他們國家,法蘭与摩騰共同決定游化四方,便一塊儿跟隨漢朝使者來中國,因為他的學生不讓他來,他便秘密起程來到中國。到達洛陽后,与摩騰住在一起。年輕的時候他就通曉漢語,蔡愔從西域帶來許多經書,他就動手翻譯。他翻譯的經書有《十地斷結經》、《佛本生經》、《法海藏經》、《佛本行經》、《四十二章經》等五部。在都城遷移与賊寇作亂的時候,有四部丟失,未見在江東流傳。唯獨《四十二章經》至今仍在,約有兩千余字,是中國現存的經書中最早的一部漢譯佛教經典。蔡愔還從西域帶回一幅釋迦牟尼倚坐著的畫像,是优田王旃檀像師第四所繪,畫像帶到洛陽后,漢明帝便讓畫師摹仿制作,安置在清涼台里和顯節陵上,舊有的畫像已經不存在了。過去漢武帝在昆明湖底得到了黑灰,問東方朔,東方朔說可以詢問西域佛教徒。后來法蘭僧人來到洛陽,人們都追問他,法蘭說:“在世界的盡頭,被劫火燒穿了,這黑灰就是被燒穿處的灰燼。”東方朔當年所說的話被驗證了,相信的人特別多。 法蘭后來死在洛陽,享年六十余歲。 康僧會,祖先是康居國人,世居天竺,父親因為經商移居交趾。十余歲時,父母雙亡,他以至誠的孝心侍奉父母,服孝期滿后就出了家。修道期間,他嚴格遵守教規。為人寬容大量而有見識。他勤備好學,通曉三藏,博覽六經,對于天文地理他也能在總体上有所涉獵,他對所有佛教的教義能把握精神實質,他還有很好的文字功底。他到吳地的時候,孫權已經控制了江東,但那個地方佛教尚未廣泛流行。在這之前,有個僧人支謙曾在這里傳播過佛教。优婆塞支謙,字恭明,一名越,本是月支人,后來到了中國。當初,在漢桓帝、漢靈帝的時候,支讖翻譯出許多佛經;支亮,字絕明,就學于支讖;支謙又受業于支亮。支謙博覽佛教經籍,無不有著深刻的研究;對于世間种种技藝,他也多有學習;他大量閱讀各种奇异的書籍,通曉六國語言。他長得細長黑瘦,眼白特別多而眼珠呈黃色,當時人們為他編了一句話:“支郎眼中黃,形軀雖細是智囊。”漢朝末年發生戰亂時,支謙躲避動亂而到了吳地。孫權听說他聰明有才,在召見的那天封他為博士,讓他輔導太子。他与韋曜等几個人在輔佐東吳政權方面共同盡了力,作出了不小的貢獻,只因他是在外國出生的,所以在吳國的志書上未被記載。支謙認為佛教雖然已經流傳開來,但經書多是用梵文寫的,尚未全部譯成漢文,而自己又熟悉几個地方的語言,于是就想收集各种佛經著作,譯成漢文。從吳國黃武元年開始,到建興年間為止,譯出了《維摩經》、《大般若經》、《泥洹經》、《法句經》、《瑞應本起經》等四十九种經書。他譯的書,能夠委婉圓滿地傳達原著的丰采,文辭旨趣流暢典雅。他還依据《無量壽經》、《中本起經》,創作了《贊菩薩連句梵唄》三契;并且注譯了《本先死經》等。這些譯著都流行在世上。當時吳地剛剛開始傳播佛法,影響并不普遍,康僧會想使佛教振興于江東,要在那里興建浮圖寺廟,便帶百錫杖東游。吳國赤烏十年他第一次到達建業,他在那里營建茅屋,擺設佛像開始行道。當時,吳國人因為初次看見沙門的服裝打扮,又不太了解佛教的道理,都怀疑他是個异端。有人奏稟孫權道:“有個异人進入我們吳國境內,他自稱是沙門,模樣儿服飾都与常人不同。這件事應該認真調查。”孫權說:“以前漢明帝夢見一位神,號稱為佛。你說的那個人所做的事,莫不是佛的遺風吧。”他立即召見僧會,問他道:“你所行的道,有什么靈驗?”僧會說:“如來遷跡已過千年,但其遺骨舍利永遠光照無极,從前阿育王建立寺塔多達八万四千,而塔寺的興旺正表明佛祖的影響之大。”孫權以為這是夸飾之辭、無稽之談,便對僧會說:“如能得到舍利,我就為你建塔,如果以謊言騙人,小心國法制裁。”僧會要求給他七天期限,回去后便對從屬們說:“佛法的興与廢,在此一舉,現在如不至誠祭佛,將來后悔不及。”他們共同把齋房打掃得干干淨淨,把銅瓶供在香案上,然后燒香施禮,虔誠地祈禱佛祖顯靈。七天的期限滿了,仍然毫無響應。請求延期到二七,也如前七天一個樣。孫權說:“這是在以謊言騙人,我要加罪懲罰的。”僧會請求再延到三七,孫權又特別應充了。僧會請來法侶對他們說:“孔子說過:‘文王死了,文王的精神就不存在了嗎?’法云理應降臨的,是我們沒有感悟到,怎樣才能得到王法的寬容呢?我們必須誓死也不超過這個期限呵!”三七最后一天的傍晚,仍是什么也沒見到,一個個無不震惊恐懼。到了半夜,忽然听到銅瓶里鏗然有聲,僧會親自走過去一看,果然得到了舍利。第二天一早,孫權親手拿著瓶子往銅盤上傾倒時,在舍利的沖擊下,銅盤即刻破碎了。孫權肅然惊起,說道:“其是稀世之寶啊!”僧會走到跟前說:“舍利的神威止于表面形相而已!拿了去燒煉,烈火不能燒化它,金剛石不能把它搗碎。”孫權命人試驗試驗,僧會祝愿道:“法云剛才覆蓋天下,蒼生仰仗恩澤,愿您再降奇跡,更多地顯示您的威靈。”說完便把舍利放在鐵砧子上,讓有力气的人全力去砸,結果鐵砧与鐵錘都陷下去一個坑,舍利卻絲毫無損。孫權大為歎服,同意立即建塔。塔建成后,東吳開始有了佛寺,所以給這座塔起名叫建初寺,那個地方起名為阤里。從此,佛教便在江東興起來了。到了孫皓即位之后,法令苛刻暴虐,要廢除一切朝廷規定正式祭典之外的祠廟,連佛寺都要一起毀坏。孫皓說:“佛寺有什么理由讓它存在?如果他們的教義是教化人們忠貞正直,与儒家經典一致,那就讓他所奉行自己的教義;如果不是這樣,那就統統燒掉!”大臣們提醒他說:“佛的威力与神仙不一樣。康僧會當年感化降下舍利瑞寶,大皇才創建了佛寺。現在如果輕易毀坏,恐怕招致后悔。”孫皓派遣張昱到寺廟去詰難僧會。張昱极有辯才,他在僧會面前辯難詰問,議論縱橫,提出种种難題。僧會針對對方提出的問題,旁征博引,展開議論;條理十分清晰嚴密,文辭犀利流暢。從早晨一直爭論到晚上,張昱未能使對方屈服。張昱告退,僧會送他出門,當時佛寺旁邊仍有淫祠沒有廢除,張昱說:“佛門教化既已舖開,這些人為什么离得這近而沒受沐染?”僧會說:“炸雷能把山劈開,但是聾子卻听不著,這不是因為雷的聲音太細小,如果道理通順,就是遠在万里之外也能響應,如果阻塞不通順,人們宁可受苦刑乃至死掉。”張昱回去后,贊歎僧會才气高,极聰明,出于自己的預料,讓孫皓再考察考察。孫皓集合起朝中的賢能之士,用車馬把僧會接了來。僧會坐下后,孫皓問道:“佛教宣傳的是善惡報應,什么是善惡報應呢?”僧會答道:“賢明的君主以孝慈訓育天下,于是瑞鳥飛翔而老人健在;以仁德化育万物,則甘美的泉水噴涌而出。善行既然有祥瑞呈現,惡行也是如此。所以,做惡隱蔽的,鬼得到后就把他殺了,做惡顯露的,人得到就把他殺了,易經說‘積善余慶’,詩經唱道‘求福不回’,這為是儒學經典上的格言,它也是佛教的訓辭。”孫皓說:“如果是這樣,那么周孔已經說得很明白了,還要佛教做什么?”僧會說:“孔子的話,僅向世人揭示了眼前的物象,指出了實用的行為規則;至于佛教,則講到极為幽深長遠的人生意義和极微妙的現象。所以佛教認為,行惡則有下地獄忍受長久的痛苦,修善則有升天宮享受永久的快樂。用這樣的道理來勸世,不是更好嗎?”孫皓當時沒有什么更好的道理來反駁他的話。孫皓雖然听到了對他宣示的佛法,但他的昏暴性情并未因此而改變。后來,他讓衛兵到后宮收拾花園,在地下挖到一尊金身佛像,像高好几尺,衛兵拿去呈獻給孫皓,孫皓讓人放到肮髒的廁所里去,用糞湯往上面澆灌,他与大臣們在一旁看著嘻笑取樂。頃刻之間,孫皓全身腫痛,大小便處尤為嚴重,痛得他呼天叫地,太史占卜道:“這是冒犯大神而招致的災禍。”立即到各個寺廟去祈禱許愿以求保佑,并讓宮女馬上迎取金身佛像供在殿堂上,用香水洗了几十遍,然后燒香忏悔,孫皓跪在地下連連叩頭,自己陳述罪狀,乞求神靈寬肴。不一會儿,身上的痛疼便減輕了。孫皓派人到了寺廟,請求僧會給他講授佛經。僧會跟著使者入宮后,孫皓向他詢問獲罪和賜福的原因。僧會為他敷衍折扣,說得簡要含蓄,孫皓因剛剛經歷過所以听得很明白。他很高興又很佩服,便向僧會要求看看《沙門戒》。僧會因為戒文屬于秘籍,不能輕易給別人看,便選取本業一百二十五愿部分給他看,這一部分又分作二百五十事,包括行住坐臥各個方面,皆愿哺育眾生。孫皓看到慈愿如此廣泛普遍,更增加了修善的想法,便到僧會那里去接受五戒,十天之后疾病就痊愈了。此后,孫皓便將在僧會住處的見聞經歷大加修飾,講給宗室家人听,他們也都信奉了佛教。僧會在東吳朝廷里努力宣講佛法,因為孫皓性情凶蠻粗鹵,不能領悟深幽微妙的教義,只好跟他講述關于因果報應的眼前事例,借以開導他的心竅。僧會在建初寺里翻譯出多种經書,諸如《阿難念彌陀經》、鏡而王察微王梵皇經等,還有小品及《六度集》、《雜譬喻經》等。譯文的体制頗具經文体式的妙處,文辭的意義也允貼准确。又有《泥洹唄聲》傳世,音律清峻哀婉宏亮,成為當時的模式。他注釋的經書有《安般守意》、《法鏡》、《道樹》等三种。他還為經書作序,語言典雅雋永,義旨微妙嚴密。這些經書都曾流傳于世。東吳天紀四年四月孫皓投降晉朝,九月,僧會染病去世,這一年也是晉朝太康元年。到了東晉成帝咸和中期,蘇峻作亂時,燒毀了僧會所建的佛塔,后來司空何充又予以重新修造。平西將軍趙誘從不信奉佛教,蔑視佛、法、僧三寶。他闖入這座廟寺對各位道人說:“久聞此塔屢放光明,實屬謊誕不經。所謂可信,就必經能讓人親眼目睹,這是你們所不能做到的。”說完,此塔頓時射出五色光芒,照耀著整個殿堂及佛寺。趙誘見狀,惊得毛發都豎立起來,不覺肅然而生敬意。從此,他開始虔誠地信奉佛教,并在這座佛寺的東面又建立了小塔。趙誘的轉變以及前述种种事例,從遠處說是由于佛祖神威的感化,從近處說,也是僧會長期傳教布道的結果,所以有人畫了他的圖像,一直流傳到今天。 支遁,字道林,本姓關,陳留人。亦說河東林慮人。自幼天資聰明,稟性秀徹。晉時初到京都建業,就受到王濛与殷融的賞識,太原王濛說他的功底与造詣不亞于輔嗣,陳郡殷融惊訝其神情雋逸酷似衛玠。支遁的家庭世代奉佛,耳濡目染使他早早就領悟了許多佛理。后來隱居余杭山,他沉思道行的深奧,深究佛教之經典,對佛法有了深刻的感悟和獨到的理解。他二十五歲時出家。每到講說佛經時,他善于闡明和標舉內在精神,而不拘于個別旁句,因而常常被拘守文句的人所非議。謝安听說之后,非常喜歡他這种講法,他說:“這好比古人之相馬,應先略其皮毛之玄黃而取其精神之神駿。”當時謝安、殷浩等人都是一代名流。是超脫塵俗的名士。 支遁曾經在白馬寺与劉系之等人談論過《庄子》的《逍遙游》,《逍遙游》說:“各适其性即為逍遙。”支遁說:“不對。夏舛与盜跖以殘害為其性,如若運其性就能逍遙,那么他們也能逍遙了。”為此,他特意利用時間注釋了《逍遙游》,飽讀經書的文人學者對他的見解無不歎服。后來,他回到了吳地,住在支硎山寺。晚年他想去剡地,當時謝安在吳地,給支遁寫信說:“思君之情日積,時間過得太慢。知道你要回剡自治,心情十分惘悵。人生是如此孤獨。當年相聚時的風流得意,頃刻之間都已消逝。如今終日戚戚,触事傷怀。只盼君能速速前來,以當面交談消解愁苦,一日可以抵得上千載!此處多有山水,山區的縣城十分幽靜,你可以來這里養病。這里雖与剡地無异,但是兩地的醫藥不同。望你不要錯過机會,以上意見供你深思。”王羲之當時在會稽,素聞支遁之名,但不相信他有什么才學,他對別人說:“一個狂僧而已,有啥值得稱道的!”后來支遁回到了剡地,直接去會稽游覽,王羲之特意去迎接,借机考驗他的水平。見面之后,王羲之問支遁道:“《逍遙游》這篇文章你可听說過嗎?”支遁當即發表了几千言的長篇議論,闡述了獨到新穎的見解,才華橫溢,辭語惊絕。王羲之听后寬衣解帶放下了驕矜的架勢,并且留連盤桓舍不得离去,還請支遁住在靈嘉寺,存心与支遁親近。支遁很快就投跡到剡山,在一片沃土的小山岭上立寺行道,有僧眾一百多人經常跟他學習佛法,支遁為許多弟子撰寫了座右銘,用來勉力他們。當時的輿論認為,支遁的才學足可以輔佐朝廷,他卻洁身自好超塵脫俗,這就有違于“兼濟天下”之道。支遁于是撰寫了《釋曚論》。晚年路過石城山時,又建立了栖光寺。他整日宴坐于山門,游心于禪學,以草木為食山泉為飲,放怀于塵寰之外。他注釋了《安般》、《四禪》等各种經書,還撰寫了《即色游玄論》等著作。支遁曾應晉帝之請,在京都建業滯留了將近三年。后來他要返回東山,上書晉帝告辭,得到了晉帝的特許。晉帝為送他回山,給了他优厚的饋贈和照顧。當時的許多名流,都到征虜亭為他餞行,蔡子叔來得早,坐到了支遁跟前,謝万石是后來的,便趁蔡子叔暫起之机;移到蔡的座位上去年,等到蔡子叔返回來時,又把謝万石赶出了座位,而謝毫不介意。支遁為時賢名流所仰慕,竟然到了這种程度。這次离開建業之后,他便收跡于剡山,畢其命于林澤。有人曾贈給支遁一匹好馬,支遁便接受并養了起來,當時有人譏笑他,他說:“我因愛其神駿,所以就養了起來。”后來,又有人送給他一只仙鶴,支遁說:“此乃沖天翱翔之物豈能供人悅目賞玩呢?”于是把仙鶴放了。支遁年幼時,曾与師父在一起辯論事物,他說生吃雞蛋算不上是殺生,師父一時說服不了他,師父突然不見了,轉眼之間師父現了形,只見他把一只雞蛋扔在地上,蛋殼破碎而走出來一只雞雛。頃刻之間蛋殼与雞雛又都消失了。支遁于是感悟了,從此他就只吃蔬菜而不沾腥味,終生如此。支遁原先曾在余姚塢山中住過,到晚年時,還要回到塢中,有人問他為什么要回去,他說道:“謝安石從前几次來這里相見,一住就是十多天。如今見物生情,無不勾起往事的怀念。”后來支遁病重,遷回了余姚塢,于晉太和元年閏四月四日死在他住處,享年五十三歲,遺体埋葬在塢中,墳墓現在仍然保存在那里。也有人說他死于剡地,不知有什么依据。支遁去世后,郗超為他撰寫了詳傳,袁宏為他作銘,周云為他作誄,稱贊他的德行,寄托對他的哀思。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