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佛圖澄 朕生自邊壤,忝當期運,君臨諸夏(夏原作下,据明抄本改)。至于饗禮,應兼從本俗。佛是戎神,正所應奉。夫制由上行,永世作則,苟事克無虧,何拘前代。其夷趙百蠻,有余其淫禮樂事佛者,悉听為道。”于是慢戒之徒,因之以厲。黃河中舊不生黿,忽得一以獻虎,澄見而歎曰:“桓溫其入河不久。”溫字元子。后果如言也。時魏縣有一流民,莫識氏族,恒著麻襦布裳,在魏縣市中乞丐,時人謂之麻襦。言語卓越,狀如狂病,乞得米谷不食,輒散置大路,云飼天馬。趙興太守藉拔收送詣虎。先是澄謂虎曰:“國東二百里某月某日當送一非常人,勿殺之也。”如期果至。虎与共語,了無异言,唯道“陛下當終一柱殿下。”虎不解此語,令送以詣澄。麻襦謂澄曰:“昔在元和中會,奄至今日。有戎受玄命,絕歷終有期。金离銷于壤,邊荒不能尊。驅除靈期跡,莫已已之懿。裔苗葉繁,其來方積,休期如何斯?永以歎之!”澄曰:“天回運极,否將不支。九木水為難,無可以術學。玄哲雖存世,莫能基必馥(高僧傳馥作穨)久游閻浮利,扰扰多此患。行登凌云宇,會于虛游間。”澄与麻襦,講語終日,人莫能解。有竊听者,唯得此數言,推計似如論數百年事。虎遣馬驛送還本縣,既出城外,辭能步行,云:“我當有所過,未便得發。至合口橋,可留見待。”使如言馳去,未至合口,而麻襦已在橋上。考其行步,有若飛也。澄有弟子道進,學通內外,為虎所重。嘗言及隱士,虎謂進曰:“有楊軻者,朕之民也,徵之十余年,不恭王命,故往省視。傲然而臥。雖不得君臨万邦,乘輿所向,天沸地涌。雖不能令木石屈膝,何匹夫而長傲耶?昔太公之齊,先誅華士。太公賢哲,豈其謬乎?”進對曰:“昔舜优蒲衣,禹造伯成,魏飾干木,漢美周党,管宁不應曹氏,皇甫不屈晉世,二圣四君,共嘉其節,將欲激厲貪竟,以峻清風。愿陛下遵舜、禹之德,勿效太公用刑。君舉必書,豈可令趙史遂無隱遁之傳乎?”虎悅其言,即遣軻還其所止,遣十家供給之。進還,具以白澄,澄睆然笑曰:“汝言善也,但軻命有所縣矣!”后秦州兵亂,軻弟子以牛負軻西奔,戍軍追擒,并為所害。虎嘗晝寢,夢見群羊負魚,從東北來。寤已訪澄,澄曰:“不祥也。鮮卑其有中原乎?”慕容氏后果都之。澄嘗与虎共處中堂,澄忽惊曰:“幽州當火災。”仍取酒洒之,久而笑曰:“救已得矣。”虎遣驗幽州,云:“爾日火從四門起,西南有黑云來,驟雨滅之,雨亦頗有酒气。”至虎建武十四年七月,石宣、石韜將圖相殺。宣時到寺,与澄同坐。浮圖一鈴獨鳴,澄謂宣曰:“解鈴音乎?鈴云:‘胡子(子原作于,据高僧傳改)洛度。’”宣變色曰:“是何言与?”澄謬曰:“老胡為道,不能山居無言,重茵美服,豈非洛度乎?”石韜后至,澄熟視良久,韜懼而問澄,澄曰:“怪公血臭,故相視耳。”至八月,澄使弟子十人齋于別室,澄時暫入東閣。虎与后杜氏問訊,澄曰:“脅下有賊,不出十日,自佛圖從西,北殿以東,當有流血。慎勿東行走。”杜后曰:“和尚耄耶,何處有賊?”澄即易語云:“六情所受,皆悉是賊。老自應耄,但使少者不暋。”遂便寓言,不复章的。后二日,宣果遣人害韜于佛寺中,欲因虎臨喪,仍行大逆。虎以澄先戒,故獲免。及宣事發被收,澄諫虎曰:“既是陛下之子,何為重禍耶?陛下若忍怒加慈者,尚可六十余歲。如必誅之,宣當為彗星,下掃鄴宮也。”虎不從,以鐵鎖穿宣領,牽上薪積而焚之,收其官屬三百余人,皆車裂支解,投之漳河。澄乃敕弟子罷別室(室原作空,据明抄本改)齋也。后月余日,有一妖馬,耄尾皆有燒狀,入中陽門,出顯陽門,東首東宮,皆不得入,走向東北,俄爾不見。澄聞而歎曰:“災其及矣。”至十一月,虎大饗群臣于太武前殿,澄吟曰:“殿乎殿乎,棘子成林,將坏人衣。”虎令發殿石下視之,有棘生焉。澄還寺,視佛像曰:“悵恨不得庄嚴。”獨語曰:“得三年乎?”自答“不得不得。”又曰:“得二年、一年、百日、一月乎?”自答“不得”乃無复言,還房,謂弟子法祚曰:“戊申歲禍亂漸萌,己酉石氏當滅。吾及其未亂,先從化矣。”既遣人与虎辭曰:“物理必遷,身命非保,貧道焰幻之軀,化期已及。既荷恩殊重,故逆以仰聞。”虎愴然曰:“不聞和尚有疾,乃忽爾告終。”即自出至寺而慰諭焉。澄謂虎曰:“出入生死,道之常也。修短分定,非所能言。夫道重行全,德貴無怠,苟業操無虧,雖亡若在。違而獲延,非其所愿。今意未盡者,以國家心存佛理,奉法無吝。興起寺廟,崇顯庄麗。稱斯德也,宜享休祉。而布政猛烈,刑酷罪(原本無罪字,据明抄本補)濫,顯違(違原作為,据明抄本改)圣典,幽背法戒,以不自懲革。終無佛祐。若降心易慮,惠此下民,則國祚延長,道俗慶賴。畢命就盡,沒無遺恨。”虎悲動嗚咽,知其必逝,即為鑿壙營墳。至十二月八日,卒于鄴宮寺,是歲晉穆帝永和四年也。士庶悲哀,號赴傾國。春秋一百一十七歲矣。仍窆于臨漳西紫陌,即虎所創冢也。俄而梁犢作亂,明年虎死,冉閔篡戮,石种都盡。閔小字棘奴,澄先所謂棘子成林者也。澄左乳旁先有一孔,圍四五寸,通徹腹內,有時光從中出,或以絮塞孔,夜欲讀書,輒拔絮,則一室洞明。又齋日輒至水邊,引腸洗之,還复內中。澄身長八尺,風姿甚美,妙解深經,旁通世論。講說之日,正標宗致,使始末文(明抄本始末文三字作如來之)言,昭然可了。加复慈洽蒼生,拯救危苦,二石凶強,虐害非道,若不以与澄同日,熟可言哉。但百姓蒙益,日用而不知耳。佛天(高僧傳天作調)、須菩提等數十名僧,出自天竺、康居,不遠數万之路,足涉流沙,詣澄受訓。樊淝釋道安、中山竺法雅,并跨越關河,听澄講說。皆妙達精理,研測幽微。澄自說生處去鄴九万余里,棄家入道一百九年,酒不逾齒。過中不食,非戒不履,無欲無求。受業追隨,常有數百,前后門徒,几且一万。所歷州郡,興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弘法之盛,莫与先矣。初虎殮澄以生時錫杖及缽內棺中,后冉閔篡位,開棺唯得缽杖,不得見尸。或言澄死之日,有人見澄于流沙。虎疑其不死,因發墓開棺視之,唯見一石,虎曰:“石者朕也,師葬我而去矣。”未几虎死。后慕容雋都鄴,處石虎宮中,每夢見虎嚙其臂,意謂石虎為崇。乃募覓虎尸,于東明館掘得之,尸僵不毀。雋翕之罵曰:“死胡敢怖生天子!汝作宮殿成,而為汝儿所圖,況复他耶。”鞭撻毀辱,投之漳河。尸倚橋柱不移,秦將王猛乃收而葬之。麻襦所言一柱殿也。后符堅征鄴,雋子翕為堅大將郭神虎所執,實先夢虎之驗也。田融趙(趙原作起。据高僧傳改。)記云:“澄未亡數年,自營冢壙。”澄既(既原作記。据明抄本改。)知冢必開,又尸不在中,何容預作?恐融之謬矣。澄或言佛圖澄,或言佛屠澄,皆取梵音之不同耳。(出《高僧傳》) 佛澄圖是西域人。本姓帛氏。少年出家。自幼清真務學,能誦經書數百万言。晉怀帝永嘉四年來到洛陽。他志宏大法,善念神咒,能役使鬼神。他把麻油的煙灰涂在手掌上,能從掌中看見千里之外的事物,就像看見對面的事物一樣清楚,他也能讓洁齋者看見。他根据佛塔上的鈴聲預言吉凶福禍,沒有不應驗的。他本想在洛陽建立寺院,正值劉曜攻陷洛陽,京都扰亂,建立寺院的志愿未能實現,于是潛居草野,觀察世事的變化。當時石勒屯兵于葛陂,隨意殺害無辜,佛門弟子也有許多遇害。佛圖澄憫念蒼生,想以佛道感化石勒,于是杖策來到軍門。石勒的大將郭黑略是信奉佛教的,佛圖澄便住到他那里。郭黑略跟他接受了五戒,拜他為師父。后來郭隨石勒征戰時,佛圖澄就為他預卜胜負,石勒惊疑地問郭:“我怎么不知道你竟有這么出眾的智謀,每次出兵你都能預知吉凶,這是怎么回事?”郭說:“您天賦神威,為神靈所輔助。有一個沙門、法術、智慧非同尋常,說您略有君臨諸夏的机緣。我已拜他為師,我所告訴您關于吉凶的話,都是他說的呀。”石勒高興地說:“真是天賜我也!”他召見佛圖澄問道:“佛道有什么靈驗?”佛圖澄知道石勒不懂深奧的道理正适合通過道術教化他,所以說:“真正的佛道雖然很深遠,但也可以以近事為證。”他當場拿來一個容器盛上水,然后燒香念咒。容器內頓見生出一枝水凌凌的蓮花,鮮艷耀眼。石勒由此表示信服。佛圖澄接著勸諫說:“為王者以德化遍施宇內則四方獻出靈物表示祥瑞,人政治乃弊道消則乖象叢生,自然現象的呈現,伴隨而來的是人間的吉凶福禍;這是古往今來的常理,天与人的明鑒。”石勒听了心悅誠服。此后,凡屬應被殺害的人,十有八九因佛圖澄的勸諫而免于被害,中國境內的胡人于是都愿意奉佛。當時,凡有痼疾而為世人所不了解的,佛圖澄為他們治療就能應時而愈。他默然施恩于人,使其受益的,不可胜記。石勒從葛陂回河北時路過坊頭,有人想乘夜間劫營,佛圖澄對郭黑略說:“一會儿賊寇就要來到,你可去通知主公。”果如其言,因為預先有了防備,所以沒有吃敗仗。石勒想考一考佛圖澄,一天夜晚,他頂盔挂甲執利刃坐在那里,卻讓人去告訴佛圖澄自己不知哪里去了,去的人沒等開口,佛圖澄反而沖他問道:“明明平安無事,主公今晚為什么全身披挂?”石勒對他更為敬佩了。后來石勒為一件事非常惱火,便想加害各位道士,并想叫佛圖澄吃點苦頭,澄便躲到郭黑略家里,告訴弟子說:“如果主公派人來問我在什么地方,就說我不知道哪里去了。”派的人很快就來了,沒找到沸圖澄,回去報告了石勒。石勒惊訝地說:“我對圣人有惡意,圣人舍我而去了!”因為很想見到澄,他一宿沒睡著,澄知道石勒心里后悔,第二天早上去見石勒,石勒說:“昨天夜晚去哪里了?”澄說:“因為您惱怒,昨晚上暫時躲起來了;您現在已經回心轉意,所以敢來見您。”石勒大笑道,“你想錯了!”襄國護城河的水源,在城西北五里處,水源突然枯竭了,石勒問澄用什么方法弄到水,澄說:“如今應當讓龍取水。”石勒的字是“世龍”,他以為澄在嘲笑自己,便說:“正因為我這條龍不能取水,所以才問你呀。”澄說:“我說的是實話,不是開玩笑。水泉的源頭,定有神龍住在那里,去用咒語告訴它,水一定能得到。”他与弟子法首等數人來到了水源處,那里早已干裂得開著一條條像車轍般的口子,同去的人都對取水沒有信心。佛圖澄坐在繩床上,點燃安息香,口誦咒語數百言。這樣連續三天,出現了潺潺細流,還有一條小龍,長約五六寸,也隨著水出來了。各位道士搶著去看,澄說:“龍有毒,不要靠近它。”過了一會儿,水流變得特別大,壕溝与護城河全都灌滿了。佛圖澄閒坐著歎息道:“過兩天,會有一個小人惊動這里。”后來,襄國有個叫薛合的,他有兩個儿子長得既小又驕橫,哥倆儿侮辱一個鮮卑奴,鮮卑奴火了,抽刀刺死弟弟,抓著哥哥進了一間房子,用刀逼著他的胸口,如有人進屋就下手,對薛合說:“送我回國,我就放你儿子,不然,我們倆一塊儿死在這里!”家里家外的人都惊呆了,誰也不敢到跟前去看。石勒一人走到跟前看了看,對薛合說:“送回鮮卑奴以保全你的儿子,實在是件好事。但開了這個先例,就會造成后患,你且放寬心,國家是有固定的法令的。”他命令人抓那個鮮卑奴、鮮卑奴便殺了薛合的儿子,自己也死了。鮮卑奴段末波出兵攻石勒,來勢凶猛,石勒惊懼,去問佛圖澄。澄說:“昨天寺廟上的鈴聲告訴我,明天早上吃飯的時候,就能擒獲段末波。”他与石勒登城遙望段末波的軍隊,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石勒大惊失色,說:“怎么能夠捉到他呢!這是你安慰我的話罷了。”他又讓夔安去問澄,澄說:“已經捉到段末波了。”當時城北的伏兵出動后,遇上段末波就把他抓住了。澄勸石勒寬宥段末波,遣還回國,石勒听從了,使他的計謀得用。當時劉載已死,堂弟劉曜篡襲帝位,年號稱為“光初”。光初八年,劉曜派堂弟中山王岳帶兵攻石勒,石勒派石虎率領部隊迎擊,兩軍大戰于洛西,劉岳兵敗,石梁塢保住了,石虎關緊城門固守石梁塢。佛圖澄与弟子從官寺來到中寺,剛踏進寺門他就歎道:“劉岳可怜!”弟子法祚問他何故,澄說:“昨日亥時劉岳已被抓獲。”果然跟他說的一樣。光初十一年劉曜親自率兵攻打洛陽,石勒想親自領兵前去拒敵,部屬們都勸他不要去,石勒問佛圖澄,澄說:“寺廟里的鈴聲說:‘秀支替戾岡,仆谷劬禿當。’這是一句羯語。‘秀支替戾岡’是個‘出’字,‘仆谷’是劉曜的胡位,‘劬禿當’是個‘捉’字,這句羯語是說,軍隊出擊能捉到劉曜。”徐光听到佛圖澄的這番話后也來苦勸。石勒留下長子石弘,与佛圖澄共同鎮守襄國,自己率領中軍人馬直指洛陽。兩軍剛剛交戰,劉曜的軍隊就潰敗了,劉曜的馬沒入水中,石堪將他生擒了,送到石勒面前。澄當時以煙灰涂在手掌上觀看洛陽的戰況,見在大群人馬中捆縛著一個人,用紅色繩索從背后栓著他的雙肘。澄把看到的這一場面告訴了石弘。這個時候,正是石堪生擒劉曜的時候。時局平定之后,石勒自立為帝,號稱趙天王,改年號為建平,這一年是晉成帝咸和五年(公元330年)。石勒登位之后,對待佛圖澄更加器重。當時石蔥反叛,澄告誠石勒說:“今年蔥中有虫子,吃蔥對人有害,要叫百姓別吃蔥。”石勒布告境內,千万不要吃蔥。到了八月,石蔥果然逃走了。石勒更加尊重佛圖澄,有事必先征求他的意見,然后再行動,尊稱他為“大和尚”。石虎有個儿子叫石斌,后來石勒把他當作自己的儿子,非常喜愛他。石斌突然暴病身亡,已經兩天了,石勒說:“我听說虢國太子死后,扁鵲能讓他复生。大和尚是我們國家的神人,赶快去告訴他,他定能招來福音。”澄拿來楊樹枝條,口誦神咒,石斌頓時坐了起來,過了一段時間便恢复健康了。從此,石勒的小儿子多在佛寺里寄養著,每年四月八日,石勒親自到佛寺,對著佛像禱告許愿。建平四年四月的一天,天靜無風,佛塔上的一只銅鈴卻獨自響了起來,佛圖澄對大家說:“鈴的聲音告訴我們:不出今年,國家要有大的喪事。”這年七月,石勒去世。太子石弘繼承皇位,不久,石虎廢除石弘,自立為帝,遷都于鄴,改元建武,石虎敬奉佛圖澄比石勒還重,他宣布:和尚乃國之大寶,榮爵他不要加,高祿他不接受,不給他榮和祿,還用什么方式來表彰他的仁德呢。從此以后,應當讓他穿綾錦,乘寶車。朝會之日,和尚升殿時,常侍以下都要幫助抬舉,太子諸公要扶著他的車上朝。領班的喊聲‘大和尚到’,在座者都要起立。要通過上述方示表示對他的尊重。他又頒布命令說,司空李農每天早晚要親自登門問候,太子諸公五天一次前往朝謁,以表達我對他的敬意。佛圖澄當時住在鄴城內的中寺,他派弟子法常北至襄國,而弟子法佐正從襄國回鄴城,兩人途中相遇,一塊在梁塞城下住宿。兩人對車夜談,談話中說到和尚,天亮后各自上路。法佐回到鄴城后首先入見佛圖澄,澄沖著他笑道:“昨夜你与法常交車共談你師父了吧!先人曾說過:‘不曰敬乎?幽而不改;不曰慎乎?獨而不怠。’幽獨者為敬慎之本。難道你們不懂得這個道理嗎?”法佐听了十分惊訝,同時感到慚愧和悔恨。從此,國人每每互相告訴對方說:“不要有什么坏心思,和尚會知道你的。”在佛圖澄所在的地方,沒有人敢朝那個方向吐唾沫甩鼻涕和大小便的。太子石邃有兩個儿子住在襄國,一天,佛圖澄對石邃說:“你的小儿子現在有病了,應該去接回來。”石邃立即派親信騎馬跑去看望,儿子果然得了病。太醫殷騰与外國道士都說自己能治,佛圖澄告訴弟子法常說:“縱使圣人复出,也不能治愈這种病,何況是他們這几個人呢。”過了三天果然死了,石邃沉溺于酗酒,要圖謀反叛,對宮內太監說:“和尚有神通,倘或發覺我的計划,明天來時就先除掉他。”這個月十五日佛圖澄要入朝見石虎,他跟弟子僧會說:“昨夜天神招呼我說:‘明日如果入朝,見完主公之后就回來,不要探望別人。’如果我要去探望,你就要制止我。”澄平常入朝時,一定要去探望石邃,石邃知道他今天要入朝,等候他等得很苦,澄要上南台看望石邃時,僧會拉他的衣服制止,澄說:“按常禮必須打打招呼,現在你不能制止我。”當上南台還沒等坐穩,就起身告辭了,石邃极力挽留也沒留住,原來的預謀只好作罷。澄回到寺院后歎道:“看樣子,太子肯定要作亂。”他想告訴石虎又難于開口,想忍著不說又忍不住,便借著別的事情很委婉地提示石虎,石虎卻一直沒有明白他的示意,不久,事情暴露了,石虎才明白澄的意思。后來,郭黑略領兵征伐長安北部山中的羌人,陷入羌兵的埋伏中。此時澄正在佛堂上打坐,弟子法常在他身邊,澄忽然臉色凄慘地說:“郭公陷入狄兵的包圍了!”他令弟子們為郭禱告,自己也口誦咒語,一會儿又說:“如果從東南方向突圍就能逃命,其他方向都不成。”說完之后又念咒語,過了一陣他說:“逃脫了!”一個月后的一天,郭黑略回來說,陷入羌兵包圍后他跟著人群往東南方向跑,馬跑累了,正遇一個手下人推過一匹馬給他,說:“您乘這匹馬,我騎您的,能不能逃脫,只能由命。”郭黑略得到了那匹馬,所以才能逃脫。推算時間,這正是佛圖澄為他念咒的時候。石虎任命大司馬燕公石斌為幽州牧,鎮上有許多凶徒聚結在一起,肆意妄為驕橫殘暴,澄告誡石虎說:“天神昨夜說:‘疾牧馬還。至秋,齊當癱爛。’”石虎不理解這句話,便令各處將牧馬送回來。那年秋天,有人向石虎告發石斌,石虎召回石斌,決定打他三百鞭子,殺死他所生的齊氏。石斌受罰時,石虎彎弓捻箭親自監督。罰的輕了,石虎便親手殺死五百人。澄勸石虎說:“禍心不可縱容,當死者不可使其活。但是禮不親殺,以免傷了恩情。哪有天子親手執行刑罰的呢?”石虎于是罷手。后來,晉軍從淮河出擊。隴北瓦城都受到侵凌,三方告急,人心惶惶,石虎生气地說:“我現在奉佛,反而招致更多的外寇侵凌,佛實在沒有神威呀!”第二天早上佛圖澄入朝時,石虎以此事問澄,澄責備石虎說:“你上一生曾經是個大商人,到了罽的寺院,曾給寺院的大會提供經費,那次大會中有六十個羅漢,我此身也參加了這個大會,當時有個得了道的人告訴我說,這個大會的主人壽命已經完了,他要轉化成另一個人。他死后安葬在你們墓地里。現在你已當了國王,這豈不是福分嗎?打仗御寇,這是國家的常事,為什么要抱怨、毀謗佛法,夜興毒念呢?”石虎听信了他的話,省悟了,跪在地上謝罪。石虎時常問澄:“佛法不殺生,我為天下之主不用刑罰殺人無法肅清天下,既然違戒殺生,即使又來信奉佛教,誰還能夠得到佛主的保祐呢?”澄說:“帝王奉佛,應當是心地虔誠地顯揚佛法,不為暴虐之事,不殺無辜之人。至于凶徒無賴,并非教化所能改變,有罪不得不殺,有惡不得不刑,如若暴虐恣意,妄殺無罪者,即使再去減刑罰,信奉佛法,也不能免除災禍。愿陛下省欲興慈,廣及一切。如此,則佛教永隆,福運久遠。”石虎對這些意見雖不能全部采納,但這些話對他還是很有教益的。石虎的尚書張离、張良,家里极奢華但都供奉佛教,各自建立起大的佛塔。佛圖澄對他們說:“事佛在于清靜無欲,以慈悲為怀,施主雖然供奉佛法,卻又貪婪無厭,游獵無度,積聚無窮;如今正受玩世之罪,請問有何福報可求?”張离等人后來都被殺掉了。有一年久旱不雨,從正月一直到六月。石虎派遣太子到臨漳西釜口祈雨,很長時間沒有求下雨來。石虎又令佛圖澄自行祈雨,當即有兩條白龍降臨他祈雨的廟祠,那天大雨普降,方圓几千里解除了旱情,這一年獲得了大丰收。許多落后民族,原不懂佛法,后聞澄如此神驗,便都遙向禮拜,澄并未對他們宣講佛法而用具体行動感化了他們。澄常常派弟子到西域去買香,有一次,買香的正在道上,澄對其余弟子說,他在手掌上看見這個買香的弟子在某處被搶劫,面臨死的危險。他便燒香念咒祝愿,遠遠地救護他。這個弟子回來后,說某月某日于某處被賊所搶,眼看要被殺死,忽然聞到一股香气,盜賊無故自惊道:“救兵來了!”扔下他就跑了。石虎在臨漳維修舊的佛塔,缺少露盤,佛圖澄說:“臨緇城內有座古阿育王塔,地下埋有承露盤和佛像,上面生有茂盛的林木,可以去挖取。”他畫了一張位置圖給使者,石虎派人按照他說的地方和畫的位置圖去挖,果然挖到了佛像和承露盤。石虎几次想征伐燕國,澄規勸道:“燕國的气運未終,很難攻克。”石虎屢攻不克,連吃敗仗,才相信澄的規勸。佛圖澄的道化既已普遍傳揚,信佛的人越來越多,到處建造寺塔,人們競相出家,結果真偽混亂,多生弊端。石虎下書給中書說:“佛號世尊,乃國家所信奉。至于閭里小人沒有爵位官職的,應當奉佛与否?沙門皆應高洁純正,才能精誠進取,然后可成為道士。如今沙門甚眾,其中或有犯法作亂而逃避刑役之徒,多非真心奉佛之人。此事你可共我一起議之。”中書著作郎王度奏道:“為王者祭祀天地,供奉門神,自古如此,但据祀典記載,祭祀都有固定的禮儀。佛出自西域,是外國之神,不适于我國人民,不是天子与華夏人應供奉的。過去漢朝明帝感夢,開始傳布佛道,當時只讓西域人在都邑建立佛寺,以奉其神,漢人皆不得出家。魏承漢制,也遵循舊規。如今大趙受命立國,一律遵照舊章行事。華与戎异制,人神也都不同,祭祀的禮儀差別更大。荒下服禮,不應當錯雜不一。國家可以明令趙國人,一律不許到佛寺去燒香禮拜,以維護舊有典禮的規定。上自公卿士人下至皂隸平民,一律禁止奉佛。如有犯者,与私立淫祠同罪。趙國人已經出家成為沙門的,要恢复士、農、工、商原來的身份。”中書王波同意王度的意見。石虎下書說:“王度議稱:‘佛是外國之神,非天子諸華所可宜奉。’朕生于邊境地區,有幸遇上時運,得以君臨諸夏。至于祭奉佛教的禮儀,應當兼顧我們原來的習俗。佛是西域之神,正好是應當信奉的。制度禮儀由上層人頒行,成為永久的規則,只要于事無害,何必拘守前代的規定。趙國各族万姓,有舍其亂雜禮儀而愿意奉佛者,悉听其自由選擇。”于是,不能嚴守佛教戒規的人,越來越多,越來越隨便。黃河里面原來不生長黿(龜類),一天突然抓到一只,獻給了石虎,佛圖澄看見后歎息道:“桓溫這個人才入河不長時間。”恒溫的字為“元子”。后來得知果然像澄所說的一樣。當時魏縣有一個流浪漢,不知他是什么氏族,總穿著麻布衣裳,在魏縣市場上乞討,時人稱他為麻衣。他言語非凡,狀如瘋狂,討得干糧不吃,動不動就撒在大道上,說是喂天馬。趙興太守藉拔將他收留后送給了石虎。在這之前,佛圖澄曾對石虎說過:“國都東面二百里處在某月某日會送給你一個非常的人,不要殺他。”到這一天果然送來了。石虎与他談話,他只是反复說“陛下當死于一柱殿下”,其他話一句沒有。石虎不懂這句話是什么意思,讓人把他送到佛圖澄那里。麻衣對澄說:“從前在元和年間相會,忽而到了今天,有戌受玄命,絕歷經有期。金离銷于壤,邊荒不能尊。驅除靈期跡,莫已已之懿。后代繁盛,綿延不斷,到底何時終了呢?只好歌詠以表感慨!”佛圖澄道:“天回運轉無終期,天地不交將不支。枯木太多水難養,術數學問皆無濟。縱使玄圣猶存世,也無起死回生力。久游塵世間,扰扰多此患,所幸即將登天宇,屆時會于虛游間。”澄与麻衣一直講到天黑,別人不知道他們講了些什么,有偷听的人也只記得上面几句,推想起來,他們似乎在談論几百年前的事。石虎派馬通過驛道把麻衣送還本縣,剛出城門,他就下馬說能步行,并說:“我要去拜訪一個人,不能馬上就走,到了合口橋時,你可以在那里等著我。”使者遵從他的話,自己上馬飛馳而去。沒等使者到合口,麻衣已經站在橋上。算算他走路的速度,就像飛一樣,佛圖澄有個弟子叫道進,學問貫通中外,為石虎所看重。有一次談到隱士,石虎對道進說:“有個叫楊軻的,是朕國內的一個百姓,征調十余年,他一直不從王命,所以親自去探望。他則傲然而出,連君臣禮都不行。朕雖未能君臨万邦,但大駕所到之處,無不天沸地涌。朕雖不能令木石屈膝,但他一介匹夫,為什么總是這么傲慢呢?從前太公到齊國,先殺華而不實之士,太公是賢能之人,難道他這么做不對嗎?”道進說:“從前舜帝禮讓于浦衣,禹帝造訪于伯成,魏國夸飾段士木,漢代贊美周党,管宁不應于曹氏,皇甫不屈于晉進。兩位圣賢与四位君子,他們的節操都應受到嘉許,以此游厲貪競之人,借以端正清明之風。愿陛下遵從舜、禹之仁德,不要效法太公濫用刑罰。您的舉措行為將來必然記載于史冊,難道能讓趙國的史書上竟無隱遁之士的傳記嗎?”石虎對他的話十分悅服,立即派人送楊軻回到原來的住處,并派十戶人家供給他衣食,道進回去把此事告訴了佛圖澄,澄開朗地笑道:“你的話很好。但是楊軻的生命危險呀!”后來秦州發生戰亂,楊軻的弟子用牛馱著他往西逃奔,被守兵追上擒獲,一起被殺害了。石虎曾在白天睡覺時,夢見一群羊馱著魚從東北方向走來。醒后訪向佛圖澄,澄說:“這個夢不吉祥。鮮卑有人要統治中原嗎?”慕容氏后來果然建都于中原。佛圖澄有一次与石虎共同坐在正廳中間,澄忽然惊道:“幽州起火了!”他拿酒來潑洒出去,過了一會儿又笑道:“已經救下來了!”石虎派人去幽州檢查,回來說:“那天大火從四門燒起來,驟然降雨把大火澆滅了,雨水有一股很濃的酒气。”建武十四年(公元348年)七月,石宣与石韜要互相殘殺。一天,石宣來到佛寺,与佛圖澄坐在一起,寺塔上有一銅鈴獨自響了起來,澄對石宣說:“能听懂鈴音嗎?鈴音在說:‘胡子洛度。’”石宣臉色大變,說:“這話說的是什么?”澄撒謊道:“我這個老胡人身為道士,不能像山居之人那樣不說話,又受到這么优厚的待遇,難道這不是洛度嗎?”石韜后來到了佛圖澄那里,澄盯著他看了好久,石韜感到恐懼,便問澄,澄說:“我奇怪你身上有血腥味,所以直瞅你。”八月的一天,佛圖澄讓弟子十人在另一間屋里去做齋事,自己暫時進了東閣,石虎与杜后前來問訊,澄說:“你身邊有賊,不出十天,在我的西南与北殿的東面,會有人流血,你千万不要往東面去。”杜后說:“和尚老胡涂了!哪里來的賊呢。”澄立即改變口吻說:“人所有的六情,都是賊。老的自然難免,只要少的不糊涂就行。”他借題暗示,不愿直說。過了兩天,石宣果然派人在佛寺里殺害了石韜,想借石虎前去吊喪之机,行刺大王,石虎因為佛圖澄預先有勸誡,所以得免。石宣的事情敗露了,被收入監,澄勸諫石虎道:“既然是陛下的儿子,為什么要加給他重刑呢。陛下如果忍怒而施以慈悲,王位可延至六十余歲,如果定要殺了他,石宣會成為掃帚星,下掃鄴宮的。”石虎沒有听從他的勸告,用鐵鎖鏈拴著石宣的頭,牽到柴堆上點火燒了,又將其官屬三百余人抓來,全部車裂分尸,扔到漳河里。佛圖澄便令弟子停止在另一件屋里的齋事。一個月后的一天,有一匹妖馬,鬃毛与馬尾都有被燒的痕跡,進中陽門,出顯陽門,頭沖著東宮,哪里也進不去,向東北方向跑了,眨眼之間就不見了。佛圖澄听說這件事情后,歎道:“災難到來了!”十一月,石虎大宴群臣于太武前殿,佛圖澄吟唱道:“殿乎殿乎,棘子成林,將坏人衣!”石虎令人欣開殿前石頭一看,見有棘子生在石下,佛圖澄回到寺院,看著佛像說:“很遺憾,沒有能夠維護佛祖的庄嚴。”又自語道:“還能有三年嗎?”“不能,不能。”“有二年、一年、一百天、一個月嗎?”“都不能。”于是不再說話。默默走回自己房里,對弟子法祚說:“戊申年禍亂興起,己酉年石氏就會滅亡,我要在末亂之前,先從化(死)了。”他即刻派人給石虎送去辭別信,信中寫道:“万物之理在于變遷,自身生命不能永保。貧道焰幻之軀,從化之期已到。既往蒙恩殊重,故特奉告。”石虎悲傷地說:“沒听說和尚有病,怎么突然告終。”他立即出宮親自到寺院慰問佛圖澄。澄對石虎說:“出入生死乃道之常也,壽長壽短皆由命定,不是誰能說了算的。道重于行為圓滿,德貴在永無懈怠,如能做到事業操守無虧于廣道無損于德,雖死猶存。違背這些而去延長壽命,非我所愿。如今意有未盡的是,國家心存佛理而全力奉法,興起的寺廟崇顯庄麗,堪稱德政,應享神祐;然而,施政苛刻,刑酷罪濫,顯然有違于圣典有背于法戒,如不自省而革除,終當無佛保祐。若能改變心思,施惠于民,國運得以延長,道与俗皆固有了依賴而慶賀;貧道命盡壽終,死無遺恨!”石虎悲慟嗚咽,知其必逝,立即為他挖壙營造墳穴。十二月八日,佛圖澄逝世于鄴宮寺,這一年是晉穆帝永和四年(公元348年),享年一百一十七歲。士人黎庶無不悲哀,傾國哭赴喪。遺体葬于臨漳西紫山間,就是石虎為他修造的墳地。不久梁犢作亂,第二年石虎死了,冉閔篡位殺戮,石氏一家全被殺盡。閔的乳名叫“棘奴”,佛圖澄原先所說的“棘子成林”,指的就是他。佛圖澄左乳房旁邊原先有個小孔,周長約有四五寸,直通胸腔,時常有光亮從里面透出來。他有時候用棉絮將小孔堵塞上,夜晚要讀書時,就把棉絮掏出來,滿屋通明,每逢齋戒之日,他就到水邊將腸子從這個小孔里引出來清洗,洗完后再放回去。佛圖澄身高八尺,風姿甚美,妙解深奧的經書,兼通治世之論。每逢講經的時候,他能正确闡明教義的宗旨和細微的意思,使經典的古奧原文明确清晰易懂。他能以慈悲大度的襟怀對待蒼生,竭誠拯救世人的危難困苦。石勒、石虎凶暴強橫,動不動虐害無辜,殘忍無道;若不是与佛圖澄生活在同一時日,誰能勸說了他們兩個啊!然而百姓每天都在蒙恩受益,卻不知道是澄勸導二石的結果呢。佛調、須菩提等數十位名僧,出自天竺、康居,不遠數万里,足涉流沙荒野,前來從澄受學。樊淝的釋道安、中山的竺法雅等本土名僧,也跋山涉水來听他講道。他們都能通經明理,研究教義幽微之處。佛圖澄自己說他出生的地方离鄴城九万余里,他棄家入道一百零九年,平生酒不入口,過了中午不食,不符合戒規的不做,無欲無求。跟他受業的弟子常有數百名之多,前后門徒几近一万,他所經歷的州郡,興立佛寺多達八百九十三所,他弘揚佛法的盛況,沒有人比得上。當初,石虎把佛圖澄生前的錫杖及缽盂裝殮在棺材里面,后來冉閔篡位,開棺時只見有錫杖和缽子,沒有見到尸体。有人說,佛圖澄死的那天,有人在流沙上看見過他。石虎怀疑他沒有死,便打開墳墓和棺材看一看,棺材里只見到一塊石頭,石虎說:“石頭就是我呀,大師埋葬了我而他卻走了。”沒過多久石虎就死了。后來慕容雋建都于鄴城,住在原先石虎的宮里,每每夢見老虎咬他的胳膊,心里說,一定是石虎作祟,便找人尋找石虎的尸体。后來在東明館掘到了,尸体僵硬沒有腐敗。慕容雋踢著尸体罵道:“死胡人竟要嚇唬活天子!你把宮殿建成后連你儿子都要圖謀,更何況其他人呢!”他把石虎的尸体鞭打毀辱夠了,又讓人扔進了漳河。尸体倚著橋柱不動地方,秦將王猛便將他收起來安葬了。這橋柱,就是當年那個叫“麻衣”的人所說的“一柱殿”。后來符堅攻大鄴城,慕容焦的儿子慕容暐,被符堅的大將郭神虎抓獲,這才是慕容雋原先夢見虎的真實驗證。田融在《趙記》中說:“澄在未死之前數年,自己營造墳壙。”澄既知道墳墓一定被掘開,他的尸体又不在里面,為什么還要預先營造呢?恐怕是田融搞錯了吧。澄,有人寫作佛圖澄,有人寫作佛屠澄,都是因為根据梵文音譯時出現的不同而已。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