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編輯手札

龍騰世紀 古今地名對照表 四畫以內 文 / 編輯手札

    二畫--------------------------------

    七星關——1今貴州畢節西南七星山上,傳為諸葛亮祭旗處。2即望星關,今四川茂汶西南。

    七盤關——在今四川廣元東北與陝西寧強間的七盤嶺上。

    七閩——指今福建。古指今福建和浙南少數民族地區。

    八閩——宋分福建為八府、州、軍,元分八路,故後以八閩為福建的別稱。

    八公山——今安徽淮南市西。

    八百媳婦——在今緬甸撣邦東部。

    九江——1今九江市。2明清府名,治德化(今九扛)。8秦漢郡。秦治壽春(今壽縣),轄今豫皖淮南、鄂東一部分及江西省。漢轄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區。魏為淮南郡。

    九原——秦郡,治九原(今包頭西),轄後套及伊克昭盟北部地。秦末為匈奴所佔。

    三畫--------------------------------

    三川——秦郡,韓始置,秦治雒陽(今洛陽市東北),轄今河南省黃河以南的伊、洛水流域等地。漢改河南郡。

    三戶——1古楚地,今河南淅川西北。2古渡口,今河北磁縣西南古漳水上。

    三關——宋與契丹分界的三關指淤口關(今河北霸縣東)、益津關(今霸縣)、瓦橋關(今雄縣),一說無淤口關,為草橋關(今高陽東)。

    三元裡——在廣州市北。

    三受降城——唐景龍二年(7o8年)張仁願築,均在河套的黃河北岸,西受降城在今內蒙古杭錦後旗烏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中受降城在今包頭西,東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南。

    三佛齊——即室利佛逝國,7—13世紀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古國。

    于闐——西域古國,在今新疆和田一帶。唐軍鎮名,在今和田西南。

    土木堡——在今河北懷來東。

    下邳——1古縣名。秦在今江蘇睢寧西北。金移睢寧西北古邳鎮。明廢。2古郡名。東漢置國,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轄蘇、皖北部各一部分。

    下相——古縣名,今江蘇宿遷西南,北齊廢。

    下蔡——今安徽風台。春秋時名州來。秦置縣,明廢。

    下港——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西部萬丹一帶的古國。十六世紀時國勢很盛。

    大寧衛——明初置,治今內蒙古寧城西,轄今河北長城以北、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以南地。旋改北平行都司。永樂仍稱大寧衛,移治保定。

    大名府——五代後漢置,治今河北大名東。明移今大名。

    大興城——隋於漢長安城東南築新城,名大興城,在今西安城及城東、城南、城西一帶。即唐長安城。

    大都——元世祖在金中都城東北築新城,北至今北京德勝門、安定門外土城舊址,南至東西長安街,東西界即今內城原城牆。

    大梁——古魏都,在今河南開封市西北,當時黃河離城很遠,今開封以北的封丘、延津、原陽等縣均在南岸。

    大儀鎮——今江蘇儀征東北,韓世忠破金兵處。

    大非川一一在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一說為今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唐薛仁貴等在此為吐蕃所敗。

    大金川——大金川即大渡河上游,在川西北。清土司治所在今四川金川。改土歸流後屬美諾廳。1936年置靖化縣,1953年改大金縣,196o年改金川縣。

    大沫崮——山名,今山東費縣西南。

    大澤鄉—一今安徽宿縣東南劉村集。

    大昭寺—一在西藏拉薩中心。七世紀建。

    大勝關——1在河南羅山縣南。2南京西南大城港,朱元璋破陳友諒後,改為大勝港,在此置關。

    大庾嶺——五嶺(湘贛與粵桂間的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五嶺)之一,漢武帝時庾將軍在此築城,故名。又名梅嶺。唐張九齡、宋蔡挺、蔡抗都曾修築道路。

    大雁塔——在陝西西安市南大慈恩寺內。652年唐玄奘建,原五層,武則天時增至十層,今存七層,高64米。

    大震關——在今甘肅清水縣東隴山東坡。唐中葉以後為防禦吐蕃的要地。

    大泥——今泰國南部北大年港一帶古國,明人紀載常見。

    大宛——西域古國,在今蘇聯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國都貴山城,在今卡散賽。

    大食——唐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原語為波斯一部族名稱。

    大秦——亦作犁軒。漢稱羅馬為大秦。

    大夏——即希臘·巴克特裡亞王國,在今阿富汗北部。公元前三世紀中葉,脫離塞琉西王國獨立。公元前13o年左右為大月氏所據。後為阿拉伯人所並。

    大西洋國——明人指葡萄牙。

    大呂宋國——清初稱西班牙為大呂宋,菲律賓的呂宋島為小呂宋。

    萬年——古縣名,漢置,與櫟陽同城而治,在今陝西臨潼北。北周移治長安城中,在今西安市西北。隋造大興城,萬年亦隨之而移,在今西安市。

    萬里橋——在今四川成都南錦江上。

    萬里長沙——古指我國南海諸島中一些島群。又「萬里石塘」、「萬里石床」,意亦相同。

    弋陽——今河南潢川西。三國至隋唐有弋陽郡、弋陽縣。

    上元——唐上元二年(761年)改江寧為上元縣。五代吳在此分置上元、江寧二縣。民國併入江寧縣。

    上谷——古郡名。秦治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北魏廢。隋唐時的上谷郡即易州。

    上京——1渤海上京龍泉府,即忽汗城,在今黑龍江寧安縣西南東京城。2遼上京臨潢府,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8金上京會寧府,在今黑龍江阿城縣南白城。

    上郡——古郡名。秦漢治所在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隋上郡即郎城郡,治今陝西富縣。唐上郡即綏州,治今綏德。三個上郡及其治所,地望均不同。

    上都——元上都開平府在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

    上黨——古郡名。韓始置。漢治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南),東漢移壺關(今壺關北)。隋唐上黨郡即潞州,治上黨,即今長治市。歷代轄境雖有變更,但均在晉東南。

    上海——今上海市。宋置鎮。元至元28年(1291年)置縣(以《元史·世祖紀》為據)。

    上庸一一漢末至南朝梁有上庸郡,治上庸,在今湖北竹山縣西南。隋時移縣治至今竹溪縣東南,宋併入竹山縣。

    上蔡——周蔡國原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後蔡國先遷新蔡,後遷州來(下蔡),遂得上蔡之名。戰國韓置上蔡縣,南朝宋移治懸瓠,在今汝南。隋改汝陽,另在今上蔡縣地置上蔡縣。

    山左——山東省舊時別稱,山指太行山。

    山右——山西省舊時別稱。

    山東——秦漢時指華山或崤山以東地區。以後多指太行山以東地區。金改北宋京東東路、京東西路為山東東路、山東西路,山東始成為政區名稱。元屬中書省。明置山東省。

    山西——原為與「山東」相對的地區名稱。明置山西省。

    山後——宋指今山西、河北兩省內外長城之間地區,即代北、大同等地。

    山陽——1今江蘇淮安,晉山陽郡、山陽縣在此。2今河南焦作市東,漢置縣。漢獻帝被廢為山陽公,即此地。

    山陰——今浙江紹興,因在會稽山之北得名。秦置縣。隋改會稽縣。唐在此分置會稽、山陰二縣。民國並為紹興。

    山南——意為秦嶺之南。唐有山南道,旋又分為山南東道(治襄州,今襄樊市)與山南西道(治梁州,改稱興元府,今漢中)。轄境南至重慶至岳陽間的長江以北地區。

    山前——宋金以太行山以東、燕山及軍都山以南地區為山前。

    山陽瀆——公元587年隋文帝所開江淮間運河,北起山陽(今江蘇淮安),南至揚州市南入江。

    川邊——1914年置川邊特別區,治康定,轄區包括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昌都地區。1939年併入西康省。

    廣東——今廣東省,秦在南海、桂林二郡境,漢屬交州,三國吳分屬廣州、交州,唐屬嶺南道,宋為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元分屬湖廣、江西二行中書省,明設廣東省。

    廣寧——明廣寧衛在今遼寧北鎮,遼東鎮在此地。

    廣西——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秦在桂林、南海、象郡境,唐宋見「廣東」條,元屬湖廣,明為廣西布政使司,清為廣西省。1958年建壯族自治區。

    廣州——三國吳永安七年(264年)分交州置廣州,轄境兼有今廣西一部。以後轄境逐漸縮小。今廣州市即古廣州治所番禺。

    廣武——古城在今河南榮陽東北廣武山上,有東西二城,中隔一澗。為劉邦、項羽對峙處。

    廣信——明廣信府,洽上饒(今屬江西)。民國廢。

    廣陵——秦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隋改江陽,治今揚州。南唐恢復廣陵原名。宋熙寧五年(1o72年)併入江都。

    廣固城一—今山東益都西北。南燕都城,為劉裕所毀。

    義興——古縣名,原稱陽羨,隋改義興,宋避太宗諱改宜興。又東晉時曾設義興郡,治陽羨,轄今江蘇宜興、溧陽,隋廢。

    義陽三關一—南北朝義陽郡(治今河南信陽)南有平靖(今信陽西南)、黃峴(今信陽南,宋以後名九里關)、武陽(今羅山縣南)三關。

    衛國一一西周初封時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公元前66o年遷楚丘(今滑縣),後再遷帝丘(今濮陽)。最後遷野王(今沁陽)。公元前2o9年並於秦。

    衛輝路(府)——北周置衛州,治朝歌,唐移治汲縣。126o年,元升為衛輝路,轄今豫北新鄉等地。明改衛輝府。清兼轄今封丘、蘭考一帶。民國廢。

    衛藏——西藏舊時別稱。西藏舊分阿里、藏(後藏)、衛(前藏)、康(喀木)四部。故稱。

    飛狐口——在河北淶源縣北、蔚縣南。又淶源縣在隋唐遼、宋、金、元時名飛狐縣。

    小沛——漢沛縣(今屬江蘇)別稱。

    小金川——源於邛崍山,向西流到丹巴附近人大金川。又為土司名,治今四川小金,清乾隆間改土歸流,為懋功屯務廳。

    小雁塔——在西安城南大薦福寺內。唐景龍元年至三年(7o7—7o9年)建。原十五層,今存十三層

    馬邑——秦漢馬邑縣在今山西朔縣。唐置馬邑縣在今朔縣東北。清嘉慶時廢。又隋唐馬邑郡即朔州,治善陽,即今朔縣。

    馬陵——在今河北大名東南,一說在今河南范縣西南,戰國時田忌、孫臏破魏龐娟於此。

    馬嵬坡——在陝西興平西。

    子午道——從杜陵(今西安東南)穿南山(秦嶺)到漢中的通道,南口在安康縣。西漢末開。南北朝時西移,自今西安向南至寧陝縣。

    四畫--------------------------------

    木刺夷——伊斯蘭教什葉派的一個派別,約創立於1o9o年,秘密傳教,對敵用暗殺手段。在裡海南岸建國。旭烈兀西進時滅木刺夷。

    木骨都束國——今非洲索馬裡的摩加迪沙一帶古國。鄭和曾至其地。

    元和——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長洲縣置。先是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分吳縣置長洲。至此三縣同城而治。民國併入吳縣。

    元城——古縣名,與大名同城而治。民國併入大名縣。

    雲中——秦漢雲中郡治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東漢末郡廢。北魏雲中郡治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唐雲中郡即雲州,治定襄(後改雲中,今山西大同)。漢郡在長城以北,唐郡在長城以南,漢郡的西南面。北魏郡與漢郡轄區也不完全相同。

    雲州——見上條。

    雲陽——秦漢雲陽縣在今陝西淳化西北。

    雲間——舊時江蘇松江府的別稱。

    雲南——雲南省舊以在雲嶺之南得名。今雲南祥雲縣東南雲南驛,西漢曾設雲南縣。蜀漢曾設雲南郡,以雲南縣為治所。雲南古有滇國等,唐為南詔,宋為大理。元置行中書省。明置雲南省。

    雲夢澤——古澤藪,在南郡華容縣(今湖北潛江西南),範圍不大。

    雲梯關——在今江蘇濱海西南,明中葉以前為黃河河口所在。

    雲中都護府——唐雲中都護府治原北魏雲中城,轄今內蒙古陰山河套一帶,後改稱單于都護府。

    雲岡石窟——在山西大同武周山,主要部分完成於北魏和平元年至太和十八年間(46o—494年)。現存五十三窟,造像五萬一千多尊。

    王捨城——古印度摩揭陀國悉蘇那伽王朝(前六一前四世紀)都城,在今比哈爾邦巴特那南。法顯曾至其地,玄奘去時,已成遺址。

    開平——元開平府,見上都條。

    開州——唐改萬州為開州,即今四川開縣,明改為縣。金以澶州為開州,即今河南濮陽。民國改開州為濮陽縣。

    開封——公元9o7年,五代後梁建國,以汴州為開封府。

    井陘關——在今河北井陘北井陘山上,太行八陘之一。

    天水——漢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東漢一度改為漢陽郡,移治冀縣(今甘谷東南)。魏恢復天水原名。西晉移治上邦(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天方——我國古指麥加,亦指阿拉伯。

    天竺——我國古指印度。玄奘謂應以作印度為是。

    天津——明永樂初置天津衛,以成祖「靖難」起兵時曾涉其地得名。清雍正時改州,不久改府。民國廢府存縣。1928年設天津特別市。193o年改天津市。現為直轄市。

    天井關——在今山西晉城縣南太行山頂。

    天津橋——隋唐東都南洛水上的浮橋,-宋尚修建加固,金漸歸廢壞。

    夫椒——吳王夫差敗越於夫椒,或即太湖中的洞庭西山,一說夫與椒各為一山。

    豐鎬——周文王建都於豐,在今陝西西安西南灃河以西,武王又建鎬(鎬京),在今長安縣韋曲公社西北,與豐同為國都。

    韋曲——唐有韋曲鎮,在今陝西長安縣,因諸韋聚居得名。以東五里即今長安縣東少陵原東南端,有杜曲,為諸杜世居之地。合稱韋杜。

    五嶽—一漢宣帝以今河南嵩山為中岳,今山東泰山為東嶽,今安徽天柱山為南嶽,今陝西華山為西嶽,今河北曲陽西北的恆山為北嶽。後改以今湖南衡山為南嶽。明改以今山西渾源的恆山為北嶽。

    五原——漢五原郡治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北)。

    五丈河——五代後周與北宋先後引汴水及金水河入五丈河,以通漕運。河自宋東京向東經今蘭考、定陶,至巨野西北注入梁山泊,下接濟水。

    五丈原——在今陝西岐山縣南斜谷口西。

    五尺道——秦時開通,從今四川宜賓至今雲南曲靖。

    五羊城——廣州古稱五羊城,簡稱羊城。傳古有五位仙人騎五色羊,執六穗櫃到此。

    五國城——遼金時有五國城,在今黑龍江依蘭。

    太平——宋置州,元升路,明改府,治今安徽當塗。

    太和——公元737年南詔王皮羅閣建太和城,在今雲南大理南太和村。元置太和縣,即今大理。民國改大理。

    太原—一秦漢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後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太和嶺——《元史·不台傳》所說太和嶺,即今蘇聯高加索山。

    太行八陘——即軹關陘(在今河南濟源西北)、太行陘(在今沁陽)、白陘(在今輝縣)、滏口陘(在今河北磁縣)、井陘(在今井陘北)、飛狐陘(在今淶源北)、蒲陰陘(在今易縣)、軍都陘(在今北京市昌平)。

    歷陽——今安徽和縣。秦置縣,晉以歷陽為治所,置歷陽郡。隋唐歷陽郡即和州。

    車裡——亦作徹裡、撤裡、車厘。元明土司,治今雲南景洪,轄境大體相當於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清移治今景洪以東,後先分設普洱府,民國又設車裡等縣。

    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秦置縣,以為巨鹿郡治所。項羽破秦兵於此。

    巨野澤——即大野澤,在今山東巨野縣北。古為大湖,五代後南部涸為平地,北部為梁山泊之一部。

    少陵——在今西安市南,漢宣帝許後陵所在地。

    少梁——今陝西韓城南。本為梁國,春秋時秦滅梁,為少梁,戰國時曾屬魏,後又歸秦,改名夏陽。

    日南——漢郡,在今越南中部,東漢末以後,為林邑國所有。

    中山——1中山國,戰國都顧(今河定縣)。一度為魏所滅,復國後遷靈壽(今平山東北)。公元前296年為趙所滅。2漢郡、國,治盧奴(今定縣)。後燕以為都城。隋廢。8宋以定州為中山府,治安喜(今定縣)。4今中山縣,宋以來為香山縣。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改今名,中山故里在縣南翠亨村。

    中州——指今河南。

    中興——元以江陵一帶為中興路,治江陵。

    中牟——《論語·陽貨篇》「佛腫以中牟畔。」此中牟在今河南鶴壁市西,以在牟山之側得名。今河南中牟縣,西漢置。

    中吳——舊時蘇州的別稱,亦作潤州(今鎮江)的別稱。

    中京——1遼中京大定府在今內蒙古寧城西大明城。2金後期以河南府(洛陽)為中京。

    中都——1金貞元元年(1153年),遷都燕京,建為中都大興府。2明太祖曾以臨濠府(今鳳陽)為中都。

    中東鐵路——亦作「東清鐵路」、「東省鐵路」。19o3—19o7年,帝俄築,以哈爾濱為中心,西至滿洲裡,南至大連。日俄戰爭後,南段(長春至大連)為日本所佔,稱南滿鐵路。十月革命後,北段由中蘇合辦。抗戰勝利,全線合稱中國長春鐵路。

    貝州——北周置,治武城(隋為清河,今河北南宮東南)。宋仁宗時改為恩州。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西北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北魏太和十九年(496年)始建。

    牛頭山——即牛山,在南京市西南。

    長勺——春秋魯邑,在今山東萊蕪東北。

    長平——秦白起破趙軍處,在今山西高平西北。

    長安——漢長安城在今西安市西北。隋改建都城,移至漢長安城東南。參「西安」專條。

    長阪——在今湖北當陽東北。《三國演義》作長阪坡。

    長沙——秦長沙郡治臨湘,隋唐潭州或長沙郡治所,明長沙府治,均即今湖南長沙。清為湖南省會。

    長城——見「長城的長度」專條。

    長洲苑——春秋吳王闔閭遊獵場所,在今蘇州市西南,太湖北。唐以長洲為縣名,見「元和」條。

    仁和——五代吳越分錢塘、鹽官(今海寧)置錢江縣,宋改仁和,兩縣均在杭州。民國合錢塘、仁和為杭縣。

    仇池——魏晉南北朝時氐族楊氏世居之地,在今甘肅成縣西西漢水北岸,有仇池山,山頂有池,又有平地百頃,故可長期據山扼守。

    月氏——「氏」舊讀「支」。古月氏族本在敦煌、祁連一帶遊牧,漢文帝時為匈奴所迫西遷,至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及其以西之地,稱大月氏。以後又因烏孫攻擊,再遷大夏(中亞阿姆河上游)。公元一世紀中,貴霜(大月氏五部之一)翕侯兼併各部,建立貴霜王朝。

    丹陽——1古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東南。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西,仍名其地為丹陽。2丹陽(楊)縣,秦置,在今安徽當塗東北,唐併入當塗。8漢置丹陽(楊)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三國吳移治建業(今南京),隋滅陳後廢。煬帝又以蔣州(今南京)為丹陽郡。

    烏江——項羽自刎處,在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鎮。

    烏林——孫、劉破曹操處,今湖北洪湖縣東北長江北岸烏林磯。

    烏程——舊縣名,在今浙江湖州,宋與歸安縣同城而治。民國並為吳興縣。

    烏蒙——原為土司,治今雲南昭通。清中葉改流。

    烏孫——古遊牧族,本在河西走廊,漢文帝時西遷至今伊犁河、伊塞克湖一帶。南北朝時遷至蔥嶺以北。

    烏滸水——中亞阿姆河古名。

    烏思藏——「思」一作「斯」。元明稱前後藏為烏思藏。

    烏里雅蘇臺——舊城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扎布汗省省會扎布哈朗特。清定邊左副將軍駐此,統轄喀爾喀四部與科布多、唐努烏梁海二區。故又為清政區名,當時通稱外蒙古。

    鳳翔——唐鳳翔府(本為郡)治天興,即今鳳翔。金為路,明清仍為府。民國廢府。

    文州一一北周至元為文州,治所先在今甘肅文縣西,元移今文縣。明為縣,陰平道經此。

    方城——楚在春秋時所築長城,戰國時擴展,自今河南方城沿伏牛山脈,南至今鄧縣北。方城縣東北有方城山,楚方城在其東麓。又湖北竹山縣東南亦有方城山,春秋時庸國在山南築城,也叫方城。有人認為春秋時楚大夫屈完說的「楚國方城以為城」的方城,指大別等山而言,當時還沒有築城。

    巴——古有巴國,周以前在鄂西,後遷川東。公元前316年為秦所滅。

    巴東——東漢末置巴東郡,治魚復(今四川奉節東)。南朝梁以魚復為治所,建信州。隋以信州為巴東郡。唐改夔州,以秭歸、巴東另置歸州。以後又曾以歸州為巴東郡,夔州為雲安郡。

    巴郡——秦以巴國地置巴郡。東漢末劉璋改巴郡為巴西,治閬中(今屬四川)。另以江州(今重慶)為治所,置巴郡。南北朝後期為楚州,隋改渝州,又以渝州為巴郡。

    巴陵——即今湖南嶽陽。晉置巴陵縣,南朝分長沙置巴陵郡。隋唐巴陵郡即岳州。治所都在岳陽。

    鄧——古國,在今湖北襄樊市北,或曾展到今河南鄧縣。公元前678年為楚所滅。

    鄧州——隋置鄧州,治穰縣(今鄧縣)。

    雙島——遼寧金縣西南海中有二島南北對峙,名雙島。袁崇煥斬毛文龍處。

    雙嶼港(山)一一在浙江寧波東南海中。明王直與倭寇據此。

    雙城子——在綏芬河下游北岸,傅爾丹河西岸。186o年《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後入俄。名尼古拉斯克,後改烏蘇裡斯克。

    孔廟、孔林——曲阜孔廟在縣城內,原為孔子闕里故宅,歷代修築,現佔地32,7oo平方米,有房屋46o多間。孔林在北門外,為孔子及其後裔的基地。歷代修築,碑刻極多。孔林現有面積約3,ooo畝。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