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編輯手札

龍騰世紀 古今社會生活 古今地名對照表 五畫 文 / 編輯手札

    邗溝——吳王夫差所開江淮間運河,開鑿時間在公元前486年。南起今揚州市南,向北過高郵西,向東北進入射陽湖,然後向西北至淮安北入淮。漢末陳登開從高郵一直向北至淮安的河道,但不甚通暢。隋復加疏通。

    玉門關——漢置,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在疏勒河南岸,六朝時移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玉壁城——西魏築玉壁以御東魏,在今山西稷山西南,四面皆臨深谷。

    未央宮——漢長安未央宮,至唐末始全毀。前殿台基今存,在西安西北郊馬家寨村。

    邛州——南朝梁置。唐時治所從依政(今四川邛崍東南)遷臨邛(今邛崍)。民國改邛崍縣。

    甘州——今甘肅張掖。甘州之名始於西魏。

    甘肅——元有甘肅行中書省,轄今甘肅省河西及青海、寧夏各一部。明九邊有甘肅鎮,轄嘉峪關以西,總兵駐甘州衛(張掖)。行政區劃則全屬陝西省。清置甘肅省,轄區包括今寧夏及青海北部。1928年,青海、寧夏建省。

    甘露寺一在江蘇鎮江北固山上,三國吳始建。演義有劉備、孫權拔劍試石事,其實當時寺尚未建,那裡會有孫劉在此相會之事。

    石頭城——在今南京清涼山,參「南京」專條。

    石堡城——在今青海西寧市西南。唐曾置振武軍、神武軍、天威軍。唐與吐蕃爭此城,屢得屢失。

    石國——西域古國,在今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塔什干一帶。

    左馮翊——漢與京兆尹、右扶風稱三輔,左馮翊與右扶風既系官名,又系政區名。即將京師附近地區交給三個地方官治理,治所都在長安城內。東漢始分出。魏改左馮翊為馮翊郡,治臨晉(今大荔)。

    左國城——在今山西離石東北。十六國漢劉淵都此。

    右北平——戰國燕置右北平郡,西晉改北平郡。秦時治無終(今天津市薊縣),漢治平剛(今遼寧凌源西南)。

    右扶風——魏改扶風郡,治槐裡(今興平東南),余見「左馮翊」。

    布達拉宮——在西藏拉薩西北角布達拉山上。七世紀松贊干布始建。清初,**五世大加擴建。高十三層,178米,東西綿亙四百米以上。

    龍門——1黃河禹門口,在山西河津西北與陝西韓城東北間。2即伊闕,在洛陽市南,伊河東岸有龍門山,西岸有香山,對峙如門。從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起,四百餘年間,開鑿石窟,雕刻佛像。今存1,352窟,造像97,ooo余尊。

    龍城一一1匈奴單于祭天處,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鄂爾渾河西側和碩柴達木湖附近。2十六國前燕舊都,後燕、北燕都城,在今遼寧朝陽。

    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天德江北岸,東漢至南朝為交州及交趾郡治所。

    平盧——唐開元七年(719年)置鎮,治營州(今遼寧朝陽)。安史之亂期間,平盧反正。上元二年(761年),節度使侯希逸為史朝義部所迫,南遷淄青(青州),從此淄青有平盧之號。

    平州——漢末遼東即有平州之名。北魏以舊平州為營州,另設平州。唐時治所在盧龍(今屬河北)。

    平江府——宋徽宗征和三年(1113年)升蘇州為平江府。

    平陽——隋以前的平陽,在今山西臨汾西南;從隋起,在今臨汾。

    平城——在今山西大同東北,北魏時曾為都城。

    平原——漢平原郡,治平原,在今縣西南。隋唐曾以德州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東陵縣。漢唐平原郡轄區也不完全相同。

    平涼——十六國前秦置平涼郡,治所平涼在今縣西北。北魏遷治鶉陰(今華亭西),轄境亦有出入。隋唐曾以原州為平涼郡,治所在今寧夏固原,平涼僅為州內一縣。金置平涼府,治今縣。民國廢府。

    平虜渠——曹操攻烏桓時所開運河,上起呼沲(即滹沱河),下入弧水(上游即沙河,下游入海處在今天津)。

    平地松林——在今內蒙古克什騰旗一帶,南至河北圍場以北,為奚、契丹族活動的地方。

    打箭爐——清雍正時置打箭爐廳,治打箭爐,即今四川康定。

    打牲烏拉——原為明海西女真烏拉部烏拉城,在今吉林省吉林市北烏拉街。努爾哈赤滅烏拉,改稱打牲烏拉。

    東川——唐至德二年(757年)分劍南為東川、西川,各置節度使。東川治梓州(今四川三台),轄區在四川盆地中部。

    東平——漢有東平國,南朝為郡,治無鹽(今山東東平東)。隋唐曾以鄆州為東平郡,治須昌,在今東平西北。宋宣和時以鄆州為東平府,治須城,即今東平。明清為州。民國改縣。

    東吳——指三國孫吳,亦為蘇州別稱。

    東坡——在今湖北黃岡東。宋蘇軾謫居黃州,因地名取號,稱東坡居士。

    東昌——元以博州為東昌路,治聊城(今屬山東)。明清為府。民國廢府。

    東京——1東漢、北周、隋、唐都以洛陽為東京(隋唐亦稱東都)。2渤海有東京龍原府,在今吉林琿春八連城。8五代北宋以開封為東京。4遼五京道之一,治所在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市)。

    東郡——秦置,治濮陽(今河南濮陽西),轄境包括魯西及豫東北。隋曾以兗州為東郡,此兗州由滑州改名,並非今山東之兗州。

    東都——見「東京」條。

    東莞——漢有東莞縣,治今山東沂水。東漢末設東莞郡,治所在今沂水東北。東晉僑置於晉陵(今江蘇常州市)東南,南齊末廢。今廣東東莞縣置於唐代。

    東海郡——秦漢東海郡治郯(今山東郯城北),秦漢之際曾稱郯郡。東晉僑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北境,旋移京口(今鎮江)。隋唐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朐山(今連雲港西南海州鎮)。

    東陵——清太宗後昭西陵、順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豐定陵、同治惠陵、慈禧慈安定東陵,均在河北遵化馬蘭峪,稱東陵。另有西陵,在易縣西梁各莊,有雍正泰陵、嘉慶昌陵、道光慕陵、光緒崇陵。

    歸綏——呼和浩特市舊名(1954年以前)。

    歸安——舊縣名,見「烏程」。

    歸德——金改原宋應天府為歸德府,治所在宋城(今河南商丘南),移睢陽;明置商丘為治所。民國廢府。

    北平——古代以北平為郡名、縣名者甚多,今從略。明初改元大都路為北平府,屬北平行中書省。永樂建都,改為北京順天府,北平省所領直屬中央,遂稱直隸。國民黨政府建都南京,改北京為北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復以北平為北京。

    北邙——即邙山,在洛陽北,古為葬地。

    北地——秦漢北地郡,秦時治義渠(今甘肅寧縣西北),西漢移馬嶺(今慶陽西北),東漢移富平(今寧夏吳忠西南)。

    北京——1唐與五代後唐、後晉、後漢以太原府(今太原西南)為北京。2宋仁宗時以大名府(今大名東北)為北京。8金先一度以遼上京臨潢府為北京,後又改中京大定府為北京。4明初曾以開封為北京。永樂於今北京建北京,稱京師。

    北庭——唐都護府名,又為方鎮名。7o2年,分安西都護府置北庭都護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轄境遠達今鹹海(一說裡海)西突厥各部族。712年,設北庭節度使,轄伊、西、庭三州及北庭都護府境內軍、鎮等。後地入吐蕃。

    北徐、南徐一一南朝有北徐州、南徐州。北徐州,東晉治彭城(今徐州);齊治燕縣(今安徽風陽東北),轄區在淮南。南徐州,劉宋治京口,轄區初在江北,後移江南。

    北海——1蘇武牧羊處,今貝加爾湖。2漢北海郡治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隋唐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今濰坊等地,漢唐都在北海郡境。8今北京市北海,元太液池的一部分,引玉泉山水入城為湖泊,明清均為御苑,清順治八年,在湖中瓊華島上建藏式白塔。1925年闢為公園。

    北假——秦漢稱河套以北、陰山以南地為北假。

    盧龍——1古塞在河北喜峰口附近。從今薊縣東北,經遵化,沿灤河河谷出塞後,東向可直趨大凌河流域。2盧龍縣,舊名肥如,隋改盧龍。唐盧龍又為方鎮名,幽州(范陽)節度使兼盧龍節度使。

    史國——西域古國,在今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撒馬爾罕南。

    舊港(巨港)——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南岸,即巴林馮。

    舊柔佛——新加坡舊稱,亦作息辣、石叻。

    占城——即占婆。地在今越南中南部。二世紀中建國。中國史書初稱林邑,唐中葉後稱環王,九世紀後期稱占城。後為越南所並。

    且末——西域古國且末,在今新疆且末縣。

    田橫島——在山東即墨縣東北海中;一說即江蘇連雲港市東雲台山一帶,古為郁洲,不與大6相聯。

    由拳——古縣,秦置,在今浙江嘉興南。吳改嘉興。

    申——1姜姓古國,在晉、陝間。周時一部東遷至謝(今河南南陽),為楚所滅。與犬戎聯合攻殺幽王者,系留在原地的申戎。2上海市稱申,以春申江(簡稱申江,即黃浦江)得名。

    四川——1ooo年以前無此地區名。1oo1年,宋將西川路、峽路分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稱川峽四路,以後始有四川之名。

    四大鎮——明清以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今廣東佛山)、漢口鎮為四大鎮,因四處工商業繁榮得稱。

    出河店——阿骨打破遼處,在今黑龍江肇源西。

    代郡——戰國趙武靈王始置。秦漢代郡治代縣,在今蔚縣西南。北魏置代郡,治平城(今大同)。

    仙人關——南宋吳蚧破金兵處,在今甘肅徽縣南。

    白下——舊時南京的別稱,因沿江舊有白石陂,晉陶侃於此築白石壘,後入又築白下城,故名。

    白門——舊時南京的別稱,因六朝建康南門宣陽門又名白門,故稱。

    白馬——秦漢白馬縣在今河南滑縣舊滑縣城東,當時在黃河南岸,白馬渡口在今滑縣東北,與北岸黎陽津相對。

    白溝——1曹操遏淇水東入白溝以通糧運,此白溝在今河南浚縣西,經修治後水量增加,連同與它接連的清河,成為河北水運幹線,至隋為永濟渠取代。2宋遼界河,指巨馬河,從今白溝河店以北向東流,經霸縣、信安鎮北,東至今天津。明永樂末改道南流,再折向東,故道遂堙。

    白馬寺——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於洛陽城西(今洛陽東郊)仿天竺式建。

    白龍堆——新疆羅布泊以東至甘肅玉門關間的礫質荒漠,因流沙堆積,蜿曲如龍,故名。亦稱龍堆。

    白帝城——東漢初公孫述所建,在今四川奉節縣東白帝山上。公孫述自以為是白帝,故以此為山及城的名字。

    白山黑水——長白山與黑龍江,舊作東北地區的別稱。

    白沙瓦——在今巴基斯坦西北部,距開伯爾山口僅16公里,為交通要衝,法顯、玄奘都曾來此。

    瓜州——一敦煌一帶,古為允姓之戎所居,號瓜州。北置瓜州,治敦煌(今縣西),轄酒泉以西。唐分置瓜州、沙州。瓜州治晉昌(今安西東南);沙州位瓜州以西,治敦煌。

    瓜步——江蘇**東南有瓜步山。山下有鎮,稱瓜步鎮。

    令支—一指今河北灤縣、遷安一帶。齊桓公滅令支,即在此地。漢晉有令支縣,在今遷安西。

    令居——漢魏有令居縣,在今甘肅永登西北。漢護羌校尉駐此。

    外黃——秦置縣,在今河南民權西北。唐廢。

    處州——隋置處州,唐曾改括州,後復原名。治所先在括蒼(今浙江麗水縣東南),元移今麗水。元為路,明為府,民國廢府。

    句章——秦置縣,在今浙江余姚東南。東晉後期移今寧波南。唐初曾為鄞州治所,公元625年撤銷。

    句注山——亦作陘嶺、雁門山、西陘山,在今山西代縣北。

    玄武門——唐長安宮城北門,即太極宮北門。建大明宮後,其北門亦名玄武門。

    蘭亭——紹興西南蘭渚,有亭名蘭亭。今亭系1673年重建。

    蘭陵——戰國楚置蘭陵縣,在今山東蒼山縣西南蘭陵鎮。西晉置蘭陵郡,治丞縣(今棗莊嶧城鎮南,在古蘭陵縣西)。東晉僑置於江南,郡治(縣)在今江蘇常州西北,後稱南蘭陵。隋與金均改示縣為蘭陵縣,治蘭陵鎮。元初廢入嶧州。

    汀州——唐開元時置,治長汀(今屬福建)。明清為汀州府。民國廢府。

    漢中——戰國楚置郡,治南鄭(今陝西漢中東)。魏晉南北朝隋唐以漢中地區為梁州,治所均在南鄭。784年後為興元府,宋府治南鄭移至今漢中市。元為路。明清為府。民國廢府。解放後於南鄭原地設漢中市,另置南鄭縣。

    漢陽——1東漢永平十七年(74年)曾改天水郡為漢陽郡,魏恢復天水原名。北魏有兩個天水郡,都在今甘肅境內,北周廢。隋又曾以成州為漢陽郡。2五代後周置漢陽軍,即今武漢市漢陽。

    漢皋——漢口的別稱。皋意為水邊之地。

    寧州——晉在今雲南置寧州,治所在今曲靖,其地兼有黔桂各一小部。梁末廢。元也在雲南置寧州,所轄僅今華寧等數縣地。元又於今江西修水置寧州。18o1年,清改為義寧。又今甘肅寧縣,西魏置寧州,以此為治所。民國廢。

    寧江州——遼置,治混同(今吉林扶余東石城子)。金廢。

    寧遠——明寧遠即今遼寧興城。清乾隆時在固勒札(今伊寧)築寧遠城。1888年改縣,民國改名伊寧。

    寧波——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改明州為寧波。

    寧夏——元在西夏故地置寧夏行省,以西夏故都為中興府,改寧夏路。後將寧夏行省併入甘肅行省。明寧夏亦屬甘肅,又為九邊之一。清有寧夏道,轄寧夏府。民國廢府留道。1928年以甘肅寧夏道及西套蒙古之阿拉善、額濟納兩旗置寧夏省。解放後,於1954年廢寧夏省,縣市歸甘肅,兩旗歸內蒙。1958年改建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古塔——清寧古塔在今黑龍江寧安縣西海林河南岸舊街鎮,康熙初於今縣城處築新城。

    寧武關——在今山西寧武。

    永樂——宋永樂城在今陝西米脂西。

    永州——隋置,治零陵(今屬湖南),又遼亦有永州,在潢河與土哈河(今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合流處。

    永安——1今山西霍縣,舊名永安,隋改今名。2明中葉於今廣西蒙山置永安州。民國改蒙山縣。

    永昌——東漢於今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及哀牢山以西地置永昌郡,治不韋(今保山東北)。東晉時廢。

    永順——明清土司有二永順,一在湖南,治今永順縣;一在廣西宜山縣境。

    永嘉——溫州原即永嘉,今永嘉於1949年自溫州分出。

    永樂宮——即純陽宮,原在山西芮城永樂鎮,今照原樣遷至縣北龍泉村五龍廟附近。傳為呂洞賓故居。元明清迭經修建。有精美壁畫。

    永興軍——宋置,治京兆府(今西安),轄今陝甘各一部,豫西一小部,金為京兆府路。

    永安宮——在今四川奉節。劉備駐白帝城,建此宮。

    永寧寺碑——明建永寧寺於奴兒干都司城西南、黑龍江恆滾河口對岸山上,兩次立碑。原碑今在俄羅斯伯力博物館。

    弘農——漢弘農縣即舊函谷關地,在今河南靈寶北,為弘農郡治所,郡境包括黃河以南、宜陽以西一帶。

    尼布楚——在黑龍江北源石勒喀河與尼布楚河(即涅爾查河)合流處。本蒙古人牧地。十七世紀四十年代為俄國所佔,俄名涅爾金斯克。

    司州——三國魏、西晉、北朝以京師周圍地區為司州,東晉南遷不設,南朝在淮南地區設司州,劉宋初置治懸瓠(今河南汝南),再置治平陽(今信陽)。

    奴兒干——明置都司,治今俄羅斯境內黑龍江下游東岸特林地方。轄境包括黑龍江、精奇裡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與庫頁島。

    皮島——即椴島,在朝鮮西朝鮮灣內。明毛文龍駐兵處。

    台州——唐始有此名,以天台山得名,治臨海。明清有台州府,民國廢。

    台城——在今南京雞鳴山南乾河沿北。三國吳後苑城,東晉改建,東晉南朝台省宮殿所在地。

    台灣——明末稱荷蘭侵略者所築城堡熱蘭遮城為台灣城,在今台南市安平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光緒十一年(1885年)置台灣省。

    』遼左——指遼東。

    遼東——戰國燕置遼東郡,治襄平,即今遼陽。十六國後燕末為高句麗所有。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取遼東城,置遼州,後廢。明九邊亦有遼東,總兵官駐廣寧(今北鎮),冬季駐遼陽。明末地入後金(清)。

    遼西——戰國燕置遼西郡,秦漢治陽樂(今遼寧義縣西)。前燕移令支(今河北遷安南),北燕移肥如(今盧龍北)。北齊撤銷。

    遼州——1遼陽曾名遼州,見「遼東」條。2山西左權縣舊名遼縣,隋始設遼州,治樂平(今昔陽西南),唐移治今址。民國改遼縣。1942年改左權縣。8遼亦有遼州,治遼濱(今遼寧新民東北)。

    遼陽——契丹以前見「遼東」條。938年,契丹置遼陽府。遼、金東京在此。元設遼陽路、遼陽行省,亦以此為治所。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