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明揚三國

龍騰世紀 第四十二章 諸侯舉兵 上 文 / 海漂

    曹操詐董卓之令,逃出雒陽,連夜奔走,回陳留老家。

    早前董卓入京後,曹操便看出,其乃國之巨賊,為禍遠勝與十常侍與外戚,因此早早讓父親曹嵩與一幫本家兄弟辭官回老家,而他獨自一人留下觀看局勢,看看事是否可為,這樣才無後顧之憂。

    真應了他灼見,董卓果然弄的天怒人怨,這才與王允密謀,意圖刺殺,可惜失敗。

    正史上,本來路過中牟縣時,將得遇陳宮,後又因殺了呂伯奢一家,兩人才分道揚鑣,可惜今番陳宮早早就棄官投靠了朱魁,自然免了那場牢獄之災。

    但卻在中牟提早遇到了號稱「王佐」的荀彧。

    兩人在城中一酒樓吃飯,各覺對方氣質非凡,閒聊下,報了姓名,同坐一桌,共論國事。

    「孟德兄,自北朝東,便是渤海,聽說袁紹受了董卓好意,任了太守,另一邊開始招兵買馬,意圖討董。袁氏家族四世三公,名動四海,名門生故舊遍天下。這次舉兵,各地才俊必然雲集,我等何不去投奔他,共襄大義?」

    原來這次荀彧見天下有亂象,遂即離家,準備投靠袁紹,撥亂反正,匡扶大漢。

    荀彧欲投靠袁紹之心,曹操瞭解,袁紹與他乃是發小至交,但因何進之事,兩人交情便淡了,微作沉吟道:「操覺得本初並非明主……無那匡扶漢室之心。」

    「孟德此話何意?」荀彧詫異問道。

    「請問,袁紹為何舉兵?」曹操反問。

    「這還用問,討伐董卓,鋤賊扶漢。」陳宮回道。

    曹操笑道:「但你可知道,董卓之禍又是怎麼來的麼?」

    「知道?先帝中平末年,君臣昏昏,宦黨擅權。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把持朝政。何大將軍為了剿除宦黨,密召西方諸侯率兵入京勤王,卻未料董卓狼子野心,欺君弄權,這才造成了董卓的禍亂。」荀彧道。

    曹操一笑:「說得是啊。不過,你知道召諸侯入京的主意是誰出的嗎?正是袁紹!是他向大將軍建議,發詔引外將帶兵入京!接下來的事則是有目共睹了--宦黨之禍是沒有了,可是董卓之禍卻甚於宦黨十倍!」

    「呀!此等昏計竟是出自本初之手……唉,看來袁紹徒有虛名,缺乏遠見卓識。」荀彧很是驚訝,當日在家聽說何進召外將入京,便知不妥,以為是那何進屠夫出生,買弄才智,才出此昏招。

    曹操矜持地笑笑:「你可知道,當時誰極力反對召諸侯進京?誰最早看出董卓之禍必將大於宦官之禍嗎?」

    荀彧搖搖頭。

    曹操笑著指指自己:「曹孟德!那天,大將軍與袁紹相商召藩鎮入京勤王,我就在旁邊,極力勸阻,不可引虎除犬,其結果斷然是虎患大於犬害!可惜大將軍不聽,還辱罵我是宦官之後,這是他何氏一族自尋死路。」

    「出了將軍府後,我就曾揚言亂天下者,必何進也!」

    看著曹操憤慨呼籲,荀彧不由長歎:「若聽孟德之言,何至於此啊。」

    「袁紹不投也罷,那今後孟德有何去處?」

    對於前程,曹操顯然早有打算,正聲到「我欲先回陳留老家,招兵買馬,發檄文給各路諸侯,聯軍討伐董卓,匡扶漢室。」

    荀彧眼睛一亮,似被曹操忠義之言打動,便說道:「如此,文若願鼎力相助將軍。」

    荀彧的投靠,讓曹操誅殺董卓增加了不少,民意在漢,二人一路晝伏夜行,總算平安地趕到了陳留曹宅。

    曹嵩見兒子毫髮無損地歸來,不勝之喜,忙命家人準備酒饌,大擺筵席,為兒子與荀彧接風。席間,曹操的一夥本家兄弟都相聚一起,敘舊暢飲。

    儘管一路奔波,曹操此時卻毫無倦意,將京中近況稟明父親後,逕直道:「父親,眼下大亂之時,兒想舉義起兵,成就一番大業!」

    曹嵩沉吟良久:「兒啊,董賊勢大,只恐一時難以為敵啊。」

    曹操搖頭微笑:「父親,兒在京城之時,曾仔細觀察,董賊雖獨霸京師,手握朝綱,卻只知道**、燒殺、貪奪、縱慾,心中完全沒有百年大計,不過一國賊耳,雖握雄兵二十萬,關中沃野之地,但敗亡遲早而已!只要豎起義旗,廣邀天下諸侯,何愁大事不成?」

    曹嵩猶豫道:「真的會有諸侯人響應嗎?」

    「曹太公不必擔心,渤海袁紹已經招兵買馬,就為誅除董賊,孟德若首發義舉定可名動天下。」說話者,正是同來的荀彧。

    「對啊,伯父,我等這些堂兄弟,麾下早有二千壯士雲集我曹家莊,就等孟德歸來,今孟德有心,弟兄們定會支持他的。」一旁曹仁、夏侯惇等本家弟兄一同紛紛勸言著。

    方才介紹,荀氏八龍之名,當過官的曹嵩早有耳聞,見自家年輕一脈都有此意,終於下定決心,說道:「既然吾兒心有大志,這曹氏家產可盡數變賣,所得錢財,你可用它來招募兵勇,打造戰甲旗旛。」

    曹操大喜:「多謝父親。」

    就在這時,堂下有家人匆匆來報:「太公,外面有一軍士來報,說是江夏來的天使,來宣讀聖旨。」

    眾人聞訊,不由怪異,來聖旨了,曹操刺殺董卓失敗逃匿,定然被人發現,這難道是董卓捉拿他的聖旨,曹操何等人物,想靠一道聖旨,叫他回京自首,不會太小兒科了,董卓再蠢也不是到這個地步吧。

    「叫他進來!」曹操揮手說道。

    不一會,堂內眾人沉默不語,一下安靜起來,一名軍服打扮的兵卒小跑進來,看著周圍席宴之人都目光不善看著自家,有些害怕,想起自家的職責,又壯起膽子,將手中明黃聖旨直接交到曹操手中,並不做宣讀。

    曹操一愣,第一次見這樣傳旨模樣的,不做多想,直接攤開一看,一目十行,幾息將之看完,很快重重合上,臉色有些沉默,轉瞬就抬起頭來,對那小兵說道:「但請回復你們陛下與金陵侯,到時曹某如約舉兵。」

    小兵拱腰行禮,一步步後退出去。

    曹嵩擔心地問:「阿瞞哪,這陛下是何旨意?」

    曹操面沉如水,並不說話,將手中聖旨交給荀彧,後者迅速看完,歎了口,又轉交給曹嵩。

    曹嵩接過手來,迅速的攤開一覽,想知道何事讓兒子與荀彧一同沉默,這一看只見黃稠上寫著:「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國家受難,董賊殘害忠良,殺害太后,立陳留王為偽帝,如王莽在世,欲篡奪大漢四百年江山,今得蒙金陵侯捨命相助,在江夏復辟,昭告天下諸侯,特封渤海袁紹為車騎將軍,總領關中諸侯,共討董賊。」

    曹嵩輕輕將聖旨合上,放在案上,歎道:「原來少帝還活著,被金陵侯從雒陽救到江夏,不是說他與何太后一同被董卓害死了嗎?這江夏這位是真少帝,還是假的?」

    曹操略作冷笑,指了指聖旨道:「在雒陽時,就有聽聞少帝未死,被人救走的消息,我幾經調查,卻什麼都查不到,以為不過市井傳聞罷了,看來是董卓封鎖的消息,那朱魁也是奉何進之令入京,卻一直都沒出現,暗藏周圍,看來少帝是被他給救到江夏了,皇帝復辟,想那朱魁不敢作假,冒天下大不韙。」

    「這大漢可是越來越亂了,本來一個董卓,現在又有少帝復辟,欲邀天下諸侯除董,還奉袁紹為車騎將軍,這是朱魁的注意,還是少帝本事的意思,文若先生,你以為呢?」

    對於聖旨的內容,荀彧也是極為震驚的,想了想答道:「我也認為江夏的卻是少帝,看那聖旨上的印璽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是傳國玉璽,董卓也沒得到,據說隨同何太后一同消失了,看來是被少帝攜帶出宮了。」

    「但那朱魁的心思,真是難測啊,話說他救出少帝,當居首功,討伐董卓,也該自己當那盟主,卻封那袁紹為車騎將軍,位在他前,這下袁氏不在是四世三公,而是四公了,不是說他們有仇嗎,竟真能為大義,而放下私仇,畢竟也對,袁紹名望在關東諸侯中越在他朱魁之上,由他出面,號召力最強。」

    「只是不知朱魁是否是真心為國,但看朝野裡對他的傳聞,愛兵愛民,乃忠義之士,與董卓大大不同,可惜未曾一見,不敢妄下斷言。」荀彧搖搖頭,表示看不透。

    曹操站起身來,環顧道:「朱魁,我與他見過一面,卻是難以讓人看透,但光從他從冒死從雒陽,營救少帝出宮,此一舉便得天下人心,既如此,為今之計,董卓乃國家的敵人,乃首患,各諸侯間不該有嫌隙,理應攜手除賊。」

    「因此我決定,順應此召,來年春時,兵法雒陽。」

    曹操的決定是很正常的,此刻董卓擁兵有二十萬,而朱魁就三四萬人馬,實力相差太多,現下來說朱魁太弱了,還引不起各路諸侯的警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