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臥龍逆天

第三卷 赤壁鏖戰 第二百零七章 隱秘敵情 文 / 本尊是個小蝦

    第二百七章隱秘敵情

    諸葛亮微微抬頭,凝視了一眼張松,只見其頭戴高冠,細眉尖臉,面容古怪,身材短小,卻又穿著一身寬袍長衫,整個人顯得極不協調,可看張松那神情,卻又怡然自得,可謂是盡顯名士風範,從張松身上,諸葛亮已經看到了魏晉時代的風流名士氣象。

    對於張松這個名字,諸葛亮也算是如雷貫耳了,對方舉止行為雖然顯得滑稽,諸葛亮卻並沒有半點怠慢和輕視之意,當下長身作揖回禮道:「原來是益州劉季玉帳下的別駕張大人,亮久仰多時矣,請入座一敘。」

    張松也不客套,昂首入座,舉目打量了諸葛亮一眼,對於諸葛亮俊逸相貌頗為驚歎,但他也半點不覺得自行慚愧,的確是個灑脫之人。

    待親兵上過茶水,諸葛亮抿了口茶,道:「子喬先生嘗嘗我這茶這麼樣?」

    張松端起茶杯,聞了一下,又輕抿了口,點頭道:「不錯,不錯,早聞楚侯善於泡茶養生,有道家濟世風範,今日一見,果真不虛也。」

    「子喬先生喜歡就好。」諸葛亮淡淡一笑,不以為意的說道。

    交談之中,諸葛亮卻並不詢問張松軍情,只談荊益風俗人情,這樣一來,張松反而有些坐不住,反而主動開口道:「楚侯,松從涼州來此,實為要事,更有軍情稟報,不知楚侯可願一聽?」

    「子喬先生但說無妨,亮洗耳恭聽。」諸葛亮正身作揖道。

    張松整理了一下思緒,道:「松年前從益州從發,趕至渭水南岸,謁見過曹丞相,然曹丞相視吾若草芥,吾無奈之下,原本打算轉道武關,經南陽下荊州返回蜀中,不料在斜谷道中迷途,輾轉半月,走出群山之時,已經抵達潼關附近,不得以松只得沿洛水而下,經東都洛陽,途徑許都,轉汝南,本想去襄陽拜訪侯爺,但卻意外得知楚侯您的大軍在樊城,特來稟告路上知道的一些軍情。」

    原來張松在路經汝南之時,得知曹操帳下大將張遼所部兩萬五千人馬,已經秘密前往南陽而來,至於行軍路線,吾卻沒有打聽到,而且汝南所部的兩萬人馬,也在大將李通的率領下,悄悄開拔開出了汝南,據說已經進入桐柏山山脈之中。

    諸葛亮聽完張松的解說,不由有些遲疑的看了眼張松,道:「敢問子喬先生,為何知道如此多詳情,還請子喬先生休要誤會亮多疑。」

    「呵呵,楚侯疑慮自是對的,若不是機緣巧合,這等軍情絕密,松自是無法得到的。」張松微微一笑,接著道:「松能夠一路暢通無阻至此,皆因為有此通行令牌,這是丞相府掌書記官楊修賜與在下的,吾二人雖然相交時日不長,但楊修卻是個讓人敬服仁厚之士,當他得知吾有意遊歷中原時,隨即把自己貼身的腰牌贈送給了在下,這也是松能夠一路南下,吃住在驛館,代步有車馬的原因,而松能夠獲知各中情報,也是在汝南驛館之中歇腳時,聽到同在驛館歇腳的運送輜重的軍士談論,方才知曉的。」

    畢竟張松初來乍到,卻對曹軍動向如數家珍,這也不由得諸葛亮懷疑,畢竟這事透著蹊蹺,相反若是諸葛亮不聞不問,張松自己都會懷疑,諸葛亮是不是太過於沒有心機了。

    「若有衝撞之處,還望子喬先生莫怪。」諸葛亮聽他這麼一解釋,不由釋懷道。

    「楚侯客氣了,此乃人之常情,松焉能不明。」張松作揖一笑,接著道:「如今南陽和汝南曹軍暗動,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吾在出關中之時,就聽聞曹操大軍,已經戰勝了馬騰和韓遂,如今荊州局勢突變,只怕曹操大軍,已經班師返回,若楚侯想攻取南陽,還需謹慎行事,切莫中了曹操之計。」

    「哦,竟有這事,看來是的從長計議了。」諸葛亮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隨即道:「子喬先生一路車馬勞頓,不妨先去洗刷休息一下,待會午宴再敘如何?」

    「楚侯所言有理,某這就告退。」張松明白諸葛亮這個時候,自是需要派人去證實自己的言詞,以及做出相應的安排,所以他對於諸葛亮的這番安排,自是毫無意見。

    「士載,立即安排府中奴婢,好生照顧好子喬先生去別院休息,若有怠慢,定責不饒。」諸葛亮起身送張松之時,一臉嚴肅對鄧艾吩咐道。

    「諾!」鄧艾剛才一直在內堂內,諸葛亮和張松的對話,他自是一句沒落下,對於諸葛亮如此重視張松,他自是明白個中緣故。

    張松剛剛離去,剛才一直在隔壁的徐庶和龐統就聯袂而來,諸葛亮看了二人一眼,道:「剛才張松說的話,想必你們都聽到了,對此,汝二人有什麼看法?」

    徐庶和龐統對視了一眼,開口道:「若張松所言不假的話,南陽必然是個陷阱,我軍若貿然開進,只怕會陷入其中,難以自拔,但若是假話……」

    徐庶話未說完,諸葛亮卻打斷了他的話,道:「若是假話,我們很快就能拆穿,所以並不足懼。」

    諸葛亮說罷,起身朝門外的親衛兵喊道:「傳令斥候營的軍官前來見我。」

    「主公所言甚是,只是為何斥候營昨日送回的情報,卻說如今南陽只有穰城和宛城各屯有六千兵馬呢?」龐統這會也是一臉疑惑的說道,對於軍中斥候營的能力,他還是很清楚的,可這次斥候營卻出現了偏差,這不由讓龐統頗為費解。

    諸葛亮思慮之下,道:「斥候營打探的情報並沒有錯,錯就錯在斥候營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城池之中,而忽略了山野密林,南陽地跨千里,縱橫南北,一支有心藏匿的兵馬,若不稍加細微觀察,又豈能輕易發現?」

    「嗯,主公推測有理,統以為,如今既然局勢未明,大軍實不宜輕進,而且還需要提醒章陵太守諸葛瑾大人和鎮守將軍魏延,以防遭遇曹軍突襲,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害。」龐統點了點頭,進言道。

    諸葛亮想想,道:「就依士元兄之策,大軍繼續在樊城休整待命,等確認軍情之後,再做計較。」

    由於張松送來的情報,使得諸葛亮及時的做了軍事部署,從而挽回了損失,因為多日之後,黃同率領的斥候營和黃光的暗衛營,經過嚴密打探,終於憑藉著穰城頻繁的商隊進出中,發現了一絲端倪。

    並且找到了張遼所部人馬駐紮之地,讓諸葛亮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張遼、李典、王朗所部的兩萬五千人馬,竟然隱伏在新野城外的博望坡的密林山谷之中。

    博望坡地形險要,又是諸葛亮大軍進攻穰城的必經之路,若要不是張松提醒,自己率大軍通過博望坡,很可能會遭遇張遼的伏擊,若是在博望坡遭遇伏擊,縱使大軍能夠脫困,也必然是損失慘重。

    得知箇中情況,諸葛亮也不由感到一陣後怕,在這個冷兵器時代,若不能知彼知己,在這個訊息萬變的戰場上,確實任何情況都有可能出現。

    (汗……今天終於有4千收藏了,感謝大家的支持啊,謝謝……)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