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臥龍逆天

第三卷 赤壁鏖戰 第二百零八章 良將霍峻 文 / 本尊是個小蝦

    第二百零八章良將霍峻

    正在諸葛亮驚異南陽局勢的變化之時,徐庶和龐統聯袂而來,剛一進帳徐庶便開口道:「主公,章陵郡的魏延將軍送來消息,說已經查明汝南太守李通兵馬,實際隱藏在南陽境內的復陽縣境,也就是距離章陵郡治所舂陵城上方一百五十里的位置。」徐庶邊說邊走到了地形圖前,指著復陽的位置說道。

    「李通大軍屯與復陽,儼然與伏軍與博望坡的張遼,形成了呼應之勢,若我軍不幸中伏,李通大軍則可立即切斷我軍後路,把我軍困於新野一線,若我軍沒有中伏,李通則可奇襲舂陵,騷擾我軍後方,這條戰略意圖若實現,我軍縱使有防備,也必然會陷入被動之中。」諸葛亮蹙眉道,這條計策卻也夠厲害的。

    「主公,眼下既然曹軍援兵已經抵達南陽,加上原來南陽的萬餘守軍,曹軍兵力幾乎與我們不相上下,加上他們佔據地利,這對於我軍來說,無疑是不利的,以統愚見,咱們可以調轉槍頭,立即發兵攻打復陽城,把李通所部圍困在復陽,然後命武陽關一線的文長將軍出兵,趁汝南空虛之餘,把汝南的錢糧人口盡數掠至章陵,然後放火把汝南毀之一炬,如此我軍雖不得汝南之地,但卻得汝南之實矣。」龐統眼球一轉,口中說著擄掠之事,嘴角卻不由露出一絲冷笑。

    「主公,士元所言甚是,戰爭之道,不外是爭地爭人,汝南無險可守,我軍縱使奪取,也需要屯重兵把守,可若是把汝南人口盡數掠走,使其成為廢墟,曹操得知也無益。」徐庶思慮之下,也是深表贊同道。

    諸葛亮沉思片刻,有最終點頭表示了贊同,當下遂道:「士載,召集眾將議事。」

    待眾將到齊後,諸葛亮讓徐庶把當前形勢敘述了一遍,然後開口道:「諸將若有好的主意,不妨提出商議一下,若無異議,立即聽我號令行事。」

    「末將等謹遵主公將令!」眾將齊聲應道。

    「文向,子龍、叔至所部兵馬,今晚出城,秘密取道舂陵,日夜兼程,爭取後日傍晚前,趕到復陽城下,我大軍隨後趕到。」諸葛亮目光掃過徐盛,趙雲、陳到三人臉龐吩咐道。

    「末將領命!」三人齊聲出列,接過將令而去。

    「其餘眾將隨中軍行動,明早出發。」諸葛亮環視眾將一眼,正準備吩咐留守之人時,負責帳前守衛的鄧艾走了進來,道:「主公,督糧校尉傅大人求見。」

    「請傅校尉入帳。」作為督運糧草的糧官,傅士仁自是有面見的權利,所以對於傅士仁的求見,諸葛亮並沒有感到奇怪。

    不一會,一身戎裝的傅士仁便走了進來,作揖行禮道:「下官拜見主公。」

    傅士仁身材魁梧,滿臉虯髯,倒也有幾分英武之氣,諸葛亮點了點頭,道:「傅校尉請入座。」

    「謝主公賜坐。」但傅士仁卻並未入座,而是接著道:「主公,下官此次求見,乃是為主公舉薦一員大將,懇請主公能能夠接見。」

    「哦,既是傅校尉推薦,可宣其入內。」諸葛亮到是有了幾分興趣,若傅士仁真能推薦大將入仕,也算是大功一件了。

    「仲邈兄,我家主公有請。」傅士仁告退一聲,走到帳外,把在帳外等候的壯漢給請了進來。

    「罪將霍峻,見過楚侯。」身高七尺有餘的霍峻,五官輪廓鮮明,身形挺拔,年約三十出頭,雙目迥然有神,堅毅的臉龐上盡顯彪悍之氣。

    「汝是昔日劉荊州帳下的偏將軍霍峻,霍仲邈?」諸葛亮在荊州多年,對於此人自是不陌生,而且荊州地面上,素來有傳言說荊襄大地能征善戰之將,首推文聘,次推霍峻,文聘的能力,諸葛亮早已見識過,這霍峻竟然能與文聘其名,想必也差不到哪裡去。

    「正是罪將。」霍峻有些緊張的低頭作揖道,這次來投奔諸葛亮,他心中還是有些惶恐的。

    「主公,仲邈兄早在赤壁之戰前,因不滿劉琮降曹之舉,辭官歸隱枝江故里,原本早就想來投奔主公,但去年因其兄病故,而他又大病一場,直到年前身體恢復,這才起身帶著宗族三百部曲士卒,前來投奔主公麾下。」傅士仁與霍峻之兄霍篤交厚,霍峻生病不假,其兄病故也不假,但他遲遲未肯出山的原因,卻是擔心諸葛亮不肯接納。

    直到年前霍峻獲知傅士仁受到諸葛亮啟用,成為諸葛亮帳下的督糧校尉,霍峻才寫信與傅士仁,並請求傅士仁代為舉薦,這才有了霍峻投奔的起因。

    諸葛亮點了點頭,道:「仲邈誠心來歸,自是一家之人,罪將二字就免了。」說到這裡,諸葛亮話題一轉,問道:「仲邈,若讓你鎮守樊城,汝將如何禦敵鎮守?」

    霍峻思慮了片刻,道:「樊城背靠襄陽,襄陽在,樊城不失,襄陽失,則樊城難以自保,所以末將以為,樊城不過是個釣餌,有三千兵馬守衛足矣,然襄陽則不同,只要襄陽大軍屯紮,敵軍則不敢望其背也。」

    霍峻這話,無疑是符合兵法中的地利要素的,樊城位於漢水北岸,背靠漢水南岸的襄陽,自古以來,圍繞襄陽的戰事,樊城從來就沒有能夠堅守不破,這也從而有了一句俗語:叫鐵打的襄陽,紙糊的樊城。

    樊城堅守的意義不大,不過是為了維持襄陽一時安危罷了,同樣只要襄陽不失,樊城縱使破了,敵軍攻不下襄陽,樊城也無立足之地,由此觀之,霍峻卻也是個將才。

    欣賞之餘,諸葛亮點頭道:「傅校尉舉薦有功,賞五十金,賜江陵宅院一座。」

    「謝主公賞賜。」傅士仁欣喜之餘,忙作揖拜道,身為督糧校尉,雖然是個肥差,但他卻不敢有絲毫貪墨行為,倒不是他真膽小,而是他志向不在此,因為他還想獲得更高的地位和重用。

    這樣一來,傅士仁一家的日子也過的緊巴巴的,家中十餘口人,光靠他手中的俸祿,也就能勉強維持,如今能給個得到五十金和一座宅院,一家人起碼一年之內無憂矣。

    「仲邈,今日起汝為裨將軍,領樊城令,率三千軍士鎮守樊城,蘇飛昇為平漢將軍,在襄陽外的漢水碼頭設立軍港,建立五千水軍,協助拱衛襄陽和樊城軍務。」諸葛亮接著又對二人進行了升賞。

    「多謝主公提攜,末將定當效犬馬之勞。」霍峻和蘇飛欣喜的作揖拜道。

    安排了霍峻和蘇飛鎮守樊城,諸葛亮當天夜裡與張松秉燭夜談了一個晚上,直到黎明時分,兩人才開懷作罷。

    由於諸葛亮已經制訂了,傍晚率領大軍秘密出發,前往舂陵的計劃,所以在於張松達成了共識後,諸葛亮並沒有繼續留張松住下,一同吃過早飯後,諸葛亮安排了一隊士兵,駕馭馬車,護送張松一路出荊州轄地。

    諸葛亮領著龐統,徐庶二人,親自送張松抵達漢水碼頭,這才一一惜別,面對諸葛亮這份厚意,感動之餘的張松,作揖深深一拜道:「明公仁厚,松無以報答,特獻此圖與明公,以表心意,還望明公笑納,此圖乃是松遊歷川蜀,所畫的西蜀地形圖,相信明公它日定有用處。」

    「子喬先生大恩,亮銘感於心,容後必報,只是子喬先生今日之舉,切莫對他人言之,以免招來殺身之禍,縱使兄弟手足,亦不能說破,還望子喬先生切記,切記。」諸葛亮再三囑托著張松,以免他重蹈歷史的覆轍。

    「明公囑托,松記住了。」張松神情鄭重的點了點頭,接著道:「松在益州,有三兩好友,法正、孟達、李嚴也,此三人皆滿懷韜略之士,此次松返回益州,若時機成熟,必舉薦其中三人為使,與明公盟約,還望明公到時無疑也。」

    「如今荊州戰事,一時難以結束,北方平穩,則益州無憂,劉益州沒有旦夕之危,斷然不會與我軍盟約,子喬先生切莫操之過急也。」一旁的徐庶淡淡一笑,提醒了他一句。

    龐統也點頭道:「元直兄所言有理,統以為子喬先生此次回去,首要之事是說服劉益州加強軍備,然後把心腹之人舉薦上去,其次是吧諂媚之人推上執政位置,使其亂政攪民,從而讓益州百姓懷恨劉益州,如此它日主公大軍進取益州,以仁德寬厚撫民,方可事半功倍。」

    龐統之言,無疑是釜底抽薪之計,可謂是真正的良策,一旦實現的話,劉璋這個益州牧,焉能做的安穩。

    張松思慮之下,不由深深點頭一拜,道:「鳳雛先生之謀,才是真正的兵不血刃之策,松定當銘記於心。」

    「明公,二位先生,時辰不早了,松告辭,諸位保住!」張松抬頭看了眼天空,眼看日上中天,遂起身登船作揖道。

    「保重,後會有期!」諸葛亮、徐庶、龐統三人紛紛作揖拜別。

    當天深夜,諸葛亮率領的荊州大軍,悄然出城而去。

    翌日的樊城上空,諸葛亮軍中的帥旗卻依舊迎風飄揚,城頭守軍戒備深嚴,樊城四門緊閉,只留下小拱門開著,城中人馬一律只許進不許出。

    這麼做的原因,一是為了麻痺曹軍的眼線,二是為了防備有混在城中的曹軍探子,把諸葛亮大軍已經秘密離開樊城的消息走漏出去。(唉……這兩天一點狀態沒有,一個字碼不出,還好有幾章存稿,悲催了,今天只有一章,爭取明天能夠恢復過來,汗……亞歷山大啊……啊啊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