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決戰1984

《》正文 第二章 :德黑蘭—饕餮們的盛宴(四) 文 / 紅綠配

    事實上如果不是希特勒急匆匆的揮師東進,第三帝國完全可以效仿威廉二世經營巴爾幹和小亞細亞,隨後進入近東掃蕩大英帝國在北非和阿拉伯世界的勢力範圍。在這一條路線上,德國人將不會再遇到非洲軍團補給不足的困擾,畢竟除了相對完備的交通系統之外,早已成為柏林指揮棒下傀儡的維希法國還控制著黎巴嫩和敘利亞。無論德**隊是從陸路假道土耳其、還是直接在敘利亞沿海登陸都可以在近東獲得相對穩定的前進基地。

    但是「巴巴羅莎」計劃的開始令第三帝國無暇他顧,儘管容克軍官團的後裔們依舊擁有著非凡的戰略眼光,儘管可以留在希臘的兵力並不多,但是德國人卻扼守著愛琴海沿岸最為重要的薩洛尼卡、比雷埃夫斯、利姆諾斯和克里特島,但是他們卻從未有過足夠的艦艇在漫長的希臘海岸線和島嶼間進行巡邏。在希臘半島的西部和北部,柏林更不得不依靠意大利人和保加利亞人。

    在這樣的此削彼長之下,丘吉爾想要「規復」大英帝國在巴爾幹的「傳統勢力範圍」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身為大國領袖的斯大林卻不能不看得更遠。如果英、美盟軍在巴爾幹戰場如同丘吉爾所預測的那般展開的話,那麼在愛琴海沿岸登陸的英國人先將得到活躍在希臘中部和北部山區的游擊隊的配合,儘管這支主要由希臘**所領導的全國人民解放軍與倫敦方面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而關係惡劣,但是在解放自己祖國的戰鬥中,他們還是會在英國人站在一起。

    而由通敵賣國的相約翰.拉利斯所組建的保安營在關鍵時刻也未必會為德國人賣命,畢竟他們雖然自認為是希臘的一支國家軍隊,但事實上他們的主要工作不過是配合德國人在希臘的鄉村裡充當嚮導和翻譯而已。而事實上自從意大利在1943年9月宣佈投降以來,德國已經無力維持對於整個希臘的佔領了。因此很可能在英、美盟軍攻佔愛琴海上幾個主要島嶼之後,德國人便會選擇放棄希臘半島,將部隊撤往保加利亞或南斯拉夫。

    而土耳其人如果參戰的話,考慮到對立的民族情緒,英國人可能更希望安卡拉政府用兵於保加利亞方向,儘管都是世仇,但是至少希臘人還算是同盟國的成員之一。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削弱的保加利亞早已不復當年巴爾幹解放者的豪情了,索菲亞名義上擁有21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以及2個邊防旅的龐大兵力,但是這些部隊的大多裝備過時,訓練不足,步兵甚至還在大量使用19世紀末意大利人設計的步槍。因此一旦遭到盟軍的打擊,保加利亞人不得不在第一時間放棄在馬其頓和色雷斯所獲得的新領土,退守國內。

    雖然與土耳其人在巴爾幹半島歷史上的那些恩怨可能會令保加利亞人在保衛自己的國土時血戰到底,但是這種仇恨和畏懼如果善加利用的話也可能令英、美盟軍兵不血刃便降服這個軸心國的小兄弟,畢竟保加利亞人幾個世紀以來被奧斯曼土耳其所壓制歷史,足以令這個國家在屈辱的戰敗與倒戈之間做出選擇。而一旦保加利亞易旗幟,英、美盟軍便將直接威脅到第三帝國賴以繼續戰爭的石油命脈—羅馬尼亞。

    事實上在東線投入幾乎傾國之兵的羅馬尼亞早已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便開始對希特勒所吹噓的勝利感到迷茫了。獨裁者安東尼斯庫元帥甚至在面前第三帝國元之時當面提出同西方媾和,全力對付蘇聯。而向來態度搖擺不定的羅馬尼亞國王—米哈伊和他的支持者們則走的更遠,他們接二連三的向莫斯科和倫敦派出秘使,要求盟國給予軍事援助以打垮駐守在羅馬尼亞的德**隊。顯然比起戰前有著領土糾紛的蘇聯而言,羅馬尼亞更期待英、美盟軍的解放。

    當然即便在希臘半島登陸的英、美軍隊順利控制了布加勒斯特,他們也仍將承認戰前莫斯科對比薩拉比亞和布科維納北部的實際控制,不過至少按照丘吉爾的計劃,他將蘇聯的坦克擋在了多瑙河流域。而南斯拉夫的鐵托雖然在意識形態上與西方相左,但是這並不影響這位奉行大南斯拉夫理念的克羅地亞人與英、美結成戰略同盟。而丘吉爾也不會吝嗇在戰後從意大利的版圖之上給予南斯拉夫一些實惠。

    雖然預計即便得到了南斯拉夫境內數量龐大的游擊隊的支持,但在南斯拉夫的山區與德國人的作戰依舊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可丘吉爾仍然願意相信英、美盟軍將比蘇聯人更早一步從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的戰場推進到匈牙利和奧地利的南部邊境。如果同時在法國北部展開的「霸王」行動可以順利解放法國、比利時和荷蘭的話,德國人在歐洲的勢力範圍將被空前的壓縮到只有本土、波蘭以及部分北歐國家這樣狹小的區域之內。

    丘吉爾相信德國人在東線的所作所為將會逼迫他們與蘇聯紅軍死戰到底。而英、美盟軍則將順利的越過法、德之間的傳統邊界—阿爾卑斯山脈,控制魯爾關掉德國人隆隆作響的戰爭機器。如果一切順利,那麼蘇聯在戰後頂多可以扶植一個由**人所領導的波蘭,當然丘吉爾還會慷慨的將包括東普魯士在內的一些德國領土交給蘇聯人和波蘭人去糾纏。

    不過雖然1942年8月12日丘吉爾向斯大林畫了個鱷魚圖,表示要向鱷魚的下腹部即巴爾幹進攻時,斯大林表示讚賞,甚至還宣稱無意「將蘇維埃聯盟的政府形式向外界擴展。」但作為英國的盟友—華盛頓方面卻對此始終報以抵制的態度。參戰之前美**隊的高級將領們—馬歇爾、艾森豪威爾、史汀生和魏德邁等就堅持在西歐登陸。史汀生把它稱作「美**隊腦力勞動的產物」。

    因此在1941年12月至次年1月英美華盛頓會議上,美國雖然遷就英國,同意考慮巴爾幹登陸的可能,但並不認為英國的論據是合理的,而在1942年4月英美倫敦會議上更是堅決否決了巴爾幹登陸的方案。英國人的理由是巴爾幹海岸線很長,島嶼眾多,德軍難於在整個海岸構築堅固的防禦工事,易於突破,只要投入較少的兵力便取得非凡的戰果。

    但是美**方在把西歐與巴爾幹登陸的優劣作了比較之後,卻得出了與英國截然相反的結論。每人人認為,巴爾幹登陸從軍事觀戰看是不可取的。先它離德國心臟地區較遠;其次山巒密佈,地形複雜,易守難攻,同時鐵路公路交通落後;而最重要的這個戰區距離英、美空軍、海軍的主要基地太遙遠,難於進行補給並掌握空中和海上的絕對優勢。

    為此美國人還舉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巴爾幹登陸的例子作為反證,從而得出結論:「迫使德國決一雌雄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實施橫渡英吉利海峽的作戰計劃。」但是方案的提出者丘吉爾卻比以前更加頑強地堅持實施它。從他堅持和美國人反對的程度看,這個方案實際上已經從醞釀形成階段進入力爭實施階段。無論是1943年1月舉行的卡薩布蘭卡會議,還是5月華盛頓會議和阿爾及爾會議,甚至是11月份開羅會議。每次會議或會晤,丘吉爾都竭力鼓吹和推銷著自己的巴爾幹方案。

    丘吉爾表現出了空前的決心,甚至不惜表示即使美國不同意,英國也「有足夠的兵力單獨行動」。(他「要向歷史證明通過巴爾幹進攻大陸是英明的戰略」。基於這一思想。丘吉爾「試圖在愛琴海諸島和巴爾幹半島充分利用意大利的垮台」及其「在保、羅、匈產生廣泛反響的希望」,即使是遭到羅斯福的冷遇。

    事實上羅斯福很清楚英國的意圖是通過巴爾幹登陸與蘇聯爭奪東歐,在蘇聯紅軍到達以前佔領巴爾幹和東歐。事實上這一政治意圖在方案出籠以前已有明確的表露。但是美國從政治角度出卻得出了與英國相反的結論,羅斯福很清楚以蘇聯人的軍事實力、英、美、蘇之間現實的合作關係和戰爭局勢,英美雖有阻擋蘇軍西進東歐的願望,實際上卻實現不了。因此羅斯福在1943年5月華盛頓會議上說,當蘇軍佔領它戰前奪取的西部領土即進入東歐後,「我們誰也不能強迫他們從那裡走開」,因此,「我們必須同意這一點」。

    同時羅斯福還擔心如果美、英軍隊在巴爾幹的山地陷入泥潭,為每一個島嶼和山頭周旋拚命,那將會給蘇聯軍隊提供佔領整個德國本土和繼續西進的機會。更會在國際輿論中陷入不利的地位。羅斯福不希望給世界留下這樣的印象:蘇聯人單獨粉碎了第三帝國。

    不過羅斯福畢竟是一個老於世故的政客,畢竟在西歐登陸的準備確實需要時間和英國人的協助;同時美國人不願放棄在北非和南歐的任何有利機會。因此羅斯福雖已讓這一方案擱了淺,但為了最後裁定它,將它提上德黑蘭會議,並高明將球踢給了斯大林。這樣,不管方案是否通過,他都做到了既不得罪丘吉爾,又維持了與斯大林的友誼。所以在德黑蘭會議上,當丘吉爾堅持向巴爾幹進軍的方案時,羅斯福有些得意的期待著由斯大林來否決它。

    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斯大林並沒有給予任何正面的答覆,這並不是因為蘇聯沒有意識到丘吉爾的小算盤。而是因為斯大林對於對意大利投降後英、美盟軍的戰場表現給於足夠的關注,最終認定這兩國的軍隊都不擅長於山地作戰,戰場指揮官更缺乏魄力。而庫爾斯克戰役的勝利更令蘇聯紅軍對未來戰事的展充滿了信心。因此斯大林在1943年11月6日紀念二月革命的講話中提出了「解放歐洲各國」的任務。在他看來丘吉爾從巴爾幹地區向東歐進軍不過是一相情願而已。

    不過雖然在會議上沒有給丘吉爾以難堪,但是不代表斯大林不想教訓一下這個高傲的英國胖子。第二天的晚宴輪到斯大林作東道主。在席間談話中,丘吉爾挑戰似地宣佈,英國不因任何局外人的強迫而放棄它的任何合法屬地,不管是香港、新加坡或任何別的殖民地。這句話自然主要是針對羅斯福說的,英國方面完全知道羅斯福希望在前殖民地領土上實行國際托管並建立聯合國家的基地。

    不料斯大林卻故作討好地回答說,就他個人而言,他支持大英帝國的擴展。他還提到直布羅陀這個據點可以適當地加以擴展。丘吉爾立刻問斯大林,他自己是否有領土野心。但是斯大林卻巧妙的回答說:「現在還不是談這些事情的時候。」就這樣把這個問題轉移開了。

    隨後斯大林又說道在打垮德國以後有必要把德國的軍事組織完全連根拔掉。他說必須處決五萬名德**官和技術人員,只有這樣,方可使德國的戰爭組織在未來幾代裡處於癱瘓狀態。丘吉爾對這樣的野蠻行為強烈地表示反對。羅斯福則戲謔地插話問道,如果五萬名太多,四萬九千名他意下如何。丘吉爾可不認為這有什麼好笑。

    就在這個時候,羅斯福總統的兒子埃利奧特從桌旁他的座位上站起來為斯大林的建議鼓掌。丘吉爾忍不住脾氣,離開房間走了。見對方如此開不起玩笑,斯大林便趕快跟了出去,竭力向他保證,這一切全是鬧著玩的,丘吉爾這才平靜下來,又回到了宴會桌上。這些看起來無關緊要的小事,卻鮮明的表露了在德黑蘭一起決定著世界大部分地區命運的三巨頭之間的感情狀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