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決戰1984

《》正文 第二章 :德黑蘭—饕餮們的盛宴(五) 文 / 紅綠配

    1943年12月1日下午在德黑蘭的蘇聯大使館內,三巨頭舉行了本次盛會的最後一次全體會議。這一次將軍們不得不將位置讓給了外交部長。因為在這一天所要討論的將是戰後歐洲的重建問題。先被擺在桌面上的是莫斯科與波蘭流亡政府之間的齷齪。由於卡廷公案的曝光,使得蘇聯政府斷絕了與西方所承認的波蘭流亡政府之間的一切外交關係。

    羅斯福當然希望可以扮演和事老的角色,但是已經受夠了波蘭人的狹窄和傲嬌的斯大林卻堅持認為波蘭流亡政府曾同希特勒一起進行反蘇的誣蔑性宣傳,而他只準備同一個把對德作戰放在位的波蘭政府恢復關係。顯然隨著戰事的日益好轉,斯大林已經有餘力武裝一支唯莫斯科馬是瞻的波蘭軍團,並利用他們控制這個不安分的領國。

    因此在波蘭的領土問題上,斯大林顯示出了少有的慷慨。他甚至同意丘吉爾所提出的波蘭應取得直到奧得河的德國領土,並以英國人一向堅持的寇松線作為波蘭的東部疆界。因為在斯大林看來波蘭人獲得所謂實惠,對於莫斯科而言最終還是肉爛在鍋中。而且蘇聯方面所作出的讓步還將成為斯大林要求戰後將普魯士的「龍興之地」—柯尼斯堡作為莫斯科直接管理的飛地最為有利的籌碼。

    另一個西方所關心的歐洲國家則是芬蘭,雖然這個僅僅擁有不到4oo萬人口的北歐小國曾在1939年的冬天令兵力雄厚的蘇聯紅軍止步於「曼納海姆防線」,而在隨後展開的蘇德戰爭之中,作為第三帝國的「共同作戰國」,芬蘭人更動員了47萬青壯男子參戰,在整個北方戰線上牽制了過6o萬人的蘇聯軍隊。但是國力的制約,使得芬蘭人即便再如何善戰最終伴隨著第三帝國的崩潰也難逃被莫斯科再度征服的命運。

    因此羅斯福頗為主動的向斯大林提出戰後芬蘭的地位問題,事實上比起1939年力主援助芬蘭,並長期以來與芬蘭的軍事獨裁者曼納海姆保持著書信聯繫的丘吉爾來,羅斯福對芬蘭並無好感。美國人早把芬蘭看作是為希特勒這個獨裁者效勞的奴僕,而不是在俄國虎口下奮力求生的受害者。因此在羅斯福的心裡並不排斥在戰後將芬蘭變成跟隨著莫斯科的指揮棒起舞的衛星國,就如同19世紀沙皇俄國對這個國家所作的那樣。

    但是斯大林卻令人意外的表示他將保持芬蘭的獨立,當然前提是「芬蘭不迫使蘇聯這樣(武力佔領和吞併)去作。」不過丘吉爾又進一步要求蘇聯放棄對芬蘭的賠償要求時,卻遭到了斯大林的堅決拒絕。而丘吉爾顯然也不會為了芬蘭這個無關痛癢的國家再爭取什麼,於是立即宣稱:「英國政府關於芬蘭不堅持任何東西。」

    其實斯大林對芬蘭的賠償要求並不算過分,除了恢復兩國之間194o年的邊界並從所有蘇聯領土上撤軍之外,莫斯科只要求赫爾辛基分6年賠償6億美元,並割讓比鄰巴倫支海的不凍港—貝柴摩,而作為安撫芬蘭的手段,莫斯科甚至打算將租借給蘇聯3o年的漢科港提前歸還芬蘭。

    顯然經過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斯大林作為一個大國領袖已經日趨成熟了。他並不再像過去那樣一心想要恢復沙皇時代的疆域,而是更為圓滑的知道取捨。表面上芬蘭的確曾是沙俄時代的領土。但事實上曾經是瑞典帝國組成部分的芬蘭即便是**的沙皇時代其在俄國的地位便非常特殊。

    完全由芬蘭公民組成的「欽命芬蘭參議院」既是政府,又是最高法院。而住在聖彼得堡的沙皇則任命芬蘭總督作為其代理人,但是由於大部分俄羅斯官員不懂瑞典語,因此歷任俄國總督很少參與芬蘭政府的會議。在聖彼得堡的芬蘭國務秘書處和國務秘書大臣負責芬蘭政府與沙皇本人之間的溝通和聯絡。此外芬蘭國內還駐紮有一支為數很少的俄**隊,但是他們往往被限制在少數的幾個駐防地區,與當地居民很少生接觸。

    而相反無論是瑞典還是沙俄在征服芬蘭之後都沒得到什麼實惠,而相反隨著芬蘭民族意識的覺醒,強大的動員能力使得即便是蘇聯這樣的強國要想完全控制芬蘭也將付出高昂的代價。因此即便是斯大林這樣有著濃郁沙文主義情節的獨裁者也很難對吞併這塊苦寒之地表現出太大的興趣。何況給芬蘭一個體面退出戰爭的機會,也有助於在未來的歐洲局勢之中穩住北歐諸國。

    北歐諸國之中,曾經在「雪王」古斯塔夫時代縱橫中歐的瑞典二世雖然在18世紀之後一度沉淪為歐洲的二流國家。但是瑞典全民皆兵的國防政策以及其豐富的礦產資源,使得這個國家依舊是波羅地海上不可忽視的一支力量。而儘管在戰爭之中始終保持著「中立」的姿態,但是這並不影響在戰爭末期瑞典人以北歐的救世主自居。

    按照斯德哥爾摩的設想,一旦德國在戰爭中崩潰,瑞典便應在挪威和丹麥的重建上「承擔主要責任」,同時力主芬蘭與蘇聯單方面媾和。為此瑞典甚至已經在向赫爾辛基方面暗示如果在戰爭賠償方面有問題的話,瑞典可以慷慨解囊。而對於瑞典的這一構想,斯大林也頗為動心。瑞典人不是慈善家,他們如此大張旗鼓的資助鄰國事實上還是為了自身的利益。

    一方面挪威和芬蘭構成瑞典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之上的屏障,另一方面丹麥則扼守著瑞典海上貿易的主要通道—厄勒海峽,德國與瑞典之間的關係頗為曖mei,名義上中立的瑞典事實上除了不斷向德國提供鐵礦石之外,更放任德**隊利用其交通網絡過境。因此北歐國家在德國的佔領之下,瑞典似乎並沒有必要擔憂什麼。但是隨著德國的敗相日益明顯,瑞典人卻不得不考慮未來的安全局勢了。

    斯大林雖然不希望在自己國家的北疆出現一個團結的軍事同盟。但是考慮到北歐國家的人口和國土縱深,這個軍事同盟的力量也有了明確的上限。而北歐軍事同盟的出現也將有利於保護蘇聯的波羅地海和北冰洋沿岸的安全。而如果遏止瑞典的訴求,則有可能將北歐國家推向西方的懷抱。

    最後討論的問題是德國的未來。羅斯福簡略地談了一項把德國分割為五個獨立邦的計劃。丘吉爾提出反建議,建議德國南方諸邦,或者至少其中的幾個,應併入一個多瑙河聯邦。但是,斯大林是反對搞聯邦的,並且這樣說了;另一方面,他也不認為羅斯福的主意是合適的,因此就決定把這件事全部交給一個月前由各國外長在莫斯科開會期間設立的歐洲咨詢委員會去研究。顯然在德國還在抵抗的時候就想著如何瓜分它是沒有意義的。

    在會議的最後一天內,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三人同波斯相簽署了一個關於波斯的宣言。這個宣言是由羅斯福推動促成的。宣言中答應在戰時和戰後向波斯提供經濟援助,並宣告有關各方一致希望「按照四國政府一貫贊成的大西洋憲章各原則……維護伊朗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這個宣言先是為了再一次向波斯人和全世界保證,無視波斯政府的意志對該國實行的軍事佔領在戰後將不會繼續下去。

    不過一向看重領袖威儀的斯大林這次頗為自覺地在離開德黑蘭之前,去拜訪或者說「接見」伊朗高原名義上的國王—年輕的禮薩.巴列維。斯大林向這位臉色蒼白的年輕人提出蘇聯將向伊朗贈送能裝備一個團的t—34坦克和一批新型戰鬥機之時。巴列維曾表示非常欣喜。

    但是顯然這位缺乏政治經驗的國王此刻還不知道這些算不上慷慨的贈品背後也帶有苛刻的附加政治條件:大批蘇聯軍官和精銳老兵將同那些贈品一起抵達的伊朗高原;而伊朗方面必須按照蘇聯的要求在北方的加茲溫和馬什哈德建設軍事基地;而對伊朗操作人員的培訓結束之前,這些重型武器仍將由莫斯科的司令部直接指揮。

    據說後來有一則關於德黑蘭會議的政治笑話廣為流傳:說在德黑蘭最後的晚宴之上,三巨頭心情似乎都不錯。丘吉爾便開玩笑說:「我夢進見自己成為了世界之王」,羅斯福也跟著戲噱道:「我夢見自己成為了宇宙主宰。」此時斯大林則慢條斯理的回答道:「可我並沒有批准對您二位的任命。」

    第二章:德黑蘭—饕餮們的盛宴(完)

    敬請期待下一章:羅德島—西線扭曲的起點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