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趙夏帝國

龍騰世紀 唐宋時的稱謂(百度轉貼) 文 / 李昊陽

    唐:

    皇帝自稱:「朕「。另外,有時候也用「我」或者「吾」

    別人稱呼皇帝:唐代時稱呼皇帝多用「聖人」,至於像唐明皇這樣的風流天子,則親近者俱呼其為「三郎」

    皇后自稱:皇太后下制令時,自稱「予」,在便殿見群臣時,則稱「吾」,很多時候也用「我」

    后妃自稱:在正式場合用「妾某氏等」,(注意,並不是臣妾)平時則用「我」或者「吾」

    公主自稱:對皇帝,她也是稱「吾」或者「我」

    皇帝對兒子的稱呼:親暱一點可叫小名,平時可叫他的名或者稱呼其排行,如九郎之類

    皇太子自稱:平時還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對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時可用「兒臣」,對下人可用「小王」。

    太子則常被左右之人稱為「郎君」;諸王則被稱呼為「王爺」

    普通人:

    戲文之中,夫妻之間,多有「相公」和「娘子」之類,事實上,這在唐宋兩朝,是非常大的錯誤!

    基本上,男子和女子打招呼,不管是否相識,一律可以稱為「娘子」,年輕一點的可以稱呼為「小娘子」。這裡「娘子」並非老婆含義,各位可以大膽使用。

    「相公」一詞,嚴禁隨便使用!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稱為「相公」。

    年長者也會叫少年人為「郎」或「郎君」,稱呼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後再加以「郎」呼之;而稱呼女子則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

    皇帝自稱:「朕「。另外,有時候也用「我」或者「吾」

    別人稱呼皇帝:宋代時稱呼皇帝多用「官家」。

    皇后自稱:皇太后下制令時,自稱「予」,在便殿見群臣時,則稱「吾」,很多時候也用「我」

    后妃自稱:在正式場合用「妾某氏等」,或者「臣妾」,平時則用「我」或者「吾」

    皇帝對太后、皇后和妃嬪的稱呼:皇帝稱呼太后(母后)為「娘娘」,皇帝稱呼皇后為「聖人」(這個要和唐朝的「聖人」區分),皇帝稱呼妃子為「娘子」

    公主自稱:對皇帝,她也是稱「吾」或者「我」

    皇帝對兒子的稱呼:親暱一點可叫小名,平時可叫他的名字,加上什麼兒之類:如桓兒,構兒等。

    皇帝對公主的稱呼:親暱一點可叫小名,平時可叫她的名字,或者稱呼其封號。

    皇太子與諸王子自稱:平時還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對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時可用「兒臣」,對下人可用「小王」。

    諸王則被稱呼為「王爺」。皇帝對自己的兄弟的稱呼一般是按排行來叫,如「大哥」、「九哥」之類。皇子和公主之間,或者皇帝兄妹之間,也是如此。如高宗趙構就稱呼柔福帝姬為「二十姐」,而柔福稱呼趙構為「九哥」,其時趙構已經登基。

    太監對皇帝以及皇后等人的稱呼是:「小的「,或者「小人」都行,並非滿清的「奴才」。

    普通人:

    戲文之中,夫妻之間,多有「相公」和「娘子」之類,事實上,這在唐宋兩朝,是非常大的錯誤!

    基本上,男子和女子打招呼,不管是否相識,一律可以稱為「娘子」,年輕一點的可以稱呼為「小娘子」。這裡「娘子」並非老婆含義,各位可以大膽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也不能隨便用「小姐」這個稱呼,非常不幸,早在宋代,「小姐」的含義就是「妓女」的意思。

    「相公」一詞,嚴禁隨便使用!在宋代,就狹義來說,依舊限於對宰相的尊稱,但事實上,作為一般的高官尊稱也是可以,如岳飛就是被稱呼為「相公」。

    唐宋時,尤其盛行排行,甚至與姓、名、字同等重要,一部分下層民眾或只有姓和排行,沒有名,更不論字。所以很多時候的稱呼是姓加排行,如燕小乙,或者小乙哥之類。注意的是,當時如果稱呼他人為「漢子」或者「老漢」,含有相當的輕蔑成分在內。

    一些考證文章:

    唐代稱呼漫談

    中國的稱呼從唐代到明、清兩代,曾有過巨大的變化,而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古代稱呼多是明、清兩代之稱呼。至於唐時所用之稱呼,無論電視中亦或小說中,都少有提及。現將唐代稱呼略述如下:

    唐代時稱呼皇帝多用「聖人」,至於和其親近之人或其近侍則稱其為「大家」,有趣的是在唐代,女子稱呼其婆婆亦呼為「大家」。至於像唐明皇這樣的風流天子,則親近者俱呼其為「三郎」,而呼太真妃為「娘子」;皇太后自稱為「朕」,這個可見《舊唐書-武則天傳》中則天登基之前的談話記錄;至於皇太子,則常被左右之人稱為「郎君」;而太子、諸王有時自稱為「寡人」,這個一可見於順宗為太子時同王叔文的對話,一可見於《舊唐書-永王璘傳》中永王說:「寡人上皇天屬,皇帝友於」;國公會自稱為「孤」,此可見《大唐創業起居注》中,時為唐國公的李淵的講話。

    而對於太真妃和太子的「娘子」、「郎君」之呼非憑空無據,在唐代,沒有「老爺」之稱,奴僕稱呼男主人為「阿郎」;而稱呼少主人為「郎君」;稱呼主母和小姐俱為「娘子」。但是,「娘子」、「郎君」並非只用於奴僕稱呼主人,旁人見了女子亦呼其為「娘子」,見了少年女子也有呼為「小娘子」者;年長者也會叫少年人為「郎」或「郎君」,像李白的一句詩中就描寫有:一個老人問李白「郎今yu渡緣何事」?然後告誡他「如此風波不可行」。

    在唐代,稱呼相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後再加以「郎」呼之,例如,白居易呼元縝為「元九」,唐德宗曾呼陸贄為「陸九」;而稱呼女子則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例如:「公孫大娘」、「李十二娘」等等叫法。而「蕭郎」和「蕭娘」作為普遍的代稱,早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另外,既講到了「郎」,另兩個稱呼也不可不提:當時,女子稱呼丈夫的弟弟為「小郎」;而女婿又被稱為「郎子」,就如《無雙傳》中,無雙家人從小就戲呼王仙客為「王郎子」。

    說了這麼多,才發現還沒有講到當時的自稱。當時的男子多自稱為「某」,也有謙稱「僕」的,稱呼就比較多了。而女子除了像後來的女子那樣謙稱為「奴」外,更多的是自稱為「兒」,同時,也有女子自稱為「某」的。

    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稱為「相公」,而不像後來那樣用的普遍;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官員相互之間稱為「閣老」;刺使被尊稱為「使君」;縣令的尊稱為「明府」;至於縣丞等則被稱為「少府」。而他們都常被尊稱為「明公」。

    另外,看看唐代官場中的相互稱呼和百姓見了皇帝或官員的稱呼,就感到那時人們間的關係遠較明、清時代更加平等:

    在唐代,「大人」只是作為父親的尊稱,並不用於稱呼地位高於自己的官員,而且下級官員見了上級官員或者百姓見了官員,也並不像後世那樣奴顏婢膝。當時,對於官員的稱呼普遍是呼其官職的,除非是相熟之人可稱其「行第」。宰相見了一個刺使會自稱為「某」,而稱呼此刺使為「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這個刺使對宰相的自稱亦是「某」,同樣,這個刺使治下之民稱呼這個刺使,也是「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刺使對百姓的自稱亦同百姓對刺使的自稱————「某」。同樣,對於一個侍郎,無論是其長官或是其下級以至於百姓,俱呼其為「某侍郎」,而對於大理寺卿即使是在獄中待審的囚犯,也是稱呼其為「某卿」。即使在公堂之上,百姓若是男子也是自稱為「某」,而女子亦自稱「兒」同常時一樣。

    例如,像郭子儀這樣地位的人,對給他家修牆的工人講話時,自稱為「某」,而工人回話是也自稱為「某」。

    另外,百姓見了皇帝,也同百官一樣自稱為「臣」,這可見於明皇逃難時和一蓍老的對話,以及德宗出巡時與一農民之談話。

    此外,還有我不能十分確定的一點,就是唐代諸王的世子,如果沒有另外封號的如何稱呼,我疑心是也稱為「某太子」的。在《全唐文》中,有「汲太子妃」的文章;而在《舊唐書-肅宗本紀》中,述說肅宗改名字的原因時,講到肅宗名字從「紹」改為「亨」是因為:「紹」字與宋太子同名。

    宋代稱謂和排行

    作者:王曾瑜

    古代各朝的稱謂變遷頗大。何心先生歸納了小說中的許多稱謂,全不見如今影視劇套用的如小姐、老爺、大人之類。若對照一下元雜劇,關漢卿《錢大尹智勘緋衣夢》李慶安稱王閏香為「小姐」,他與公人稱錢大尹為「大人」。《錢大尹智寵謝天香》中張千對錢大尹說:「報的老爺得知。」但元時百姓或下屬稱官長為「大人」,又與後世在官場中同僚互稱「大人」,有所區別。如今影視劇中套用的一些稱謂大致始於元雜劇。

    《水滸傳》中的稱謂似乎更古老,例如宋人稱官員的兒子為衙內,《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8太平興國二年三月癸未條說:「洛下有十衙內,尤放恣。」孔平仲《珩璜新論》卷4說,「或以衙為廨捨」,「兒子謂之衙內。」小說第七回有「高衙內」,第五十一回篇名就是「美髯公誤失小衙內」。如在後世,應稱公子。再如老爺,宋人還沒有形成通用的稱謂。南宋初造反的巫師鍾相,他用迷信鼓動群眾,人稱「鍾老爺」,紛紛前去「拜爺」,「拜爺」就是「拜父」,「鍾老爺」即是鍾老父。

    宋人也有「小姐」的稱呼,但決不是指富貴之家的女兒,如《夷堅三志己》卷4《傅九林小姐》說傅九「與散樂林小姐綢繆」,類似於今之三陪女郎。即使是富貴之家的女兒,則稱小娘子或女娘子,見《夷堅支戊》卷5《任道元》和《鄂國金佗續編》卷27。話本《楊溫攔路虎傳》說楊溫「娶左班殿值(直)太尉冷鎮之女為妻。擇定良時吉日,娶那冷太尉宅院小娘子歸」。但到元代,王實甫《崔鶯鶯夜聽琴雜劇》第三折中,崔鶯鶯被稱為「小姐」,而張珙稱紅娘為「小娘子」。又如《夢粱錄》卷2《諸庫迎煮》稱宋時「官私妓女」之出眾者為「行首」。《朱文公文集》卷18載朱熹彈劾唐仲友,說:「行首嚴蕊稍以se稱,仲友與之媟狎。」商業同業組織稱為行,而妓館顯然也是一行,美ji可稱行首,即行頭。小說第二十一回閆婆介紹女兒說:「有幾個上行首要問我過房幾次,我不肯。」第六十九回稱李瑞蘭為「李行首」,第七十二回稱李師師為「東京上廳行首」。可與上引記載對照。第二十四回說張惜惜是「路岐人」,這也是宋金時的稱呼,《金史》卷104《完顏傳》:「賈耐兒者,本岐路小說人,俚語詼嘲,以取衣食。」

    唐宋時,尤其盛行排行,甚至與姓、名、字同等重要,一部分下層民眾或只有姓和排行,沒有名,更不論字。由於各個家族和宗族的排行各不相同,又無排行的完整史料傳世,所以令今人難以捉摸。例如有的學者認為,排行使用「乙」字,當依甲乙的次序,為行二。小說第六十一回燕青「排行第一」,稱「小乙」,又《jing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大致應照抄宋人話本,其中說「許宣排行小乙」,「在表叔李將仕家生藥鋪做主管」,他對白娘子說自己「排行第一」。可見「乙」與「一」通。「將仕」已如前述。宋時排行第一,也可稱「大」或「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