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趙夏帝國

龍騰世紀 周制婚服 文 / 李昊陽

    我們今天最熟悉的漢族婚禮禮服恐怕就是彩繡龍鳳的大紅吉服、大紅蓋頭了,恐怕很少人知道,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同時也是我們要探究的華夏婚禮的源頭,婚禮服的顏色是玄黑色和纁紅色,並且這種主流的婚服se系一直持續到隋唐以前。我們今天熟悉的大紅婚服其實出現的時間比較晚,到了明代才有明確的定制。

    周禮婚制崇尚典雅端莊,有著濃郁的神聖感覺和象徵意義,故此,直到宋代的時候,品官以上的婚禮不論是輿服還是婚儀都嚴格遵循周制。昏服的色彩循「玄纁制度」,取天地間最高貴的色彩為之。

    新婿

    (1)爵弁玄端服(大夫級玄端)——用於正婚禮。爵弁,玄端服袖展三尺三,收口一尺八,緇衪纁裳,白絹單衣,纁se韠,革帶(用以佩韠),大帶(素熟絹為之,寬四寸,耳及紳緣邊,外玄而內黃色。),赤色舄(或履),水蒼玉純組綬,佩刀,充耳等。

    (2)士玄端服(士級別)——用於婚前禮和婚後禮。玄冠,袖展二尺二,收口一尺二,黃裳,白絹單衣,爵se韠,大帶(白繒為之,紳部緣黑繒邊。士紳長三尺)。

    名詞釋義:

    爵弁:爵弁,一名冕。有收持笄,所謂夏收殷冔者也。寬八寸(20cm左右),長一尺二寸(約30cm),前面小後面大,顏色與雀頭相似,大約是黑紅色,用收持笄固定於頂髻。《士冠禮》載:「皮弁笄,爵弁笄,緇組紘,纁邊。」鄭玄註:」纁邊,組側赤也。」可見新郎爵弁帽的帽帶的顏色應是黑色而滾淺紅色邊。

    玄端:玄端為先秦時通用的朝服及士禮服。玄衣,用布十五升,長二尺二寸,因為古布幅二尺二寸,則每幅皆成正方,故稱端。又因其無章彩紋飾,造型正直端方,故稱「玄端」。所謂衣裳之制,玄端主之。可以臨祭,可以燕居,上自天子,下及士夫,影響有過於深衣者。

    纁裳緇衪:玄端禮服一般配纁se的下裳。纁裳用黑色的裙邊。裳用的緇邊,應當是一寸半。

    韠(bi4):蔽膝,一般採用同se或近se的,革質。儀禮中只簡略地提到「纁se韠」而已。《禮記-雜記下》載:「長三尺,下廣二尺,上廣一尺,會去上五寸。紕以爵韋六寸,不至下五寸。純以素,紃以五采。」鄭玄註:」會,謂領上縫也。領之所用,概與紕同。在旁曰紕,在下曰純。素,生帛也。紕六寸者,中執之,表裡各三寸也。純、紕所不至者五寸,與會去上同。紃施諸縫中,若今之時絛也。」可見新郎蔽膝的顏色為:上面六分之五橘紅色,下面六分之一白色,六分之五的部分,左右用暗紅色滾邊,滾邊之內側又微微露出五彩色絲。

    舄(xi4):單平底的履下面再加一層木底的鞋,在古時比較尊貴的鞋,多為帝王大臣穿。應該比較硬。

    充耳:冠圈的兩側還用絲絛各懸掛一顆珠玉,直達耳孔處,名謂瑱(tian4),俗稱「充耳」。充耳並不塞入耳內,而是懸掛在耳際,象徵意義是時刻提醒戴冠者切勿輕信饞言。

    玄冠:士階層的常用冠帽,又叫「章甫冠」或「委貌冠」。《通典》:「委貌冠上小下大,長七寸,高四寸,前高廣,後卑銳,無笄有纓,形如覆杯,皂se絹為之。」

    新婦

    (1)正婚禮時著純衣纁袡禮服,頭戴「次」,以「纚」束髮,插著一尺二長的笄。母親誡女時給她腰間繫上叫做「縭」的帨巾。新娘登車時由從者為她披上一件叫做「幜」的御塵罩衣。

    (2)婚後禮同夫婿見舅姑的時候則穿普通士人女的「宵衣」(婚後禮)。

    名詞釋義:

    純衣纁袡:纁se衣緣的黑色深衣。袡:衣邊。《士昏禮》「純衣纁袡」之「純」,鄭玄注云「絲衣」;而亦有認為是顏色的觀點——王引之《經義述聞》認為「純」通「黗」,當讀tun2(黗),《說文》:「黗,黃濁黷也」,《廣雅》「黗,黑也」,《廣韻》「黗,黃黑色也。」黗與純聲、義相近,古字亦通。《禮記-玉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綬……」若訓「純」為絲,則於文不類矣。

    故此,現有人總結,se理明則以絲解釋,絲理明則以se解釋。《士昏禮》中提到「女從者畢袗玄」,se理自明,故理解為「絲質」;《周禮媒氏》云:「純帛無過五兩。」注云:「純,實緇字也。」絲理自明,故為se為之。

    次:一種編好的假髮,戴用時和自己的頭髮梳在一起。

    纚(xi4):束髮用的布帛。寬二尺二(約50厘米),長六尺。

    帨巾:也叫縭,是未婚女孩子的佩巾。周制昏禮中,由母親將其繫在即將出嫁的女兒身上,稱為「結縭」——《詩經豳風東山》有:「親結其縭,九十其儀。」那三千年前的士卒,那三千年前的新婚場景幻覺,我這後世人每每讀之,總有一股無言酸澀湧上心頭。

    宵衣:即綃衣,黑色,婦女助祭之服。姆於此執禮事亦得服之。綃:生絲。以生絲織繒亦曰綃。

    黼(fu):繡在衣服上的黑白相間的花紋。

    新婦的髮型究竟何樣?簡單的纚、笄如何裝飾?笄簪之物容易理解,那麼纚呢?根據彼時的資料,可知當時女子有以飄帶束在發端使其飄垂的習慣,如《詩經-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綢直如發……彼君子女,卷髮如蠆……匪伊垂之,帶則有餘;匪伊卷之,發則有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