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細數三國豪傑

龍騰世紀 第三十六節 文 / 項飛

    袁紹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他生於亂世,興於亂世,最後也亡於亂世。他在群雄割據、軍閥混戰的亂世創下了一份偌大的基業,確屬難能可貴。雖然高貴的出身對他開基立業有很大幫助,也讓他佔了不少便宜,但我們知道並不是所有的世家公子都能有這樣遠大的前程,袁紹自身的努力也不可忽視。他還是個毛頭小伙子的時候,就敢與掌握生殺大權、嗜血成xing的董卓公開叫板,在大庭廣眾之下怒目相對、據理力爭,最後「橫刀長揖而去」,這份膽識、這份灑脫、這份豪氣,滿朝文武無人能比,一時間被舉國上下、朝野內外傳為美談。應該說這是袁紹全憑個人努力為自己贏來的第一聲喝彩,也是他事業的開始。

    隨後袁紹開始了早期的創業。他走河北、奪冀州、敗公孫瓚、平黑山黃巾,擁有了冀、青、幽、並四州,佔領了黃河以北的大片地區,這個階段袁紹的事業相當順利,基本上一帆風順。但同時也暴露出他的一些問題,可惜沒能引起注意,以至於最後導致了他的失敗。

    袁紹在戰略上最大的問題就是目光短淺、急於求成。當初漢朝廷流落四方,無人收留,袁紹有機會也有實力逢迎天子,進而「挾天子以令諸侯」。當時也有很多謀士建議他這樣做,可是袁紹經過一番考慮,最終拒絕了大家的提議,從而錯失了進一步做大做強的良機。這不能不說是袁紹的一大失誤。

    袁紹的謀士沮授曾為他制定了可與「隆中對」相媲美的戰略方針,即先奪取黃河以北,待時機成熟後再進一步奪取天下。對於這個戰略方針袁紹也非常贊成,但他只是很好地執行了這個計劃的前半部分,在基本統一河北大部後,他不等時機成熟,就迫不及待地率領疲憊之師跨過黃河與曹操爭鋒,企圖「畢奇功於一役」,結果鎩羽而歸,這也間接導致了他最後的敗亡。如果他能採用謀士的建議,與曹操打持久戰、消耗戰,以袁紹實力之強大,鹿死誰手,殊未可知。

    袁紹在用人上也有很大的問題。他的手下可以說是人才濟濟,可是袁紹卻不願或者說不敢放手使用。而且這些人才也不團結,大臣爭權,小人得志,拉幫結派,黨同伐異,真正有才能有本事的人得不到重用,死的死、逃的逃,這也是袁紹失敗的一個直接原因。

    袁紹與曹操最大的不同,也是袁紹失敗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他們在對待「人」的態度上。《三國誌武帝紀》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在曹操與袁紹交好時,兩人有過一次談話,談話內容是對於天下形勢的認識及今後的打算。原文如下:初,紹與公共起兵,紹問公曰:「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公曰:「足下意以為何如?」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這段記載經過改編後被巧妙地收入到《三國演義》裡。

    這裡二人所說的今後的打算也可以理解為指導方針。袁紹說「南據河,北阻燕、代」指的是「地利」,「南向以爭天下」前面應該有一句「待時機成熟」,這指的是「天時」;只有捎帶提了一句「兼戎狄之眾」勉強算得上指的是「人和」;而曹操只談了一點,就是如何用人。二人雖然都是把「人」當作爭奪天下的工具,但態度卻大相逕庭。在袁紹眼裡,「地利」、「天時」才是最重要的,「人和」則是可有可無的,可曹操卻把「人」擺在了最重要的位置。看來對「人」的認識和態度才是二人成敗的關鍵。袁紹過分看重「天時」、「地利」,而忽略了「人」的作用,這才是他失敗的最根本原因。這不是他一個人的缺點,而是那些高高在上的貴族老爺們的通病。

    當然袁紹也不是完全忽略「人」,但他更看重的是地主豪強的支持,而忽略了普通百姓。為了贏到既得利益階層的擁護,他通過壓迫、剝削勞苦大眾來保護地主豪強權益,此舉雖然為他贏得了地主階層的選票,卻極大的損害了佔人口大多數的普通百姓的利益,也因此丟掉了他們的選票。

    不過作為政治家袁紹也不是一點不考慮公眾形象,他偶爾也會來個親民舉動,並且確實贏得了一定的民心。《獻帝春秋》記載,袁紹「為人政寬,百姓德之」,他死之後「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從這段記載來看,袁紹在河北還是很得民心的。

    這裡說的「政寬」,往好了理解是政治清明,不使用嚴刑峻法;往壞了理解就是婦人之仁,過於軟弱。郭嘉郭奉孝在他的「十勝十敗說」中就提到「紹見人饑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就是說袁紹看到有人生活困難就非常難過,甚至伸出援手給與幫助,但對於大多數生活窘迫的人,他看不到也就想不到。

    袁紹的做法更像是作秀,他雖然解決了一個、兩個人的生活困難,但對於廣大生活窘迫的勞苦大眾來說卻是杯水車薪,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作為一方諸侯,袁紹應該考慮的不是一戶、兩戶,也不是他所能看到的少數人的生活問題,而是應該考慮如何提高領地內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這樣才能贏得大多數人民的擁護,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可是袁紹沒能做到這一點。

    其實不止袁紹,就連他的弟弟袁術也是這樣,只不過袁術更過分,橫徵暴斂,搜刮無度,這可能也是袁術比袁紹敗亡得早的原因。這哥倆的行事風格如出一轍,都是依附於地主豪強這樣的既得利益階層,盤剝勞苦大眾,所以他們只得到了地主豪強的支持,而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這就決定了他們的上層建築不穩,從而造成了「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二袁的行事風格雖然一樣,但相比較而言袁紹要更文明一些。袁術則更像一個愣頭青,他行事全憑個人喜好,沒有行為準則,沒有自我約束力,說白了就是有點「渾」。這可能與他出身豪門,從小就缺少約束有關。袁術對百姓的盤剝是竭澤而漁式的,而且毫不隱諱,也從不考慮百姓的困難。最讓人看不懂的是,他竟然想起了稱帝!二袁行事風格相近,但手法各有高下,大概與他們雖同為袁氏後裔卻有「嫡子」和「庶子」之分有關,袁術行事更張揚、更不計後果。所以在他們死後,史書對他們的評價也不同。袁術死後,沒有一本史書為他說好話;袁紹死後,還有一些史書說了幾句公道話,比如《獻帝春秋》。

    警用光了,還差幾個同學沒加上,下週一定補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