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轉世袁世凱之大總統傳奇

龍騰世紀 第12章 十年冷戰 文 / 裸奔在天堂

.    1929年夏,南大西洋。

    烈日當空,四艘掛著米字旗的巨型油輪出現在波瀾不驚的海面之上。儘管英國已經失去了日不落的光環與大部分海域的控制權,但是不可否認,曾經的海上霸主在造船與船員的素質上依然不容小覷。這幾艘新式油輪註冊噸都在三萬以上,時速超過25節,而且船隊編隊嚴謹、航行距離穩定,一看就知道指揮經驗的老到。

    領艦指揮艙內,已過不惑、滿臉虯髯的船長端著咖啡,長長的出了一口氣:「還好,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能進入北約艦隊控制的海域。」

    一旁的大副依然懷有幾分擔憂:「船長,海軍部的通知會不會有誤?中國人真敢攔截我們?」

    船長喃喃道:「半個月前北約艦隊攔截並扣壓了兩艘中國的貨船,以中國政府這些年強硬的外交政策,他們不會不採取報復手段。」

    兩人正對話間,指揮艙的揚聲器裡響起望艦,數量5!」

    船長連忙舉起望遠鏡,只見遠方的海面上五艘掛著雙龍大旗的驅逐艦正高速駛來。「該死,看來中國人……」

    咒罵聲還未停頓,為的中*艦出了信號:停船接受檢查,否則後果自負!

    大副此刻也意識到對方來不善,連忙請示:「船長,怎麼辦?」

    「加快速度,闖過去!」雖然這些年亞歐同盟與北約之間摩擦不斷,但並沒有什麼過激的直接衝突,這位曾服役於皇家海軍的船長也並不認為中*艦真的敢採取什麼措施,加上他手下的四艘油輪航速超快,運載著英國本土目前最急需的大量原油。因此他決定闖一闖中國艦隊封鎖線。

    「轟——」四艘油輪剛剛加速,一炮彈便從天而降,海面揚起一團沖天的浪花——這是實彈!雖然爆炸點距離船隊十萬八千里,不過英國船隊上人人汗毛直立,船長毫不猶豫的下令道:「停船!快停船!給中*艦信號。我們接受檢查……」

    不一會,四架中國海軍特有地亞龍式」艦載型多用途直升機飛臨上空。每架「亞龍」配備兩挺機載六管「龍淵式」機槍、8枚火箭彈並可搭載數名步兵。見幾名身著迷彩服、全服武裝的中國士兵繩降至領艦甲板上,英國船長迎了上去,操著生澀的中文叫喊道:「我們是英國商船,你們不能……」

    「對不起!」為的中*官沒有理會船長:「我懷疑你們的船上搭載了威脅到我國安全地貨物,船隊從現在開始由我接管!」

    船長和十餘名英國船員圍了上來。高聲抗議:「我們是大英帝國的臣民,這艘船是大英帝國地領土,你們無權……」

    「砰——」中*官向天鳴槍,所有的抗議聲戛然而止。就連彈殼掉在甲板上的叮噹聲都清晰可聞……

    這個事件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小小插曲。不過它卻折射了一戰後十年內、也是20世紀20年代的主旋律——冷戰。

    1921年,旨在對抗亞洲、保證北大西洋及沿岸地區安全地北約組織成立,而這個宗旨使得兩大集團不可避免的形成對立;1922年,在英美兩國開出的各種優厚條件與承諾吸引下,地處中歐的德國宣佈加入北約;為了回應德國加入北約,在中國地主持下,泛亞歐聯盟與中南美聯盟各國代表於1923年初匯聚南京。=君子堂=宣佈兩個組織合併為國際聯盟、簡稱「國聯」。同時也宣告世界範圍內全面對立地局面形成。由於剛剛經歷了一戰,各國都把恢復元氣或消化勝利果實作為主要國策。因此兩大集團保持著克制,不過在經濟、外貿、地區防禦等等方面還是暗鬥不斷。

    一戰結束後的10年內,世界經濟走出一波急速上揚的曲線,而推動這一輪繁榮的主要有兩個動力:恢復一戰中受損的元氣;以汽車、化工、電氣技術為主動力量的新一輪技術革命。

    美國中途參戰而且遠離歐洲戰場,戰爭中本土遭受的直接損失並不大,不過由於為協約國提供了大量地物資援助與戰爭貸款,當這場戰爭以一種不敗而敗地尷尬局面收場時,美國行的大量戰爭債券變成廢紙,無數銀行家破產,金融業遭到強烈衝擊。眾所周知,從美國建國伊始,銀行業就是工業地最大助推劑,甚至是美國政治穩定的基石。這場戰爭讓美國國內的政治格局、工業展進行了一次重新洗牌,至1923年,美國政壇才將勢力範圍重新劃定,而至192年工業才恢復到戰前水平。不過美國戰前一直是世界工業第一強國,憑借先進的技術基礎,至1929年時,美國汽車產量達到7萬兩、平均每12人一輛汽車的水平,其產值佔到全國總產值的4%;電器開始進入初級普及階段,家電生產值突破兩億美元大關;煉油、化工、人造絲、化肥等新興產業開始迅速崛起。

    英國與美國一樣,一戰中本土未遭到戰火,但是其經濟與工業的展主要依靠殖民地與工業品出口。在六年戰爭中,大英帝國失去了大片的殖民地,而且國內工業依然停留在以鋼鐵、紡織等傳統行業為主的格局上。從1921年至1929年,英國工業增長率僅為8%,出口總額從90億美元下降至56億,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從14%下降至6.3%,工業品出口占世界份額從26%下降至15%,數百年的貿易順差轉為逆差,最高年份逆差竟然達到4億英鎊。由於貿易逆差的不斷擴大,英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力量越來越強,在戰時徵收的一種「進口從價稅」一直沒有被取消,而且範圍還有所擴大。另外,英國工業缺乏競爭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在戰後恢復金本位制時英鎊的定價過高,嚴重制約英國商品的出口。

    德國的困難除了戰爭對其國內的工業設施地破壞之外,還有為了籌集戰爭資金而大量增貨幣引起的財政與金融混亂。一戰過程中,德國馬克貶值近12倍,物價失去控制。同時欠下中國巨額貸款成為德國經濟展的沉重包袱。1923年,英國出於維持歐洲大陸均勢需要。美國出於利用德國工業能力獲利需要,兩國又都不希望德國加入亞歐同盟,故聯合北約各國出台了一個「道威斯計劃」,給予德國20億馬克的貸款。在此計劃的鼓勵下,國際資本源源不斷流入德國。從1924年到1929年,外國投資總數高達320億馬克,美國資本為主,英國資本其次。有了資金。加上雄厚地技術基礎。德國工業與經濟在1925年便恢復到戰前水平,1929年汽車生產量突破35萬輛,蒂森、克虜伯、西門子、曼奈斯曼、弗利克等大量超級工廠屹立歐洲。^^君子堂^^

    法國的情況要比德國嚴重得多。在戰爭中,法國人不僅沒有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自己地東部幾乎全部淪為戰區。戰火摧毀了法國一半的工業和三分之一的鐵路線,加上戰後又割讓了部分殖民地,使得法國經濟的復甦舉步維艱。至1925年。法國鋼鐵產量從五年前129萬噸下降至88萬噸。汽車產量從4萬兩下降至不足2萬,法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的比重滑落到3%。在英美地幫助下。法國工業才勉強度過戰後的艱難開始復甦。

    與以上各個參戰國重建的艱難相比,中國戰後經濟的展可謂順風順水。幾年地世界大戰不僅沒有波及中國本土,反而讓中國地工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展,同時積累了大量財富,這為戰後的技術革命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也使得中國戰後經濟一開始便處於領跑的地位。

    其次,隨著戰後經濟的展,中國的資源優勢越加明顯。從技術上看,這場經濟繁榮是以汽車、化學、電氣為主導力量地技術革命,那也就意味著支撐這些技術地自然資源將決定這場技術革命的成果。據統計,至1929年,全球汽車產值為全球工業產值地8%左右,電器產品為4.5%,新型化工為3.7%,這三大新興行業為世界經濟增加了16%的工業產值。而在這三大行業的帶動下,煉油業產值增加5.2倍、全球電量增加2.7倍、新型礦產增加近50種。這種產業結構的巨變背後,石油資源成了經濟展的重要基石,而中國在一戰中佔據的那些石油產地開始顯現出巨大作用。

    1922年,中華帝國石油公司更名為帝國石化集團,並將以本土石油開採為主的經營戰略變更為以境外石油資源開採為主。同年,帝國石化集團在尼日利亞、科威特、哥倫比亞、墨西哥、蘇門答臘島、澳大利亞分別成立分部,同時在石油輸出國聯盟所有成員國境內成立分支機構,開始全球化運營。至192年,中國石油產量突破10億桶,是世界第二大產油國美國的4倍。而在中國的幫助下,墨西哥成為世界第三大產油國,29年的產量突破2億桶,緊隨其後的是佔據著今伊拉克地區的奧斯曼、擁有「南美波斯灣」之稱馬拉開波湖的哥倫比亞。實際上,通過控制石油輸出國聯盟,中國控制了世界8成以上的石油資源。在充足的石油資源與工業的支撐下,1929年中國的汽車產量佔據世界汽車產量的一半,國內汽車保有量達到平均每10至15人一輛汽車的水平,不僅領跑世界汽車工業而且成為國內經濟展的重要推動力。其次,石油資源成為中國在國際貿易中敲開壁壘的重要武器。隨著戰後經濟的復甦,各國為了保護本國工業的展紛紛採取保護性關稅壁壘,而兩大對立陣營的存在,這種關稅壁壘成了冷戰時期抵禦對方經濟入侵的重要手段。在亞歐同盟內部,中國工業一家獨大,而且中國政府對自己的小弟採取廣泛地經濟扶持政策,並從結盟開始便訂立合理的關稅協議和以中華幣為主的國際結算體系。因此各個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合作還算順暢。而在北約內部情況則恰恰相反,由於北約四個主要成員國英、美、法、德戰前都算是工業強國,因此他們雖然在地方防務問題上達成一致,但在經濟合作、特別是外貿方面卻存在不小的分歧,其利益也難以統一。

    戰後。乘著各國工業無法滿足需求地機會,中、美兩國工業品曾經一度佔領大部分歐洲工業品市場。為了保護本國工業。就連一直崇尚絕對自由經濟制度的英國人都出台了保護性關稅措施,情況更加糟糕地德、法兩國自然不甘落後,紛紛樹立起貿易壁壘。不過隨著汽車等工業的崛起,歐洲人感到了力不從心——他們缺油!

    1922年,當新一輪技術革命開始的時候。英、法、德等國對石油的需求越來越大,卻苦於找不到合適的石油產地。為了滿足國內經濟地展,歐洲各國只能求助美國人的幫助,但是使用美國的石油也有不少的問題:其一、戰前美國石油消費有20%依賴墨西哥進口。現在墨西哥已經成為中國地鷹犬。因此美國石油增加地產量要優先填補這個空缺,而對歐洲出口必然有限;第二,美國出口的石油價格偏高,光是運輸費用一項便讓成本提升不少;第三、北約內部恩怨糾纏,美國人在石油配額上不好厚此薄彼,而各國為了爭奪有限的美國石油又矛盾連結。就在石油問題成為歐洲人的心病時,中國在一戰中的佔領地卻是捷報頻傳——中東、尼日利亞、蘇門答臘、庫頁島。彷彿中國人能變魔法一般在這些地方挖出了大量油井。讓歐洲各國嫉妒得雙眼通紅。

    1923年,中國政府出台了一個「石油換份額」的外貿計劃。即以合理的價格向歐洲各國輸出石油,換取各國地低關稅進口份額,從而一舉為中國地工業品打開了西歐市場。至1929年,中國出口額高達270億美元,其中石油占40%、工業品占50%,佔領了30%以上的國際貿易份額。

    除了國外市場之外,新土地開形成地內需成為中國經濟展的主要動力。在歷史上,中國有三次大的人口遷徙: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而一戰後中華帝國掀起的這次大移民,在人數規模與遷徙距離上,要比這三次移民潮大得多。從1920年帝國號召移民並公佈移民政策至1929年,共計有近3000萬中國人遷徙至一戰中新佔領的土地上。其中廣袤的西伯利亞地區移民1100萬,最北部移民點已經到達北極圈附近;西亞地區移民500萬,最西部移民點位於裡海東岸;東南亞及澳洲地區共有120萬中國人移民,還有200萬人遷居斯里蘭卡、中東、巴拿馬等地。

    移民速度如此之快,原因有三:第一個原因便是優惠的移民政策;其次是建國之初的第一次移民給大量百姓帶來好處,很多國民把這次移民看做一個機會;第三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帝國政府沒有把新佔領的土地當作殖民地,而是當作自己的國土進行經營,並給移民點建立了良好的配套設施。

    1924年,帝國把新土地劃分成60個行省和20個軍事管理區,其中新建城市300餘個、縣級行政區2000餘個,這些行政單位與本土同級行政單位享受一樣的權力並承擔同樣的義務。為了加強這些地區的控制,帝國一直不停的在這些地區修建戰略鐵路及公路網,並與國內鐵路網絡相連。192年,西伯利亞鐵路復線一期工程竣工,同時中國本土也有十餘條南北向鐵路與之相連,使得中國貨物運往歐洲的時間縮短至5天,運輸能力增加數倍;1929年,連接科威特與伊犁的科伊線貫通,並與秋明地區南下的鐵路連接,成為中亞地區南北向的大幹線;另外,東南亞地區的鐵路線、海運航線、飛機航線也陸續開通,甚至通過在太平洋各島的機場進行補給,每週還有兩班飛機從巴拿馬飛往中國本土。

    除此之外,帝國能源部於1924年出台了一項石油戰略儲備計劃,核心內容是修建一套全國性的石油和天然氣輸送、儲備體系。這套系統一旦修建完畢,不僅可以為中國提供充足的石油儲備,還能直接通過管道向本土和歐洲供應石油、天然氣,使得運輸成本大大降低。在該系統的帶動下,全國的天然氣民用系統與供暖系統陸續動工,預計在20年內所有的城市居民將用上天然氣,而長江以北地區、包括移民點也會在冬天享受到供暖。

    在戰後十年間,由於技術革新,鋼鐵、紡織、水泥等產品的價格下降至不足戰前的20%,這對傳統產業形成很大的衝擊,但是在中國,這卻意味著開新土地的成本大大降低。在佔領地,一座座新城市、一條條新道路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加上各種配套設施的建設給中國傳統行業的高速增長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中國的新土地開計劃甚至成為全球經濟復甦的主要動力。

    至1929年,中國工業總產值佔全球工業總產值的41%,而美國為21%、德國14%、英國7%、法國3%,全球工業與經濟中心已經轉移到世界東方。更主要的是,加上意大利、奧匈、奧斯曼等國,中國已經具備了與傳統強國一爭高低的資本。

    除了經濟上的競爭,國聯與北約之間在軍事上的冷戰也從未停歇。1923年,隨著「國聯」與「北約」兩大集團的形成,新一輪的軍備競賽就此拉開。為了對抗中國的「400萬擴軍計劃」,北約各國紛紛出台新的軍隊擴充方案。

    在一戰中,中國航母艦載機對紐約等城市的空襲,讓美國人心裡籠罩上了一層恐懼的陰霾。加上現在加勒比海已經被中國海軍全面控制,牙買加、巴哈馬、關塔那摩的中國空軍隨時可以威脅美國本土安全,這無疑是榻側懸戈,無法安睡。1923年,美國國防部向國會遞交了《1923年擴軍計劃》,要求在未來十年內建造20艘航母、30艘新型戰列艦,並將空軍戰機數量提升到2000架,同時陸軍常備數量也要擴充至150萬。出乎意料的是,建國以來一直反對擴軍的美國國會竟然以幾乎全票的比例通過這個議案。在美國的帶動下,英、法、德三國也相繼出台了擴軍方案。按照他們的計劃,至1930年,北約各國海軍將共計增加航母60艘、新型戰列艦150艘、其他戰艦500餘艘;空軍方面將增加戰機4000架,常備陸軍總人數達到1000萬人。

    更加出人意料的是,得知了北約各國的擴軍計劃之後,中華帝國政府的擴軍計劃不增反減。1923年,袁世凱親自下令削減擴軍預算,除了增造八艘「洪憲級」重型航母的計劃不變,海軍計劃增造的54艘其他航母變成3艘,原有的老式航母也「處理」給奧匈、奧斯曼、意大利等國。然而,這些被削減的預算並沒有全部用於民間,而是大部分變成了「0」號院的研究經費……

    看了下書評,罵聲一片,裸奔先說句:我有罪。多說無益,所以停更的理由就不再解釋了。今天恢復更新,也是在慢慢找狀態,謝謝各位的守候和等待。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