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轉世袁世凱之大總統傳奇

龍騰世紀 第11章 兩大陣營 文 / 裸奔在天堂

.    從6月15日突破卡馬河防線之後,北路軍一直向西挺進,沿途除了有小股俄軍騷擾外並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月初,第一集團軍向俄縱深推進了數百公里,抵達下諾夫哥羅德。圖哈切夫斯基在這裡集結了近20萬俄軍和30萬民兵,準備用巷戰拖住中*隊。

    與此同時,進攻俄國南部的東、南兩路大軍已經完全控制了羅斯托克南部地區,並掉頭北上,薩拉托夫、沃羅涅日相繼被佔領,兵鋒直指莫斯科南部400公里的黎佩茨克。面對都危局,負責守衛南部的葉戈羅夫將軍陷入巧婦無米的尷尬,俄國政府緊急動員了50萬民兵赤衛隊,然而這些人除了從家裡帶來的木棍、鋤頭之外一無所有,就連一顆手榴彈都是奢望。

    就在中*隊節節勝利的時候,在日本爆了一場大規模騷亂。7月7日,東京、北海道、九州島等日本境內的十幾個地區突然冒出大量武裝暴徒。這些人開始僅僅是衝擊各地由親華日本人組成的「政府部門」,隨即展到攻擊一切由中國人、朝鮮人、猶太人等外來移民開設的工廠、商店、酒館、貨棧等產業,還與島上的治安軍和警察生激烈槍戰。由於大量日本平民傷亡,因此這一天也被日本人稱作「七七流血日」。

    在日本島上,維持治安的主要力量是由朝鮮人、越南人和親華日本人組成的近10萬治安軍,另外3萬猶太自治軍負責保衛東錫安,中國正規軍數量僅有4萬,而且大部分集中在東京灣附近。因此當這場暴亂生時,中國移民最多的東京地區局勢很快被控制,但是其他地區的流血事件卻不斷升級。在暴亂生一周後,一個名為「大和復興社」的秘密組織宣稱對此次事件負責,並號召日本人起來反抗,恐怖主義組織開始在日本興起……

    在中華帝國從東北軍區調集兵力赴日「平亂」的時候,帝國外交部突然對俄國局勢出了積極的信號:願意就俄國問題展開「討論」。隨即。英法德美中五國代表匯聚倫敦展開談判。在倫敦會議上。唐紹儀代表中國政府提出了「南北俄分治」的方案,即在蘇俄現有的國土上從莫斯科至喀山畫一條東西向的直線。北部為克倫斯基擔任總理地「俄羅斯共和國」領土,南部為羅曼諾夫帝國領土。不過,中國要求各國必須在半年內消滅蘇俄。否則中*隊就會毫不客氣地繼續向北挺進。

    這個方案等於中國放棄了向波羅的海進地計劃,得到了英、法、美三國的同意,但是卻遭到了德國人的反對,因為他們陸上地威脅依然沒有解除。就在談判相持不下的時候,中國海軍開始了夏季大規模軍演。地中海、波斯灣、紅海、莫桑比克海峽、加勒比海相繼成為演習區,而且演習區除了中國與泛亞歐聯盟的船隻一律不得通過。頓時英國人慌了,美國人頭疼了,因為這些航道無法通航讓他們很難受。很快,英國率先表示單方面接受中國的提議,同時答應歸還八國聯軍從圓明園搶劫的中國文物。隨即美國和法國也與英國人一樣私下與中國達成協議。這幾個國家一離開,孤掌難鳴的德國人放棄了抗爭,因為中國現在根本不用理會德國。

    倫敦會議的結束,也意味著蘇俄的終結。在夏末,由英法美三國組成的聯合干預軍從芬蘭進入蘇俄,由於此刻蘇俄大部分軍隊都被牽制在莫斯科東部和南部,因此北部很快淪陷。10月底,聖彼得堡、莫斯科相繼被攻佔。從此,俄國開始了南北分治的局面……

    俄國爭端結束,世界恢復了表面上地和平,但這個事件卻更加清晰的為全球各國國家劃定了陣營。

    1921年12月,美國國務卿休斯力邀歐洲各國代表前往華盛頓,其中包括德國代表。次年2月。經過一系列磋商。美國、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十個國家先在《北大西洋公約》上簽字,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且在簽約之後。第一個擔任輪值主席國的美國國務卿休斯毫不避諱的對外宣佈:這個組織的目的是「在集體防務和維持和平與安全方面共同努力,促進北大西洋地區的穩定和安全!」——與泛亞歐聯盟的的區域「共同防衛」概念是何其的相似。如果把兩個組織所謂地「共同防衛區域」放在地圖上,世界已經沒有了縫隙……

    造成世界出現兩個對立陣營的原因很簡單。先,在一戰前夕,世界是一個多極格局,沒有哪個強國能夠吃定另一個強國,也正因為這種局面,各國為了打壓或防備對手,不得不拉幫結派。當戰爭結束,人們驚訝的現,一個擁有4700萬平方公里土地、5億人口以及全球一半工業生產能力的超級大國屹立在世界東方,而且精疲力竭的各國目前卻無法去攻擊和削弱它,老牌強國地恐慌就在所難免。在這種一極局勢下,各國為了地緣安全自然出現兩個選擇:實力弱小不得不與超級大國結盟以表示臣服;稍有實力,不甘心也不願意放下身段稱臣地國家,只能聯合起來共同對抗超級大國的威脅。而這兩種選擇的存在,產生兩個不同的陣營也就不可避免,即超級大國帶一群小弟對抗幾個聯合起來的稍微有些實力的國家。

    其次,雖然薩拉熱窩事件是一戰的導火索,但其根本原因是普法戰爭埋下的禍根,然而這場奪去了上千萬人性命的浩劫並沒有解決各國的宿怨,反而因為中國的出現把這種對立的範圍擴大到全球範圍。正是這種利益、情感甚至是文化上的對立,使得這種兩大陣營對立的局面水到渠成。

    最後,中國有句古話:「高處不勝寒」。作為世界第一強國,成為眾矢之的也不可避免:你強大的時候,即便無稱霸的野心,各國也會對你充滿戒心;一旦你出現絲毫衰弱的跡象,各國就會撲上來以最大的可能削弱你,畢竟一個超級大國的存在會讓任何一個國家都感到不安全。更何況,中國現在已經掌握了全世界8成以上的石油產地,即便在有國際監管體系的21世紀各國都在為這種液體兵戎相見,中國想要獨善其身恐怕比征服世界還要困難。正因為這種情況,袁世凱才決定趁著各國戰後虛弱之際先下手為強,拚命的擴張勢力。這也導致了兩級格局的提前到來,北約組織提前近30年出現也就不足為奇。

    隨著北約組織正式成立,中國也加緊了招收「小弟」的步伐。很快,兩大陣營的勢力範圍逐步確定。北約組織的勢力範圍包括:北美、西歐以及西歐各國的非洲領地;中國的勢力範圍包括:亞洲、大洋洲、東歐各國以及已經被中國控制的中美洲和親華國家為主的南美洲。

    不難看出,這兩大陣營中,北約一方擁有良好的工業基礎、民眾素質以及雄厚的資本,不過由於是幾個實力相近的國家組成,內部協調、利益均衡成為最大難題,加上大部分國家剛剛經歷一戰,戰後恢復需要一段時日;中國或稱東歐及亞洲一方在領土、資源、人口方面擁有優勢,而且中國是其中絕對老大,因此內部爭端相對好解決,不過幾個主要成員國,例如奧匈、奧斯曼國內政局相當不穩定,而且大部分國家屬於不達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在兩大陣營開始拉幫結派的時候,有兩個國家的抉擇要比其他國家難得多。第一個是英國,因為倫敦的糧倉在中國的後院,而這場戰爭中的潛艇戰讓所有的英國人記憶猶新。不過,大英帝國的驕傲最終戰勝了已經遠去的對飢餓的記憶,權衡了沒多久,貝爾福就攬著休斯的肩膀宣佈兩人的友誼將會「天長地久」。

    如果說英國人的選擇需要權衡,那麼德國人的選擇就需要掙扎。南京與華盛頓都曾經給柏林去過用詞「懇切」的邀請函,甚至還附上了可以用非常優厚來形容的條件。但是北約組織裡除了有德國多年宿敵法國,還有曾經被其滅國的比利時,而且其他成員也都是在不久前生死相搏的敵人,這讓威廉二世頗為顧忌。而另一方面,如果答應中國的條件,意味著要做「二當家」,這又讓威廉二世十分不甘,因為傲慢的日耳曼民族從感情上難以接受成為一個黃種民族的「小弟」。在不斷的掙扎中,德國成了暫時游離於兩大陣營之外的一個特例,但從地理位置來看,如果處於中歐的德國人不最終選擇一方,未來戰爭中他們會很受傷……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