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轉世袁世凱之大總統傳奇

龍騰世紀 第49章 美國參戰 文 / 裸奔在天堂

.    於德國在凡爾登動的這場進攻,協約國方面並不是視。法國參謀總長諾埃爾·德卡斯特爾諾多次表示對凡爾登防線的的擔憂,並於23日直接向霞飛提出增援的要求。當時的霞飛也已經意識到自己鑄成大錯,並立刻任命亨利·貝當將軍指揮凡爾登的保衛戰。可惜為時晚矣,或應該說是德軍的速度太快,在貝當2新職的第二天,凡爾登城就已經被德軍攻佔。凡爾登本該是貝當獲得崇高聲譽的地方,但是卻成了他成為俘虜的恥辱之地。

    讓人覺得哭笑不得的是,法金漢對第五集團軍的勝利「速度」十分不滿。按照「處決地」作戰計劃,德第五集團軍的作用是將法軍大量引到凡爾登,然後一舉將其「處決」。但是由於法金漢沒有把備忘錄的原件交給皇儲和任何一個第五集團軍的軍官,而是給了他們一份一般而且簡潔的命令:「向凡爾登方向,進攻馬斯河地區。」皇儲和他的手下都把這個命令理解為要求他攻佔凡爾登,而這正是法金漢所不要的,因為這樣他的「使法國把血流盡」的偉大戰略就不能實現了。法金漢不向屬下明確自己的戰略目的,或是他也不相信第五集團軍能夠如此迅速的突破凡爾登要塞。但不管怎樣,德軍在凡爾登的勝利還是可稱輝煌。為了得到更大的戰果,法金漢下令第5團軍向巴黎方向挺進,隨後第2集團軍從凡爾登這個大缺口撲向法國東部重鎮聖米耶爾。

    在去年12月,也就是德國將戰略重心調整到西線的同時做出了重大的戰略調整。由於之前協約國幾乎沒有戰略協同。它們之間長期存在著相互衝突的目地和猜疑,不同的政治野心和互不信任大大阻礙了聯軍的作戰。憑借霞飛的崇高威望,協約國次企圖改善聯盟作戰的計劃工作。法國、英國、比利時、意大利、俄國代表相聚一堂,共同討論了未來的行動,並制定了1916年>:年夏天於索姆河動一次大規模進攻,同時意大利以及俄軍也在各自戰線動攻勢吸引德軍,使其無法調集更多的部隊增援西線。此時德軍在凡爾登形成突破,讓聯軍的整條西線出現一個寬數十公里的缺口。為了阻止德軍向法國腹地挺進,本來集結在索姆河準備夏季攻勢地部隊不得不南下,而德軍為了進一步突破不停向凡爾登增兵。頓時凡爾登以西數十公里的地區出現了大混戰……

    似乎1916年初上帝站在了德國人一~|海上也取得了一次輝煌的勝利。自從捨爾決定對英國艦隊實行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戰略,他組建了一支由戰列巡洋艦和輕型巡洋艦組成的「誘餌艦隊」,並在希佩爾海軍上將的指揮下游弋在挪威海域,而他自己則帶領公海艦隊主力埋伏在「誘餌」身後五十海里左右的地方。由於德國已經使用了新式密碼,因此英國人對捨爾的計劃毫不知情。2日,當希佩爾帶領誘餌分隊對英國海岸動了一次成功的偷襲之後,「憤怒」地英國海軍派出了第1、2戰列巡洋艦分艦隊,第34洋艦分艦隊。以及第1、9、10驅逐艦分艦隊,試圖包圍並殲滅這支屢屢冒犯.=軍第一強國尊嚴的敵人。希佩爾見魚兒上鉤。按照事先準備好地路線東突西竄,並最終將這些英國戰艦引入包圍圈。德國公海艦隊一擁而上,對前來追擊的英國艦隊展開圍殲。

    這場海戰結充分體現了英德兩國不同的設計哲學,英國建造的艦隻強調的是速度和火力,而犧牲的是裝甲防護力,德*艦則在降低航速和武備的基礎上強調更好的防護力。而且德國在火炮技術上顯然勝過英國人,他們的軍艦裝有定時信管的穿甲彈可以穿過英國船殼爆炸,具有很大地破壞作用;英國炮彈往往碰上裝甲即炸,很難擊穿德國戰艦厚重的裝甲。這場海戰中英國損失了5+3艘驅逐艦,傷亡和約9300人;德國損失>.艘,輕巡洋艦逐艦3。1000,可謂大勝。海戰開始三個小時後,一艘德國潛艇在交戰地點數十海里外現了前來增援的英國主力艦隊。並將這一消息報告捨爾。德國公海艦隊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戰果,於是主動撤退。

    儘管這一場海戰沒能達到改變英德兩國地海軍實力對比的目的,但是英國海軍地完敗讓協約國士氣受到重挫,而德國海軍則樹立起強大的信心,甚至有些忘乎所以。受這場海戰的鼓舞,德國潛艇部隊開始了更加瘋狂無限制攻擊——獵殺一切敢於靠近英國以及英國殖民地的商船。2中旬,第一艘美國商船在不列顛群島附近沒受到任何警告就被擊沉了,隨後的一個星期,又有六艘美國船隻在潛艇襲擊中沉沒,其中四艘是在印度洋被擊沉,總共有140美國人喪生。

    威爾遜雖然在23日斷絕了同德國的外交關係,但他對猶豫不決。他在給國會的咨文中聲稱,他相信德國人將不會把消滅美國人、摧毀美國船隻的威脅付諸現實。如果事實證明他錯了,他將回到國會去爭取立法權力,以保護美國人在公海上的權利。造成威爾遜如此克制的原因有三個:第一是他正在以「威爾遜使美國擺脫了戰爭」為口號搞競選,而且他的競選幕僚對他提出了忠告:「做有效的戰爭準備是政治上的不明智。」在德國潛艇對美國商船動手之前,美國民

    希望捲入戰爭,他提出的恪守中立的口號讓他獲得了持率,因此威爾遜不想改變保持中立的立場。第二,現在美墨關係緊張。美國有一半陸軍在墨西哥境內「剿匪」,根本無法抽身參戰。第三,目前地戰爭進程充滿變數,而且戰事對協約國不利,威爾遜更希望的是等局勢明朗之後再讓自己的國家加入戰爭,取得更大的勝利果實。

    隨著德國潛艇在海上對美國人展開「殺戮」,美國民眾對德國人的態度從不滿轉變成憤怒甚至是仇恨。而美國人這種憤怒與仇恨,正是協約國所期盼的事情,因為德國在西線和海上取得的勝利,讓他們陷於非常被動而不利的局面。對美國的參戰更加迫切。

    為了讓威爾遜下定決心參戰,協約國在美洲展開了一些列活動。先,英國駐華盛頓大使佩林向美國媒體公佈了一份資料——德國潛艇這兩年在公海擊沉的協約國和中立國商船數量,並將其造成地傷亡人數誇張了一倍。佩林還隱晦的暗示道,如果美國不對德國採取「強硬」態度,那麼今後美國商船受到的傷害將與協約國一樣。其次,英法兩國代表同時拜訪了墨西哥城,他們代表協約國向卡朗薩軟硬兼施:如果墨西哥保持中立,那麼協約國會向其提供一筆比德國人更「慷慨」的財政援助,否則墨西哥將成為所有協約國的敵人。卡朗薩雖然收了德國人的錢。但他根本沒有真心的想與美國為敵,因為德國遠在天邊。而美國的威脅卻近在咫尺。他向美國宣戰,純粹是由於比利亞引來了美國大軍,為了順應民意不得已的決定。第三,協約國還對美國做出了莊嚴的承諾:如果美國參戰,戰後將德國在非洲地殖民地喀麥隆、德屬東非全部「分配」給美國……

    到3初的時候,卡蘭薩和威爾遜都做出了避免戰爭地讓步,雙方達成「諒解」:卡朗薩承諾盡快緝拿元兇並加強邊境治安,而美國作出了撤軍的安排。與此同時,被德國潛艇擊沉的美國商船已經達到20艘,傷亡人數也直線上升。似乎佩林對美國人的「暗示」正在實現。一時間,美國民眾對德國人的「仇恨」已經到達頂峰。現在美國國內叫囂戰爭的呼聲已經超過了對和平的渴望,而威爾遜那個「擺脫戰爭」的口號顯然變得不合時宜。當美國第21艘商船被擊沉的消息傳來,美國國會召集了一次特別會議。威爾遜向與會議員宣讀了他的《戰爭咨文》:「我們很高興為世界地最終和平和各民族的漸放可戰。……我們必須使世界對民主無害。……我們不希望征服。不希望支配。……我們只是人類權利的一個衛士。……」最終參、眾兩院通過一項聯合決議,宣佈美國與德國之間存在戰爭狀態。隨後威爾遜表公告:美國開始進入戰爭。這個公告,讓他在大選中的支持率甚至超過了他堅持和平地時期。這使得美國的政要更是堅定了戰爭的決心。

    儘管有決心,但是美國人對自己地軍事實力相當清楚——17常備陸軍常備海軍,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總共不40戰列艦——這樣的陣容相對歐洲動輒百萬人參加的大戰役顯然如杯水車薪。為了擴軍,美國國會隨後通過了威爾遜提出的兩個法案:《國防法》、《年海軍法》。

    歷史上把美國的《國防法》稱作美國陸軍走向正規化、職業化的標誌,其核心內容就是成立「美國國家安全聯盟」,對國民進行義務軍事訓練、制定常規的軍備採購計劃和戰略物資儲備計劃。其實這個法案在1914年12月就被提/政治家。這些人一直在宣傳同德國作戰的可能性,不過威爾遜最初因堅持中立而反對這種鼓動。到此刻,威爾遜為了通過這個法案甚至親自領導了紐約和華盛頓的「擴軍運動」遊行。不僅如此,美國政府還為擴軍展開了深入細緻的鼓動和宣傳,在心理上為全民參戰作足了準備。

    《1916年海軍法》被後世史學家評.=國邁進的號角」。在一戰之前,美國海軍擴建計劃的序章裡有一句讓英國人聽了很受用的話:「建立一支僅次於英國的海軍」。而1916年這法案的目標是:在短短的3里為美國海軍增加10超無畏戰列艦、戰列巡洋艦、10艘偵察巡洋艦、50艘驅|:建立一支海軍航空部隊和一支海軍預備役部隊。在其背後是美國的新的*:擁有一支「不亞於任何國家的海軍」。為美國是否需要這樣一支海軍,國會出現過辯論,而英國海軍不久前的慘敗成為那些主張造大艦的人們的有力論據:「如果英國的大艦隊無法對付德國人,美國人就只能指望自己的海軍了,因為英國人可能不會再去封鎖德國人了。」

    美國參戰的消息傳來,笑得最開心的是中國人。儘管美國的參戰還停留在形式上,但是為戰爭做準備而進行的擴軍、戰略資源儲備讓它對歐洲交戰國的物資輸出頓時少了三成,而這三成物資訂單則落入了中國工廠的手中。另一方面,美國參戰,意味著中國是唯一一個有能力影響戰爭結果並保持著中立的國家。中國這種影響力使得協約國與同盟國兩個陣營國都極為擔憂,紛紛派出代表企圖拉攏中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