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轉世袁世凱之大總統傳奇

龍騰世紀 第30章 自由通商(上) 文 / 裸奔在天堂

.    中國提出它的要求時,歐洲人正滿心歡喜的等待著一能結束的勝利……

    在巴黎,軍隊輜重整天川流不息。穿著紅褲子和寬下擺深藍色上裝的法國士兵,邁著整齊步伐穿過街道,引吭高歌著:「這是阿爾薩斯,這是洛林,這是我們的阿爾薩斯,啊,啊,啊,啊!」唱到最後一個「啊」字,歌聲化成一片勝利的歡呼。一位巴黎的記寫到:「這場戰爭似乎滿足了所有人的需要,所有出征的士兵都高唱《馬賽曲》,每輛運兵車上都題寫著:帶著勝利回家過聖誕……」

    在德國,速戰速決的思想已經深入每個人的骨髓。儘管倉庫裡製造火藥的硝酸鹽儲量僅夠六個月之用,但是快速勝利的樂觀情緒還是從上隊四個月作戰所需,爾後是國會表決通過休會四個月的決定,或是說,在德國人預計的戰爭所需時間一直休會。87日,德皇威廉檢閱出征將士時高呼:「你們在葉落之前就會凱旋回家。」那天下午,柏林的宮廷社交活動照常進行,貴族和政要們悠閒的談論著戰爭將持續多久:

    「戰爭可能會打上十周之久。」

    「不,您太悲觀了,只需要八周,或我們可以在倫敦相聚……」

    當德國政府的某一高級官員預見到戰爭將轉為長期消耗戰,因而向毛奇提出需要建立一個「經濟總參謀部」的建議時,毛奇回答說:「不要用經濟學來打擾我,我正忙於指揮一場戰爭。」

    在彼得堡,爭論的問題不是俄軍能否取勝。而是需要打兩個月還是打三個月,認為需要打六個月的人就被視為失敗主義。俄國司法大臣一本正經地預料:「威廉地盤算錯了,他是堅持不了的。」在民間,這場戰爭的「受歡迎」程度更是登峰造極。自1912年之後,俄國國內每罷工人數都在100之上,而自從向德國宣戰後,罷工浪潮戛然而止。俄國各階層都團結在政府的周圍,民眾確信:這是一場反對傳統的日耳曼仇敵的侵略的保衛戰。88日,當杜馬召開會議時,一向對政府極端不滿的立憲民主黨領導人聲稱:「這個敵人一心要把我們擠掉。以走上統治世界的道路。我們要為我們的祖國不受外國侵略而鬥爭,為歐洲和斯拉夫民族不受日耳曼人統治而鬥爭。」

    對這場戰爭唯一提出異議地是「極端急進」的布爾什維克黨人,他們的領袖列寧將戰爭視為帝國主義對市場和殖民地的爭奪,全世界的工人沒有任何理由為這樣一場衝突而獻身。列寧號召工人們轉而反對帝國主義戰爭,他提出了「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的口號。不過,這一口號是1914年中唯一的反調,因而+|麼影響……

    後世有史學家總結了一戰的四大成因:經濟競爭、殖民地爭奪、聯盟體系、民族主義願望。正如奧匈帝國的外交大臣貝希托爾德伯爵所說:「聯盟,就是讓我們在一起做一個大遊戲。」經濟競爭和殖民地爭奪才是這個遊戲的實質,而聯盟無非是遊戲地一種形式和需要。當遊戲進入最後階段。戰爭無可避免的成為決出勝負地關鍵。至於民族主義,例如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與生俱來的仇恨、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引起的法蘭西與德意志的糾葛。這些都是根植每個人心目中的強烈民族願望,也是政客鼓動人民支持他們動戰爭的最有利手段。

    另一方面,西方軍事思想的先知克勞塞維茨,用他那本被奉為兵法聖經的《戰爭論》束縛了歐洲人的思想。他認為:「以決戰迅速取勝是進攻戰的要旨,佔領敵人領土和掌握敵人資源均屬次要,盡快早日決戰定局事屬至要。時間重於一切,拖延戰爭地任何情事,均應該遭到譴責,逐步削弱敵人和消耗戰,我都畏如地獄。」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歐洲國家戰前制定的軍事計劃均以數個月、甚至一個月為限。於是人們以為將經歷的是一場短暫而又勝利地戰爭,他們決心全力支持政府……

    不過,在這個時候的歐洲,有一個地方的人們卻不需要戰爭。那就是英國。有「日不落」地頭銜,意味著它已經擁有了世界上最大的海外領地,國內政客對爭奪新的殖民地和市場缺乏興趣。而且經歷了布爾戰爭之後。「日不落帝國」已經走向遲暮,所有的政客對動戰爭都心懷恐懼。正如所有的「老人」一樣,它只希望謹慎而小心的守護著自己的家業,毫無進取的決心。

    另外,大英帝國的本土子民對歐洲大陸上那

    並無什麼過分的仇恨,也沒什麼偏愛。儘管政府一在聖誕節前結束,但募兵處依然冷冷清清,民眾更想在家裡等待著聖誕節的到來,而不是冒著生命危險去幫助他們的法國朋友。就在各國報紙鼓吹著這場戰爭必勝的時候,英國各大媒體刊登了一名為《表達一個普通英國愛國意見》的詩:「憑什麼我要奉行你們的打仗路線,就為了一樁與我無關的事件?……到時候我將被徵召作戰,全歐洲烽火遍地,捲進了一場別人的戰爭,為的是要履行兩家協約的規定……」

    正如這詩所說的一樣,英國動戰爭的動機彷彿只有一個——與法國人的協約。當英國駐德公使奉命向雅戈遞交宣戰書時說道:「這一切都來自這種該死的聯盟體系,它把一切都毀了。」內部,阿斯奎斯為代表的「自由黨帝國派」主戰派卻看到了一個可怕的結果:如果法國人被擊敗,那麼德國人將在整個歐洲大陸為所欲為,英國再沒有影響力可言。8月|「倘德國主宰了大陸。那我們就會和別的國家一樣不舒服,因為我們勢必會被孤立起來。」但是,18個內閣成員不為所動——他們以12:6:票結果否定了參戰的提案。

    這個時候,從保守黨「叛變」至自由黨的丘吉爾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他說服了前相貝爾福,使得這保守黨的領袖支持對德國開戰的議案,不過條件是建立一個自由黨和保守黨的聯合政府。雖然最終內閣同意英國參戰,但是自由黨內閣的一半成員因為反對阿斯奎斯「聯合政府」的做法而憤然辭職。如果不是阿斯奎斯和貝爾福努力穩住局面,並說服喬治五世任命了幾個新內閣,英國恐怕就要用一個殘缺的政府去領導戰爭。

    但是,這個新內閣班子卻也面臨著再次分裂地危機。因為中、美、英之間的另一場「戰役」拉開了帷幕。這場戰役的原因很老套——中立國的通商權和交戰國的限制權之間不可避免的那些老衝突……

    「海上作戰的全部要旨,就是要使海軍所擁有的一切大小艦艇能夠不受約束地到處活動。」這句話被一直皇家海軍尊為「教皇通諭」。用一句日常用語來解釋:海軍必須同時在一切地方都佔優勢,或是在任何有可能與敵艦交戰的地方都佔優勢。其實這句話也並無什麼不妥之處,因為英國海軍不僅有這樣的必要也有這樣地能力。英國有三分之二的糧食是進口地,它的生計依靠由英國貨船所承運的對外貿易;英國商船在世界總噸位中占43%,而且承運了世界海運貿易總額半數以上的商品,相當於世界其他國家承運量的總和。沒有了航運,就沒有了生命,所以英國艦隊不得不四面八方鋪開:保衛通向波斯、印度以及遠東的蘇伊士航線;保衛圍繞非洲的好望角航線,保衛前往美國和加拿大的北大西洋航線;保衛通向西印度群島的加勒比海航線。以及到南美洲和澳大利亞的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航線。

    在中立國地通商權和交戰國的限制權之間,衝突是不可避免的。隨著各國的崛起以及海上貿易地頻繁。這些年一旦有戰事,立刻可以聽到中立國大喊:「公海上的航行需要自由」,潛台詞則是:別擋我們的財路;交戰國則反罵道:「中立國地國旗掩護了違禁商品!」這種矛盾日益尖銳,把持著大洋控制權的英國自然成了千夫所指,也成為最頭疼的人,因為他們可以在交戰時限制所有國家對敵對國的運輸,而任何國家交戰也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意。

    為了解決海上爭端,各國1908年舉|;.章。東道國是世界上海運業務最大和對中立國家的貿易暢通無阻最感興趣的英國,現任外交大臣格雷雖不是出席會議的代表。但卻是這個會議的推動和起人。被譽為「海上克勞塞維茨」的美國海軍上將馬漢代表美國出席了會議,他極力反對「公海航行自由」。但會議產生的倫敦宣言中,中立國的貿易權比起交戰國的封鎖權來還是佔了上風,連馬漢也奈何不得英國強大的海上影響力。與會全都支持中立國戰時照常進行商務。馬漢的反對意見遭到他的文官同事們的否決。

    在《倫敦宣言》中,貨物被分為三類:絕對禁運品,這包括只供軍用的物品;有條件的禁運品。即既可供軍用也可供民用的物品;以及非禁運品,包括食品在內。只有第一類貨物在交戰國宣佈封鎖後才可以由交戰國沒收;第二類貨物則必須證實目的地是敵對國家方可予以沒收;第三類

    根本不能沒收。但當各國代表簽署宣言回國後,極由的英國國會卻沒有通過這份宣言。原因很簡單,馬漢在英國有大量門徒,他們覺得保障英國生存的海上優勢遭到出賣。他們問道:「如果允許中立國供應敵人需要的一切,則阻塞敵人的海上通道又有何用?」他們使倫敦宣言成為轟動一時的案件,在報刊上和在議會中動了一場反對它的運動。「倫敦宣言將使英國艦隊失去作用」,「它是德國的陰謀」,影響力巨大地保守黨領袖貝爾福則是這個宣言的最極端反對。倫敦宣言雖在下院通過,但上院卻一鼓作氣根本沒有讓它付諸表決。最終在英國夭折……

    83日,當德國入侵比利時的時候,威爾遜在向美國人演講,表示美國將在這場戰爭中恪守中立。在隨後的記招待會上,當有人問起他為何做這個決定時,威爾遜道貌岸然的答道:「我想要的是這樣的一種自豪感:美國可以隨時援助世界其他國家……我相信美國這樣做可以獲得不朽的崇高榮譽」。雖然這番話裡充斥著停的作用」、「為人類服務」、「正義和仁慈的準則」,「不僅在美國而且在人類地旗幟下」之類的言辭,但是美國想要兩頭賺錢的打算暴露無疑。8月6日,威爾遜的妻子這一天與世長辭,但他沒有在醫院見妻子最後一面。而是給英國外交部提交了正式要求:希望英國遵循《倫敦宣言》。

    在這之前,德奧兩國已經宣佈支持該項宣言。原因很明顯:第一,兩國本來對奪取制海權沒什麼信心,一旦戰事延長,這個條約將是他們獲得外部支援的唯一希望。第二,這個時候整個歐洲的覺得面對的是一場快速戰爭,這個條約無傷大雅。

    對美國的要求,英國內閣只用了一個小時的討論就做出了回復。有關這次討論的僅有記錄,是阿斯奎斯日記中地輕飄飄的一句話:「長時間地內閣會議——關於煤炭和禁運品等各種各樣的零碎事項。」此時英國人也覺得自己面對的是一次短期戰爭,他們沒有預感到戰事會展到要依靠美國支援的地步。更不會料想到要美國參戰。另一方面,貝爾福是這個條約的堅決反對。阿斯奎斯為了不至於讓新組建的內閣分裂,同時又要照顧美國的面子,於是在作出了一個肯定答覆的同時,聲言保留對「有效地進行海戰所必不可少的」某些權利。這個答覆說是同意,實際上是不同意。英國對於禁運品迄無定策,只是憑經驗覺得倫敦宣言的條款需要略加引伸。英帝國國防委員會在1911-1912地報告中曾建議應將貨物的最終目的地,而不是船舶的目地地,作為衡量有關貨物是否屬於有條件的禁運品的標準,因為製作馬鞍地皮革、製作輪胎的橡膠、銅、棉、紡織品原料、紙張等都可以轉為軍用物品,不得僅僅因為它是運給中立國的收貨人就可以自由通行。

    為此。英內閣會議頒了一道樞密院令,宣稱有條件的禁運品,今後如系運往敵國或「敵國的代理人」或其最終目的地為敵對國家,均一體視為拿獲對象。至於目的地的證明。從此將不復以提貨單為憑,而將依據「任何充分的證據」——這個詞伸縮性縮性之大無與倫比,英國駐華盛頓大使塞西爾·斯普林-賴斯爵士承認。是把每樣貨物都視為絕對禁運品。對於這個回復,威爾遜大罵道:「這是英國人張牙舞爪、氣勢逼人的拒絕!」

    在倫敦給美國回復不久,中國的軍事「演習」驚出了英國人一身冷汗,隨即也傳來了同樣的要求。不過中國不是倫敦宣言的參與國,因此條件提得更加直白——無條件自由通商。

    對美國,英國人敢直言拒絕,其原因有三個。第一,1913年美國協約國的貿易額為八億二千四百萬美元,而與協約國的貿易而僅為一億六千九百萬美元。美國人不敢得罪英國而而失去協約國的所有市場。第二,英國對美國的貸款總額有60億美元,其中80%是國有債券,意味著美國金融很大一部分被英國控制。第三,英國掌握著大西洋的航路,美國商船進入歐洲必須英國海軍點頭。然而對中國的要求,英國人卻不敢輕易拒絕。中國對歐洲的貿易雖然對同盟國較多,不過總體比較平均;其次英國本來在中國的投資就少,對中國經濟影響不大;最後,英國人雖然也控制著亞洲至歐洲的航路,但中國卻印度邊境陳兵百萬。一旦印度有失,英國將失去三分之二的糧食產地和九成的石油產地,這會讓英國國內的生活和生產直接崩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