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轉世袁世凱之大總統傳奇

龍騰世紀 第10卷第64章 帝國縮影(上) 文 / 裸奔在天堂

    蕪湖位於安徽東南部,地處長江下游南岸,南倚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浩浩長江自城西南向東北緩緩流過,青弋江自東南向西北穿城而過,匯入長江。她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江與青弋江的交匯口。

    歷史上蕪湖的農業、手工業、商業頗為發達,南唐時即有「樓台森列」、「煙火萬家」的讚譽。南宋以後,特別是到了元朝,蕪湖已是一個相當繁榮的市鎮,從明代開始,逐漸成為長江下游地區的重要商埠。漿染等手工業已聞名遐邇,明代所著的《天工開物》中就有「織造尚淞江(上海),漿染尚蕪湖」之說,形成號稱「蕪湖巨店」的大型漿染工場。以蕪湖和上海為起迄點的蕪申運河,更把蕪湖和蘇、錫、寧、杭的經濟、文化緊密地連在一起。

    到了清代,蕪湖形成了廣大的米業市場,與無錫、長沙、九江並稱為全國四大米市,手工業也形成了相當可觀的規模。可惜隨著太平天國的興起,蕪湖隨著整個安徽一同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人口驟減60%以上。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簽訂,將蕪湖與浙江的溫州等四個城闢為通商口岸,從此打開了蕪湖對外開放的大門。大量西洋商品經過蕪湖銷往內地,大批外國洋行、公司進入蕪湖的同時,先進科學技術的傳播,也刺激了蕪湖近代工業的發展,安徽省最早的一批民族工業在蕪湖建立。1883年蕪湖架設了有線電報線路,為全省第一個使用電報的城市;1897年投產地益新(機磨)米面公+位。晚清時期。蕪湖海關進出口貨值達全國對外貿易的3.5%,成為長江通商巨埠之一。

    自中華帝國成立之後,蕪湖因交通位置和經濟條件成為國內外企業搶佔的重要據點之一。1909年,中外合資興建的蕪湖長江大橋通車,為繼南京廷襄長江大橋、南京長江二橋,武漢長江大橋,重慶長江大橋,九江長江大橋後的第六座長江大橋,進一步深化了蕪湖的交通樞紐作用,帶動的江北工業的發展。除了沿青弋江到長江口號稱「十里長街」的中心商業地帶以外。此時在長江兩岸又形成了一個寬達數十公里的工業區,達到了前所未有地繁榮。

    午後,市區。

    青弋江畔的十里長街依然繁華、然而經過十年的建設,這裡再也找不到原來的影子。原來狹窄的胡同變成了雙向車道的馬路,一輛輛汽車穿梭其間。道路兩旁低矮已經變成高樓,叫賣的小攤已經被一家家華麗的店舖取代,附近還有無數的高樓正在建設、一個個裝潢一新的店面也等待著開業。一場午後地大雨剛剛停歇,陽光就迫不及待的從雲層間隙中灑向地面。今天剛好趕上公休日,出門地人不少,街道旁排水孔發出的流水聲和行人的腳步聲。形成一曲交響樂……

    「叮、叮、叮……」一輛公交車停靠在路旁的車站,售票員從車窗裡探出腦袋。一邊搖晃著手中的鈴鐺一邊喊道:「甲七路車,開往南苑小區、火車南站、工業園、東城電影院……」與此同時,車門緩緩打開,下車的乘客中,有穿著校服的學生,有一身工裝的工人,甚至還有一身西服的洋人,他們開始奔向各自的目地地……

    一個四十來歲、右手挎著竹籃的婦女下車後,有些不放心的對乘務員問道:「叫『福萬家』的買賣真在這裡?」

    售票員一路已經被這個婦女煩了不少次,他有些不耐煩地指指不遠處一個巨大的牌匾道:「喏。那塊紅色匾額下面就是『福萬家』超市。」

    超級市場是20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出現的一種零售方式,代,這種大型綜合性零售商場開始迅速發展,成為零售業地主流。並被成為零售業的第三次革命。像法國的家樂福、美國的沃爾瑪都躋身世界五百強,成為各國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1905年,在袁世凱的主下。帝國商貿部在南京組建第一家「福萬家」超級市場。規模採購價格低廉,加上貨物齊全、服務規範,萬家福超市很快成為南京市民消費的主要場所,網點也在全國鋪開。隨後民間的的跟風者日眾,像什麼「福千家」、「福百家」等等超市也紛紛出現,帶動了全國零售業的發展。1911年,國內門店有了充足的利潤保證後,萬家福集團在英、法德、美各國設立辦事處並開設分店,成為世界性的連鎖零售企業。

    聽完售票員的話,那婦女剛想離開,又突然轉身問道:「我回家的時候還是在這兒坐車嗎?」

    售票員耐著性子解釋道:「看見馬路對面的車站了嗎?從那兒上車,聽到有人喊甲七路車你就

    到站賣票的會叫,你仔細聽著就是。」

    婦女雖然還有些迷糊,不過也不好意思再問,於是鞠躬道:「謝謝,謝謝……」

    此時,一個同樣打扮,不過年紀只有二十來歲的婦女走到近前,對著剛下車的婦女道:「清嬸?您怎麼在這兒?」

    清嬸看見熟人,像見了救星一樣:「哎呀,小惠侄女啊,見到你可算有救了……」

    看清嬸一臉焦急,小惠趕忙道:「咋了清嬸?遇到啥難事了?」

    「別提了,今天先生說有個洋人朋友到家裡吃晚飯,給我寫了張單子,要我到這什麼『福萬家』來買東西,你說我又不識字,再說我剛進城……」

    清嬸的話讓小惠鬆了口氣:「嬸,你家先生就沒說讓你把單子給店裡的夥計?」

    清嬸道:「說了,但我聽太太說,這福萬家的買賣是把貨擺出來,你自個兒去挑……我也怕那些夥計欺負我不識字。要是給我拿錯了東西咋辦?」

    小惠道:「這福萬家……哎呀,我也說不明白,正好我家先生要我買捲煙,你跟我一起去,有一趟您就全明白了……」

    小惠和清嬸都是附近的同村農民,在幾年前,由於蕪湖長江大橋的建設需要大量壯勞力,於是小惠新婚不久地丈夫二虎便趁著農閒進城務工。看著城裡給的工錢比種田收入高得多,不久後小惠也跟著丈夫進了城,開始了城裡的打工生活。隨著小惠夫婦的收入增多。他們家裡毛胚房變成了大瓦房,連僅有的幾畝地也租給了其他人耕種。在小惠夫婦的帶動下,村裡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進城。

    不一會,二人走進氣派寬大的「福萬家」超市。在進入賣場之前,清嬸一邊回頭看著門口的幾個保安,一邊壓低聲音道:「不愧是大買賣啊,門口還有衙役,這掌櫃的通官府吧?」

    小惠撲哧一樂道:「我說清嬸,他們不是衙役,是保安。就是專門防賊地……」

    小惠話音未落,兩人已經走進賣場。清嬸指著貨架上一個收音機道:「這也有這種鐵盒子?裡面有人唱曲兒,我家太太天天都在家裡聽。」說罷,她又指著一個電飯鍋道:「這鍋子吳先生家也有一個,不用火就能把飯煮熟……」

    聽到清嬸的話,小惠皺眉道:「嬸兒,家政公司的人沒給你培訓嗎?」

    「啥是培訓?」

    「就是教你怎麼用這些東西」

    清嬸道:「沒有,當時吳先生家裡急著要找人,所以讓我先去試工半個月,說以後教我……」

    為了妥善安置越來越多的進城勞力,帝國各地民政局都組建了勞務處。對民工進行簡單的培訓和分流。開始的時候,很多人對女性去當「保姆」存在疑慮,因為在大多數人心目中這無疑是去當丫鬟。隨著勞動法的普及,加上各地都處理了一些虐待保姆和下人的案件後。家政市場漸漸打開。為了讓進城人口迅速適應城市生活,政府要求各地的勞務處都開設就業培訓機構,像家政公司有短訓班。勞務公司有崗前培訓學校,並設立常年對社會開放的掃盲夜校、技校,不過由於對家政人員地需求劇增,使得很多服務人員都一邊上崗試工一邊接受培訓。在政府開辦的家政公司介紹下,清嬸和小惠進入兩個不同地家庭做保姆。小惠服務的家庭男主人是蕪湖一個米商,常年帶著兩個兒子在全國跑生意,家中經常只有一個太太和一個姨太太;清嬸服務的家庭男主人姓吳,是一家中外合資家電企業的股東,由於長期與外商打交道,算是中國開放以來第一批走上開化之路的商人。

    小惠道:「清嬸,你沒培訓就試工,這主家裡的東西你咋用的?」

    「咳,別提了。剛到吳先生家的時候,我鬧了不少笑話。記得第一天試工,吳先生讓我收拾屋子。我看屋裡沒水,於是就拎著桶出門打水,結果找了一圈沒找著水井,後來還是吳太太教我用那一擰就出水的水管子……」說罷,清嬸壓著聲音道:「還有啊,剛到吳家我整整一天都沒上茅房……」

    「你咋不去呢?」

    「找不著……後來實在憋不住了就問太太,才知道馬桶原來在家裡……」

    「清嬸,你這笑話鬧得可夠大的……」

    清嬸道:「這還不算……我看馬桶很乾淨,以為這是主人家專用地。等解完手,我想得把馬桶倒了洗洗啊,可連吃奶的勁兒都用上了,結果發現馬桶被焊在地上……要不是問太太,恐怕我都……」

    小惠笑道:「哈哈……清嬸,我真服了你了……」

    清嬸苦笑道:「現在家裡的新鮮玩意兒我也會用一些了,不過煮飯做菜的時候,還得太太在一旁看著……吳先生人雖好,不過我恐怕遲早得被辭了……」

    「嬸,不會地。現在城裡缺人手,不然吳先生也不會急著聘您……」見清嬸還是有些擔憂,小惠繼續寬慰道:「先別著急,等你參加幾次培訓就什麼都會了……我剛進城那會還不是跟你一樣,培訓了七八天就懂了。」

    清嬸道:「你年輕,學東西快。我老了……」

    「咳,什麼老不老的,這些東西有多難學……對了,先給你家先生買東西吧。」

    清嬸掏出採購單道:「差點把正事兒給忘了,可咱兩也不識字啊……找個夥計吧。」

    小惠接過單子道:「我看看……牛排……」

    「對,先生說要買什麼牛排骨……」

    小惠笑道:「不是牛排骨,是牛排,這是洋人愛吃的玩意兒……還有紅酒、蘿蔔、面、玉米罐頭……還好,我都認識,不用叫夥計幫忙了。」

    清嬸有些詫異地道:「小惠。你啥時候學會識字的?」

    小惠道:「我在家政公司地掃盲班上了半年學。」

    清嬸道:「小惠,不簡單啊,學費很貴吧?」

    小惠道:「他們不收錢的……清嬸,趕明兒你下了工,我帶你一起去?」

    清嬸道:「我老了,這會兒想學晚了。」

    小惠道:「不晚,我看還有比您年紀大的去學,而且那裡教的都是我們平日裡用的著的東西,好學著呢……」

    清嬸道:「我真的不行……」

    小惠道:「清嬸,現在經過培訓的保姆比沒經過培訓的工錢高不少。而且認字的又比不識字地高不少。咱識字就為了多掙錢,又不是要去當秀才。能有多難?」

    「真有這事兒?算了、算了……還是先買東西吧。」

    「好吧,先買東西。」見清嬸拒絕,小惠也就沒再堅持,而是開始選購商品。

    雖然沒答應小惠的邀請,不過剛才小惠的一席話讓清嬸心思活絡起來,考慮片刻,她不經意的問道:「惠兒,你現在工錢不少了吧?」

    小惠拿起一個罐頭邊看邊答道:「不多,一個月五、六塊吧。」

    「這麼多?!」

    小惠把目光從貨架轉到清嬸臉上笑道:「嬸,家政公司那邊不是說得很明白嗎?試工保姆是一個月一塊。培訓之後正式上崗是兩塊到三塊,要是你能識字,這價碼就能跟我一樣了……現在是不是想學了?」

    清嬸有些不好意思的道:「小惠,等我培訓完了。你也帶我去看看……我看能不能學會……」

    小惠道:「嬸,這就對了。」

    半個小時後,兩人帶著選購的東西離開了商場。走在繁華的街頭。清嬸道:「惠兒,今兒個真是多虧了有你。」

    小惠似乎沒有聽到清嬸的話,而是出神的看著遠處正在建設中的一幢大樓道:「嬸,看見那棟樓了嗎?」

    清嬸道:「咋了?」

    小惠道:「二虎跟我打算今年年底買一套那裡地房子……」

    「啥?你們要在城裡買房?」

    小惠道:「嗯,你也二虎是個孝子,爹娘在家他不踏實。我們合計想趁著這兩年房價便宜,買個房把二老接到城裡,他幹活也安心。」

    1910年至1913,英國建築業出現大滑坡,木工和建築工人失業率接近20%,史稱英國建築業的「三年大蕭條」。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城市地迅速擴大,為大量國際房地產商人和建築企業提供了投資機會。由於大量資金的進入,使得中國房地產業的供給量一下提高數倍,房價也開始下降……

    清嬸道:「城裡的房再便宜可也是城裡啊。」

    小惠道:「這些年我們兩攢的錢雖然不多,不過現在我家先生願意為我們擔保,可以先向銀行借……」

    清嬸道:「小惠,那些錢莊信不得……」

    小惠道:「嬸,我找人問過了,沒問題的。」

    清嬸道:「錢莊可是吸血的,你借了他們的錢,一輩子都脫不了身……這件事你得聽我的……」

    小惠也是經過了長時間的瞭解和咨詢,才弄明白這「貸款買房」是怎麼一回事,不過要她說明白卻不容易,於是唯唯諾諾地答應了清嬸一句。看著小惠的表情,清嬸雖然知道自己沒有說服小惠放棄向「錢莊」借錢的念頭,不過她卻沒敢多說,因為小惠的見識已經超過自己太多。而清嬸同時也意識到,對這個新地城市、新的年代,自己還有太多的不理解和不適應。這些不理解和不適應來自於諸如城市裡出門不用燈籠、晚上睡覺都在後半夜、解手在家、做飯不用柴、走道要在右邊等等一系列顛覆原有生活習慣與觀念地改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