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轉世袁世凱之大總統傳奇

龍騰世紀 第10卷第63章 大國崛起(下) 文 / 裸奔在天堂

    個國家的崛起,不是僅僅依靠工業的發展就可以達成不可能在真空環境下單一的發展。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劇烈的改變著中國社會面貌的同時,對其他產業,甚至對世界世界也在產生著影響。

    中國的工業發展,首先改變的是中華帝國的國際形象,而這種改變又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中國汽車、家電等產業的競爭優勢,為世界打開了一扇認識中國的窗戶。在這個階段中,外國投資者和商人最先體會到了中國在向一個強國過渡。

    早在1897年和1898,德國法蘭克福和巴黎就分別舉辦了世界範圍的汽車展。雖然巴黎車展參與人數高達14萬,不過這兩地的車展示工業成果為主要基調,商業氣氛很淡。隨著中國成為世界汽車行業的領跑者,每三年一屆的「上海國際汽車展」成為了最權威的車展,推出的每款新車都會左右世界汽車的發展潮流。在這種情況下,每屆上海車展都吸引了大量來取經的國外汽車企業,「展銷價格」更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汽車經銷商。

    見上海國際汽車展的火爆,帝國商貿部乾脆把軍火、電器以及一些其他工業產品的展銷合併在一起,形成兩年一屆的「中國上海國際工業貿易展」,全力推銷中國的工業產品。旺盛的人氣、高額的成交量,使得各國企業對這個展銷會眼紅不已,紛紛要求參與,甚至還開出了天價的參展費。在幾個國家元首通過外交途徑向中國政府提交了請求後,1913年,上海工業貿易展開始接受外國銷會當年參與人數突破一百萬。成為世界工業領域三年一度的盛會。中國上海,也因此而逐漸向亞洲乃至世界重要的貿易中心轉變。

    第二個階段,中國高端行業的先進技術,讓世界目光聚焦中國。隨著各國公路上日益增加地中國汽車數量,隨著各國民眾家中日益增多的中國電器,人們、特別是從事技術研究人員開始提出一個問題:這樣的產品是一個「不開化」的國家生產的嗎?

    帶著這樣的疑問,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參與「張衡獎」的爭奪,也越來越多的得獎者願意留在中國任職和從事研究。1912年,張衡獎次沒有候選人缺席,而且留在中國的獲獎者比例高達70%。留下地技術人員自然進一步提升了中國的科技水平。而那些沒有留下的人,也把中國的真實情況和對技術人才的優厚條件在學術界廣泛傳播,吸引了更多的科學家到中國。

    隨著技術人才的進入,民用的醫學、物理、化工、動力等等研究所裡,各種膚色的科學家隨處可見。他們帶來的技術和知識,讓中國科技水平得到了飛躍式地發展。特別是中汽集團旗下的汽車研究所,已經成為世界汽車工業地聖地,每年都會有例如雨刮器、車載收音機之類的新產品和技術問世。另外,隨著人才的日益集中,使得國際張衡獎的聲望越來越高。1913年,中國科工部對該獎項進行了兩項改革:第一。取消候選人制度,任何人都可以帶著自己的成果參賽;第二,大賽向世界各國企業開放,允許在大賽期間購買這些參賽者的技術專利,不過「洪憲—愛迪生基金」會有購買優先權。由於張衡獎更注重對實用科學的扶持,加上可以當場購買技術專利,這屆張衡獎大賽不僅吸引了大量的技術人員帶著研究成果來參加,同時也吸引了大量的企業主帶著資金前來「旁聽」。不久的將來,張衡獎將成為技術領域地一個盛宴。

    第三個階段,中國產品對人類生活的改變。讓中國的強國的形象深入普通民眾心中。隨著中國地汽車和家用電器的大量出口,越來越多印有「maeina」的產品進入:u=樣的場景:夏日的清晨,男主人開著中國製造的汽車出門上班,投入一天忙碌的工作。而到了傍晚,客廳裡中國出產的收音機播放著音樂,中國出產的電風扇送來陣陣清涼。女主人從中國生產的冰箱裡拿出食物,並用中國生產的電烤箱、電磁爐準備著晚餐,就連餐具都是買電器附贈的「china」(瓷器)。在這樣的生活中,你難道還會覺得這些產品來自一個落後而不開化的國家?而這樣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難道還會認為「china」僅僅是瓷器而不是一個發達的國家?

    對於中國國內而言,由於滿清留下的是一個在所有領域都可稱空白的工業基礎,因此工業發展的過程中,每一個行業的

    乎都演化出數個、甚至數十個新興行業。這在豐富的同時,提供了大量的投資項目和工作機會,促使整個國民經濟如雪球般越滾越大。另外,工業的發展,對於改進農生產方式、推動畜牧和種植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拿汽車舉例,汽車工業的發展,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造成橡膠和燃料的需求幾何數級增長。據統計,1903年至1910間,由於世界汽車業的發展,世界橡膠在種植面積擴大數倍的情況下,價格卻攀升了三十倍。而石油方面,美國1860年的開採量是50桶,1900是6362萬桶,到這個數字飆升至2.6億桶。隨著中國汽車業的發展,南亞的三大殖民地越南、高棉、菲律賓成為本土的橡膠供應基地,巴拉旺島出產的石油更是佔了中國石油開採量的四分之一。無數大種植園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南亞,無數油井被開發,殖民地居民也因為收入的增加而開始接受中國的統治。

    汽車工業的發展,第二個影響就是推動傳統行業的發展和帶動新興行業的大量興起。製造汽車需要大量煤、鐵、顏料等等原料,生產這些產品的傳統行業因汽車產業的發展而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機會;使用汽車需要加油、維修、保養,在汽車越來越普及的同時,加油站、維修廠、汽車美容店也開始普及,從而形成一個又一個新興的行業;銷售和出口汽車,需要大宗的運載工具,無形中刺激了航運和造船業的發展,中國的八大造船基地十幾年來的訂單幾乎沒有停過。另外,由於汽車的工業的發達,汽車開始大量進入中國國內的客、貨運輸業務。鐵路運輸雖然運載量大、速度快,不過必須依鐵路線運輸而且只能停靠固定的車站,而由出租車、城市公交車、城際長途客車、載重運輸車構成客運和物流網絡,可以深入到每個城市的每個角落,成為鐵路大動脈之外的「毛細血管」,有效的完善了中國的物流網絡。

    工業的發展,第三個影響就是促進了中國農業機械化生產的步伐。在1840年至1895間,滿清統治下的中國人均耕地面積為2.25畝,(平均)畝產可以達到200300斤左右。戰亂和災荒,按照這個數字計算的話,人均糧食產量應該450675斤,不僅可以解決數億人的吃飯問題,同時還能有效的進行糧食儲備。可惜清廷腐朽落後加上橫徵暴斂,使得外敵入侵、內亂頻生,大量的土地荒蕪,連漕運的糧食都都沒法收齊。就是在饑民遍野的情況下,滿清政府依然不願意漢人進入北方開墾土地,導致人均耕地逐年減少,最慘的時候人均糧食每年不足50市斤!

    中華帝國成立後,不僅保證了國內政局的穩定,同時還大力治水,鼓勵向北方移民開荒種地,使得糧食連年增收。雖然這些舉措讓中國的土地能夠養活四億人口,但是糧食儲備量卻一直在比較低的水平。有道是「無農不穩」,如果沒有足夠的糧食儲備,一旦出現災害、戰爭等變故,將會造成劇烈的社會動盪,搞不好還會出現內亂。要提高糧食產量,只有兩條路:一,擴大耕種面積;二、提高農業技術獲得更高的畝產,例如引進化肥、高產作物等。對於這個時期而言,根本還沒有什麼像樣的農業科技,更談不上什麼高產水稻、基因工程,所以各國都把提高耕種面積作為農業增收的主要手段。在中華帝國成立後,袁世凱不僅下令成立農科院,研究農業科技,同時還要求在北方那些地廣人稀的新移民點,由軍管會出面建立大型合作農莊。這種農莊建立有三大好處:第一,北方條件惡劣,野獸、土匪橫行,由軍管會出面可以將移民們組織起來,建立民兵、預備役部隊,圍農莊。第二,北方三大軍區所處地區地廣人稀,不僅無法完全鞏固防區,而且兵源緊張。這些農莊的民兵平日裡除了保衛地方安全,還可以成為正規軍的補充。到戰爭期間,可以直接由預備役轉化為正規軍,解決兵源問題。第三,北方移民點土地肥沃地廣人稀,需要機械化耕作,而農莊可以統一管理生產機械。

    隨著技術條件的成熟,1908年,帝:設拖拉機廠,而這些農莊也就成了中國機械化耕作的第一批受益者。1913年,中國拖拉機數量突破5000,械化生產使得北方的糧食產量開始迅速提高,成為中國糧食戰略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