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轉世袁世凱之大總統傳奇

龍騰世紀 第10卷第58章 艱難過渡 文 / 裸奔在天堂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地球上,從來就找不到一的時光。菲律賓與古巴的槍聲剛剛停歇,南非的戰事又起。號稱日不落的大英帝國與布爾人之間,爆發了曠日持久的戰爭。而與此同時,歐洲各國的軍備競賽也開始升級。無數的資源、新技術和工業生產能力被用來生產更為先進的武器與軍備,而且生產規模甚至達到十九世紀末工業總產值4以上。斯曾這樣說過:「二十五年來,整個歐洲以空前未有的規模進行武裝。每一個大國都力求在軍事威力和戰爭準備方面超過另一個大國,從而使對方屈服。」然而,趁著英國人身陷戰爭泥沼、歐洲強國瘋狂擴軍的空擋,新生的中華帝國完成了艱難的五年過渡期,並開始埋頭發展,從一個大國向一個強國過渡……

    自1850年中國人口達4b的原因,中國人口一直呈下降趨勢。特別是重男輕女的思想下,女嬰存活率非常低,甚至還有大量殺(女)嬰現象。這些因素使得中國人口男女、南北比例極度不協調,而且50年內人口減少近一億。中華帝國成立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人口措施,甚至還專門頒布了女嬰保護法。至1901年,中國的人口50來第一次止住了下降的趨勢,開始緩慢增長:總人口數從1896年的3.414增長為3.4億,而且女嬰存活率創百年來的新高。另外,在強有力的移民政策鼓勵下,整個中國的人口分佈有了顯著改善。1901年,南北人口比例從1894地7:3成6.23.8。東北三省人口從1896年的不足五百萬增長三倍多。突破一千六百萬大關,而且南百姓往東北、內蒙、新疆移民的數量還在逐年遞增!(歷史上,東三省人口在1897年達到700萬。

    在教育方面,中華帝國每年都投入專項經費興建各地初、中級學堂。至1901年,大部分省、府、縣已經完成了基礎教育體系的構建,各級初等學堂也迎來了第一批畢業生。雖然這批學生僅僅只有數萬人,不過他們卻成為了中國新式教育的第一批受益者,也是中國走向現代教育的里程碑。在高等教育方面,中華帝國不僅每年都有針對性的向各國派遣大量「官派留學生」(畢業後強制性回國那種),並同步在國內建設各種研究所、實驗室、專業和綜合性大學。使得這些留學生可以安心回國任教或者任職。至1901年,中華帝國的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化工學院、政治學院、外交學院、海事學院、國防大學等等專業高等學府相繼建成,而最受歡迎的專業技工學校更是遍佈大江南北。無數的學生從這些學校畢業,進入政府部門、工廠、研究單位任職,成為社會精英。在所有地大學中,中華帝國大學成為了當之無愧的綜合性高等學府。大部分外派留學生都回到這裡任教,而且在各種實驗室、研究所、科研機構的介入下,帝國大學不僅在規模上,而且在教學質量和範圍上,都已經成為亞洲首屈一指的學府。甚至還吸引來了個別外國的留學生。1901年,中華帝國教育部頒布《中華帝國義務教育法》。開始在部分地區進行強制性的義務教育,拉開了教育改革的大幕……

    人口大規模遷徙,使得中國國土上大量的荒地被開墾成良田,農產品的產量開始出現前所未有的增長。在水患和災害方面,中國水利部、農業部出台了一系列地政策。特別針對黃河流域,水利部更是投入巨資進行治理。到1901年,雖然黃河水患還沒有徹底根除,不過整個黃河域的洪水發生頻率與強度都有所減弱,沿岸地數十萬畝窪地又一次長出作物,成為中華帝國的北方糧倉。此時加上朝鮮、印度支那、日本、菲律賓等殖民地的農業產量。在中國三億多國民的飯桌上,白面、大米已經不再是奢侈品!

    工業方面,在鐵路、公路針對性建設和政府引導下,七大重工中心和沿海輕工業帶已經有了初步的框架。中國目前的工廠雖少。不過卻都有兩個潛力巨大的特點。其一是工業標準化生產,即每個中國工廠出產的產品都必須達到帝國科工部的標準,而且每個在中國建設的工廠都必須使用標準化地原料。例如中國生產和銷售的鋼鐵。從成分含量、形狀、延展性、用途等等方面強行規定數十

    ,而這些標準又是這些鋼材下級使用企業的原料標準化生產有三個最直接的好處:其一是可以讓下級使用企業不需要二次加工,大大縮短生產時間,使得全國工廠可以成為一個流水線構成地生產網絡;其二是在中國市場設立標準化壁壘,使得中國產品在境內更加具有競爭力;其三是杜絕偽劣產品和豆腐渣工程的出現。第三點還是拿鋼材來舉例,標準化生產畢竟不能滿足所有的需求,因此科工部在這些標準之外,也允許各個鋼鐵廠生產標準外地鋼材,統稱「特種鋼」。為了杜絕一些不良企業以次充好,所有生產原料中有鋼鐵的企業或者建築工程,都要在其註冊時標明使用鋼材的型號,並在科工部備案。另外,如果一個鋼鐵廠要生產特種鋼,生產前必須向當地工業廳申請,並註明這些特種鋼銷售去向,這樣就能堵住偽劣產品的產生!

    在這種標準化生產的環境下,催生了中國工廠的第二個特點——技術含量高!與德國簽訂《中、德技術合作協定》後,雖然德國人在一些高端技術上有所保留,不過其基礎工業技術,例如冶煉、鍛造等等還是真正與中國實現共享。在德國人眼裡,這些技術即便交給中國,中國人也無法在短期內掌握,更談不上形成技術優勢。然而,德國人卻不知道,袁世凱在十幾年前就建立了完善的技術研究和儲備體系,而且他自己腦子裡無數的先進技術就是缺乏先進的基礎工業做支撐。隨著德式基礎工業技術的湧入,頓時與「穿越」來的後世高端技術發生化學反應!從1896年至1901年,中華帝國科工部研究院申請了數百項專利,而且將這些專利全部免費用到中國民營資本新建的工廠中,不僅使得中國的工業發展體系化,更是技術高端化!

    隨著中國工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引起了兩個最為顯著的改變。其一是人口城市集中化引起的城市大發展。大量的農民被培訓成工人,使得人口不斷向城市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引起城市住房、飲食、交通、服務業等等方面的需求擴大,從而再次刺激農村人口進城從事修建住房、道路的工作,或者從事服務業,從而形成更加龐大的進城潮。針對這種情況,帝國科工部出台政策:有意識的抑制機器在城市建設中的使用,同時開始在農業生產中使用機器。這種政策無疑刺激了更多農業人口的往城市遷徙,形成城市人口良性循環,使得城市發展進一步加快!而面對不斷擴張的城市,袁世凱想起了後世的「拉鏈工程」,於是下達了一個專門的指令:重視城市規劃!他要求所有的城市在擴建之前,必須將交通、水電供應等等各種公共設施按照滿足五十年發展的要求進行規劃,對於南京、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這個年限更是提到了一百年!五年內,上海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沉澱,成為中國外貿中心。而距離上海不遠的帝都南京,不僅位於南方重工業帶的龍頭,而且位於輕工業帶的中心,加上起步較早,大學林立,頓時有了中國政治、工業、經濟、技術、文化中心的影子……

    中國工業規模擴大,引起的第二個改變是物流業的急劇發展。在中國,自古以來資源、人口、經濟甚至是文化上就有著完全不均衡的分佈。加上兩江地區工業較早的起步,使得整個中國的出現南工業、北資源的分佈,南方對北方資源的需求使得運輸需求不斷增加。而且人口的遷,也要求南北必須有便捷的交通。在這種背景下,中國鐵路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時期,與鐵路相關的股票成為南京證交所的寵兒!另外,物產豐富的菲律賓成為中國的殖民地之後,對於航海的要求大大增加,這又刺激了造船、鋼鐵工業的發展……

    至1901年,在政府資金、外來資本r滿清貴族家產的支撐下,中國艱難的清理完滿清留下的廢墟,打下工業發展的第一道地基。然而,中國的崛起是英國人所不能容忍的。儘管英國人陷在布爾戰爭的泥潭中,他們依然出台了種種限制措施到中國投資的措施,而美國也因為中國的觸鬚伸進東太平洋,而保持著必要的防範。兩大強國的態度,成為阻礙中國得到資金和海外市場的最大障礙……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