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重生三國征天下

正文 第兩百四十一章 漢末三老將(二) 文 / 皇甫大少

    但董卓同時也召皇甫嵩為城門校尉,想尋找機會將他殺掉。皇甫嵩應召將行,長史梁衍勸他起兵抗拒董卓,與袁紹呼應。皇甫嵩不聽,蓋勳因自己兵弱不能**,也回到雒陽。皇甫嵩一到,主管官員便秉承董卓之意,上奏朝廷,將他交付審判,想把他殺掉。

    皇甫嵩的兒子皇甫堅壽跟董卓有交情,從長安跑到雒陽,投奔董卓。董卓正擺設酒宴,大會賓朋,皇甫堅壽搶步向前,與他辯理,且責以大義,叩頭落淚。

    在座的賓客深受感動,紛紛替皇甫嵩求情。董卓這才離席而起,拉皇甫堅壽和自己同坐,並派人釋放皇甫嵩,任命他為議郎。後又升任御史中丞。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董卓被殺後,朝廷任命皇甫嵩為征西將軍,屠滅董卓宗族。

    曾有人向司徒王允建議派皇甫嵩統領董卓的舊部,並留駐陝縣進行安撫。王允拒絕此議。不久李傕郭汜亂政,皇甫嵩又改任車騎將軍,同年八月,升任太尉。

    十二月,因流星出現,被策免。此後,又任光祿大夫、太常等職。

    公元195年(興平二年),皇甫嵩病逝,朝廷贈以驃騎將軍印綬,任命他家裡一人為郎官。

    皇甫嵩為人仁愛謹慎,盡忠職守,有謀略,有膽識。平黃巾賊居功至偉,領冀州牧時要求朝廷減免冀州一年田稅,百姓稱道。他在任期間,上表陳辭、勸諫或有所補益,一共五百多次,每次都親手書寫,而且毀掉草稿,一點也不宣露於外。

    在軍旅中,他溫恤士卒,甚得眾情。每次部隊停頓、宿營,他都要等到營幔修立妥當,才回自己的軍帳。將士們全部吃完飯後,他才吃飯。

    部下吏士有接受賄賂的,皇甫嵩並不顯責,而是再賜給他錢物,吏士慚愧,有的竟至於自殺。皇甫嵩還折節下士,門無留客,當時人稱揚他,紛紛歸附。

    盧植(139年—192年),字子干。涿郡涿(今河北涿州)人。東漢末年經學家、將領。

    盧植身長八尺二寸,聲如洪鐘。性格剛毅,有高尚品德,常有匡扶社稷,救濟世人的志向,不喜歡做辭賦,能飲酒一石。

    他年少時,拜大儒馬融為師,並引薦鄭玄為同門。盧植博古通今,喜歡鑽研儒學經典而不局限於前人界定的章句。

    馬融是外戚豪族,家中常有歌女表演歌舞,而盧植在馬融家中學習多年,從未為此瞟過一眼,馬融由此對盧植非常敬佩。

    盧植學成之後,返回家鄉涿縣教學,門下弟子有劉備、劉德然及公孫瓚。

    公元168年(建寧元年),竇皇后之父竇武因為援立漢靈帝劉宏即位有功,被拜為大將軍,開始掌控朝政,當時竇武想要為其族人封爵,盧植以布衣身份上書給竇武,勸阻竇武封爵,而竇武不聽。後來竇武在當年九月辛亥發生的政變時被殺。

    此後,州郡屢次征辟盧植,他都不應。直到建寧(168年—172年)年間,被征為博士,才開始步入仕途。

    公元175年(熹平四年),揚州九江郡蠻族叛亂,朝廷認為盧植武兼備,於是拜他為九江郡太守。盧植到任後,很快便平定叛亂。之後,盧植因身體健康原因而辭職。

    同年,由蔡邕、李巡等人發起的校勘儒學經典書籍的建議得到朝廷批准,並將以刻成石碑的形式立在太學門口,史稱「熹平石經」或「太學石經」。盧植主動上書,毛遂自薦。

    後來,廬江郡再次發生蠻族叛亂,朝廷因為盧植在九江郡擔任太守時,對當地人有恩威信義,於是再次拜其為廬江郡太守。

    一年多後,盧植又被召回朝廷擔任議郎,與馬日磾、蔡邕、楊彪、韓說等人一起在東觀校勘儒學經典書籍,並參與續寫《漢記》(史稱《東觀漢記》)的工作。但劉宏認為寫書不是緊要的工作,便又拜他為侍中、尚書。

    公元178年(光和元年)二月一日,天空發生日食。盧植就此上書,陳說政要,批評劉宏之前的過失,但劉宏並不採納。

    公元184年(光和七年)二月,冀州鉅鹿郡人張角發動起義,史稱「黃巾之亂」,天下有八州響應,朝野震動。

    經四府(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劉宏便拜盧植為北中郎將,命護烏桓中郎將宗員任其副手,率領北軍五校(即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營)的將士,前往冀州平定黃巾軍。

    盧植連戰連勝,張角率軍退守廣宗縣,據城死守。盧植率軍包圍廣宗縣城,並挖掘壕溝,製造攻城器械,準備攻城。

    而這時,劉宏派小黃門左豐到盧植軍中檢查工作,有人勸盧植向左豐行賄,盧植拒絕。

    左豐沒討到半點好處,於是懷恨在心,六月,左豐返回雒陽後,向劉宏進讒言說:「臣看廣宗縣城很容易攻破,盧植卻按兵不動,難道他是想等老天來誅殺張角嗎?」

    劉宏大怒,下詔免除盧植的職務,並用囚車押送回雒陽,判處無期徒刑(減死罪一等)。朝廷拜董卓為東中郎將,接替盧植在冀州平定黃巾軍,但董卓戰敗。

    八月,由左中郎將皇甫嵩統率的另一支政府軍已平定兗州東郡黃巾軍,朝廷則改派皇甫嵩前往冀州平定黃巾軍。

    皇甫嵩不負眾望,最終凱旋而歸。皇甫嵩返回雒陽後,上書給劉宏,將平定冀州黃巾軍的功勞推給盧植,於是盧植官復原職,仍然任尚書。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劉宏駕崩,大將軍何進掌控朝政,何進聽信袁紹等人的建議,意圖剷除宦官,甚至徵召并州牧董卓進京,盧植知道董卓必為後患,竭力勸阻,而何進不聽。

    &nb

    sp;八月,發生政變,何進被殺,董卓進京,掌控朝政。

    董卓意欲廢黜少帝劉辯,擁立陳留王劉協為帝,便召武百官商討,當時無人敢言,只有盧植獨自一人出來反對,董卓大怒,下令將盧植處死,蔡邕為其求情,而議郎彭伯也趕緊出來勸阻董卓說:「盧尚書是海內大儒,士人之望!如今若殺他,天下人都會震驚失望。」董卓這才作罷,僅將盧植免職而已。

    不久,盧植以年老身體不適為由,請求返回家鄉涿縣。等董卓批准後,盧植便走小路離開雒陽,董卓果然派人追殺而不及。盧植便隱居在幽州上谷郡,不問世事。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袁紹取得冀州,拜盧植為軍師。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盧植逝世。臨終前,盧植讓其子挖土穴薄葬,不用棺木,只有貼身單衣而已。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率軍北伐烏桓,途徑涿縣,下通告稱讚盧植的生平,並派人為其掃墓。其子盧毓,後來官至司空,有名於世。

    范曄《後漢書》曾經評價道:「風霜以別草木之性,危亂而見貞良之節,則盧公之心可知矣。夫蜂蠆起懷,雷霆駭耳,雖賁、育、荊、諸之論,未有不冘豫奪常者也。當植抽白刃嚴閣之下,追帝河津之間,排戈刃,赴戕折,豈先計哉?君子之於忠義,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也。」「子干兼姿,逢掖臨師。」

    盧植著有《尚書章句》、《三禮解詁》(《禮記解詁》)二十卷,還有集二卷,今已佚失。

    《全後漢》收錄有《始立太學石經上書》、《日食上封事》、《奏事》、《獻書規竇武》、《酈勝誄》等言論。

    求收藏,求打賞!!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