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重生三國征天下

正文 第兩百四十章 漢末三老將(一) 文 / 皇甫大少

    皇甫嵩(?—195年),字義真。安定郡朝那縣(今寧夏彭陽)人。東漢末期軍事家,為東漢名將皇甫規之侄,出身於將門世家。

    父親皇甫節曾任雁門郡太守,久為邊將。

    皇甫嵩少年時便有武志介好詩書,熟習弓馬。最初被察舉為孝廉、茂才。為郎中,遷任霸陵、臨汾縣令,因父親去世而離職。後來太尉陳蕃、大將軍竇武相繼聘他為官,都沒有應召。漢靈帝以公車征辟他為侍郎,遷任北地太守。

    公元184年(光和七年),因叛徒唐周告密,張角星夜傳檄四方,發動起義,史稱「黃巾之亂」。黃巾義軍所到之處,燔燒官府,劫略鄉邑,一時,州郡失守,長吏逃亡,天下響應,京師為之震動。

    東漢朝廷惶恐不安,馬上採取鎮壓措施,首先,漢靈帝命各州郡在雒陽外圍的八個關隘——函谷、太谷、廣成、伊闕、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設置都尉,佈防護衛;接著,任命何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軍屯駐都亭。

    朝廷還採納了皇甫嵩和中常侍呂強的建議,解除黨禁,赦免天下黨人,拿出中藏錢和西園廄馬賜給將士;另外,漢靈帝起用盧植為北中郎將,皇甫嵩為左中郎將、朱俊為右中郎將,各持節,調發全國精兵分擊黃巾義軍。

    皇甫嵩與朱俊調發五校(北軍五校,為中央主要常備軍,即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校尉所將宿衛兵)三河(河東、河內、河南)騎兵,同時招募精壯之士,共計四萬多人。二人各率一部,共同鎮壓穎川(郡治陽翟,今河南禹縣)起義軍。

    朱俊先與黃巾軍波才部作戰,失敗。皇甫嵩退守長社(今河南省長葛縣東北)。波才率大兵包圍城。當時,城中兵少,眾寡懸殊,軍中震恐。

    皇甫嵩安慰部下,他說:「用兵有奇變,而不在兵數量多少。現在賊人依草結營,容易因風起火。如果乘黑夜放火焚燒,他們一定驚恐散亂,我出兵攻擊,四面合圍,田單守即墨用火牛攻燕而獲勝的功勞就可以實現。」

    天遂人願,當晚大風驟起。皇甫嵩命令將士紮好火把登上城牆,先派精銳潛出圍外,縱火大呼,然後城上點燃火把,與之呼應。

    皇甫嵩借此聲勢,鳴鼓衝出。黃巾義軍缺乏戰鬥經驗,驚慌散亂,被迫後撤。這時,騎都尉曹操也奉命趕來,於是皇甫嵩、曹操、朱俊合兵,乘勝追擊。黃巾義軍頑強抵抗,數萬人慘遭屠戮。皇甫嵩則被封為都鄉侯。

    接著,皇甫嵩又和朱俊一起乘勝鎮壓汝南、陳國地區的黃巾軍,並追擊波才、進攻彭脫,連連取勝,平定了三郡之地。

    八月,皇甫嵩在蒼亭擊敗黃巾卜已部,擒獲卜已,屠殺七千多人。

    這時,張角佔據廣宗,控制河北腹地,盧植為宦官所誣,被召回,繼任的董卓被擊敗。於是朝廷下詔命皇甫嵩率兵進擊。

    在這緊要關頭,張角病死,張梁擔起守衛廣宗的重任。皇甫嵩攻城,因張梁兵精,未能得逞,便閉營休士,以觀其變。等到張梁被迷惑,放鬆了警惕。

    皇甫嵩立即乘夜調兵,雞鳴時分衝入其陣,黃巾軍倉促應戰,張梁戰死,陣亡三萬多人,投河而死的有五萬多人。皇甫嵩焚燒黃巾輜重車三萬多輛,將張角「剖棺戳屍,傳首京師。

    十一月,皇甫嵩與巨鹿太守馮翊,攻克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北),殺死張寶,斬殺俘虜十餘萬人,皇甫嵩將十萬人的屍骨築成了「京觀」。漢廷任皇甫嵩為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並晉封他為槐裡侯,食槐裡、美陽兩縣的租稅,食邑共八千戶。

    平定黃巾主力之後,皇甫嵩奏請免除冀州一年田租,用來贍養饑民,漢靈帝聽從他的建議。

    史載百姓作歌說:「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

    皇甫嵩鎮壓黃巾,威震天下,但當時朝政日非,海內空虛。漢陽人閻忠勸他把握機會,南面稱制。皇甫嵩不用其計。

    同年,湟中(今甘肅湟原)胡人北宮伯玉和先零羌起事,共擁邊章、韓遂為帥,攻殺護羌校尉泠徵、金城太守陳懿。

    公元185年(中平二年),北宮伯玉等人侵三輔地區,朝廷詔令皇甫嵩回鎮長安,保衛皇家園陵。

    當初皇甫嵩征討張角時,途經鄴地,發現中常侍趙忠住宅超過了規定,便上奏皇帝予以沒收。

    另外,中常侍張讓向他索要五千萬錢,他不肯給。於是趙忠和張讓聯起手來,劾奏皇甫嵩連戰無功,耗費錢糧。

    靈帝聽信讒言,召回皇甫嵩,收回他的左車騎將軍印綬,削奪封戶六千。改封都鄉侯,食邑二千戶。

    公元188年(中平五年)十一月,涼州人王國包圍陳倉(今陝西寶雞東),在此用人之際,漢靈帝又任命皇甫嵩為左將軍,督領前將軍董卓,各率兩萬士兵拒敵。

    董卓提出迅速進赴陳倉,他說:「聰明人不失時機,勇敢的人不遲疑。現在救,城就可以保全;不救,城就會破滅。保全或破滅的形勢就在此時。」

    皇甫嵩卻說:「不對。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屈人之兵。所以先要作出不可獲勝的樣子,用來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時候。不可勝在我,可勝在敵人。

    敵人防不勝防,而我郡軍進攻則非常主動,想打哪裡就打哪裡。有餘的,好像動於九天之上,不足的,好像陷入九地之下。

    現在陳倉雖然小,但守城的工事堅固完備,不是九地之坑陷,王**隊雖然強,但進攻我所不救的,不是九天之上的形勢。

    沒有九天之上的形勢,進攻的就要受害。陷入九地之下

    ,防守的就不會被攻破。王國現在已經陷入受害之地,陳倉可保不被攻破。我可以興兵動眾,收到全勝的功,為什麼要救呢!」

    沒有採納董卓的建議。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王國圍攻陳倉從冬到春,已有八十多天,但由於城堅守固,最後也未能攻下,部眾都疲勞不堪,只好解圍撤退。

    皇甫嵩立即起兵追擊。董卓勸阻說:「不可以,兵法上說,被擊敗的敵人,不要追趕,撤回去的部隊,不要逼迫。現在,我們追擊王國,是逼迫撤回的部隊,是追擊被打敗的敵人,被圍困的野獸,還要掙扎,蜂蠆有毒,何況這麼多人呢!」

    皇甫嵩則說:「不對。以前我不進擊,是躲避他的銳氣,現在進擊,是等到敵人衰弱的時候。

    我們進擊的是疲敝的敵人,不是撤回去的部隊。王國的部隊,準備逃走,沒有鬥志。用堂堂之陣,進擊潰亂之師,這不是叫做追窮寇。」

    說完,便獨自率兵追擊,而命董卓殿後。皇甫嵩連戰連捷,大破王國的部眾,斬殺一萬多人。董卓又慚愧又遺憾,愈加忌恨皇甫嵩。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靈帝病重,任命董卓為并州牧,讓他把部隊交給皇甫嵩統領。

    董卓不肯奉命。皇甫嵩的侄兒皇甫酈認為董卓逆命懷奸,罪在不赦,力勸皇甫嵩興兵討伐。

    皇甫嵩說:「董卓不聽命雖然有罪,但我專誅也是有責的。不如正大光明地上奏,讓朝廷處理此事。」於是將此事上奏,朝廷責備董卓,董卓對皇甫嵩更增怨恨。

    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為防後院起火,征京兆尹蓋勳為議郎,皇甫嵩當時統兵三萬駐紮在扶風郡,蓋勳秘密與皇甫嵩商議討伐董卓。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