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唐韻

龍騰世紀 第十九章 不一般的論斷 文 / 唐骨

    「哦?!那你說說,採取何些措施能讓百姓盡快吃飽飯?如何讓田畝產出更多?」李世民問話中竟然有些驚喜。

    如今是貞觀四年,天下豐產,百姓基本有飯吃了,但因為前面連續三四年遭災,各地餓死的人數量不少,想起前幾年各地上報災患的慘狀,百姓流離失所的情況,讓李世民心裡很是黯然,今年收成好了,暫時可以鬆一口氣,但還是讓李世民放心不下,誰也不知道下一年會不會再遭災,陳寒剛剛所說的,正是說到他心檻上去了,當下也就馬上追問。

    「陛下,微臣是從江南一帶來的,在江南時候,閒著無事時候也時常到田地裡去轉轉,耳聞目睹了一些事,因此對一些糧食作物種植情況上,與時下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陳寒很自信地說道。他想講的當然是從歷史資料和記載中分析出來的,當然也是後世時候經過實踐證明非常正確的東西。

    「快與朕說說,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李世民的興趣更加濃了。

    陳寒從李世民的表情中得到了鼓勵,底氣也足了,盡量控制自己的語速,慢慢講道:「微臣自來長安後,在終南山與長安之間往返數次,每次在路上時候都曾細細查看過官道邊上農田里的種植情況,感覺現在種植最廣泛的作物產出量不高,實不是當前最佳的種植作物…」

    李世民聽了果然如陳寒所料般,有些吃驚地問道:「你與朕說說,現在種植的作物有何不對?」

    「陛下,微臣看到這一帶種植的作物大多以粟米為主,覺得這也是一個收成不高的原因之一!」面對李世民問詢的目光,陳寒很是沉著,依然保持不快的語速說道:「粟米的產量不高,田間種植以此作物為主,這樣就造成總產出低。而江南一帶種植的作物中水稻占比不低,依臣察看的情況,水稻的產量遠比粟米高,而且水稻吃起來更有味兒,依微臣之見,應該在關中一帶,還有北方其他地方也廣泛推廣種植產量更高的水稻,這樣同等數量田畝,種植水稻一定比種植粟米高,如果一畝田能多產百來斤,或許一點多出的產量就能讓一兩個人不挨餓了…」

    陳寒記的後世時候偶然間看到某個人寫的一篇論述唐代水稻種植情況的文章,他也大概地瞄看了幾眼,也記住了一些內容,那文章裡講著,唐代水稻種植的範圍並不廣,種植水稻的地方大多在南方,江南一帶種植的地方都不太多,主要的糧食作物還是粟米,人們日常吃的糧食裡面,水稻也不是最重要的主食,排在粟、麥之後。

    陳寒在來大唐後也發現文中所述基本正確,他這段時間所吃的主食,大部還是以粟米為主,輔以麵食類,米飯甚少,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此時候水稻種植面積肯定不會太廣,這對於一個後世時候吃慣了大米飯的人來說,還是不太適應的。陳寒在數次從終南山在長安的路上都觀察過田地間種植的情況,種在田地間作物的大多也是粟米,水稻沒有看到過,他記得後世時候陝西一帶,包括黃河、渭河流域這些北方的地方,甚至東北一帶都是可以產出水稻的。

    他在對此疑惑間,也有了想法,若是在黃河、渭河一帶都種植水稻,那糧食總產出一定會很高,何況稻和麥是可以復種的,麥子收割後,剛好可以種水稻,晚稻收割後就可以種水稻了,他記的後世時候他所處的浙江一帶都是這麼種植的,兩季稻加一季小麥,那就是三熟了,這樣稻麥復種的話,糧食產出肯定非常高。

    粟米的產量遠比水稻低,而且成熟週期更長,若是粟麥復種,至多可以種兩季。

    陳寒在李世民驚疑間,也把他的這些論斷講了出來,最後總結性地來了一句,「陛下,因此微臣覺得,可以廣泛推廣種植水稻,無論南方還是北方,此作物都可以種植,南方稻麥復種可以有三熟,北方至少也有兩熟,如此所行的話,幾年下來,糧食總產量就肯定會大幅地增長!」

    「唔,說的有一定道理,朕沒想到你這樣一個不及弱冠之年的小子,竟然有這番頭腦,會去關注此些民生之事,不簡單!」李世民雖然沒有表示認同陳寒所說的,但臉上有讚賞之色露出來。

    「陛下,臣還有另外一點建議想說!」得到李世民的讚賞,陳寒剛剛還有的一點擔心也都沒了,也想把另外一點想法說出來。

    「唔,你有什麼想法和建議,都可以說出來,朕洗耳恭聽!」

    陳寒挺著胸,目視前方,以比剛才稍重些的語氣說道:「陛下,臣覺得,如今朝廷對江南及南方一帶的重視力度不夠,江南一向是富庶之地,產出頗豐,氣候宜人,但如今卻有許多地方荒蕪人煙,大量的田地沒有人種植,微臣覺得,朝廷須重視對南方的開發!」

    陳寒如今雖然沒去過江南,但後世時候唐初的經濟、政治及民生情況的論著看過並不少,他剛剛這些論斷都是分析了那些寫這些論著的人的論斷後,總結出來的。

    後世時候富庶的江南及其他南方地區,如今還未得到朝廷的重視,包括皇帝及朝中大臣在內的大唐帝國的決策中樞,大多還是抱著關中本位的思想,最重視的就是關中一線,及附近黃淮一帶,目光也主要投在這一帶及附近的地區,所制定的政策大多也是針對這些地方的情況的,如今江南道一帶的廣大地區,並沒有得到根本的重視。

    這對於陳寒這樣一個從後世穿越來的人說,這是極度不正常的現象,在他感覺中,一個農耕為主的朝代,只要把南方經營好了,這個朝代一定就會富庶,想想後來偏安南方的南宋一朝,經濟水平都是非常好的,可以說比盛唐時代還要繁榮,那就是因為江南得到廣泛開發的緣故。

    李世民的眼中再露驚色,精光四溢的眼睛直盯著陳寒,用低沉的聲音說道:「你與朕說說,你有如此論斷的原因!」

    「是,陛下!」今日底氣頗足的陳寒在李世民的注視下,沒有任何的懼意,繼續娓娓說道:「為何要重視南方呢?因為臣以為,關中及黃淮一帶有效耕地面積已經沒有更多擴增的餘地,人口又相對集中,且這些地方土地不夠肥沃,相對於南方,氣候寒冷些,作物可生長時間短,雨水也不充裕,引水灌溉不太方便,許多田地是靠天吃飯,種植成本高…」

    「而江南一帶氣候溫暖,極寒的日子短暫,春夏兩季雨水充沛,降水多使得河道密集,灌溉方便,且土地異常肥沃,非常適合大面積種植各種作物,特別是需要大量水灌溉的水稻,但眼下南方種植的作物還是以粟、麥為主,水稻種植範圍也不廣,因此依微臣看,朝廷應該更加重視江南及其他南方地區,並在這些地方推廣種植生長週期短、產量高的水稻,培育優良品種,進一步在江淮及其他北方地區推廣種植,同時把中原成熟的種植經驗和耕作用具在南方推廣,如此糧食產量定會穩定地增長,也許會有這麼一日,人們會說:江南熟,天下足…」

    後世時候曾有人說過,「湖廣熟,天下足」,今陳寒把範圍擴大到整個江南,當不是誇誇其談的虛言。他也知道如今的江南道地域非常的廣闊,包括了後世時候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的幾乎全部,江蘇、安徽的大部,這些地方正是後世時候物產極豐富的地方,糧食產量更是不要說,可惜如今還不能算是大唐主要的糧食產區,若這一帶真的能好好開發,憑江南一道的產出,供應大唐如今約兩千萬人的糧食,當是綽綽有餘,所以陳寒在說話間就如此的自信了。

    聽陳寒唾沫橫飛地把一大通話說完,李世民的表情都有些扭曲了,一雙眼睛死死地盯著陳寒看,幾乎一字一句地問道:「朕好奇,子寒為何就敢這麼肯定說這樣的話…」

    陳寒心內一驚,但依然面不改色地說道:「陛下,微臣自幼長於南方,也曾接觸過田地間的事,並且在年幼時候在錢塘一帶遊歷過不少的地方,看到許多田地間種植的情況,也看到不少的田地荒蕪著,沒有得到耕種,甚是痛心,因此也偶有此想,今日陛下問起,也就托盤而出了,講的不對的地方,還請陛下莫責怪…」

    「這麼說,你以前的事都想起來了?」李世民已經恢復了正常的神色,盯著陳寒問道。

    陳寒搖搖頭,一臉淒淒樣,「陛下,一些事臣無意間想起來了,但一些事刻意去想,卻怎麼都想不起來…特別是關於身世的事,微臣也甚是苦惱…」

    「唔,是這樣!」李世民點點頭,未置可否,眼睛依然沒有從陳寒臉上移過去,陳寒心裡的緊張感覺也重了起來。

    「陛下…」陳寒想張口問詢,但卻被李世民打斷了。只聽李世民說道:「子寒,你今日所說的這些,朕聽了覺得有些道理,你的論斷不一般,待朕回去細細想想,到時再找你細談,你先去吧!」

    「是,陛下,微臣告退!」陳寒一身輕鬆地出了武德殿…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