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33 《漢書》



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漢書》,又名《前漢書》,它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它沿用《史記》的體例而略有變更,改書為志,改世家為傳,由紀、表、志、傳四個部分組成。自《漢書》以後,歷代仿照它的體例,相繼纂修了紀傳體的斷代史。
  《漢書》為東漢史學家班固所撰。班固(32——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人,出身於豪富兼外戚的家庭。父親班彪,東漢光武帝時,官至望都長。班彪博學多才,專攻史籍,是著名的儒學大師。他不滿意當時許多《史記》的續作,便「采前史遺事,旁貫異聞」(《後漢書·班彪傳》,作《後傳》65篇,以續《史記》。班固生在這個家學淵博的家庭中,9歲便能作詩文,16歲入洛陽太學就讀。他博覽群書,窮究諸子百家學說,熟悉漢史掌故。建武三十年(54年),班固因父喪回故里,並整理班彪的《後傳》。
  漢明帝永平元年(58年),班固開始編纂《漢書》。5年後有人上書明帝,告發班固私改國史,因此被捕入獄。他的弟弟班超趕到洛陽,為兄申辯。當明帝審閱地方官送來班固的書稿時,十分賞識班固的才華,便任他為蘭台令史,負責掌管圖籍,校定文書。後又升為郎官,典校秘書。在此期間,明帝讓他繼續完成《漢書》的編纂。班固與陳宗、尹敏、孟異等人撰成《世視本紀》,後又寫成功臣、平林、公孫述等列傳、載記28篇。
  章帝建初四年(79年),章帝會諸儒於白虎觀,講《五經》異同,裁定正宗經學,班固受命「撰集其事」,寫成《白虎通德論》(又稱《白虎通義》)。和帝永元初年(89年),班固以中護軍隨大將軍竇憲出征北匈奴。永元四年(92年),竇憲以外戚謀叛而畏罪自殺,班固受株連,先被免官;後又因洛陽令種竟,曾受班固家奴侮辱,便藉機收捕班固入獄。不久,班固死於獄中。
  班固纂述《漢書》,始於永平初年,至建初七年(82年)
  才告完成,歷時25年之久。全書記載起自漢高祖劉邦起義反秦,終於新朝王莽敗亡,共230年西漢的歷史。它包括本紀12篇,表8篇,志10篇,列傳70篇,共計100篇。其中,表8篇和《天文志》沒有完成,後來由他的妹妹班昭和扶風人馬續相繼補撰而成。因此《漢書》撰成,共經四人之手,即班彪、班固、班昭和馬續。
  《漢書》沿襲《史記》的體例,但作了一些改動,也有一些創新。在紀部分,《漢書》不稱「本紀」,而改稱為「紀」(如《高帝紀》),在《史記》的基礎上,《漢書》增立《惠帝紀》,以補《史記》的缺略;在《武帝紀》之後,又續寫了昭、宣、元、成、哀、平等6篇帝紀。《漢書》取消了《史記》中的《項羽本紀》,將項羽的事跡移入列傳,立了《陳勝項籍傳》。而王莽稱帝十餘年,《漢書》並未立紀,而將他歸入列傳,立了《王莽傳》。在表的部分,《漢書》立了8種表,其中6種王侯表裡根據《史記》有關各表製成的,主要記載漢代的人物事跡。只有《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是《漢書》新增設的兩種表。《古今人表》名為「古今」,卻只記載古代至楚漢之際的歷史人物,共分為九等,後人因此而指責它不合斷代之體。八表之中,最受後人推崇的是《百官公卿表》。此表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以文字記述秦漢職官設置年代、職權範圍、俸祿數量和官職演變等內容;第二部分列出各種職官的表格,記錄職官的升降遷免,較完整地介紹漢代的官制情況。在志部分,《漢書》改《史記》的「書」為「志」,而又豐富和發展了八書,形成我國史學上的書志體。
  《漢書》的志,包括律歷、禮樂、刑法、食貨、郊祀、天文、五行、地理、溝洫、藝文等10種。其中,改變或合併八書名稱的有律歷、禮樂、食貨、郊祀、天文、溝洫等6種,但它們的內容或者不同,或者有所增損。如《食貨志》在承襲《平准書》部分材料的同時,又增加新的內容,分為上、下兩卷。上卷記「食」,敘述農業經濟情況;下卷載「貨」,介紹工商及貨幣情況。《郊祀志》、《天文志》和《溝洫志》,也在《封禪書》、《天官書》、《河渠書》的基礎上,分別增加一些新的內容。除此之外,刑法、五行、地理、藝文等四志,都是《漢書》新創立的。其中的《藝文志》是記載我國古代學術文化的各種學科、不同學派的源流和得失,也記錄漢代官府藏書的情況,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目錄學的著作。在傳部分,《漢書》繼承《史記》的傳統。但它不設「世家」一目,凡屬《史記》世家類的漢代歷史人物,《漢書》都移入傳部分。原屬《史記》的一些附傳,《漢書》則擴充其內容,寫成專傳或合傳,如張騫、董仲舒、李陵等人的傳記。
  《漢書》因襲《史記》,又不同於《史記》,其特點有三。
  其一,《漢書》具有濃厚的封建正宗思想。班固時,封建神學思想已發展成為當時的統治思想,而班氏父子又是「唯聖人之道然後盡心焉」的史學家,他們自然以維護封建神學思想為己任,將「聖人之道」作為自己著作的指導思想。這樣,作者一面承襲《史記》的內容,一面又指責它的「是非頗謬於聖人」,因而篡改《史記》的觀點,使《漢書》更加符合於封建正宗思想。《漢書》神化西漢皇權、擁漢為正統的思想,其目的是為論證東漢王朝的正統性和神化東漢皇權服務的。因此,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根據的「五德終始說」和王權神授的封建神學說教,便成為《漢書》的主導思想。為了宣揚「天人感應」、災異祥瑞的封建神學思想,《漢書》首創《五行志》,專門記述五行災異的神秘學說,還創立《睦西夏侯京翼李傳》,專門記載五行家的事跡。
  其二,《漢書》開創斷代為史和整齊紀傳史的編纂體例。
  班固之所以斷代為史,並不是偶然的,而是適應時代的要求。
  他總結漢武帝到東漢初年,約一個半世紀的歷史著作,加以創造性的發展,其目的是為當時統治階級的政治服務。班固認為,《史記》的通史體例,將西漢一代「編於百王之末,廁於秦項之列」,既不利於宣揚「漢德」,又難以突出漢代的歷史地位。這是《漢書》斷代為史的根據。於是,《漢書》「包舉一代」,斷限起自西漢建立,終於新朝的滅亡,為了突出劉邦,就將《高帝紀》置於首篇。這種斷代為史的體例,受到後來封建史家的讚譽,並成為歷代「正史」編纂的依據。
  在編纂體例方面,《漢書》繼承而又發展《史記》的編纂形式,使紀傳體成為一種更加完備的編纂體例。例如,《史記》雖然立了《呂後本紀》,但卻用惠帝紀年,《漢書》補立《惠帝紀》,解決《史記》在體例上的混亂;對於年月的記載也比《史記》詳細和明確。再者,《漢書》新創立的四種志,對於西漢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社會文化的記載,比《史記》更加完備,從而提高了《漢書》的史料價值。對於傳記的編排,《漢書》基本上按時間先後為序,體例上也比《史記》整齊劃一。
  其三,資料豐富,保存許多重要的歷史文獻。現存《漢書》約80萬字,卷帙比《史記》繁富。它增載不少重要的詔令,主要集中在帝紀部分。在許多人物傳記中,《漢書》又收入大量有關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方面的奏疏、對策、著述和書信。在《漢書》的10志中,也有類似的重要歷史文獻的收載,如《食貨志》收入晁錯的《論貴粟疏》等。
  《漢書》還增補《史記》對於國內外各民族史的資料。例如,在《史記·匈奴列傳》的基礎上,《漢書》大量增補漢武帝以後的史實,比較完整地記述了自遠古至西漢末年匈奴民族的歷史。《漢書》又合併《史記》的南越、東越、朝鮮、西南夷諸傳,在補充大量的史實基礎上,以合傳形式寫成較為詳細的《西南夷兩粵朝鮮傳》。同時,《漢書》改《史記·大宛列傳》為《西域傳》,記述今新疆境內我國各民族歷史,以及中亞和西南亞諸國史。
  《漢書》多用古字古義,文字艱深難懂,以至班固同時代的人,竟必須為《漢書》作音義的註解方可讀懂。據《隋書·經籍志》記載,自東漢至南北朝期間,為《漢書》作注的大約就有近20家,而其中以註釋音義居多。關於《漢書》的注本,唐以前諸家所注都已失傳。現存《漢書》的注本,是唐代顏師古兼采諸家而成的,屬於較完備的注本。另外,清王先謙的《漢書補注》和近人楊樹達的《漢書管窺》及《漢書補注補正》,都可以參考閱讀。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