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輪番巡迴著四季,巡迴著奔波和寫作。在今夜我的筆臨近了終章,像遊子臨近了終旅。 放浪於哲合忍耶這片粗曠的大地,我迅速地蛻變著。先使人震撼再漸漸習慣,後來只覺得莫名的感動在湧漾——黃土高原的這一角像一片突然凝固、突然死於掙扎中的海洋。我是一片葉子,一隻獨木船,戀著這片旱荒不毛的死海。一年一年,不問西東,不存目的。 放浪如此魅人,景色如此酷烈,秘密如此漆黑。一分一毫的感受像以前嚙咬過多斯達尼心靈一樣,如今如觸電的指尖如沉下的砂粒,控制了我的這顆心。 我不該是一個學者一個作家,這個詞和哲合忍耶概念中的阿訇太密切了。 西海固不該這樣赤貧千里荒涼至極,它和它的多斯達尼總使我錯覺到一種責任感。 其實,我只適合寫一首長長的抒情詩。 形式如魔症一樣逼我答覆。 ——它簡單至極,但藏隱著。 一九八四年冬季我初進沙溝時,那心情是多麼透明和單純啊,那個大雪連連不斷傾瀉的冬季,是多麼悲愴而純粹,是怎樣地啟示和激勵人心啊。 一九九○年的冬季近了。這個冬季裡我的詩終於要享受它被目不識丁的知音誦讀的時刻,而我的生命衰老了。每一個哲合忍耶的男子,當他洞知了一切之後他的成長便停止了——餘生只是時刻準備著,迎著一片輝煌。朝聞道,夕死可也——是誰這樣總結過? 我盼我的形式為他們讚許。 它背叛了小說也背叛了詩歌,它同時捨棄了容易的編造與放縱。它又背叛了漢籍史料也背叛了阿文鈔本,它同時離開了傳統的厚重與神秘。 就像南山北裡的多斯達尼看到我只是一個哲合忍耶的兒子一樣,人們會看到我的文學是樸素的。敘述合於衣衫襤褸的哲合忍耶農民和我們念了幾天書念了幾天經的孩子的口味;分寸裡暗示著我們共同的心靈體驗和我們心頭承托的份量。 我在這樣的寫作中陶醉。 面對著自己的作品,我沉默了。 我曾經不斷地陷入一種沉沉的冥想。我在那些神思的縱馬飛奔之中,常常和一些人物相逢。我渴望著與他們交流一件件大小細節,我狂熱地要和他們討論,從理想、追求、信仰、宗教的原初本來,直至哲合忍耶湮沒了的隱秘。幾年來,我習慣了這種神交,甚至在困難時我痛恨時間隔開了我們。我悄無聲息地脫離了學者的行列,脫離了排列著翁獨健師和史學大家名字的陣營。我更大踏步地遠離著作家的行列。遠離著巴金、王蒙和青年作家朋友的隊伍。我靠近著一個新鮮的世界,我聽說了一些新的人名。對於我,他們才是值得尊敬的中國。關裡爺,氈爺,曼蘇爾……後來鈔本像流水一樣向我湧來,我無法列舉這些在神聖的哲合忍耶中大名鼎鼎的人物。 我習慣了他們玄奧又粗直的文體。我沾染了他們的一種靈氣。我領悟著他們的伏筆和晦澀,我判斷著他們文字內裡的事實,我觸碰著他們剛烈的信仰和男性的恐懼,我和他們嚴肅地討論著——在中國,只有在這裡才有關於心靈和人道的學理。 但是,我一直盼望的那個人,我追求的這個行列中的那個人,卻始終沒有為我出現。他如同——個巨大的黑影;他有時清晰地讓我聽見他的喘息,有時他在雪野中留給我幾個腳印,但是他永不顯現。我久久凝視著黑暗;我確信他就在對面,但我沒有視力看見他。 你是誰,我一連幾年問著,你是誰? 你是阿布杜·尕底爾·關裡爺麼? 你是氈爺麼? 你是那個用簡練的古漢語夾雜秀麗的阿拉伯文引語譯出文言文《熱什哈爾》,又隱去了你譯者姓名的老人麼? 你是我的引路人、沙溝回民馬志文麼? 你是我的年輕的滿拉弟弟麼? 或者——你就是實踐著隱遁伊瑪目思想的那位師傅,你就是被哲合忍耶深沉懷念了五十年的那位英雄麼? 你是我的哲合忍耶父親麼? ※ ※ ※ 前兩門講及十九世紀回民起義中,雲南東溝一段——叛回馬現(如龍)率領大軍殘酷滅絕了哲合忍耶大東溝熱依斯道堂時,東溝人並沒有全部遭難,餘燼中還藏著一些火星。 據教門裡古老而機密的傳說:當年東溝寨子地下有一條七里長的地道。雲南三太爺馬聖麟——哲合忍耶創始領袖馬明心的兒子、流放煙瘴客死他郎的馬順清的第三子,曾在東溝被圍之際,有計劃地實施子弟出圍逃離雲南。有一個鈔本《恭挽馬世恩文》中就講過: 馬如龍糾合夏毓秀、楊先知輩,裹圍東溝,意欲滅此而後朝食。我村以數家之眾擋數萬之師,經年圍困,鬥志不衰。……被圍年餘,因節糧餉士,家室爭先自盡。戰士存者卅餘人,然猶日夜防堵,百戰不衰……同治十年臘月,議和圍解。夏毓秀、馬青雲帶兵駐防小東溝,常懷伺隙之意。我……窺其陰謀,先遣諸昆季陸續乘便,微服出亡。 文中的「諸昆季」,就是馬聖麟身後名揚中外的馬元章上人為首的兒子們。 馬元章這個名字一經出現,便意昧著哲合忍耶的全部古代史已告結束。為敘述方便,謹請允許我使用此名——因為教內群眾一律尊稱他為沙溝太爺,像尊稱以前六輩穆勒什德一樣。 馬元章率領著一行隨從親屬,奇跡為他頻頻降臨。他們離開東溝時,官軍新從歐洲人處買來的炮彈正把東溝寨炸成一片火海——法國人E·羅捨就住在戰場不遠處,聽著婦女自殺和馬聖麟被炸死的種種血腥消息。東溝哲合忍耶除了少數絕望然後苟活——是他們今天又舉起了哲合忍耶的旗幟——的殘眾,全部壯士都倒在炮火中了。而馬元章一行不能回顧,只得倉皇趕路,腰帶裡插一支煙袋——個個都是漢族裝束。 西北炮聲動地,西北火光沖天。 出路只能是四川。 後日的馬上人沙溝太爺馬元章,肩挑步行,走上了崎嶇蜀道。他的弟兄和追隨者簇擁前後,心懷悲涼,身懷暗器,走出了雲南。 這就是教內後來著名的故事——十八鳥兒出雲南。 十八鳥兒,民間傳說指十八人。據一行中的重要追隨者——老何爺家史資料《恭挽馬世恩文》,有名姓者約十人。也傳說「十八鳥兒」指的是出雲南時馬元章年方十八歲,查數年表,恰恰相符。但還有人據馬元章詩文中有「憶余別鄉兮三七,光陰攸忽兮四九」一句,以為出雲南並非十八歲而是二十一歲——這是好考古者對歷史迷宮缺乏認識,刻意求精反而失了準確。 馬元章曾有一詩描述了東溝出逃過程: 五九年前曾被圍,勢處絕地無救星, 烈女盡節激義憤,義士拚命殺賊人。 王家山上開大戰,前勝後敗喪英雄, 從此不能再出陣,固守兩月拚救兵。 無奈講和企解圍,敵人詭謀虎離山, 乘空攻寨施譎計,主聖護佑危而安。 血戰七日只有死,我主救度絕逢生。 野豬喪膽夜偷走,傳令撤隊解重圍, 雖系主聖其中助,亦是義士盡忠誠。 微服走蜀屢遭險,爬山涉水伍蠻夷。 度隴尋源會教友,重宣教化整舊業。 四十五載所際遇,午夜偶憶心膽寒。 (民國五年九月廿日) 這首詩回憶了雲南這一支哲合忍耶殘餘倖存的人,出雲南,經四川向甘肅尋找自己宗教源頭和生機的生動情景。從這首詩落款計算,出雲南時馬元章正是十八歲,所謂「十八鳥兒出雲南」講的不是追隨者的數目,而是新的導師本人。另一首詩中還有「若非斯人邪滅正,十八鳥兒出雲南。他就是他光返照,前聖後聖其揆一」的句子,更說明「十八鳥兒」講的就是十八歲雲南逃脫的那個人,他就是他——哲合忍耶大覆滅之後的新導師新救星。 總之,十八鳥兒出雲南,宣佈著哲合忍耶克拉麥提(奇跡)的歷史開始了新的篇章。全部壯烈犧牲的大東溝哲合忍耶之中,有一支人悄然潛逃成功,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 從此之後,全國潛藏的哲合忍耶殘眾便注視著他。很久很久之後,甘寧新西北數省和雲貴冀魯的教眾一直傳誦著他的故事和奇跡。他深諳經漢兩文,酷好題詩聯句。後人竭力傳抄他的詩文,從中重溫著哲合忍耶悲壯的教史,也咀嚼著其中暗示的機密。 他扮成漢民,從四川漸漸靠近了隴南。他憑著豐富的教門知識和記憶力,跋山越水,一條線一條線地調查,在動作之前摸清了哲合忍耶倖存者的狀況——十三太爺馬化龍尚有兩個幼孫等待受閹割之刑,很可能押在西安;十三太爺馬化龍之妾西府夫人白氏已被赦免,或者陷於西安湘軍營中或者住在張家川或北京昌平;哲合忍耶教內最關鍵的大阿訇大學者關裡爺已死,但他的家鄉應有教門的基礎;十三太爺馬化龍一族家眷中,有一對母女(洪樂府三太爺之妻及女兒、即後來著名的十四夫人)住在固原山區;張家川回軍首領李得倉投降後,一直在張家川守著,既未為清廷征戰,也未獨自掌教傳教……這一切分析,奠定了馬元章的幾項大業: 首先要緊之事,是營救殉教者的首領十三太爺馬化龍的倖存親屬。其次,是堅信李得倉、金月川等上層哲合忍耶教徒的伊瑪尼,依靠他們立足。 然後,恢復哲合忍耶道祖馬明心曾有過的蘇菲干辦;借重穆勒提即大弟子、追隨者的影響和能力,讓宗教精神醫治劫難後人民的傷痛。 他的目標,是政治和禍亂的死角,地理上的天然庇護所,李得倉以清朝武官(紅頂花翎武翼都尉)掌握著八萬南八營哲合忍耶舊部的張家川。 走向張家川的路也是凶險萬象。 有一夜—— 馬元章領著一名他的穆勒提——此人信仰宗教不靠唸經而靠武藝,姓何,人稱老何爺——在這一夜搭了一條船趕水路。四川地方,口音不同於雲南,兩個船夫搖著櫓閒聊,艙中客人困乏得已經熟睡了。 老何爺是個江湖客,沒有人知道他能聽懂各種南方土話,就像沒有人知道他能一刀致人非命而且保證死者不哼出聲一樣。次日,年輕的馬元章醒來,老何爺笑著對他說起雲南土話: ——人家要宰我兩個哩。 ——真的? 馬元章聞語大驚。老何爺笑著又說: ——莫管它莫管它,你老睡好就是。 傍晚,老何爺向船家說:出門在外,水緩船慢,心裡焦急喲。幫忙給我們搞些水酒,換一個醉消磨時光。 船家暗中竊喜:醉了,死得可就更爽快! 酒來了。老何爺拔下腰中旱煙袋,一面吹出煙霧,一面與年輕的主人「開懷暢飲」。中國回教徒酒煙均禁,因此每逢亂世扮裝漢民的慣技就是腰插煙袋。然而老何爺本人,大半是個無論煙酒來者不拒的人物。 事畢,老何爺囑咐年輕主人逕自去睡;他自己則蜷臥在艙口,扯起響鼾。 相傳:那開黑船的兩個強人聽著鼾聲,哈哈大笑。他們用四川土話罵著,其中一人便取出一柄尖刀,走進艙來。傳說中,那漢子剛剛朝老何爺俯下身來,一柄刀子已經從他的肋骨縫隙裡筆直地扎進心臟——那人沒有吭聲便倒在艙裡,搖槽的同夥還在繼續把船搖向中流。 久了,外面的那一個來艙口探望,老何爺又把刀子準準地刺進他的心裡。放好兩具屍首之後,老何爺叫醒了馬元章。 給我講這個故事的是一個老人。講到這裡,他呵呵笑著說:「可是,他們倆都不會弄船,把一條船搖得在河心亂轉!」 ——只要能夠出雲南,就無疑能夠出四川。據老何爺後裔馬辰的文章說,這一行難民扮成茶商,風餐露宿,最後進入張家川谷地。最先住進一個叫李家溝的小村,不久便與人稱李大帥的李得倉取得了聯繫。 馬元章一行無疑向李得倉宣佈了自己的血統。李得倉的具體應答,今日無從查詢。但是他對哲合忍耶的穆勒什德血統懷著無限崇敬,則是無疑的——張家川在同治十年大屠殺後窩藏了哲合忍耶全部兩姓三家各支導師後裔;這一點在長久的時間淘涮以後,現在已經是一目瞭然了。李得倉的烏紗,是罪人們的遮蓋——這種罕見的官出現在中國史上,非常耐人尋味。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