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1976年,挪威的法醫專家索格內斯查清一樁重大的歷史懸案——希特勒之死,曾使世界矚目。 在31年前即1945年4月,蘇聯紅軍逼近柏林,希特勒把德國最高統帥部轉到柏林地下50英尺的避彈室裡。 德軍節節敗退,希特勒面臨著最後的覆滅。 4月28日,蘇聯紅軍已經攻下柏林波茨坦廣場,那裡離希特勒的總理府只有一條街了。 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避彈室裡聽到這樣的消息:蘇軍將在4月30日凌晨對總理府發動總攻擊。 在4月29日凌晨1點,希特勒和他的情婦愛娃·勃勞恩舉行了結婚儀式。 4月30日下午3點30分,希特勒用手槍對著自己的嘴開了一槍,自殺了。愛娃·勃勞恩則服毒自殺。他們死後,希特勒黨衛隊中隊長海因茲·林格遵照希特勒事先的吩咐,用軍用毛毯包裹屍體,抬到花園裡,澆上汽油燒掉了。 5月5日,蘇軍一位軍官發現了這兩具焦屍。 5月8日,蘇聯紅軍野戰醫院的醫生們解剖了屍體。由於屍體己燒焦,面目無法辨認,未能確定是希特勒夫婦的屍體。 當時,蘇聯元帥朱可夫認為,這是希特勒的屍體,把此事通知了同盟國。但是,斯大林不相信此事,認為希特勒是一個老奸巨猾的傢伙,什麼詭計都會施展出來,只有掌握極可靠的證據,才能確認希特勒是自殺了。這樣,朱可夫根據斯大林的意見,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聲明,原先通知盟國的關於希特勒自殺的消息不準確。 於是希特勒之死,成為一樁歷史懸案。 這樁歷史懸案,怎麼會在31年之後,被挪威的法醫專家解決了呢? 原來,這位法醫根據自己豐富的經驗,開始注意到希特勒的牙齒。因為屍體雖然燒焦了,但牙齒還是完好的。 1972年,索格內斯從美國國家檔案館裡查到了希特勒牙齒治療的記錄,他仔細觀察了希特勒在1944年1月20日遇刺時耳部受傷拍的5張頭部及下頜X光片,與1968年蘇聯公佈的關於那具焦屍體牙齒照片相對照,完全吻合,特別是假牙的位置、形狀也完全一致,從而證實那具焦屍確實就是希特勒的屍體。 同樣,1971年9月13日凌晨2點30分,林彪乘坐的那架三叉戟專機在叛逃蘇聯途中,墜毀於蒙古溫都爾汗附近的依德爾默格縣境內,飛機上的9個人都粉身碎骨。 這件事,當然引起了蘇聯的注意。他們曾拍攝了林彪屍體的牙齒照片。由於林彪曾在蘇聯休養過,並在莫斯科治過牙病,裝過假牙,蘇方掌握林彪牙科病歷。經查對,牙齒特徵一致,證明確係林彪之屍體。 不過,1983年在美國出版的署名姚明樂(音譯)的《毛的繼承人的陰謀和謀殺》一書卻以大膽的「想像」,對林彪事件作了「新」的描述,而作者稱他有「可靠的消息來源」。 這位姚先生聲稱,1971年9月12日夜裡,林彪夫婦並沒有上那架墜毀於蒙古溫都爾汗的「三叉戟」飛機,而是在北京郊區出席了周恩來的宴會後被擊斃。那架飛機上只有林彪的兒子林立果……。 這本書的出版,使人們對中國政府所公佈的林彪摔死於溫都爾汗的種種文件,產生了懷疑。 在林彪事件23年後——1994年初,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上所發表的一篇關於林彪之死的調查報告,又一次引起世界的注意。作者是彼得·漢納姆和蘇珊·蘇倫斯。 彼得是澳大利亞自由專欄作家。他採訪了蒙古、莫斯科、紐約以及我國台灣。 彼得在莫斯科找到了著名病理學家維塔利·瓦西列維奇·托米林教授。這位教授在1971年曾前往蒙古調查林彪事件。彼得寫道:「這位白髮藍眼的短小結實的專家聽說我的來意後非常驚奇,但是同意會面一敘。他承認曾受雇於克格勃飛往蒙古,對墜機者作過屍體解剖……」 儘管死人不會說話,但是托米林畢竟是專家,查明了死人的真實身份。托米林說:「我很幸運,因為我確定了林彪和他的妻子。他倆口腔裡都有許多鑲金的牙齒。我們測量了他倆屍體的長度、體重和年齡,也與生前的資料相符。」 托米林還說:「我僅從林彪的耳垂的形狀就能確定他的身份。另外,還可以根據他的牙科診病記錄,或者根據他的頭蓋骨攝影與像片比較。」他從這三方面著手研究,證明死者確係林彪。 林彪在1938年至1941年曾在蘇聯治病,有著豐富的病歷資料,特別是他的牙齒病歷,為確定死者是林彪起了很大作用。葉群只在蘇聯呆過很短的時間,但是蘇聯也有關於她的牙齒病歷。 托米林透露,他割下了林彪夫婦的頭顱,帶回了莫斯科,而他們的身軀則被送往離烏蘭巴托不遠的托爾戈伊特火化,骨灰交給中方。 彼得以一個西方記者的視角,第一次以可信的資料,證實了溫都爾汗荒原上的死者之中,確實有林彪夫婦。 法醫對牙齒的鑒定,在偵破希特勒之死和林彪之死這兩大政治案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於是,公安人員開始普遍重視鑒定牙齒。特別是在偵察那些肉體腐爛、只剩屍骨的無名屍時,更需要從死者的牙齒中尋找線索。 1978年11月8日清晨,行人在某市郊區公路旁發現一位青年婦女被害。 公安人員火速趕到現場。青年婦女身邊一無所有。左手手腕上有戴表的痕跡,可是手錶不知去向。現場上留下男女皮鞋散亂的鞋印。很顯然,這是一樁謀財害命案。被害人在臨死前,曾與罪犯進行過搏鬥。 細心的公安人員在現場草叢、碎石堆裡,找到了3顆牙齒。從外形判斷,都是新近脫落的。 經過鑒定,其中兩顆牙齒是那位青年婦女脫落的。她的牙齒正好缺了兩顆。 公安人員的注意力,集中在另一顆牙齒上。這顆牙齒牙冠扁而寬,單根,根部向左傾斜,牙頸較窄。法醫確定這是左上頜中門牙。 法醫又進一步對這顆門牙進行鑒定,確認這是一顆男性的門牙,年紀大約將近30歲,血型AB。就這樣,從一顆門牙,勾畫出了罪犯的重要特徵。於是便把這一情況通報全市各派出所及有關部門。 很快的,公安局接到兩份重要報告: 一是該市洪都飯店服務員報告,一個名叫梁××的旅客在說話時常用白手絹捂嘴。有一次手絹沒捂緊,露出牙齒,服務員清楚地看見,缺了一顆門牙!此人男性,27歲,1978年11月12日住店,廣東口音。 二是該市中心醫院牙科報告,一個近30歲的男人要求鑲左上頜中門牙。在給他檢查牙齒時,醫生注意收集他帶血的痰。經化驗,血型AB。此人講普通話,帶有明顯的廣東口音。 經過偵查證明,洪都飯店和中心醫院所報告的是同一個人。由於此人有重大嫌疑,公安部門拘留了他。經過審訊以及進一步偵察,在他的房間裡搜出攔路行劫所得的手錶等贓物。梁××終於受到了法律的嚴懲。 從一顆牙齒入手,偵破了一起人命案件,這足以說明牙齒也是破案的重要線索。事實表明,法醫憑一顆牙齒勾畫出的罪犯形象,是準確的。 法醫怎麼能從一顆牙齒推斷性別、血型、年齡呢? 血型的測定並不難。這是因為牙髓腔內含有血型物質。檢驗時,切去牙冠,把牙齒放入蒸餾水內,然後把陽極白金線插入牙齒根管內,陰極放於外液。通電2分鐘以後,蒸餾水變成黃褐色,可用來測定血型了。 至於判定性別,那是通過染色體來檢驗的:人體的細胞(包括白細胞)的核中,第23對染色體為性染色體。男性為XY,女性為XX。在檢驗時,主要查Y染色質。有Y的,為男性;無Y的,為女性。不光是牙髓腔內的牙髓細胞染色以後可以判定性別,憑借一滴血、一點體細胞,都可以判別男女。 從一顆牙齒怎麼判斷年齡呢? 人的年紀越大,往往牙齒也越是磨損厲害。法醫們根據牙齒的磨損程度可以大致確定死者的年齡: 齒尖開始磨損,約為13∼23歲。 齒尖磨耗,露出黑點(齒質點),約為24∼35歲。 齒質大片暴露,約為36∼55歲。 齒質全部暴露,可以看到齒腔,約為56歲以上。 如果牙齒較多,從牙齒的生長情況,也可以判斷年齡。比如,乳齒一般在6個月左右長出,2歲時長滿20個。7至8歲,開始換牙,左右上下第一大臼齒開始生長。11歲左右,乳齒全部換成恆齒。16歲前,長出第二臼齒。25歲左右,長出第三臼齒(即智齒)。 鑲有假牙、金屬齒套的死者,有著明顯的特徵,法醫們常常借助於這些特殊的牙齒,確定死者究竟是誰。例如,1978年5月,在貴州一個山洞裡發現一具屍骨,查出上頜第一、二犬齒鑲有銀銅牙。公安偵察人員廣泛調查了歷年失蹤的人的牙齒特徵,發現某生產隊失蹤的女青年是被騙上山殺死的,殺人犯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另外,在搏鬥中,被害者常常被兇手所咬,在身上留下牙齒的咬痕,這也可以作為破案的線索。 有一次,一位法醫根據被害者身上的咬痕,判斷為長瓜臉,尖小頦,年齡為20歲左右。根據這一判斷,果真一舉破案擒獲了兇手。 在飛機失事後,死者血肉模糊,認不清臉部,牙齒也常常被用來判斷死者的身份。比如,根據死者家屬或牙科病歷提供的鑲牙、補牙、假牙情況,或者根據死者牙齒測定血型、性別、年齡,可以為認清死者身份提供依據。美國在一次空難事故中,死亡近200人,先是用牙齒判斷就認出了80多具屍體究竟是誰。 我國已故的人類學家吳定良教授,曾接到一項特殊而重要的任務:尋找方志敏(1900—1935)烈士的遺骸。 方志敏烈士是我國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和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之一。1935年1月,因叛徒出賣,方志敏在江西懷玉山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他在獄中堅貞不屈。8月,英勇就義於南昌。 方志敏烈士犧牲後,他的遺骸與許多革命烈士的遺骸混雜在一起。怎樣才能從一大堆白骨之中,把方志敏烈士的遺骨一根根找出來呢? 吳定良教授首先從確定方志敏烈士的身高入手。他仔細研究了方志敏烈士生前與別人合影的照片。其中,有的合影者還健在,測出了他的身高。然後,按照照片上的比例,就可以算出方志敏烈士的身高。 知道了身高之後,按照各種公式,可以算出大腿骨、小腿骨之類的長度。這是因為這些骨頭的長度與人的身高是成比例的。 例如(公式中均以厘米為單位): 大腿骨長度=(身高-61.7207±2.1756)÷2.4378 小腿骨長度=(身高-54.2522±1.9214)÷1.4294-(大腿骨長度) 肱骨長度=(身高-81.5155±2.8903)÷2.8131 這些公式,是科學們對許許多多屍骨進行測量之後才得出來的。 在找到符合長度的骨頭之後,還要從骨頭的輕重、粗細加以取捨。—般來說,男人的骨頭重而粗,女人的骨頭比較輕、細。另外,還要考慮到死者的胖瘦。一般來說,胖的人,骨頭表面比較光滑一些,而瘦的入骨頭表面比較粗糙。 科學家們經過細心地挑選、鑒別,找出方志敏烈士的一塊塊遺骨,這些遺骨的關節又能彼此精確對攏。就這樣,終於完成了這一嚴肅而又光榮的任務。 對於屍骨的研究,也幫助了公安偵察人員偵破疑案。 在我國某山區,曾發生這樣一樁案件:在山洞裡,發現幾具屍體,屍骨已經散架,混雜在一起。其中有一左手中指骨上套著一隻金戒指。 公安偵察人員查出有3個頭骨,說明死者是3具。他們把屍骨加以鑒別、分類,證明那金戒指是屬於一具女屍的。他們測出了這具女屍的身高。另外,他們還根據女屍的牙齒、估計了死者的年齡。在查明了死者的性別、年齡、身高、左手中指戴一金戒指這些特徵之後,破案就有了線索。 法醫們通過對屍骨的研究。還糾正了過去傳說中的錯誤。在《水滸》中,有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武松的嫂嫂潘金蓮用砒霜毒死了武松的哥哥武大郎。當時,武松不在家。在火化時,何九叔就把這兩塊骨頭拿給武松看,作為潘金蓮毒死武大郎的見證。 其實,這是不符合科學的。人死後,不論是不是中毒,經過一段時間,都會受空氣中的氧氣氧化而致黑。再說,砒霜的化學成分為三氧化二砷,中毒後主要是引起嘔吐、腹瀉、中樞神經麻痺、血壓下降,進入骨頭的砷極少,也不會使骨頭變黑。 在今日中國,《西遊記》的讀者成千上萬,一提作者吳承恩人人皆知。然而,吳承恩是怎麼個長相誰都沒有見過。 據考證,吳承恩生於1500年,死1582年。在那時,攝影術尚未發明,當然也就不可能留下吳承恩的照片。很多古人留有畫像。然而,吳承恩連一張畫像也沒有傳下來。 1982年是吳承恩逝世400週年紀念。發表論文、開會座談,當然是很好的紀念。美中不足的是,紀念論文發表時,無法同時發一張吳承恩畫像;舉行座談會時,無法在會場放一尊吳承恩塑像。 怎樣才能彌補這令人遺憾的空缺呢? 吳承恩是江蘇淮安人,1975年1月,在淮安曾發現吳承恩為他的父親吳菊翁所寫的《先府賓墓誌銘》找到了他的祖墳。 人們推測,吳承恩的墓,可能就在他的祖墳附近。 果真,人們依據這一線索,找到了吳承恩的墓,取出了他的屍骨。人類學家賈蘭坡教授根據屍骨中牙齒的磨損程度,推斷死者年齡為七八十歲,與吳承恩的去世年齡相仿。 然而,在吳承恩逝世400週年之際,抬出一副白骨,未免太煞風景。 能不能根據吳承恩的頭顱骨,恢復他生前的容貌呢? 應淮安縣的請求,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承擔了這一工作。因為他們曾根據古代頭顱骨化石,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北京人、半坡人等的形象。 骷髏一具,畢竟跟有血有肉的生前面目相距甚遠。怎樣根據頭顱骨復原面貌,既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 科學工作者把吳承恩的頭顱骨安放在一個可以旋轉的支架上。經過反覆測量、計算、考證,在這頭顱骨上塑像,終於還原吳承恩的真面目:黃種人,中頭型,長方型的面形,高眼眶,顴弓外突,中等闊鼻子,顏面平而寬。 1982年,就在吳承恩逝世400週年到來的時候,這位古人的塑像飄然出現於他的故居「射陽()」,引起了轟動。 也許你會問,這個吳承恩塑像,真的跟吳承恩相像嗎? 這當然無法直接證實,因為當今世界上沒有一個見過吳承恩的人。不過,許許多多類似的事例,足以證明,根據科學原則復原的面貌,大都酷肖其人。 本世紀30年代初,在蘇聯莫斯科發現了一位馬戲團名演員的骸骨。此人是巴布亞——新幾內亞人,死於上世紀末。一位名叫格拉西莫夫的人,根據死者的頭顱骨,復原了頭像。格拉西莫夫從未見過這位名演員。當他的復原頭像照片在報刊上發表之後,西方有人找到了那演員的生前照片。一對照,極為相似。於是,格拉西莫夫一下子名噪一時。 他的嶄新的開拓,理所當然,引起了蘇聯警察局的關注。 1940年4月,伏爾加格勒的青年婦女瓦倫奇娜·柯索娃失蹤了。這一案件一直未能偵破。 後來,警察在市郊樹林裡找到一具無名屍骸。警察局懷疑是瓦倫奇娜的屍骨,可是,又缺乏有力的證據。 這時,他們想到了格拉西莫夫。他們未向格拉西莫夫說明案情,而且從未出示瓦倫奇娜的照片。他們只是請示格拉西莫夫協助,恢復死者的原貌。 格拉西莫夫認真地進行頭像復原工作。完成之後警察前來一看,目瞪口呆:那塑像,不就是瓦倫奇娜嗎? 於是,一樁懸案得到了解決。就這樣,格拉西莫夫除了給許多沒有畫像、沒有照片的歷史名人的頭顱骨恢復了原貌,還幫助蘇聯警察局偵破了許多重大案件。為此,在1950年,格拉西莫夫獲得斯大林獎金。 為什麼根據死者的頭顱骨,可以復原生前面貌呢? 原來,人們經過詳細的研究,模出了骷髏與原貌之間的關係:頭骨很光滑,說明生前肥頭大耳;嘴的寬度,相當於左右兩側第二前臼齒之間的寬度;上頜牙槽前凸,說明死者生前嘴唇較厚;耳朵長度差不多跟鼻子長度相等,寬度則正好是長度的一半……。 這麼一來,從骷髏上測得各種數據,就可以雕塑出死者生前的面貌。當然,這樣的面貌只是與死者大致相似。儘管如此,也給破案工作提供了線索。 ------------------ 轉自:中國司法鑒定資訊網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