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自從讀了《一棵小桃樹》以後,不知什麼原因,遇見賈平凹寫的散文,我就願意翻開看看。這種看,完全是自願的,很自然的。就像走在幽靜的道路上,遇見了叫人喜歡的顏面身影,花草樹木,山峰流水,雲間飛雀一樣,自動地停下腳步,凝聚心神,看看聽聽。 老年人精神不濟,眼力不佳,報刊上的奇文佳作雖多,閱讀的機會卻很少。一是刊物太多太雜,看不過來;二是一看題目,又多是什麼「青青」呀,什麼「聲聲」呀,什麼「風情」呀,好像吆喝小賣一樣,一語道破,櫃子裡是什麼貨色,也就沒有興趣去急看過問了。當然,以題目取捨文章,很多好的東西,可能就失之交臂了。再有就是怕看長文章,還有就是怕看小字。 最近一個時期,先後讀了賈平凹四篇散文。一篇寫大雪中出行的,登在《天津日報》文藝週刊上,題目忘記了。另一篇題目好像是《泉》,寫伐倒的一棵老槐樹,又長出新枝的,卻忘記了登在什麼刊物上。第三篇是《靜虛村記》,登在《文學報》上。第四篇就是登在近期《散文》上的《入川小記》。 《入川小記》也是小字,卻破例在燈下細讀了。 說句真誠的話,讀賈平凹的散文,對我來說,的確是一種享受。再說句請作者不要見怪的話,也是一種消遣。 我不大喜歡讀,更不喜歡看那些「緊張、火熾」的,或者「香艷、肉感」的文藝場面。因為不喜歡,我就常常認為,這些場面,都是裝腔作勢的,虛偽編造的。避之惟恐不及,就像走在路上,遇到了什麼使人不愉快或者厭惡的事物一樣。 我常常想,人類是從山林裡發源的,帶有喜愛自然的天性。我曾對人講,如果把一隻新捉來的山雀,籠裝掛在大城市的繁華街道上,不上兩天,它就會無疾而終。這當然是我的杞憂,因為繁華的都市生活,正在以其宏大的物質力量,吸引著大量原來生活在山林裡的人。 身處人海之中,心想山林之美,我讀著賈平凹的散文,就像離開了大都市,又從容漫步在山野鄉村的小道上了。在這種小道上,我閉上眼睛走,也不會遇到什麼危險的。吹來的風,是清新的,陽光是和暖的,仰頭彩雲浮動,俯視芳草成茵。行路人即使忍饑挨渴,摩頂放踵,他的心情也是平靜的,沒有任何哀歎和怨言吧。 然而,自然的天地在逐漸縮小,物慾在人的精神世界裡,比重越來越大。人口的密度越大,道德的觀念越薄。這是不用做什麼實驗,就可以看得很清楚的。 為了尋求一種安寧身心的機會,不期然而然的,我遇到了賈平凹的散文。 有一位同志曾經好心的從北京寫信告訴我:「賈平凹近來的散文,哲理多了,生活少了。」我覆信說:「有這種現象。你是否寫篇文字,和他討論一下,促使他考慮呢?」另外我說: 「年輕人喜歡上了什麼,他總要熱中執著一個時期的。過後,他也許就會改變一下航道。」說這種話,已經是去年秋季的事了。那位同志,出於慎重,也沒有寫什麼文章。 當然,例如寫大雪的那篇,還有寫古槐的那篇,哲理是多了一些。但像近來寫的《靜虛村記》和《入川小記》,其中就沒有什麼「哲理」,纍纍掛滿枝頭的,都是現實生活。 以這兩篇散文而論,他的特色在於細而不膩,信筆直書,轉折自如,不火不瘟。他的藝術感覺很細緻,描繪的風土人情也很細緻。出於自然,沒有造作,注意含蓄,引人入勝。能以低音淡色引人入勝,這自然是一種高超的藝術境界。 他有些散文,在細緻這一點上,好像受了泰戈爾散文的影響,這是可能的。在藝術感覺、作者用心上,時代不同,生活各異,也是會有相通之處的。但是,總的看來,他的散文是中國傳統的,是有他自己的特色和創造的。最突出的就是《靜虛村記》和《入川小記》。 他的創造在於:用細筆觸,用輕淡的色彩,連續不斷地去描繪現實生活中,人們所習見,而易於忽略的心理和景象。 在他的筆下,客觀與主觀,都是非常自然的,非常平易近人的。而其聲響卻是動聽的,不同凡響的。 他的文字,於流暢絢麗之中,略略帶有一種山野樸訥的音調,還有輕微的潛在的幽默感。以這樣的文字,吸引讀者,較之那種以高調門吸引讀者,難度更大。但他做到了。當然,在文字上,有些地方,還可以推敲,還可以更考究。 在這兩篇之中,我尤其喜愛《靜虛村記》,我認為這是一篇更完整,更格調一致,更自然,更有現實意義的散文。 過去,我確實讀過不少那種散文:或以才華自傲;或以境遇自尊;或以正確自居。在我的讀書印象裡,殘存著不少雜質。賈平凹的散文,代我掃除了這些雜質,使我耳目一新。 當然,就像我最喜愛的這篇《靜虛村記》,如果給它推算一下命運,也可能得不到多少選票,不能引起轟動。(好在作者著作宏富,我推算錯了,也不妨事。)因為這不是一篇大富大貴的文字,而是一篇小康之家的文字。讀著它,處處給人一種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光亮和煦,內心幸福的感覺。這不能不說是足以表現我們的偉大時代的祥瑞之作。 1982年4月7日晚,大風降溫,披棉襖,燈下記。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