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孽海花》這部名著,出版於清季,筆者於民國二三年間,也曾拜讀過一次。那時正當林畏廬(紓)翻譯西洋小說盛行,雖都是古色古香的文言體,我都能瞭解。孽海花是白話體的章回小說,我讀時僅能記得金雯青狀元和他愛妾傅彩雲的故事,其他則迷離恍惚,莫知所云,覺得這並不是一部有趣的讀物,便丟開了。 我之所以不能感覺趣味,實為了這部書內容複雜,頭緒紛繁,書中人物亦知皆有所指,無奈均用代名,我那時年紀既輕,學問又淺,請問哪有能力看出這部書的好處呢?就是民國十六七年之間,我住在上海,此書作者東亞病夫,也就是曾孟樸先生,正在上海開真美善書店,發行月刊及各種書籍,我在該月刊上投了幾次稿子,頗蒙他老人家的賞識,後又以一本舊體詩稿呈他請求指教,他更寵賜題詞,並將拙作詳加評點。對我也可說有知遇之感,我對《孽海花》仍鼓不起再讀的興致,因為我總覺這部小說是太難讀了。 直到去年在傳記文學上,讀到李培德先生所著一篇《曾孟樸的文學旅程》,才知這部小說近年頗受日本美國學人的注意,競相翻閱研究,我也就從出版此書的世界書局將此書買了來,從頭再讀一次。自民國初年到現在,時間已過去了大半個世紀,我的學問慚愧仍然無甚進步,知識究竟增加了些,對於文藝的欣賞力,也並非吳下阿蒙了。書是病夫先生晚年重修的,與我第一次所讀頗有不同,更可喜的是書前附有人名索隱表,丁是丁,卯是卯,凡出生較晚,不能詳知清季這群名流故事者,也能一目瞭然,不必更有暗中摸索之苦。讀畢以後,才知這小說確是一部傑構,不但勝過《老殘遊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官場現形記》,甚至曹雪芹的《紅樓夢》,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也有所不及。提到紅樓及儒史,定有許多人抗議。但我所提及的紅樓,是曹雪芹的原著,與後來經過多人刪改及高鶚續成的無干,請讀者萬勿誤會。儒史則確係吳敬梓的親筆,我之所以說它不及《孽海花》,實另有原因,下文再說。 關於《孽海花》與上述諸書之品第,始於民國六、七年間,錢玄同、陳獨秀,評中國小說,以上述幾部和《孽海花》並尊之為第一流作品。胡適先生時尚在美,來信獨不肯投孽書之票,說此書僅可算第二流。他反對的理由有二:其一、此書是集合了許多短篇故事連綴而成,和《儒林外史》,《官場現形記》,是一樣的格局,並無預定的結構。其二、書中敘及煙台孽報一段,含有迷信意味,仍是老新黨的口吻。 病夫當時並未置辯。直到民國十六七年,他開書店,與新文學者互通聲氣,才寫了一封長信答覆胡氏。大意說他此書與儒史等雖同是連綴多數短篇而成長篇的方式,然組織方式,彼此截然不同。以下他以穿珠為比,儒史等是拿著一根線,穿一顆、算一顆,直穿到底,是條珠練。孽書則蟠曲迴旋著穿的,時收時放,東交西錯,不離中心,是一朵珠花。又以花為比,儒史是上升花序,或下降花序,謝了一朵,再開一朵,開到末一朵為止。孽書是傘形花序,從中心幹部一層一層推展出種種形色來,互相連結,開成球樣一朵大花。再者儒史等是談話式,談了乙事,不管甲事,就渡到丙事,又把乙事丟了,可以隨便進止。孽書是波瀾有起伏,前後有照應,有擒縱,有順逆,不過不是整個不可分的組織,卻不能說它沒有預定的結構。關於煙台孽報,說是他朋友金松岑(天羽或作天翮)的原稿,並有金氏所撰一篇駢文,孽書系以此為根據。又說此類神秘事,外國小說亦常有,文藝作品本非真歷史,似不可一概斥為迷信。 我讀孽書,關於第一點,覺得病夫先生自辯非常有理。胡先生的考語,實有粗心大意之嫌。關於第二點,金君駢文,民初本是否有,已記不清了。只記得金雯青(即洪鈞)狀元初遇傅彩雲,看見她容貌宛如舊識,又見她頸際有紅絲一道,類似縊痕,問其年為十五歲,知系十五年前煙台舊戀,轉世而來,深受感動,又戀其美,遂娶為妾。其後金狀元奉使出國,彩雲私戀俊僕阿福,又認識德國軍官瓦德西,產生一段羅曼史。隨夫返國時,又在海輪上與船主幽會,到北京後,又私姘了一個戲子。金狀元之死,固為了買俄國人偽造的地圖,為言官所彈劾,也為了帷簿不修,羞憤而得病以死的。是以樊樊山《彩雲曲》,有「舊事煙台那可說」及「君既負人人負君,撒灰扃戶知何益?」諸句。重修本將頸際紅絲事刪除,僅說金狀元一見傅妓,便覺投緣,問及年齡,竟感動得流下兩行熱淚,口中念「當時只道渾閒事,過後思量總可憐」;臨死時,始對夫人說傅彩雲是他煙台舊識梁新燕,曾贈盤費讓他上京趕考;及第後,派人帶去五百兩銀子給她,與她斷絕,梁女雖上京尋他,卻避不見面,女憤極自縊,今特來報仇云云。經這樣一改,胡博士所指摘的「迷信」色彩,總算拭抹去了,卻也留下一點痕跡,使當時盛傳的一級風流公案,不致完全泯沒。再後金狀元對夫人道出這段因果,又在將斷氣時,人在彌留之際,神經錯亂,說的話可以說是事實,也可說是幻覺。病夫採用這種寫法,筆致非常靈活,叫讀者疑幻疑真,無法辨認,可稱是一種很高的技巧。 據本書所附周夢莊「雪窗閒話賽金花」,謂梁新燕原名李藹如,曾兩次贈金,助洪鈞赴考,洪曾割臂對天盟誓,必不負心,後竟食言,李與其母雙雙自縊而死。若果如此,則洪鈞也太不像人了。筆者則認為此事恐非真實,乃好事者附會而成。洪鈞中狀元時為二十八歲,舊時代多早婚,他當已娶正室,那時仕宦人家三妻四妾,視為常事,李姬既對他情義如此之深,娶以為妾,何難之有?又何必做那「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的杜牧之呢? 若說李藹如確有其人,洪鈞也確曾在煙台與之相戀,則或者洪中狀元後,李姬適病故,好事者遂造為自縊之謠,還要叫她賠上一個母親。李十郎負霍小玉,本出唐代傳奇,是否真有此事,已屬疑問;王魁負桂英,則純屬虛構。這樣故事,一而再,再而三地表演,是太不可思議了。洪狀元逝世後,傅彩雲下堂求去,初欲在上海張艷幟,蘇人公檄驅逐,乃至津京,改名曹夢蘭,又改名賽金花,人稱狀元夫人,聲名大噪。八國聯軍之役,她與聯軍總部瓦德西發生關係,屢勸瓦帥不可濫殺無辜,並散糧賑饑,活人甚眾。初德國公使,見戕拳匪,其遺孀憤欲索西太后償命,又是賽金花出面斡旋,建築一座牌坊了事。相傳她隨夫在外國時,出盡風頭,曾與那位富貴尊榮、號稱五洲之首的英國女皇維多利亞,同攝過照片,樊樊山《彩雲曲》,遂有「誰知坤媼河山貌,卻與楊枝一例看」。傳者謂其實是英女皇之妹某郡主,孽書修改本又指為女皇之女嫁德皇為後飛蝶麗者。我以為這些事皆未足取信,賽與瓦帥那般風流韻事,也屬子虛,近人已有辨。 清末民初,不但我們中國人喜談賽金花,就是外國人也傳染了這股「金花熱」,茶餘飯後,常資為談助。聽說瓦帥也因此蒙了不白之冤,德皇因他在華行為不檢,貶了他職,還剝奪了他的勳位,這事也出於傳聞。 賽金花因《孽海花》及樊氏前後《彩雲曲》之恣意渲染,居然紅遍了半邊天,成了妓界最大的名女人。直到她晚年潦倒故都,劉半農尚去訪問,為撰《賽金花行事》,夏衍又寫作《賽金花》劇本,無非強調她拳亂後種種愛國愛民的精神。我也見過賽金花早晚年的照片,並不是什麼天香國色,僅屬中人之姿。病夫先生亦曾說自己屢在洪府見她,貌並不算美,唯眼睛靈活,善知人意。天下本有「意外之毀」,也有「不虞之譽」,賽金花以一尋常女子,只因際遇不平凡,竟讓她享了數十年的大名,只好說她運氣特佳罷了。 現在我再談《孽海花》這部小說,雖以一個科第狀元金雯青,一個花國狀元傅彩雲作為全書骨幹,實際上也不過借他二人當做一條線索,上下盤旋,左右繞轉,來貫穿那一盤散亂的明珠,使之成為一朵光彩奪目的大珠花而已。 那盤明珠是什麼?就是同光三十餘年間名公巨卿,學者文人,當時號為名士者為主。孽書的人物很多,論宮廷有西太后、光緒帝、帝之元配皇后、珍瑾二妃、太監李蓮英、寇連方。在朝大臣有翁同齸、潘祖蔭、陸潤祥、徐桐、剛毅……親貴有恭親王、醇親王、禮親王……中興名臣有曾國荃、李鴻章、彭玉麟……武將有馮子才、劉銘傳、聶士成、丁汝昌、左寶貴、馬玉昆、及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疆吏有張之洞、劉坤一、陳寶琛、袁世凱、吳大隘、端方、唐景菘……庚子三忠的袁昶、許景澄、徐用儀,戊戌六君子的譚嗣同、林旭、楊銳。維新人物康有為、黃遵憲、馬建忠、李鳳苞、張蔭桓,中國第一個留美者容閎及稍晚的伍廷芳。學者有廖平、王先謙、王闓運、李文田、李慈銘,財經界巨頭盛宣懷,南通王張謇,還有不能歸類的文士詩人如龔自珍之子龔橙、文廷式、鄭孝胥,太平天國文人王韜,又有江湖俠客大刀王五。革命黨則有國父孫中山先生、史堅如、趙聲、唐雲衢等。全書人物將近兩百位,若逐一介紹,幾百萬字也介紹不完,所以大多數一筆帶過,或聚談偶爾提及。本書既以洪鈞及傅彩雲為代主角,關於他兩人的筆墨當然最多,幾佔全書一半的篇幅。 書的展開系寫洪鈞(書中作金鈞)入京候考,結識了在京的許多大老和名流。那時雖當洪楊大亂初定,各省元氣尚未恢復,北京卻並未遭受兵燹,依然是歌舞昇平,一片太平氣象,而且也是人才薈萃之區。病夫於光緒十五年,由他父親把他送往北京,是為了會試作準備。他說:「在北京,你會發現各式各樣的人,有每一方面的專家,學術是為學術而學術。全國的人才都來到北京,開闢他們的眼界,和陶冶他們的學養。總之他們一旦在北京住下來,他們的生活格調都煥然一新了。」《孽海花》寫金鈞與幾個朋友到了北京以後的生活,想必是拿他自己經驗做底子的。 此書第三回,金鈞與朋友評氡本┤宋鎘邢旅嬉歡位埃㛃覘首都當日文化氣氛: 唐卿道:「古人說京師是個人海,這話是不差,任憑講什麼學問,總有同道可以訪求的。」雯青道:「說得是,我想我們自從到京師,認得人也不少了,大人先生,通人名士,都見過了,到底誰是第一流人物?今日沒事,大家何妨戲為月旦。」公坊道:「那也不能一概而論的。以兄弟的意見,分門別類,比較起來,揮翰臨池,自然讓龔和甫獨步;古金樂石,到底算潘八瀛名家;賦詩填詞,文章爾雅,會稽李治民純客是一時之傑;博聞強識,不名一家,只有北地莊壽香芝棟為北方之英。」肇廷道:「豐潤莊佑培,閩縣陳琛葆琛何如呢?」唐卿道:「詞鋒可畏,是後起的文雄;再有瑞安黃叔蘭禮方。長沙王憶莪仙屺,也是方聞君子。」公坊道:「旗人裡頭,總要推祝寶廷名溥的了。」唐卿道:「那是還有一個盛伯怡呢?」雯青道:「講西北地理的易順德、黎石農,也是個風雅總持。」玨齋道:「這些人裡頭,我只佩服兩莊,是用世之才。莊壽香大刀闊斧,氣象萬千,將來可以獨當一面,只嫌功名心重了些;莊侖樵才大心細,有膽有勇,可以擔當大事,可惜躁進些。」 這一大段文章,總算把當日北京文藝界學術界的名流,介紹了一個大概,本書敘述這幾位筆墨也較多。我們先把說話的幾個人真姓名說出:第一個說話的唐卿,就是汪鳴鑾。第二個雯青,就是金雯青,也即是洪鈞。第三個公坊,就是曾之撰。第四個肇廷,就是顧肇熙。第五個玨齋,就是吳大隘。 他們所談的人物:龔和甫就是翁同齸,光緒皇帝的師傅,書法名家。潘八瀛就是潘祖蔭,收藏金石有名。李治民就是李慈銘,一生學術文章,都寫在日記裡,寫了四五十年,一部《越縵堂日記》,是從古未有獨創一格的著作,至今尚是我們一宗有價值的文化遺產。莊壽香就是後來湖廣總督張之洞。莊佑培就是張佩綸,中法之戰失敗的主角。陳琛就是陳寶琛。黃叔蘭就是黃體芳。王憶莪就是名學者王先謙。祝寶廷卻是原來名字,沒有替他改竄。盛伯怡是清宗室盛昱。黎石農就是李文田,學問淵博,於西北輿地之學有獨到,其《元史地名考》、《西遊記注》,甚有名。易順德,孽書人名索隱表沒有索出為何人,所以我也沒法介紹。 現在就請在上面提及的挑幾位比較重要的,也是本書所常寫的和筆者所補充的資料來談談。 《孽海花》對翁同齸有相當的尊重,但亦借他人口加他八個字的考語「世故太深,遇事寡斷」。最可笑的中日大戰迫在眉睫,人心動盪不安,翁家失卻一隻仙鶴,他卻於鬧市揭出一張「失鶴丁寧」,據說是模仿後漢戴文讓「失父丁寧」的。看榜文的名士章蜚直(即張謇)稱讚他的書法,聞韻高(文廷式)歎道:「當此內憂外患,接踵而來,老夫子系天下人望,我倒可惜他多此一段閒情逸致!」章聞二人見翁相國,翁又大談夢兆。清代厲行中央集權,大學士有好多位,並沒什麼實權,不過他也算得一位表率群倫、身系民望的相國,在那個時際,做什麼尋鶴的榜文,雖曰風雅,那風雅未免太過吧!《孽》書寫潘祖蔭故事也可笑。他當主考,一心想拔張謇為第一,卻誤拔劉可毅。當會元公來謁,必不肯出見。後有人為之先容,始勉強出來。一見面就冷冰冰地問人家,文章是否自己做的?劉答是,他就冷笑一聲說:「好一個揣摹家,我佩服你!」說罷,即端茶送客。會元公惶恐之極,辭出下階時,絆跌一跤,潘尚書只哈哈笑了兩聲,就自顧自進去了。又將一堆落卷供在几案上,焚香燃燭,對之磕頭,還淌著兩行老淚。「愛士」之心是頗可佩的,行為則未免滑稽。本書寫李慈銘故事最多,他見了黎石農(李文田),總要稱他老師,自稱門生。探詢老師的私生活,竟會問老師近來與師母房帷間興趣如何?人家後來問他為什麼問老師以此事?他就說黎石農除了這件事是其擅長,還有什麼?他住在北京,似乎並無職業,卻與幾個歌童相狎,日日聽歌看舞,生活並不十分寒酸。原來歌童均有人代為出錢雇來。朝中幾個大老,也按月送錢給他,叫做「月敬」或「炭敬」。潘祖蔭尚書就是送錢的一個,私下對人說是「飼養費」,是把李氏當驢子看待。湖廣總督張之洞,也是按月叫人送「炭敬」的。當李氏生日,一送就是二千元。李對張之洞卻常稱之為「妄人」,寫信給他,也是這兩個字。當部下諸名士在盛昱的臥雲園為他大設賀壽之筵,他卻裝病堅不肯去,直等到他所愛三個歌郎聯名敦請,才肯屈他大駕。書中對於李慈銘的善於拿喬和做作,寫得淋漓盡致。 本書對於張之洞,有《插架難藏素女圖》一回,據說乃系事實,東亞病夫對張氏似有偏見,形容他容貌像只猢猻,以後對他做湖廣總督時的治績也隻字不提,未知何故?張之洞這個人,據筆者所知,起居果無節,他自稱是猴子轉世,能接連十幾夜不睡覺,白晝對貴賓,則常隱幾而臥,鼾聲大作,客逡巡自去。衣服數月不洗浣,頭髮月餘不肯理,家人每等他疲極晝睡時,才叫個理髮師來為他薙,若中途驚醒他,免不得有一場閒氣要鬧。可是我們也不可看輕這位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他做湖廣總督時,辦了很多新政,築了好幾條鐵路,開造幣廠,煉鋼廠。辛亥武昌首義,恐怕也還是憑藉他所辦新政作為基礎的。他的文才固好,學術也不差,曾撰寫一部書目問答,將中國學術源流分析得明明白白,至今還是一本有用之書。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也是他。五四時代,雖備受抨擊,今日又駸駸有復活之勢,誰能說張南皮不是晚清一代人物呢? 張佩綸是個才氣縱橫,有志用世的人物,中法之戰(光緒十一年乙酉)。法國圖並安南,既受阻於劉永福的黑旗軍,又敗於諒山,乃轉以海軍攻中國福建,朝廷命彭玉麟督辦粵軍,潘鼎新督辦桂軍,岑毓英督辦滇軍,又將張佩綸放了會辦福建事宜,以致有馬尾之敗。這在歷史上叫做「馬江之役」。那些閩省的督撫把戰敗的責任,一古腦兒都推到張的身上,就得了一個革職充發的罪名,幸適遇赦令,未至貶所,入李鴻章幕。他從前做諫官時,固曾彈劾過李氏,大人物不會記人之過,反妻以愛女。甲午之戰,台諫又劾他把持軍報,朝令驅逐,竟潦倒而死於秦淮。以一個素不知名的書生,怎可主持軍務?況馬江失敗,張氏實也不該負其全責,且海戰時,曾用炮擊斃法軍統帥孤拔,功過亦足相抵。 湖南大學者王先謙,為學重考證,師法漢儒,博學多聞,著述宏富,有《漢書補注》,《續漢書補注》,《後漢書集解》、《水經注》、《荀子集解》等書行世。 祝寶廷在旗人中以名士自命。當他在朝中與張佩綸、張之洞、陳寬琛、吳大隘等,以直諫出名,當時彈章日上,言路大開,果然排斥去了不少貪污之徒,吏治為之澄清,國事亦頗見整頓。後來祝寶廷得了浙江學政之命,當他到嚴州一路去開考時,乘坐的一種「江山九姓船」,竟和一個船娘幹出風流勾當,因聞張佩綸馬尾兵敗,奉旨充發,想自己過去得罪人家不少,恐遭報復,不如藉故從此脫離宦海,還我自由,遂上疏自劾納妓瀆職之罪,奉旨革職,他乃攜眷遍游東南名勝。《孽海花》說他在尋陽江上遇見了金狀元,敘述前事,這就是時人為他寫的一首七律,中有「宗室八旗名士草,江山九姓美人麻」的由來。名士草想是說他雖稱名士,其實是個草包,美人麻,他所納的那個船娘原來是個麻子。 那說話的何太真玨齋就是吳大隘,上文已說,本書鄭重介紹他道: 「玨齋本也是光緒初年清流黨一個重要人物,和莊侖樵、莊壽香、祝寶廷輩,都是人間麟鳳,台閣鷹鸇,玨齋尤其生就一付絕頂聰明的頭腦,帶些好高騖遠的性情,恨不得把古往今來名人的學問,被他一個人做盡了才稱心。金石書畫,固是他生平嗜好,也是他獨擅的勝場。但他哪裡肯這麼小就呢?講心性,說知行,自命陸王不及;考大籀,考古器,居然薛阮復生。山西辦賑,鄭州治河,鴻儒變了名臣,吉林劃界,北洋佐軍,翰苑遂兼戎幕。本來法越啟釁時節,京朝士大夫企慕曾左功業,人人喜歡紙上談兵,成了一時風尚,玨齋尤其高興……出使了一次朝鮮,辦結了金玉均一案,又曾同威毅伯和日本伊籐博文定了出兵朝鮮彼此知會的條件,總算一帆風順,文武全才的金字招牌,還高高掛著。做了幾章孫子十家疏,刻了一篇槍炮準頭說,天下仰望風采的,誰不道江左夷吾,東山謝傅呢!」 那吳大隘放湖南巡撫之後,果然大有作為,羅致人才,練兵勤政,可稱張南皮第二。他的練兵,是在練習洋槍的瞄準,接連中鵠五次者賞洋八元,練就了三百名親兵,號為虎賁軍,費銀數萬元之譜。他說西人槍法如此準確者不過數人,而他竟有了三百,足以橫行天下了。中日交涉事起,他正躍躍欲試,恰有人獻了一顆漢印(或雲系畫家吳昌碩所偽造),上鐫「度遼將軍」四個古篆字。度遼將軍原是後漢昭帝時的中郎范明友,曾為征討遼東烏桓的反叛,皇帝賞賜他這個名號。吳大隘得了此印,認為是大好兆頭,將來必有萬里封候之望。遂慷慨請纓,出關迎敵。據說他帶的兵只有二十幾營,出了山海關,到了田莊台,已將與敵軍會面,他立了一個「投降免死牌」,告敵兵跪此牌下願降者可以不殺。又親筆寫了一通文告,除投降免死的話,尚有「待彼兵(敵)三戰三北之時,本大臣自有七縱七擒之計」一類浮誇之談。 誰知接仗後,我軍大敗,八千子弟,盡喪遼東,憤欲效烏江之自刎,左右挾持得免。朝命其返湖南,革職留任。因言者不已,尋命開缺。他只好回家仍做他的金石家和考古家了。(此事本書未錄,此據清史吳大隘傳)。 《孽海花》對於諸名士的批評,態度是公平的、溫厚的,也是客觀的,皆據當時事實和傳聞錄之,既不諱他們之短,也不掩其的所長。作者論這些名士的學術文章,都還給他們以應得的地位。論他們的品格,也還出名士的真性情,譬如作者於翁同齸相國,本有知遇之感,因為會試時,翁為主考,本想提拔他,讀了一本試卷,就呼「這必是曾樸卷」,誰知曾以考卷污於墨汁,已登「藍榜」了。他在京時也常出入翁相之門,卻借他人口說翁「世故太深,遇事寡斷」,又將翁寫「失鶴丁寧」的故事,照實寫了出來,並不為之諱。 對於李慈銘固多挖苦之詞,雖說他好罵座,好於日記裡苛論人,論其性情,其實「直率」,是個「老孩兒」。又說「論年紀是三朝耆宿,論文章是四海宗師」。又說「潘翁二相都想他考御史,純客一到台諫,必定是鐵中錚錚。」這些話對於那位越縵堂日記的主人也算很恭維的了。 提到滿洲名士說祝寶廷,雖以典試納妾,自劾去官,隱居西山,生活相當貧困,終不奔走權貴之門。後來潦倒得醉臥街頭,竟得風寒而死,倒也始終沒有倒卻名士架子。 張佩綸雖有馬江之敗,論者早說並非其罪。李鴻章女公子二首律詩,持論平允、情調悱惻,無怪張氏讀之,為之熱淚橫流,我們今日也還為之低徊不已哩!本書寫張氏居台諫時,意氣之飛揚,督師馬尾時,又妄自尊大,福建督撫遂對他不滿,不肯惠予合作;但書中第十四回借金狀元之口說道:「侖樵本身想,前幾年是何等風光?於今又何等頹喪?安安穩穩的翰林不要當,偏要建什麼功?立什麼業?落得一場話柄!在國家方面想,人才應當留心培養,不可任意摧殘,明明白白是個拾遺補闕的直臣,故意捨其所長,用其所短,弄得兩敗俱傷……」 在本書二十二回裡,當時西太后昏庸,李蓮英弄權,賣官鬻爵,群小得逞,又借唐卿的感慨,把當朝人物都批評了一下。他說「那些人都是亂國有餘,治國不足的人……擺著那些七零八落的人才,要支撐這個內憂外患的天下,越想越覺危險。而且近來賄賂章聞,苞苴不絕,裡面呢,親近大臣,移天換日;外頭呢,少年王公,顛波作浪,不曉得要鬧成什麼世界哩!可惜莊侖樵一班清流黨,於今擯斥的擯斥,老死的老死了,若他們仍然在世,斷不會無忌憚到這地步……」可見張佩綸這一人物,在作者的筆下是有份量的。 吳大隘之請纓出關,本書寫得最為有聲有色。對於他立什麼「投降免死牌」,又什麼七縱七擒的文告,也頗詼諧,故第二十五回題目有「巡撫吹牛」。但記吳率兵到了田莊台,當眾表演自己的槍法,五發均中紅心。一個文人能夠如此,確不簡單。黃公度人境廬詩草《度遼將軍歌》亦言吳氏試槍事:「自言平生習槍法,煉目煉臂十五年,目光紫電閃不動,袒臂示客如鐵堅。」 吳氏敗歸,在革職留任的巡撫任上,聞日人所索賠款太巨,他一生收藏金石珍玩,所值不小,上疏願一齊獻出,《度遼將軍歌》有云:「平章古玉圖鼎鐘,搜篋價猶值千萬,聞道銅山東向傾,願以區區當芹獻,藉充歲幣少補償,毀家報國臣所願。」我不知當時朝廷果然加以採納否?總之,這也是一般大吏所難能的。吳氏好好開府湖南,卻堅請出關殺敵,當實由報國情殷,未必完全由於功名念重(一個人有獵取功名的野心,只須手段正當,又有什麼不好?)我覺得吳大隘究竟不愧為一個熱血男兒,他的人格在諸名士中較為可愛,我們何必一定以成敗論人呢? 書中名士只有寫張蔭桓(書中莊小燕)最不堪。陰險毒辣,做事不擇手段,金狀元一條性命便葬送在他手裡。按蔭桓雖非科甲出身的人物,以自修之力,居然通經博史,詩詞歌賦,樣樣都可與那些名士看齊;又曾隨使出國,通達外務,頭腦新穎。戊戌政變後,六君子就戮菜市,他因站在維新黨一邊,遠謫邊疆;拳變時,旋亦奉旨處斬,這人也算是個為新政犧牲的志士。《孽海花》對此人惡感特深者,傳說是因病夫先生在京時,原想入外交界,為蔭桓所扼,挾憾而然。以病夫先生的胸襟氣量,我敢保證此說之不確。但看六君子之死,天下痛惜,梁任公所辦新民叢報,也並未及張氏,或者這個人雖有才,做人實有許多不是之處,我對於張蔭桓所知不多,不敢妄論。 書中名士還有許多,在金狀元故事中,隨時出現,因未有特筆描寫,暫且不提。 那些名士的性情,或玩世不恭,或風流放誕;或不畏權貴,謇諤敢言;或志切功名,亟思建樹,既如上述。談到他們的生活,則聚會時,或擊缽催詩,飛花傳盞;或花街柳巷,倚翠偎紅,這都是那時名士的常態。所以《孽海花》可說是一部同光名士動態錄,不過若說本書以這些名士為主,那又錯了。書固以金傅二人為賓,這些名士更是賓中之賓,不過借這些名士反映出同光三十餘年間國家和社會各方面的全貌罷了。 本書寫那三十餘年間的國家大事,有乙酉中法之戰,甲午中日之戰。前一役所費筆墨不多,以張佩綸為主角,又借江西巡撫達興署中繩妓演唱《花哥曲》,將黑旗軍劉永福抵抗法國軍隊的戰績,大大宣揚一番。甲午之戰,則前因後果,敘述得相當仔細,惟水陸各戰的正面文章,則少涉及,這本是歷史家的任務,本書乃小說家言,原也不必干預。本書作者對於此戰,但用的各種報告及傳說的側筆出之,我們便可窺見那次戰役的諸般動態,手段有相當的高明。 我們現在不妨再來談談本書的主旨。 我以為病夫寫《孽海花》原意是反科舉的,科第又以狀元為峰極。據我所見民初版的此書,曾有一回楔子,記一少女因讀了些才子佳人小說,渴慕狀元。適新科狀元出,女自願為夫子妾。新婚之夜,新郎入洞房,並非潘安、宋玉一般美少年,卻是個四旬餘,肥黑大麻臉,又因婚筵上喝酒大醉,上床後嘔吐狼藉,衾枕皆污,那個女郎又悔又恨,即於當夕自縊而死。修改本此節已刪,但於金鈞狀元後,有一段議論道:「我想列位國民,沒有看過登科記,不曉得狀元出色的價值。這是地球各國,只有獨一無二的中國方始有的,而且積三年出一個,要累代陰功積德,一生見色不亂,京中人情熟透,文章頌揚得體,方才合配。這叫做群仙領袖,天子門生,一種富貴聰明,那蘇東坡、李太白,還要退避三舍,何況英國的培根,法國的盧騷呢!」 又寫蘇州玄妙觀雅聚園茶坊,一日有三個文士,來此品茗,大談其狀元經,歷數本朝自開科以來,狀元出了多少位,江蘇省竟佔半數以上,而蘇州一城,又在這半數之中佔了十五位。恰好那年的狀元金鈞,正是蘇州人,更為蘇州增光不小,以下便渡入金狀元故事的正文。 第五回寫翰林大考,原來中了進士,點了翰林,還有殿考的磨難。這殿考以考卷上書法為第一要緊事。所以書中又說:「清朝做翰林的絕大經濟,玉堂金馬,全靠著墨水翻身。墨水調得好,寫的字光潤圓黑,主考學台放在荷包裡,墨水調得不好,寫的字便晦蒙否塞,只好一輩子當窮翰林,沒得出頭。所以翰林調墨,同宰相調羹,一樣的關係重大哩。」這些名士這回的殿考,是點了翰林後,分官授職的預備,書法固重要,尚非絕對。是以張之洞半真半草的考卷,雖不能得官,還算通過,否則考卷早被刷了。 這種考卷的書法,筆者幼時也曾見過。每個字的大小、筆畫的粗細,均須一律,都是整整齊齊,珠圓玉潤,墨色的講究,也正如書中所言,這種書法,限定只有一體,一違此體,便寫得筆邁鐘王,力逾顏柳,也有被刷除之厄。在舉人與進士這一階段,便須練習起來,朝斯夕斯,臨池不輟,必須費上幾年苦功,才能臨摹到家。這個虐政,不知創自何時,一直到點了翰林,還是不能放棄,因為要想實授職官,仍須通過殿考,正如書中所說字寫得墨色好,「主考學台放在荷包裡」,否則一輩子只有當個「窮翰林」了。你想科舉時代讀書人苦不苦? 或者要說此書所敘一班名士,不是都由科甲出身的嗎?不知他們原都是天稟特高少年得志之人,通籍以後,便丟了那塊敲門磚,各自從事自己所愛的名山勝業,亦都各有成就。至於普通讀書人呢?黃卷青燈,咿哦日夕,十餘年不能青一衿者,比比皆是。以中國之大,這類讀書人,何止數千萬。一做讀書人,便沒法改行,只有永遠抱著一部高頭講章鑽研下去,直到頭童齒豁。除了這部高頭講章,什麼知識都得不到,是以那個時代的讀書人,固不知歐洲美國是那處地方,甚至也不識漢祖唐宗是那朝皇帝,人人成了甕中之雞,個個變成井底之蛙,說來可怕可笑,實也是真情實景。況且那時代的讀書人,講究目不窺園,足不出戶,又大都釀成了五癆七傷的病夫。以數千萬人之聰明才智,研究科技或各種專門學問,中國也早就強了。李培德先生曾見前清三十一年小說林版的《孽海花》,病夫先生痛論科舉制度之害,有這樣幾段話: 「咳!咳!這便是我國民一段傷心的歷史,受了一千多年海洋深的大害,到於今尚不肯醒來,還說百年養士之鴻恩,一代搜才之盛典哩。」 「呸!呸!什麼鴻恩?什麼盛典?這便是歷史專制君主束縛我同胞最毒的手段。要知棘圍貢院,就是昏天黑地的牢獄;制義策論,就是炮烙桁楊的刑具;學貢監生,就是斬絞流徙的罪科。」 又說:「自從『科名』兩字出現我國,弄得一般國民,有腦無魂,有血無氣。」這段言論,筆者民初所讀的《孽海花》是否有?今已不憶,於今重修本則已刪除。 本書所有諸名士顯達以後,固已丟掉那塊敲門磚,但也不免於科舉餘毒。他寫張佩綸馬江之敗,也曾戲謔地說,張氏到了福建,面對法國艦隊,「只弄些小聰明,鬧些小意氣,哪曉得法國孤拔,老實不客氣,乘他不備,在大風雨裡架著大炮打來,侖樵左思右想,筆管兒雖尖,終抵不過槍桿的凶,崇論宏議雖多,總擋不住堅炮的猛,只得冒著雨,赤了腳,也顧不得兵船沉了多少艘,兵士死了多少人,暫時退了二十里,在廠(造船廠)後一個禪寺裡暫時躲避了一下……」 又寫洪鈞一生好治西北地理及元史,可算是他的專門學問。出使外國時,重金購買了一套俄人偽造的地圖,將泊米爾以前皆劃入俄界,致國家蹙地八百里。這也是中國人一輩子只知紙上談兵,從不肯實地考察的害處。 在甲午戰前,我國雖在鴉片之戰、中法之戰兩次吃癟,一般知識分子仍以天朝文物上邦自居,瞧不起小小日本,一定要與日本開戰。李鴻章因造船購械的海軍經費,已被那個老妖婦西太后挪去建造了頤和園,況積久以來,種種頹廢腐敗的積習,牢不可破;盲聾否塞的空氣,瀰漫各界,無法革除,中國實已被蝕得成了一具一觸即破的空殼子,同那朝氣勃勃的小日本打起來,我們只有吃虧,是以再三持重,只望美俄英法各國出面調停,和平解決。於是言官紛紛彈劾,里巷間也「老漢奸」、「通倭賊」罵個不了。主戰派以新科狀元張謇,學士文廷式意氣最盛,大言最多,連一向優柔寡斷的翁同齸相國,也被聳動,力勸西太后、光緒帝下詔宣戰。宣戰後,初則平壤陷落,陸軍盡'",黃海一戰,辛苦有年練成的海軍又被打得片甲無存,各戰場敗報頻傳,舉國震動,又須李鴻章赴日講和,到了日本,吃了日浪人一顆子彈,老命幾乎斷送。馬關條約訂立後,割讓台灣,賠償戰費二萬萬兩,其他利權的喪失,尚不計算在內。當時朝中主戰派之最激烈者,多為有名文人,這些人既昧於敵我之勢,也不知世界情形,徒然妄自尊大,亂髮議論,以致釀成了這場大劫! 更如吳大隘以督撫之尊位,名文人學者之身份,猶勤練槍法十餘年,造成百步穿楊的神技,在當時士大夫裡允稱獨步。他統率出湘的軍隊,據說有六萬,合原守田莊台的宋慶,據說共有三十萬眾,人數不為不多;這些中國軍隊所持武器,當必皆是洋槍(或雜有一部分土銃),決非洪楊時的刀矛弓矢之屬,器械不為不利,而猶打得一敗塗地者,當由不知新式戰術的緣故吧。時代進步,戰術亦日新月異,變化莫測,墨守舊章,何能肆應?可惜那位空負文武全才之名的「度遼將軍」不足知此! 本書第一義為反對科舉,第二義便是講求新法了。 本書第二回,馮桂芬與金狀元在上海相遇,馮氏說: 「雯青,我恭喜你蜚黃騰達。現在是五洲萬國交通時代,從前多少詞章考據的學問是不盡可以用世的。昔孔子■國之寶書,我看現在讀書,最好能通外國語言文字,曉得他所以富強的緣故,一切聲光化電的學問,輪船槍炮的製造,一件件都要學會他,那才算得經濟。我卻曉得去年三月,京裡開了同文館,考取聰俊子弟,學習進步及各國語言。論起『一物不知,儒者之恥』的道理,這是正當辦法,而廷臣文章諫阻,倭良峰為一代名臣而亦上一疏,有個京官鈔寄我看,我實在不以為然。聞得同文館學生,人人叫他洋翰林洋舉人呢!」 「雯青聽了點頭。馮氏又說道:『你現在清華高貴,算得中國第一流人物,若能周知四國,通達時務,要不要更上一層呢?我現在認得一位徐雪岑先生,是學貫天人,中西合撰的大儒,一個令郎,年紀與你不相上下,並不考究應試學問,天天是講著西學哩。』」 書中馮桂芬是用原來名姓,他是庚子榜眼,官右中元,是金雯青的同鄉。倭良峰就是倭仁,蒙古人,道光朝翰林,官至文華殿大學士,是個理學名家,也是當時保守派的領袖。 又接著寫薛淑雲(薛福成)在一品香請客,也邀了金雯青。到了之後,會見崇明李台霞名葆豐(李鳳苞),丹徒馬美菽中堅(馬建中字眉叔),嘉應王子度宗憲(王遵憲字公度),皆是學貫中西。還有一位無錫徐忠華,就是日間馮景亭所說的人。後來又來了一客雲宏,字仁甫,就是中國第一個留美學生容閎。開通闊達,吐屬不凡。席間眾人議論風生,多是說著西國政治藝學,雯青在旁默聽,茫無把握,暗暗慚愧,想道:「我雖中個狀元,自以為名滿天下,哪曉得到了此地,聽著許多海外學問,真是夢想沒有到哩!從今看來,那科名鼎甲是靠不住的,總要學些西法,識些洋務,派入總理衙門當一個差,才能有出息哩。」 金狀元丁了內艱,三年服滿入京,大概入了總理衙門(當時外交機構),因外交的需要,那些通達洋務的人,朝廷亦漸看重,想這位金狀元在那六七年內,對洋務著實下了些功夫。那年外交使節,大批更動,金狀元得翁同齸、潘祖蔭兩位大官,替他揄揚,就得了個使俄羅斯、德意志、荷蘭、澳大利亞四國之命,他便攜著愛妾傅彩雲放了洋。 他在外國數年,倒讓傅彩雲出盡風頭,自己只買了一套假地圖,上了俄國人的大當,後來他的性命,一半送在這套地圖上。可見他的洋務,也不過是些表面文章。在戊戌維新以前,我國對外屢次失敗,也想講求新法,派遣學生出洋、立同文館,築鐵路,建造船廠,設煉鋼廠,無奈守舊勢力太強,動輒掣肘,許應騤、徐桐一派人,滿朝皆是。及甲午之戰,中日兩方面維新的優劣,便充分暴露出來。日本人的維新,時間並不比我長,但他們是徹底的,突飛猛進的,是以能盡吸西洋之所長,用以強兵富國。我們中國,則是支支節節的,牛步化的,又是左牽右掣,時進時停的;更又誤以僅須購買外國的堅船利炮,便足制敵,從來不肯從根本上講求。作者借馮桂芬老先生之口,說現在是五洲萬國交通時代,從前詞章考據的學問,已不盡合用。又說現在讀書,最好能通外國語言文字,曉得他所以富強之故,所以贊成同文館,對保守派的倭仁大不以為然。病夫先生也曾進過同文館,學習了八個月的法文,以故中輟,但他仍以自修之力,究竟精通了這一種語文。他雖是個舊文人,也是從科舉場中打滾過來的人,竟能在很早時代,便看出中國非盡棄舊學,及早維新不可,可見他見解之高人一等。 本書第三義,便是鼓吹革命。 病夫先生,初亦頗寄望於維新,與譚嗣同等在上海過從甚密,譚奉召入京,病夫本亦欲同去,以事未果,譚入京僅數十日,而戊戌難作,六君子遇害,病夫若當時與譚同去,說不定菜市口又添一個烈士英魂! 他早已看出保守派勢力太強,想要像日本那樣徹底維新,決無可能。而且拳匪召來八國聯軍之役,中國國恥又加深一層,元氣又大傷一度。瓜分之局已定,亡國滅種之禍,迫於眉睫,那個滿清皇朝本來無力改革,也沒有誠意改革,勢非推翻不可,他的思想便傾向革命了。況民族情感,亦根於人類的天性,那時國父孫中山先生在海外宣傳排滿,國內知識界漸受影響,宣言革命者日多。滿清對外迭受挫折,威權墜地,雍乾時代大興文字獄的淫威,無法再施,上海租界裡革命黨辦的刊物如蘇報等,公然醜詆滿廷,公開發表革命言論,政府對之亦莫可如何。病夫先生的朋友金松岑雖是舊文人,卻傾向革命,《孽海花》前四五回,原是金先生的原稿,第一回《陸沉奴隸島》,一開始便是一首詩,其中居然有「天眼愁胡,人心思漢」的字樣。寫奴隸島上君主之昏頑暴虐,人民之醉生夢死,也所以影射當時的中國。病夫先生接寫以後,先寫潘尚書提倡公羊學一章,大談公羊理論。公羊之學,本始於道光朝陳三立等,他曾著《公羊義疏》七十餘卷。同光朝士尤喜公羊,本書第十一回,袁尚秋等在潘祖蔭尚書府中會見姜表劍雲(江標),因江氏邃於此學,尚秋向他請教,江就大談孔子作春秋是抑君權、倡民權、微言大義皆見公羊一書。潘、翁二相國也贊同其說,康有為更想借為變法維新的根據。本書又寫金狀元出使時,在海輪上遇見俄國女傑夏雅麗。借同船一個俄國催眠術家畢葉士克介紹那位女傑,是屬於虛無黨,也即是無政府黨。這個黨要破壞一切舊的制度,建設新的大同平等的世界,君主之必須推翻,貴族特權之必須剝奪,更不待言了。金狀元聞言大驚失色道:「這不是大逆不道,謀為不軌嗎?」畢葉笑道:「這大逆不道,謀為不軌八個字,他們(黨人)說起來,皇帝有『大逆不道』的罪,百姓沒有的;皇帝可以『謀為不軌』,百姓不能的;為什麼呢?土地是百姓的土地,政治是百姓的政治,百姓是主人,皇帝、政府,不過是公雇的管帳夥計罷了。」金狀元聽不懂,又因他是外國人,不敢十分批駁,只有閉口不語,大家沒趣散了。 本書以後足足用了好幾回的篇幅,寫女傑夏雅麗為寬籌黨中經費,不惜委身下嫁一個她所看不起的有錢新貴,後又設法混入俄皇宮廷,當了一名宮女,企圖行刺俄皇,不成就義,寫得激昂慷慨,可泣可歌。又在小說林所發行的《孽海花》,痛論科舉制度之害說:「所以自從『科名』兩字出現於我國,弄得一般國民,有腦無魂,有氣無血,看著茫茫禹甸,是君主的世產,赫赫軒孫,是君主的世僕,任他作威作福,總是不見不聞,直到異族憑陵,國權淪喪,還在那裡鼾聲如雷,做他的黃粱好夢。」這裡異族二字,明明指滿清,此文公開於光緒三十一年,滿清皇朝還沒有倒,也可說是大膽的了。至於講到,國父孫逸仙及史堅如等,則當是辛亥革命後所補,在當時是不便這樣明白的提出來的。林畏廬說:「《孽海花》非小說也,鼓蕩國民英氣之書也。」當指此等處而言。林氏在清末,頭腦尚不甚頑固,變成了遺老及守舊黨,則在五四以後。本書於寫了這三大目標之後,總結為一個最大的目標,那就不如看病夫先生自己說的話最為直接與扼要。他於林畏廬批評此書鼓蕩民氣和描寫名士狂態兩點,認為這兩點在這書裡固曾注意到,然不過是附帶的意義,並不是它的主幹。這書主幹是什麼呢?病夫先生在《修改後要說的幾句話》中說:「……只為我看這三十年,是我中國由舊到新的一個大轉變,一方面文化的推移,一方面政治的變動,可驚可喜的現象,都在這一時期內飛也似的進行。我就想把這些現象,合攏了他的側影或遠景和相連繫的一些細事,收攝在我筆頭的攝影機上,叫他自然地一幕一幕的展現,印象上不啻目擊了大事的全景一般。」 據聞病夫寫此書,原擬撰六十回,題目都已擬定。後來因入了宦海,為了整頓江蘇的財政,並設法使江蘇一省免於軍閥內戰時之困擾,遂將此書寫作計劃擱起。十餘年後,當他在上海開真美善書店,原想將這個計劃付之實現,但為了工作停頓太久,不要說已搜集的材料,差不多十忘八九,便是要勉力保存時代色彩筆墨的格調,也覺得異常困難……後來他的健康又日走下坡,甚至一想提筆,舊有心臟病便發作。後在常熟故園,種花自遣,將續完全書的責任,委託了他的老友張鴻先生,聞已完成全書六十回預定計劃,惜張書筆者未見:是以曾虛白先生曾以痛悼的口吻說,他父親之不能自己完成本書,是文藝界一個悲劇。 我們現在不妨再來談談《孽海花》性質與價值。這部小說,據魯迅的小說史略,歸之於「譴責小說」,書中所言,既多為同光名士的動態,所譴責者當然是這群名士了。但本書中的各名士文章學術,都卓爾不凡,品格也並不低劣,其與外人交涉,動輒失機僨事者,實由於缺乏現代知識與科學頭腦,這是科舉制度下產生的人才必有的結果。本書若有譴責,所譴責者乃科舉制度,而非這群名士的本身,上文已屢道及。聽說大陸近年也研究《孽海花》,怪作者批評文學階層,實際上卻同情他們,所以說「曾孟樸對革命目標,是口惠而實不至,內心裡是個反動者,小資產階級、溫情主義的作家」。誠然孽書諸名士的面貌,若出之他們那位魯大師的筆下,勢必畫成「百丑圖」,因為那個紹興師爺,原認為世間沒有一個好人的。最近我讀到獲得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艾賽克·辛格(I.B.Singer)關於文學的理論,深為感動。辛格說凡富於仁慈而寬宏大量的作家,始能產生優秀的作品,一個油滑刻薄的人,甚難寫出動人的小說。這話正可拿來作為上述批評的答覆。 若說《孽海花》毫無譴責意義,那也不然。他所嚴厲譴責者,除科舉制度外,對於西太后、李蓮英、目不識丁而妄圖肥缺之庫丁,企圖賄賂得官之魚陽伯及當時政界各類腐化現象,何嘗不深惡痛絕? 若說本書是部「政治社會小說」,也未嘗不可。不過這樣一來,就與《官場現形記》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沒有分別了。我想病夫先生寫此書,固另有主旨而以那些名士為賓,但寫名士的篇幅實在繁富,是以我前文曾稱之為「同光名士動態錄」。《孽海花》寫名士極為成功,所謂名士必有其特殊的舉止、談吐、才華、識見及其生活方面之形形色色,必須寫得恰如其分,名士形象才能活現出來。現在我們僅舉他們的談吐一端,孽書中那些名士說話時,並未之乎也者,咬文嚼字,都很自然溫雅,這就所謂「書卷氣」。這種書卷氣是萬卷詩書,諸般絕學薰陶出來的;也是中國幾千年深厚文化所培養出來的(注意:這與科舉的制義,八股等無關)。《儒林外史》、《老殘遊記》、《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都缺乏這個優點。殘記、現形記、怪現狀,作者文筆並不壞,但它們的目標不在寫名士,可以不論。「儒史」也旨在諷刺科舉,其中也涉及幾個雍乾間的名士。像馬二先生是影射馮粹中,馮氏熟於春秋漢唐歷史,在當時也算是個學者,作者吳敬梓筆下的馬二先生,則言談舉止,腐氣沖天,一個學究而已。程綿莊是當時有名詩人,作者所寫他替身的莊尚志,也一點沒有詩人氣質。汪中也是清代有名學者,他替身匡超人,少時僅是個殺豬郎,後來許多行事,都甚惡劣,只像個江湖惡少。我就不信汪中學問,並非少年時代即植有根基,卻是後半世苦學出來的。吳蒙泉也甚有名,他替身虞有德,作者欽佩最甚,而寫他率領士紳舉行泰伯廟大祀,用了整章鄭重的筆墨,也寫得酸腐之氣,中人欲嘔。其他類推。所以我在前文說《孽海花》和上述諸書相比,在結構上固遠勝,寫名士也比儒史為佳。何況以關係重大論,上述諸書更望塵莫及。 不過若非熟知晚清史實,飫聞諸名流掌故者,不能讀《孽海花》;若非文學又有相當的修養的人,也是沒法讀懂《孽海花》。無怪筆者少時讀此書,讀得昏頭昏腦,認為是一部沒有趣味的書,一丟了事。直到今天重讀。才發現此書的好處。若說完全瞭解,也還不敢相信。因為書中所有朝章國典,我們這一代人已不能盡知;談論什麼公羊母羊及前清一代學術流變,幾段文章及詩詞的內容,都相當深奧。總之,只有自己是名士,才能寫名士,不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東亞病夫,是寫不出《孽海花》這樣一部小說來的。 本書原定六十回,大概要寫到辛亥革命為止。現在僅得三十回,為全書之半,未能將作者原定的大目標透露出來,當然可惜。不過這三十回寫同光三十年間諸名士故事特多,名之為名士動態錄並無不可。全書寫甲午戰役後,借一個大名士吳大隘作為殿軍。書中代主角金狀元死了,愛妾傅彩雲,則於護送丈夫靈櫬,隨金氏全家南下時,半路上偷偷跑了。結局面面顧到,煞有力量,書雖未全,精神則全,戛然而止,餘音仍裊裊不盡。 此書疵點也不能沒有,如寫外國情事,頗覺隔膜。寫大刀王五(書作王二)劫畫釋人並題詩於壁,太傳奇化。王五雖號幽燕大俠,也不過是一個鏢局主人,那首題壁詩雖寫得粗豪,沒有喝過三升墨汁者,卻還是寫不出。若改為「劫圖放人者,乃我大刀王五也,要想追究,當心狗命!」雖有蹈襲武松血濺鴛鴦樓之嫌,我想像王五那樣人,也只有讀讀水滸傳的程度,那樣寫當較有趣。甲午之戰,寫日本浪人及一藝妓,盜竊我們海軍根據地旅順、威海衛、劉公島設防的地圖,也太戲劇化。此種謠言,若非日本人所造,則為我們自己所傳,未必屬於事實。我們中國人就最愛這類謠言,直到一·二八淑滬之戰,還有王賡獻地圖之說,又何況當日?寫西太后是道光帝秋狩中射死的白狐轉世來報仇的,固足令人稱快,為的斷送清社者原是這隻老狐狸,可是迷信意味,比那「煙台孽報」更重,何苦浪費這種筆墨?況當時原有葉赫女轉生報祖父仇的傳說,現成故事,何不援引?寫那拉後與光緒帝失和,屢次自稱「朕」。漢代皇太后、皇后下諭旨,每自稱為「朕」,以後只好自稱為「予」,那個「朕」字成為在位帝皇專利品了。不過這些僅屬小節,無關宏旨。 選自《遁齋隨筆》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