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文思比之思想,範圍有廣狹之分。思想包括科學、哲學、宗教及世間萬事所引起的問題,文思則僅限於文學寫作時所運用的思想而已。 古今論文思者不為不多,大都注意於文思之遲速難易,這也難怪,因為這原是文思比較顯明的現象。 文思本是我們頭腦的產物,但奇怪的是:它和胎兒之在母腹不同。胎兒在母腹,靜悄悄地,經過相當的時月,即長成完全的人形,只等分娩時,掙扎一陣,便呱呱墜地了。文思之在作家腦中,卻只是些血團肉塊,一定要等到將誕生的時候,作家或借身體各種動作的刺激,或在紙上經過無數推敲琢磨的過程,大忙特忙一陣,大努力特努力一陣,那個寧馨兒,才能成為一個眉目分明,四肢完整的形體,而後才降生人世! 你說這話於理難通嗎,事實上卻又確實如此。據說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為文下筆便成,有如宿構,叫他竭精殫慮再寫一篇,仍不比那下筆即成者好。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每當作文,便上床蒙上被頭,呼呼大睡,一覺醒來,文章也成功了,人謂之「腹稿」,其實應名之為「睡稿」、「夢稿」。這兩位王先生文思之敏,與其寫作的習慣之奇特,在數千年中國文學史上的確找不到第三人,只能說他們生有異稟。既系異稟,則普通文人當然不能與他們相比。 普通文人寫文章,一定要磨濃墨,鋪平紙,先攢眉凝神一會,才開始下筆。一面寫,一面塗抹,寫得不愜意時,哧的一聲,撕破稿紙,揉成一團,擲在廢紙簍裡,再從頭來。文思不順利的時候,撕破十幾張稿紙是常事。要是這位先生是喜歡喝茶的,濃茶已不知灌下幾甌了,若是他好抽煙的,煙碟裡的煙蒂也積上一大堆了。中外文學史上作家寫作時特別習慣之多,指不勝屈:有捻禿眉毛的;有走入醋甕的;有構思時家人為驅走貓犬,嬰兒都抱寄別家的;有鑽入深草叢中,不怕露濕衣履的;有爬上大樹之巔,遐思天外的;有口嚼那硬如鐵豆的石蓮子而至滿口流血的;有在抽屜裡堆積爛蘋果,頻頻嗅其異味的;有一日一夜喝上百多杯黑咖啡的;有脫得一絲不掛,狂走室中的……千狀百態,難以盡述。倘說文思一開始便可以在腦中孕育成形,則這些作家也不必費上如許的苦思冥索之功了。 或者有人要說寫作文章竟有這樣的艱難,不寫作也罷。當然啦,文章若是容易寫作,引車賣漿者隨口說的話,都是絕好妙辭了。正因其難,所以文學家才能接受社會尊敬哩。 不過上述這些作家的故事,本來也是高一層的說法。他們原都抱著「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態度來寫作。他們的文思,說幽邃,便要穿天心,洞月脅;說高,便要飛到九重天上,撫頂弄盤古,推車轉天輪;說深,便要到萬丈滄波下探驪珠;說雄怪,便要揚摩天巨刃,劃開乾坤;說淒艷,便要像杜鵑的啼血,秋墳的鬼唱;說密緻,便要像千絲的鐵網,百寶的流蘇。正因他們對寫作具有這樣苦心孤詣,所以才能採取世間最美麗的辭藻,來描寫天然景物,鍛煉最精粹的言語,來傳達感情和思想,組織最嚴密的格局來表現世間的離合悲歡,人情世態。我們只是些普通人,既學他們不到,不如擱開一邊,專來談談我們自己的事吧。 談別人又不如談自己容易,現在就請談談我自己的文思形況和寫作習慣。我的文思最為遲鈍,別人下筆千言,倚馬可待,或日寫萬字,文不加點,我只有羨慕的份兒,我自己便是一二千字的小文,也要費上兩三天的工夫才寫得成。未寫以前,從來不能在腦裡先打就全盤的草稿,一定要一面在紙上寫,一面才剝蕉抽繭一般,將文思慢慢自腦中引出。我曾在別的一篇文章裡譬喻我的文思好像是一座礦山,必須一鏟子一鏟子挖下去,始能將那深埋泥土裡的礦物取出。鏟子未下之前,挖出來的究竟是一鏟黃金,還是一鏟狗矢,連我自己都不知道,這話乃是實錄。 我寫文章若說有特殊習慣那便是愛整潔。我原是一個起居極隨便的人,寢室裡換下來的衣服,東一件西一件,床鋪上,箱背上拖的到處都是。書齋裡的書籍雜誌堆在桌子上高可隱人。書架上的書,開始插上去時原是以類相從,秩然有序,若干時日以後,便被我攪得七零八落,要想找一本書,往往非檢遍全架不行。室中秩序既如此之雜亂,收拾不易,塵灰之厚,又可想而知。到了我要動手寫文章的時候,對於自己這間雜亂無章的書室,才開始感覺如芒在背,刻難容忍。先把堆在書桌上的書刊移開,再將文房四寶一件件拂拭清潔,安置在最適當的位置上,收拾書架,工程太大,只有暫緩一步,可是也要弄個眼前光。有時連電氣風扇都要拆開,將積在鐵頁上的灰塵拂盡。諸事妥帖以後,大半天的光陰已耗完了。以後便要泡一壺好清茶,一杯一杯灌下肚去,好像這樣才可以催促那埋種在瘠土裡的文思的萌發,文思抽芽茁葉以後,茶灌得更勤,往往一個上午要換兩次以上的茶葉。有人說茶葉有一種質素,喝多了大有害於身體,但我飲茶已成根深蒂固的習慣,明知有害,也非灌不可。 我寫文章既這樣費力,那些編輯先生向我索稿,都說知道你忙,不敢多勞動,寫篇一二千字的小文應付應付吧,這話每教我苦笑不已。他不知道一二千字之在我和一二萬所費光陰和勞力是差不多的。近年以來,我為了患上嚴重的目疾,不能多讀書和寫文章,友人勸我雇個書記,要寫文章時,不妨口中念誦,由書記筆錄。又有友人勸我置一架中文打字機,練得熟了,閉著眼睛也可將文章從機上打出,別說現在只壞了一隻眼睛,將來便真的變成了卜子夏、左丘明,也可以成就名山事業呢。我聽了連忙搖手謝他們的好意。莫說書記非我們教書匠所能雇,中文打字機也非我們力量所能置備,便真的雇了,置備了,也不是我所能利用的。前面早已聲明過,我的文章,就是要用筆在紙上緩緩劃著,才劃得出來,口誦或按著字鍵,那就連半個字都不會有了。 不過我寫文章常常是開頭難,開頭一段幾百字的文章,非起草稿不可,以後便在稿紙上信筆寫下去了。隔上幾個月不寫,腦子像長滿了銹,文思極為蹇澀,寫過一兩篇後,文思也便像初淪之泉,汩汩而來。因此我寧可寫長文而不願寫短文,但於今報紙刊物文字以濃縮為尚,三千字以上的文章,人家便望而生畏,雖不好意思打你回票,久擱則在所難免。我近年很少寫文章,大半是為了這個緣故。 多寫作有助於文思的啟發,也有利於思想的培養,這裡又可舉一個關於我自己的例子。我本是研究文學的人,一聽哲學二字便先頭痛,平生不閱一行哲學書。數月前偶與友人辯論真理和原則的問題。友人主張世間沒有永久不變的真理,也沒有放諸四海而皆准的原則。這位朋友是受過五四洗禮的人物,五四思想影響我也頗大,而且我過去頗愛讀歷史,近年興趣集中於宗教神話的研究。我覺得悠久的歷史告訴我,某一時代所認為天經地義不可動搖的信條,時過境遷,即一文不值。宗教和神話研究又告訴我,某一時代最高信仰的對象,經過時間的推移,環境的改換,也會變得干矢橛之不如。但人類的「是非心」、「正義感」、「真理愛」卻也與生俱來,這又是什麼緣故?本年端午前,某刊物逼著我寫一篇「愛國辭人屈原」,我想推究屈原自殺殉國的心理,便把這些話都當作議論的材料。因牽涉到哲學問題,那篇文章寫得我好苦,足足寫了四五天,才把想說的話大概說出。 第二次,師大學生想出一個專論人生哲學的刊物,又逼著我寫文章,而且限定題目,非有關人生哲學不可。在以往,我一定要敬謝不敏,這一回卻毫無難色的接受下來,所論還是真理與原則的問題,七八千字的稿子一天半便寫成了。我對於刊物上有關哲理的文字向來是揭過不閱,自從寫了這兩篇文章以後,對於這類文字居然產生閱讀的興趣,而且也居然能領解。我也知道這種現象不過暫時,若干時日過去,又將依然故我,但一個素於哲學無緣的人,竟能如此,自己亦頗詫異,或由於我的思想經過了兩番寫作的磨練,文學的頭腦已改變為哲學的頭腦的緣故吧。 原載慈音月刊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